黃麗輝
在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中,讀寫結合是一條重要策略。指向表達的閱讀既積累語言知識、表達方法,又積淀文化修養與審美素養;指向閱讀的表達則能夠通過表達實踐體現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審美情趣,也能體現思維過程與文化思想。更重要的是,讀寫結合能夠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靈活運用讀寫知識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實現語文素養的發展與提升。有鑒于此,筆者在教學中,針對讀寫結合教學開展了如下探索實踐。
統編教材在內容選擇上既重視文質兼美又體現時代要求,盡力做到貼近學生生活情境與學習需要,只是有些內容在教材中并不是直接呈現的,而是隱含在各種文字表達中,需要教師根據教學要求在文本中用心挖掘,才能適時為學生打開生活視野,引導學生進入讀寫活動中。有些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只關注一篇篇課文內容,要求學生背誦,忽略了教材其他板塊中適合開展閱讀積累與運用的內容。如《語文園地》中的“我愛閱讀”“日積月累”,包含古詩詞、名言名句、俗語等,還有“快樂讀書吧”板塊,推薦學生閱讀整本書,多數都是中外作家的名作。這些內容盡管以課外閱讀為主,教師需要重視引導學生從中學會自主閱讀,盡力在閱讀中把從教材的課文中學會的方法加以遷移運用,采用批注、寫讀書筆記等方法,讓課文以外的閱讀與寫作也緊密結合在一起,讓學生自覺地養成在讀中學習表達、運用表達的習慣。如學生在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快樂讀書吧”活動中,根據要求閱讀《安徒生童話》,教師引導學生對安徒生童話的特點進行批注、交流與探究,實現童話文體知識的建構。到四年級下冊學習課文《海的女兒》時,學生就能夠自覺運用整本書閱讀中的方法開展自主學習與探究活動,見證自己在語文核心素養上的進步。
在課堂教學中,讀寫結合體現出雙向合力,不是讓學生讀讀寫寫就能奏效的,需要通過教師的創新設計才能實現。尤其是在單元教學或學習任務群教學中,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是教師設計的重要環節。教師應深入研讀文本自身蘊含的讀與寫方面的知識點,尋找二者能夠有機結合的因素,再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學習特點,精心設計適合學生發展的真實情境。學生進入教師創設的情境,代入情境角色去完成閱讀理解與表達,使用的必然是新的話語系統,自然會促進學生新的思維活動,并以恰當的語言形式來呈現思維活動。這樣的學習實踐,體現的正是在新情境中的讀寫結合,能夠突破學生固有的語言運用習慣,努力體現新承擔角色的語言運用“范式”。如教學《牛郎織女》,課文所在單元語文要素學習目標是“創造性地復述故事”,包含了讀寫結合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創設的真實情境是“我是民間故事傳承人”,就是一個具有創新意味的設計:一是民間故事以口耳相傳的形式存在,講述正是民間故事最突出的特點,創設“我是民間故事傳承人”這一情境符合文本的文體特點;二是作為民間故事傳承人,在傳承的過程中,不可能僅憑記憶完成故事傳承工作,必然需要進行書面整理,這就體現出讀寫結合的要求。
讀寫結合表面看是閱讀與表達的結合,這種結合的關鍵在于學生對生活的理解與感受能力,以及與之相關的想象能力、創新能力,尤其是思維能力。因為學生閱讀的對象是語言文字,表達的載體還是語言文字,而語言文字運用的背后是需要思維能力做支撐的,語言本身就是思維運用的結果,所以讀寫結合需要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只是在讀寫結合中,教師需要注意放開學生手腳,千萬不要僅僅盯著學生閱讀的樣本讓學生亦步亦趨。雖然說學生習作以仿寫為主,讀寫結合的仿寫更是主要內容,但是在仿寫指導中,教師也應允許學生自由發揮。為了讓學生寫出有個性的內容,教師應在拓寬表達思路上下功夫,鼓勵學生從不同視角去觀察表達對象,形成屬于自己的思考結果,再用自己獨特的語言進行表達,培養的就是一種獨立思考的習慣,能夠極大地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總之,在小學讀寫結合教學中,教師需要從培養核心素養的高度,重視探尋有效策略與路徑,讓學生通過讀寫結合在語言運用、思維發展、審美創造、文化自信等方面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