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肖艷
六年級下冊《語文園地》具有小初銜接、承上啟下的特點?!俺猩稀敝饕强偨Y運用小學階段所學語文知識、方法與技能,“啟下”主要體現在課文學習中以敘事為主向議論過渡、古詩詞集中閱讀等。在具體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編者意圖,樹立統整的理念,既要突出整冊教材承載的教學任務與目標,又要關注各個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充分發揮《語文園地》在單元教學中的總結與提升的功能,順利達成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目標。
六年級下冊安排了四個《語文園地》,下面對其設置的主要欄目和相應的教學目標作一梳理。
“交流平臺”是常設欄目,四個“交流平臺”中,前兩個主要針對單元語文要素(分清主次與詳略、交流對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節的感受)的學習,以學習伙伴對話的形式將學習方法直觀、清楚地加以呈現,具有歸納、總結的作用;后兩個主要梳理、總結小學階段的學習重點(分析文章好的開頭和結尾、總結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對感性知識的積累、歸類并進行提煉,使之成為能夠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的核心知識與能力,這是《語文園地》中體現小初銜接的重點內容所在。
“詞句段運用”也是常設欄目,六年級下冊安排的“詞句段運用”訓練內容,保持了從單元課文出發發現有價值的語言現象的特點,對接與落實第三學段“閱讀與鑒賞”的多項學習要求,如第四單元“體會表達效果”等,也有向第四學段延伸的訓練要求,如第五單元中“體會引用的好處”等,這些同樣具有小初銜接的意圖在其中。
“日積月累”也是一個常設欄目,梳理四個《語文園地》中安排的內容,從所選入的古詩、俗語、名言警句看,主要體現的是優秀傳統文化的積累,讓學生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自主理解相關文本的意思,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
“書寫提示”是非常設欄目,安排了兩次,有學寫行書楷書提高書寫速度的訓練,還有對名家書法作品的體會即賞析,在感受書法藝術魅力中領悟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橫向關聯是指在單元內部,板塊與板塊之間在內容方面存在內在的聯系,從人物主題到語文要素都處在緊密相連、互相促進之中,使整個單元成為有機的整體。尤其是《語文園地》處在單元的最后位置,具有對單元進行規整的意味,也是在綜合訓練中提高語文能力的關鍵所在。
以第一單元的《語文園地》看,該單元的語文要素學習目標有“分清內容的主次,體會作者是如何詳寫主要部分的”和“習作時注意抓住重點,寫出特點”,二者都指向了“分清主次”這一語文能力。《語文園地》在“交流平臺”中以“讀寫例話”的體例重點談了在讀寫中如何分清主次并把主要內容寫詳細的方法,指導學生結合單元課文《北京的春節》進行理解與把握:一是文章在內容表達上有詳略的分別,二是文章內容上的主與次是作者根據表達重點決定的;三是閱讀時分清主次,能夠有效抓住文章主要內容;四是習作中做到詳略得當,可以有效突出重點與中心。學生學習并掌握“交流平臺”表述的內容,需要重視與單元課文建立聯系。這種聯系體現在不同板塊的內容中:一是單元頁,提綱挈領地呈現單元人文主題(民風民俗)和語文要素學習目標;二是精讀課文,從課后練習可以看出它對接的單元語文要素學習目標:《北京的春節》是在了解課文表達順序中初步感知詳略安排的效果和作者根據中心抓住特點寫詳細的方法,《臘八粥》是在分清詳略的基礎上精讀“等粥”部分的四個生動場景體會詳略得當的表達效果;三是略讀課文,《藏戲》是在自主學習中遷移運用在兩篇精讀課文中習得的方法;四是讀寫活動,在“口語交際”中分清主次,抓住重點進行即興發言,在習作中做到詳略得當,體現從整體上綜合發展語文能力。
縱向聯系體現在對本單元教學目標要求的把握需要瞻前顧后、前后勾連,找準相關語文要素目標教學的梯度,從中看出該知識點在整個語文能力體系中的位置。
如第五單元“交流平臺”對良好學習習慣的總結,涉及課外閱讀、讀書方法、習作修改、勤問勤查等方面,這些都屬于學生在小學階段學習語文經常面對并通過長時間訓練才能逐漸養成的良好習慣。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從自己感興趣的方面進行細化,并用適當的方式加以呈現,體現一種良好習慣的形成需要經歷具體的變化過程,進而提煉出可以推而廣之的科學學習方法。以讀書方法為例,“交流平臺”中只談及“邊讀邊思考”“批注”,實際上,統編教材從三年級起在語文要素學習目標中就系統安排了讀書方法的訓練,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梳理出來:三年級有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詞語和句子、借助關鍵語句理解和概括一段話的大意;四年級有學習用多種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五年級有根據要求梳理信息以把握主要內容,在了解人物的思維過程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六年級有讀小說的幾種方法,抓住關鍵語句把握文章主要觀點和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內容等。這些就是可以從“交流平臺”梳理、總結的系列讀書方法,這些學習習慣的培養不是隨著小學階段的結束而結束,在初中語文學習中,學生同樣需要綜合運用上述讀書方法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形成穩定的閱讀理解能力。
讀寫融合是統編教材編寫上的特色,通常都體現在閱讀與表達訓練中,在本冊教材《語文園地》中也有充分體現,尤其是第四單元的“交流平臺”呈現的“好的開頭”和“好的結尾”,直接體現了閱讀與表達的關聯性,追求在綜合中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在這一單元的“交流平臺”中,列出了教材中部分課文的開頭和結尾,把“分析這樣寫的好處”作為訓練要求提出來,屬于學生共同討論交流的任務。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逐個進行分析,真正懂得這些開頭和結尾好在哪里。先看“好的開頭”:《藏戲》的開頭是連續的三個問句以三個自然段呈現,在先聲奪人中突出了藏戲表演“戴著面具”“沒有舞臺”“時間超長”的特點,為下面的具體描寫提供了清晰的線索;《草原》的開頭代入感強,能夠帶給人身臨其境的效果,仿佛跟著作品一起在“看”草原,在融情于景中,讓讀者充滿期待。再看“好的結尾”:《匆匆》的結尾是“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以問句的形式作結,顯然沒有給出最后的答案,并不是作者不知道答案,而是在留有余味中啟發讀者去思考與探索,同時還具有與開頭相呼應的效果;《那個星期天》結束在很獨特的場景描寫中,以“光線”的消逝暗示原本充滿期盼的“那個星期天”的結束,預示著作者的相應的情感沒有隨之結束,有發人深省的意味;最后看典型的首尾呼應,即課文《十六年前的回憶》的開頭和結尾被編者界定在“好的”范圍內,開頭和結尾都出現了一個日期“4月28日”,并強調那一天的難忘,突出作者對遇害的父親的無比思念之情,這種強烈的情感貫穿文章首尾,使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具有渾然一體的效果。有了上述理解,學生不僅懂得在閱讀中重視理解文章開頭和結尾的表達,而且在習作中也會注意在開頭和結尾上下功夫,形成具有吸引人的表達。
總之,在六年級下冊《語文園地》教學中,教師需要關注小初銜接的學習特點,以整體視野觀照編者意圖,發揮各個欄目具有的獨特助學功能,組織學生開展語文學習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