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一丹
探討“數智時代的主持人實踐”,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數智時代給主持人實踐場域帶來了哪些不同層級的變化?對主持人群體的主體能力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總體來看,數智時代所引發的一系列變革激發了主持人作為實踐主體的應對能力。從“發展”到“生存”,從“弘揚”到“堅守”,不同時期傳統媒體內容生產者所談及的關鍵詞的變化,映照出傳統媒體行業的式微。過去,內容本體層面“節目”和“格局”是媒介生產實踐的核心考量標準。進入以深度商業化為主要表征的數智時代,“商務”和“經營”似乎已成為包括主流媒體和自媒體在內的內容生產實踐無法逃避的關鍵議題。
由此可知,應變已成為剛需,而在此基礎上所生發的應變意識和應變能力,是媒體工作者實現突圍的關鍵?;赝煌浇樯鷳B格局下筆者所參與的媒介實踐,從廣播播音實踐到電視主持實踐,后來又經歷了新媒體的挑戰和媒體融合的進程……一系列職業體驗讓筆者意識到,積極的心理構建和可行的職業設計,是一個可持續性的課題。在不斷調適、持續思考、重新認識的過程中,主體的韌性得到了綜合提升,進而獲得了應對變化的能力基礎和心態基礎。由此可知,與職業生涯設計動態調適有關的話題不僅與學生群體相關,更應成為所有媒體從業者持續性關注、常想常新的元話題。
更為關鍵的是,變化更能發現傳播主體的潛能。這里所闡述的“發現”,既包括他者層面的被動式發現,也涵蓋主體層面的主動式發現。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數智時代的媒介生態格局拓展了主持人群體的職業可能性,這就為主持人群體重新發現和發掘自身潛力提供了契機。筆者職業生涯的主持人實踐大都聚焦于新聞節目主持實踐,在人文地理節目《直播中國》的主持實踐中獲得了諸多新鮮的職業體驗。究其根本,這種新鮮的職業體驗實質上是創作主體的主體能力被拓展的過程。直到遇到全媒體環境,筆者才實現了通過文化傳播實踐進一步拓展主體能力的媒介生態格局。概括而言,筆者在全媒體視閾下的文化傳播實踐大致包括節氣文化傳播和文博文化傳播兩個內容創作維度。具體而言,筆者的節氣文化傳播實踐大致呈現為如下傳播鏈條:微博—書籍—音頻(央視新聞·夜讀)—小屏視頻(《節氣·長城》)—電視大屏(《地理中國·一丹說節氣》)。上述傳播鏈條既包括傳統意義上的印刷媒介、音頻媒介、電視媒介,也包括全新形態的社交媒介,不同類型的傳播媒介在傳播實踐中表現為深度互嵌的融合樣態。而筆者聚焦于小微博物館的、以“一鏡到底”為基本形式的文博文化傳播實踐《博物館9分鐘》仍在持續中。
全媒體傳播環境呼喚具有多元復合型主體能力且能駕馭不同類型、不同形態傳播實踐的內容創作者。具體來說,全媒體時代媒體人應既能熟練運用口語在鏡頭前表達,也能夠運用文字在印刷媒介或其他社交媒介平臺傳播。需要明確的是,這里所說的“鏡頭”不僅包括傳統意義上的電視大屏,也涵蓋短視頻社交平臺上更具日常屬性和互動特質的手機小屏。從業務的視角來看,全媒體主持實踐也從“傳播”“對象感”“話語表達方式”等更為微觀的層面拓展了筆者對于主持人職業意識的認知。
表面上看,傳統意義上主持人群體的實踐場域面臨著不斷被擠占的困境。換種視角來看,全媒體環境其實延展出常態化主持人實踐范疇之外的更多元形態的更廣闊的創作場域,以深度融合為主要特征的全媒體創作場域為拓展主持人群體的主體能力、豐富主持人實踐的創作樣態營造了創作空間。必須要明確的是,對于全媒體時代的主持人而言,創作空間需要通過創作主體積極主動地探索來拓展和開掘。什么是主持人作為創作主體的核心能力?筆者認為,主持人的核心能力大致包括如下基本維度:運用資訊的能力、理解受眾的能力、生發話題的能力、鏡頭前的呈現能力。全媒體時代不缺乏傳統意義上的主持人,而需要有個性的、有扎實的知識功底、具備全媒體媒介素養的主持人來駕馭更具互動感和人格化特質的主持傳播實踐;全媒體時代更不缺乏傳播渠道,需要的是能適應不同傳播渠道的、契合社會心理的扎實而有共情力的優質內容。對于主持人群體而言,如何更從容有效地呈現內容和傳播內容,這是核心競爭力;創造靠譜的內容,記錄時代的千變萬化,這是具有長足價值的主持人實踐該有的職業本色。
作者系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播音指導
(本文為作者在第七屆中國主持傳播論壇上的演講,由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王宇整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