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揚
摘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人民日報“組織振興引領保障鄉村振興”系列調研報道緊扣時代,圍繞重大主題宣傳主動設置議題,務實創新,通過精心策劃、扎實調研、創新敘事方式,夯實新聞主業;深刻把握新媒體傳播規律,在媒體融合道路上不斷壯大主流媒體傳播聲量,實現思想引領和價值導向。
關鍵詞:人民日報 調研報道 鄉村振興 重大主題宣傳
調研報道作為新聞報道的一種重要形式,是我們黨和國家新聞輿論工作的優良傳統,也是每個新聞工作者應當具備的看家本領。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人民日報始終初心如磐、責任在肩,擔負黨報使命,深入基層、深入實際,俯下身、沉下心,用一篇篇來自一線的扎實調研和鮮活報道,生動展現在新思想引領下,各領域發生的日新月異的變化。2023年7月,人民日報頭版刊發了“組織振興引領保障鄉村振興”系列調研報道,聚焦鄉村振興主題,記者前往浙江、江西、河南、四川等地調研,以組織振興引領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對如何推進鄉村振興進行深入思考,引發強烈反響。業內認為,這組調研報道站位高、視野廣,落筆實、調研深,問題抓得準、解決之道針對性強,有力度、有溫度,成為鼓舞鄉村振興走深走實的典型報道。
調研報道通過采訪調研收集大量素材,經過科學分析研究揭示其內在聯系、本質及意義,是一種系統、全面、真實反映重大主題和社會問題的新聞報道形式。與一般性新聞報道相比,調研報道更要回答受眾“為什么”“怎么辦”等一系列更加深入的問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關鍵在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系列報道著力挖掘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成功經驗,展現了新時代我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生動實踐。
1.統籌謀劃,把握鄉村振興的新時代背景。調研報道首先要明確報道的時代背景,即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農業強國。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起步之年。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人民日報組織開展“組織振興引領保障鄉村振興”調研報道,一方面與黨和國家的決策部署相契合,另一方面也抓住了當前鄉村振興報道的關鍵。為了做好此次調研報道,人民日報提早謀劃,做了充足的準備,政治文化部負責同志親自帶隊,黨建采訪室盡銳出戰,先后趕赴浙江等4省展開調研,進村入戶采訪基層干部群眾,實地了解各地在鄉村振興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及創新舉措,最終確定從組織、人才、產業、治理四個方面全面客觀報道基層組織建設情況、基層干部群眾的心聲,生動反映了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強大引領力,并提供了寶貴的創新經驗。從系列文章所提到的故事人物之細,可以看出記者們積累了大量的素材,研究選定了合適的人物、故事,花了心思做足功課。在系列調研報道《在增強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上持續用力》中,深入浙江安吉縣夏陽村、江西信豐縣高坎村、河南林州市橫水鎮晉家坡村、江西吉安縣桐坪鎮楓岡村、四川成都市郫都區唐昌鎮戰旗村、河南蘭考縣惠安街道何寨村、浙江湖州市、四川宜賓市筠連縣8地報道當地鄉村振興的經驗做法。
2.以小見大,繪就鄉村振興宏大篇章。鄉村振興是十分重大的題材,這一選題的調研報道既要深入進去,又要跳得出來,既要有宏大的視野,又要在細處落筆。該系列調研報道正是善于以小見大、見微知著的佳作,將大主題與小切口巧妙結合,展現鄉村振興戰略如何在基層落地生根。比如,在“強化黨建引領、完善鄉村治理”的報道中,介紹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蔣家池頭村辦起了老年食堂,采取“政府補一點、老人付一點、企業捐一點、志愿者助一點、菜園供一點”的方式運營至今,讓“老有所養、老有所依”成為真正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讓老年人吃得舒心安心,贏得群眾的滿意和口碑。寫好小切口大背景的文章,不能小家子氣,文風筆觸更要強勁有力、氣勢如虹。
