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淑萍
小學語文統編教材六年級下冊習作單元以“表達真實情感”為習作關鍵能力,教學時,教師可以從審美視角出發,引導學生從行文順序、表達方式體會作者如何表達情感,在學習表達方法中提升學生“表達真實情感”的能力。筆者以本單元課文《那個星期天》的教學為例,談談具體的思考。
與普通單元的精讀課文重視閱讀知識與方法的積累不同,習作單元的精讀課文學習,重點在于從文本典范語段中提煉與習作關鍵能力匹配的寫作方法;只是學習寫作方法同樣需要以整體感知文本內容為前提與基礎。課文《那個星期天》是一個節選的片段;原文《務虛筆記》是史鐵生的一部長篇小說,帶有半自傳性質,以探討心靈世界為主旨,作者自認為是“心魂自傳”,這樣的作品會讓人自覺進入審美世界。因此,教師在《那個星期天》的教學中,需要重視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在閱讀中走進作者表達的情感世界,感受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傳達出“我”在那個星期天的心理和情感變化,即熱切盼望、耐心等待母親能夠帶自己出去玩。在大人看來,玩確實算不上什么,但在孩子的心目中卻是大事情,玩是他們快樂的源泉;所以一旦他們心里確立了玩的目標,就希望在行動上盡快得到落實,讓快樂充實自己,進而獲得屬于孩子的審美體驗。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抓住“盼”進行閱讀,讓學生體驗“盼”的情感。學生閱讀文本,思考課文是如何表達對母親帶“我”出去玩的盼望之情,注意時間推移、事情發展和情感變化之間的關系。在學生理解有困難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聯系自己生活中類似的情形進行感受,形成真切的個性化的審美體驗。
課文在表達真實感情上采用了哪些表達方法呢?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文本中尋找含有相關表達方法的典范語段進行賞析,在提高審美品位中分析、提煉出表達方法。表達真實感情的方法,在敘事文本中,常見的是融情于物(事、景)。課文第4自然段是一個典范語段,具體描寫了“我”在等待過程中做過的多種事情:跳房子、看云彩、撥弄螞蟻、翻看畫報等。這些事情,如果在平時,只要是很投入,任何一件事也足夠“我”玩起來會忘記時間的,但這個星期天因為記得母親答應帶“我”出去玩,所以那些平時很樂意玩的事情,都成了“我”用來消磨等待母親的時間:“我踏著一塊塊方磚跳,跳房子,等母親回來。我看著天看著云彩走,等母親回來……”作者雖然寫了這么多事情,但是心思都沒有放在這些事情上;因此,作者將它們一件件寫出來,體現的是作者內心的急與盼,急的是時間過得這么慢,母親出去買菜怎么還沒有回來,盼的是母親能快點回來好帶“我”出去玩。這樣就在寫自己所做的多件事情上,通過人物動作與心理進行細膩刻畫,融入了“我”焦急、期盼、無奈的情感。另外,內心獨白也是表達真實感情的有效方法,課文中有很多地方出現了描寫“我”內心活動的表達,如“真奇怪,該是我有理的事啊?不是嗎,我不是一直在等著,母親不是答應過了嗎?”“我一聲不吭,盼著……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馬上拉起她就走,決不許她再耽擱。”這些人物的內心獨白,同樣真實地傳達出“我”當時十分焦急與無奈的情感。通過上述品析可見,作者運用融情于事(物、景)和內心獨白等表達方法,傳達出了在那個星期天內心最真實的情感世界。
習作單元學習,在閱讀理解文本中提煉表達方法是輸入,遷移運用相關方法進行表達是輸出,這種以讀促寫的教學,需要教師的適時安排與指導。學習《那個星期天》,學生從課文第4自然段提煉融情于事的表達方法之后,教師還可以順勢引導學生從中獲得表達支架:在等待母親回來的過程中,羅列了“我”的系列活動;而課文第5自然段中寫母親的忙碌,用的是“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這種概括介紹的表達,教師可以設計情境:借助第5自然段羅列表達系列活動的方法,想象母親做完的“一件又一件”事情具體是什么,在寫出母親做事“慢”的感覺中,體會“我”的焦急與無奈的內心情感。又如,學習課文內心獨白的表達方法后,教師可以設計情境:“爸爸答應這次回來給我買一雙跑鞋,今天是爸爸回來的日子。我……”通過遷移運用課文中學習的表達方法進行練寫活動,可以讓學生借助文字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
總之,在習作單元“表達真實情感”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審美視角出發,引導學生提煉表達真實感情的方法并運用在表達實踐中,達成單元教學目標。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課題“‘大單元視域下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的實踐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編號:C-c/2021/0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