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孟珍
一篇文章能夠傳達一定的信息,記錄一段情節跌宕起伏的故事或沿途的風景,表達作者心中的思想情感。優秀的文章能夠引人入勝,在字面意思的基礎上反映作者的人文情懷。而教材中的文章更是從浩如煙海的文庫中遴選出來的,在可讀性、知識性、拓寬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等方面都極具經典氣質。學生在教師課堂教學的引領下精讀課文,分析文章的內容,領悟其中的內涵,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不斷成長。同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學生文本閱讀方面提出了要求:學生既要能夠理解文章中字、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的情意,同時又要能夠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情感,在此基礎上還要能夠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問題。
因此,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高效率地落實新課標的精神,培養學生文本的閱讀能力便成為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面臨的現實問題。筆者以四年級上冊《觀潮》一文的課堂教學實踐為例,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
四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本閱讀能力,能夠通過查字典、網絡搜索、小組合作等形式預習課文。為了了解學生已有的自學能力,培養學生在自我學習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筆者根據課文的具體內容給學生提出預習要求。
1.能夠簡單介紹錢塘江大潮的有關信息,說出課文描寫錢塘江大潮的順序;2.能在閱讀過程中想象錢塘江大潮的畫面,說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場景,感受錢塘江大潮的美;3.認識“鹽、屹、昂”等生字,能夠寫出“潮、據……”和“奇觀、農歷……”等字詞。
[課堂教學片段一]
課堂教學伊始,筆者先向學生提出問題:哪個同學能夠介紹一下錢塘江大潮?學生紛紛搶著回答:錢塘江位于我國浙江省,江水最終注入東海,入海口的海潮為錢塘潮。海寧市的鹽官鎮是最佳觀潮地。
通過學生的回答情況,筆者知道學生肯定在預習上下了功夫。學生帶著問題預習課文,能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課堂教學片段二]
師:同學們,哪些生字有一定的書寫難度?
生:滾、堵、震、霎……
師:我們書寫一個字,首先要觀察這個字的結構?!皾L”和“堵”兩個字都是左右結構,左邊筆畫數少,右邊筆畫數多;“滾”的右半部分的第一個筆畫“丶”,位于右半部分正中間的最上方,與下邊的筆畫“撇折”以及“長撇”的起筆都在一條豎直線上?!岸隆钡挠野氩糠謨蓹M的距離較近,底部的“日”相對顯得窄一些,需要注意的是“長撇”的姿態要寫好?!罢稹焙汀蚌倍际怯曜诸^部首,下半部分筆畫橫較多,書寫時注意各個橫之間的距離。只要在書寫時注意這幾個要領便可以將它們寫美觀,同學們可以拿出練習本試著書寫一下。
生字、詞語的學習是文本閱讀學習的一部分,學生越過陌生的不理解的字詞的文本閱讀學習只能是囫圇吞棗,容易誤解文本的意思。脫離文本閱讀的生字、詞語的學習又顯得過于生硬,不能讓學生結合文本的內容來理解字詞的意思。因此,教師只有將文本閱讀學習和生字、詞語的認識結合起來,在課堂學習中同步推進,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內涵。
[課堂教學片段三]
師:通過預習課文,我們知道了錢塘江大潮非常壯觀。那么,文章中描寫的哪些場景令你印象深刻呢?
生: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江面還是風平浪靜,看不出有什么變化。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
生: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
師:為什么課文描寫的這些場景令你印象深刻呢?
生:在讀這些文字的時候,我好像已經站在了現場,看到了錢塘江大潮,聽到了潮水的聲音。
生:我在網上搜索到了錢塘江大潮的視頻。大潮分好幾種不同的類型,有一線潮、交叉潮、回頭潮……
教師通過課文預習的指向性提問,引領學生直接找到文中描寫最精彩的段落。學生能夠帶著情感朗讀課文,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在腦海中想象有關錢塘江大潮的畫面。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配以多媒體視頻的展示,讓學生直觀地觀賞錢塘江大潮。通過閱讀課文與視頻欣賞等學習形式,學生逐漸理解了課文中段落描寫的景象,鍛煉了文本閱讀能力。
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解決了學生在預習過程中發現的問題以后,教師便可以引領學生學習整篇課文了。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課文的行文結構、段落安排,讓學生自主發現課文的精彩之處。
[課堂教學片段一]
師:閱讀課文,同學們通過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大潮的奇?
生:我們踮著腳,向東望去,江面還是風平浪靜,看不出有什么變化。
生: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
生: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
師:課文是按照什么順序描寫錢塘江大潮的?
生:按照大潮從無到有、由遠及近的順序描寫。
生:按照大潮來時的時間順序描寫。
師:作者是通過哪些寫作方法來描寫大潮的?
生: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來描寫大潮。
生:以觀潮人群的變化來襯托大潮。
生:通過大潮洶涌而來的聲音來描寫大潮。
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設計三個連續問題,引導學生在文本閱讀中發現大潮的“奇”,然后通過閱讀文本,知道了描寫大潮從無到有、由遠及近的順序,逐漸領悟大潮的特點,感受大潮的壯觀,理解文本的內涵,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好像錢塘江大潮就在自己身邊。
[課堂教學片段二]
新課標要求學生能夠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的方式感受文本的內涵,提高學生的朗讀的水平。教師要為學生選出能夠體現大潮特點的句子。
師:哪個同學來朗讀一下這幾個句子?
1.江面很平靜,越往東越寬,在雨后的陽光下,籠罩著一層蒙蒙的薄霧。
2.午后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頓時人聲鼎沸,有人告訴我們,潮來了!
3.霎時,潮頭奔騰西去,可是余波還在漫天卷地般涌來,江面上依舊風號浪吼。
學生紛紛舉手,教師指定幾個學生朗讀。
在學生朗讀的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將句子中精彩的詞語重點讀出來。學生通過自己對文本的理解,讀出精彩的詞語,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綜上所述,學生對課文文本的學習,不是簡單地把文本通讀一遍或數遍,而是在課前預習、課堂學習、課后練習等一系列的過程中完成的。尤其是課堂學習階段,教師通過引領學生整體閱讀文本,領悟文章的主題思想,掌握文本閱讀學習的方式方法,讓學生在文本閱讀的學習過程中逐步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