3.深挖內涵,推進鄉村振興調研分析。調研報道想要增強深度,形成差異化、精品化報道,就要深挖內涵,將調研采訪與分析研究相結合,由淺入深、由表及里,認清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衡量調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是看調查研究的規模有多大、時間有多長,也不是光看調研報告寫得怎么樣,關鍵要看調查研究的實效,看調研成果的運用,看能不能把問題解決好?!痹谠撓盗姓{研報道首篇文章中提到,“走進浙江安吉縣夏陽村,天藍水凈草碧,一頂頂露營帳篷如同云朵,不時傳出歡聲笑語……從空心村到打卡地,夏陽村只用了不到3年。變化,始于85后村支書鮑鑫的回歸”。透過這一現象看到的是“選好一個人,帶活一個村。村支書是帶領村子發展的“領頭雁”,其能力素質直接關系村莊發展,關系村民福祉”。正是因為安吉縣不斷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建好人才儲備“蓄水池”,才有了這些懂市場、懂村情,也懂年輕人的基層干部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由此可見,在調研報道中勤于思考、深挖內涵,揭示事物本質,是做好調研報道的關鍵之一。
“組織振興引領保障鄉村振興”系列調研報道采用了“解剖麻雀”式蹲點調研方式,從微觀個體入手,以組織振興引領保障觀點“點睛”,為推進鄉村振興建設農業強國“求解”,可以算是調研成果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破題之策的生動寫照,也是主流媒體提升“四力”的具體實踐。這組系列報道之所以受到廣泛關注,在于直面問題、務實創新,展現了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典型代表,既有成績,也有問題,還有創新實踐探索,以此反映鄉村振興這一宏大主題。
1.策劃精,找準鄉村振興調研報道的切入點。重大主題報道的策劃一般采取“議題設置”,既要吃透“上情”,又要找準“下情”,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發力,聚焦群眾關注的熱點、焦點、難點,真實反映社情民意,下好調研報道“先手棋”。為了讓調研報道更有針對性、參考性、時代感,該系列調研報道都經過科學策劃,找準強化組織振興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的關鍵領域,即組織、人才、產業、治理四個方面,作為調研報道的切入點。這些方面是鄉村振興過程中長期存在的問題,也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關鍵所在。組織建設立足于將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源源不斷轉化為工作優勢,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強政治保證;人才保障從“引、育、用”上挖掘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為破解“三農”人才缺乏這個短板提供了樣板;培育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不斷開拓農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從而推動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實現產業振興的發展優勢;強化黨建引領、完善鄉村治理是鄉村振興的根本保障,有利于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因此,該系列調研報道圍繞以上四個方面,依次刊發了《在增強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上持續用力》《吸引各類人才在鄉村振興一線建功立業》《黨建引領釋放產業新活力》《鄉村治理現代化之路越走越寬廣》。
2.調研實,掌握鄉村振興實踐的一手素材。就調研報道而言,掌握一手材料,就是深入基層、到群眾中去,獲取最直接的信息,這是沾著泥土、帶著露珠、冒著熱氣的信息??煽克夭牡闹匾栽谟?,可以幫助受眾更接近事物的本質和事件的真相。移動互聯網時代,完成調研報道素材收集的方式更加多樣,通過網絡、電話等可以快速獲取信息。但是不可否認,沒有去現場看、親耳聽、當面問,很難得到鮮活真實的素材。因此,即便是在信息通訊便捷的當下,我們依然鼓勵記者深入基層一線,獲取一手材料,讓新聞報道更加扎實。在該系列調研報道中,有許多鮮活的人物和故事,有河南林州市橫水鎮晉家坡村的村黨支部書記郝建倉憑著一顆公心,大刀闊斧強力推進村居環境整治;有江西上猶縣東山鎮探索建立“一組長三顧問”工作專班機制,向每村選派一名駐村組長、一名法律顧問、一名農技顧問和一名經濟發展顧問,實現村村全覆蓋。面對鄉村振興中的繁雜難題,記者做到了沉下心、俯下身,與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找問題想辦法,并且突破表面,把問題落小、落細、落實,直擊真實情況和問題核心。
3.敘事新,點面結合讓鄉村振興可觸可感。調研報道的敘事方式,強調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詮釋新聞事實,但現實問題往往是冰山一角,其背后深刻、復雜的內容需要通過多層敘事拼接,實現有效呈現。在該系列調研報道的人才篇中,首先以江西寧都縣肖田鄉帶源村的風景描寫將讀者帶入一派現代田園風貌,隨后通過村民之口講述原先村莊“遠、破、窮”的狀況形成鮮明對比,將問題寓于具體事務之中,再結合全國持續派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的工作模式層層遞進,最終詮釋了優秀干部人才下沉一線,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撬動農村產業發展的新氣象,生動反映了人才為鄉村振興提供的強大智力支撐。這種由點到面、多維度的敘事方式,一方面提升了報道的可讀性、鮮活感,寥寥幾筆便勾勒出問題的全貌,另一方面以問題導向牽動整篇報道,透過現象抓住本質,有助于發現問題、深挖問題、尋求解決方案。
