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芹
項目化學習是一種綜合性的學習方式,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實踐育人模式。研究表明,教師運用項目化單元教學,強調項目化學習,學生在處理信息、閱讀和寫作方面的能力就越強。面對這種新型的教與學方式,教師如何精準解讀文本,引入項目化學習,設計一個適切的“項目”呢?下面以小學語文統編教材六年級上冊《故宮博物院》為例,談談具體的解讀策略。
核心知識的確定是開展項目化學習的起點。它產生于語文教材內容,需要教師在解讀教材時去考慮教材需要我們教會學生什么,從而鎖定核心知識,明確學習目標,直抵語文要素的內核。
課文《故宮博物院》由四則材料組成,是一組非連續性文本。材料一是介紹故宮博物院全景的說明文,材料二是太和門被燒的故事,材料三是官方網址游覽須知,材料四是一張故宮平面示意圖,特別適合達成小學階段“閱讀簡單的非連續性文本,能從圖文等組合材料中找出有價值的信息”這個目標。這個單元屬于閱讀策略單元,閱讀訓練的語文要素為“根據閱讀目的,選用恰當的閱讀方法”,屬于新課標三大學習任務群中的“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生在整個大單元學習過程中,需要從生活實際需要出發,綜合運用和鞏固閱讀策略,自主開展“有目的的閱讀”,選擇合適的閱讀方法,篩選閱讀材料,對自己的閱讀不斷監測,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根據以上分析,結合《故宮博物院》在這一單元中承載的語文要素學習目標和課后習題“下面提供了兩個任務,和同學交流:你會怎樣根據不同的任務閱讀以下材料?為家人計劃故宮一日游,畫一張故宮參觀路線圖。選擇一兩個景點,游故宮的時候為家人作講解”,可見本課的核心知識就是學生要掌握的關鍵知識技能“喚醒學生的讀者意識,能‘據意下策,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靈活調用相應策略,成為積極的閱讀者”。這既是本單元語文要素反復強調的目標所在,也是其旨歸。在生活中,它是一種必然的存在,我們常常會因客觀實際的需求而完成指定的閱讀任務。
驅動性問題是項目化學習的核心要素,是教學目標的載體。教師在解讀文本時,要將語文學科的核心知識與項目主題相結合,精心篩選和確立相應的話題,設計一個或幾個有意義的、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能激發學生興趣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驅動學生主動閱讀、學習和思考。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師要精心設計學習任務,要能夠“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安排連貫的語文實踐活動”。
學習《故宮博物院》一課,學生要學會根據不同的任務,閱讀課文提供的四則閱讀材料:為家人計劃故宮一日游,畫一張故宮參觀路線圖;選擇一兩個景點,游故宮的時候為家人作講解。但是,四則材料是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對故宮的探索和學習熱情的。為此,筆者設計了以“遇見故宮”為主題,用項目化學習的方式走進故宮,設置“故宮招聘文旅策劃員”闖關的形式來驅動學生為身份、職業和興趣愛好各不相同的串串一家人(串串的爸爸是一名建筑師,對墻體彩繪、古代建筑設計很感興趣;串串的媽媽是一位全職太太,愛看電視劇,很想去游覽電視劇中常見的場景;串串是一名四年級小學生,愛看故事書,喜歡聽好玩有趣的故事)策劃旅游指南,完成本課的兩項任務,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問題1:一份讓串串一家滿意的故宮旅游指南,你覺得需要哪些內容?活動任務:設計一份故宮旅游指南。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課前聯系生活經驗和自己搜集的資料,學會根據目的,選擇內容來設計旅游指南,課中交流旅游指南要點、集中修改旅游指南,完成一份讓游客滿意的旅游指南。
問題2:針對串串一家人的不同特點,怎么給他們選擇合適的景點介紹故宮呢?活動任務:撰寫一份景點說明書。教師先從學生課前準備的講解詞中挑選范例,給學生示范,幫助學生搞清楚這份景點說明書要適合串串一家人的身份、職業、愛好,要做到講解內容有針對性、 趣味性、知識性,從而深刻體會到服務對象不同(目的不同),選擇的材料(內容)也要不同。教師再讓學生修改、優化自己的景點說明書,在小組內進行講解練習。
問題3:串串和媽媽發現了故宮里不少殿宇都有對聯,你覺得哪一副對聯最有意思?活動任務:研究故宮各殿的對聯,撰寫一副對聯。這是此次教學內容的拓展延伸,激發學生繼續走進故宮,探尋故宮的秘密,進行終極挑戰,搜集喜歡的對聯,研究這些對聯的含義、形式,探討它們背后的故事。學生可以選擇一處殿宇,撰寫一副對聯,為它定制獨特的“身份介紹”,這需要學生運用多種學習方式,進行閱讀、探討,鞏固本節課的學習方法“根據目的,選擇內容”,在后續的研究中增進對故宮的歷史文化、人文建筑的了解,守護好這份文化遺產。
上述三個驅動性問題對應的活動任務,圍繞話題“遇見故宮”,緊扣核心知識和單元要素,遞進性地展開,充分發掘了文本的豐富內涵和多元特質,創設了真實的情境使學生在求新、求異、求變的閱讀活動中,始終保持高昂的閱讀興趣和探究欲望,發展了思辨、處理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
項目化學習是一種過程性的挑戰學習,通常由一系列的活動構成,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和實踐性,需要學生進行較長時間的探索。關注項目學習活動中的評價則是激發學生持續不斷地開展合作,親自實踐,親手操作,最終形成成果的堅實基礎。教師在解讀文本時,要關注評價,注重學科學習實踐的活動設計,讓學生分工合作、相互配合,持續實踐體驗,在系列活動中掌握所需知識和必備技能,有效達成學科學習的目標。
筆者在解讀《故宮博物院》時,圍繞核心要素,一共安排了2周的學習時間,設計了具體的實踐活動(一是確定主題,啟動項目;二是搜集資料,繪制路線,交流評析;三是拓展閱讀,搜集資料,制定指南;四是選景點,做課件,講景點故事;五是搜集對聯,研究對聯,選擇殿宇,撰寫對聯;六是制作游覽指南集、游覽路線圖集、景點介紹視頻),制定了具體的“金牌講解員”評價標準,用高質量的旅游指南作為示范和準則,把評價融入學習實踐過程中,讓學生參與評價過程,監控自己的學習實踐做到了哪一步,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評價自己的學習成果。
總之,基于項目化學習精準解讀文本,教師要能夠準確鎖定文本的核心知識,精選項目主題,設計驅動性問題或學習任務,關注評價,注重學習實踐,引領學生與文本、作者深入對話,幫助學生強化新舊知識間的有機聯系,最終遷移并解決真實問題,從而幫助學生建構知識、發展素養、提高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