當下,社會處在信息高速傳播、人際溝通手段多元化的時代,隨著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主流媒體如何落實新聞輿論任務,提升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成為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調研報道作為切實提升新聞輿論“四力”的必答題,人民日報陸續推出“高質量發展調研行”等系列報道。其中,“組織振興引領保障鄉村振興”系列調研報道就是以調查研究提升新聞品質的典范。
1.語態年輕化,骨正筋柔講好硬道理。調研報道通常以宏觀、嚴肅的語態表達宏大主題,在新媒體傳播生態中很難吸引受眾關注,因此被禁錮在狹窄圈層,阻礙了報道的輿論引導功能發揮作用。該系列調研報道以內容生態建設為根本,積極推動調研報道內容的供給側改革,努力構建具有時代特色的年輕化語態。在該系列鄉村治理篇,提到成都市郫都區唐昌鎮先鋒村開展人居環境整治的經驗時,用了“打平伙、九大碗”“吃席”等俗話俚語這些在采訪中獲得的口語化素材,讓報道的鮮活度有了顯著提升。在人才篇中,把農業人才稱作“土專家”“田秀才”“鄉創客”,讓重大主題報道離老百姓更加貼近,弱化了主流媒體的“強說教”形象。該系列調研報道以權威、專業的話語為主導,同時運用鮮活的群眾語言把深刻的道理講清楚、復雜的問題說明白,起到輿論引導、推動發展的作用。在新媒體時代,調研報道要想獲得年輕人的青睞,就要了解年輕人群體的需求,善于用年輕態話語在年輕人喜歡的平臺發聲,實現潛移默化的思想引領和價值導向。
2.強化精品意識,傳播新時代鄉村振興好聲音。新媒體時代,最不缺的是信息,最缺的是肯下功夫深入調查研究的精品力作。該系列調研報道,每篇字數控制在4600~4800字之間,結構簡潔,文風統一,做足做細做精“內容為王”這篇大文章,用心講好鄉村振興新故事,牢牢占據輿論引導、思想引領的傳播制高點。在黨建引領篇,記者帶著對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深度思考,嘗試探究黨建引領的新思路、新方法,實地走訪,從牢牢抓住“頭雁”隊伍建設這個“牛鼻子”、把群眾緊緊團結在黨組織周圍、建好建強“指揮部”“作戰部”和戰斗堡壘三個方面,講述各地推進鄉村振興、建設農業強國的鮮活故事。要想做出高質量的調研報道,必須深入踐行“四力”,腳下沾滿泥土,用腳力走遍田間地頭,用眼力發現新聞閃光點,用腦力把握新時代脈搏,用筆力記錄美好生活,切實講好新時代鄉村振興好故事,傳播鄉村振興好聲音,鼓舞廣大基層干部群眾奮力開創鄉村振興的嶄新畫卷。
3.遵循傳播規律,壯大主流媒體傳播聲量。伴隨著媒體融合加速推進,主流媒體應深刻把握新媒體傳播規律,因勢而謀、應時而動、順勢而為,通過流程再造、平臺搭建、媒介資源有效整合等,打造具有傳播力、影響力的內容產品,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該系列調研報道強化協調聯動,深化媒體融合報道,綜合運用報、網、端各個平臺形成傳播合力,在人民日報、人民網、人民日報客戶端同步推出,全方位立體展現各地基層干部群眾推進鄉村振興、建設農業強國的實踐探索、顯著成就和創新舉措。報道一經推出,先后被數十家權威媒體平臺轉載,其中包括光明網、求是網、環球網等央媒,農業農村部、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湖南省委組織部、廣州黨建網等政務網站,以及國家鄉村振興局等官方微信公眾號,切實有效提升了地域覆蓋面、群體覆蓋面、內容覆蓋面,贏得社會廣泛關注和好評。
主流媒體組織開展調研報道必須深刻把握時代脈搏,提高政治站位,遵循新媒體傳播規律,探索新聞報道的創新路徑,深化媒體融合,實現傳播合力?!敖M織振興引領保障鄉村振興”系列調研報道的成功之處,在于深刻把握大背景、以小見大彰顯宏大主題、深挖內涵要義,策劃精、調研實、敘事新,運用年輕化語態、強化精品意識、遵循傳播規律,探索出一條開展深度調研報道的實踐路徑,成就了鼓舞鄉村振興走深走實的典型報道,對于主流媒體守正創新做好調研報道提供了重要參考和實踐范本。
作者系白城師范學院文學院副教授
本文系2022年度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新媒體環境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2B201)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季為民.如何做好全媒體時代調查研究報道[J].新聞戰線,2023(21).
[2]唐穎.重大主題宣傳中調研式報道的價值與實踐[J].視聽界,2022(06).
[3]熊爭艷.主流媒體的調研如何真正接通天線與地氣?[J].中國記者,2023(11).
【編輯:孫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