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凈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舞劇為代表的線上演藝活動利用互聯網技術跨越地域和國界,獲得了更強的國際傳播力。本研究以中國歌劇舞劇院的優兔(YouTube)官方頻道為例,對其發布的系列舞劇進行分析,從文化符號表達的角度探討其對外傳播策略及路徑建設。
關鍵詞:符號學 創新舞劇 對外傳播 文化傳播
近年來,以河南衛視的唐宮夜宴等節目為代表的創新性舞劇開始進入觀眾視野,這些節目在以舞蹈為核心的基礎上巧妙地融入人文地理和文化符號,借助故事化的敘事方式呈現更為豐富的藝術體驗,以其獨特的藝術性和情感表達,在跨文化、國際交流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線上演藝利用互聯網技術跨越地域和國界,獲得了更強的國際傳播力。中國歌劇舞劇院是文化和旅游部直屬的國家級劇院,2020年9月25日起,中國歌劇舞劇院在優兔開設官方頻道,截至2023年11月21日,共發布440個視頻,共計12.3萬訂閱。這些內容承載著民族、地域和歷史的文化元素,通過現代創新方式呈現東方美學,極大促進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對外傳播。
當前,我們生活在一個被符號包圍的世界中,文化也被視為人類的符號活動。皮爾斯認為,任何符號都由再現體、對象與解釋項這三項所構成。具體來說,再現體為符號載體,對象為符號的代表物,即符號的內容,解釋項為符號在解釋者意識內產生的對等意義或思想。
中國舞劇作為一種節目形態,承載了多樣的文化符號。其中,中式樂器、古風吟唱、古典舞蹈、古詩詞、自然景觀、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豐富的文化符號被精巧地融合在一起,達到完美契合,為觀眾呈現出充滿深度和層次感的藝術盛宴。在對外傳播過程中,中國舞劇跨越了地域,語言和思維方式的壁壘,以鮮明的符號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本研究在中國歌劇舞劇院優兔官方頻道首頁“必看推薦”“非遺里的中國”“河南衛視奇妙游”“首席舞蹈演員唐詩逸”“首席舞蹈演員胡陽”等欄目中選取了30個舞劇視頻進行符號分析(見表1),旨在從文化符號表達的角度分析其對外傳播策略及路徑建設。

1.聽覺符號。聽覺符號是通過聽覺傳遞意義的符號,包含音樂和語言等類別。舞劇視頻中對音樂符號的運用獨具特色。五音(宮、商、角、徵、羽)是中國古代的傳統音律,也是中國民樂所特有的曲調。通過二胡的娓娓吟誦、古琴的意境深邃、笙的柔潤和暢、琵琶的婉轉凄美和笛子的空靈悠揚,中國文化獨特的深遠意境在這類創新舞劇中得以沉浸式展現。如在舞蹈《琵琶賦》中,花魁舞者的曼妙身姿與大珠小珠落玉盤的琵琶音律相映相持,體現出對“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的現代解構。極具聽覺感染力的還有原創冬奧加油MV《戰鼓》,其以司馬臺長城為背景,氣勢磅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沉淀,充分展現出文化自信。獲得高贊的由唐詩逸演繹的舞蹈《鴻音》,在長河落日,塞外孤煙的情境中,以薩頂頂的歌曲貫穿始終,曲風縹緲悠長,多種民族樂器的配合下重現遺落歲月長河中的龜茲文化。
同時,古詩詞朗誦作為語言符號被運用到舞劇中,成為點睛之筆。如在舞蹈《將進酒》中,李白的詩詞《將進酒》伴隨舞者的雪夜醉劍鏗鏘吟出,展現了李白恣意豪邁個性的同時,亦保持了寫實的美學風格,融入古典、宮廷、民族等元素,還原大唐氣象。
在這里,音樂、歌曲和詩詞朗誦共同成為藝術表達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與舞蹈和圖像結合,圍繞同一主題從不同角度呈現主題內涵,豐富內容的表達與演繹。
2.視覺符號。作為通過視覺傳遞意義的符號,舞劇中視覺符號的使用包括身體符號、文字符號、景觀符號、服飾符號、道具符號等類型(見表2)。
作為身體符號的舞蹈在舞劇中的核心地位是不言而喻的,除了以舞蹈為主的《琵琶賦》《星河》《將進酒》等舞劇外,《非遺里的中國》中的創新秀演系列使用身體符號,通過舞蹈對非遺技藝進行描摹。如《花·饌——一支舞蹈看遍四季花卉盛宴》,舞者運用肢體語言表現四季的流轉更迭,春櫻花、夏荷花、秋菊花、冬茉莉,優美的舞姿將四季與花饌相聯系,四時馥郁,以花入饌,凝結出中國飲食文化中延續千年、流轉四季的浪漫。
文字符號以字幕、古詩詞等為代表,且很多文字均以書法形式展現,再次呼應其中華文化內涵。如《非遺里的中國》創新秀演《相承》,對制陶技藝的文字描述貫穿宜興紫砂的整個制作過程,細致到使用工具、材料和工藝步驟,多維呈現這一技藝的歷史底蘊,展現中華民族千百年積淀的藝術之美和薪火相傳的情懷。
景觀符號頻繁出現在舞劇視頻中,不僅包括日落、云海、山巒、湖泊、小橋流水、民居村落等具有傳統文化含義的日常風物,還涉及各類著名自然和人文景觀。在《瑞鶴歸》中,米芾的《云起樓圖》引領水墨瑞鶴由畫入景,之后引入肇慶星湖景區的壯美景觀。水杉林、蝴蝶谷、千年詩廊、肇慶的山水與宋代名畫相交相融,賦予整個舞蹈富有古意的浪漫文化基調和人文氣息。除此之外,《登高抒懷》中的黟縣木坑竹海,黃山迎客松,《秀水依人》中的嘉興烏鎮,《清明客》中的麗水·古堰畫鄉等,將生態風光與舞蹈景物相融合,講述著一個個極具人文底蘊的文化故事。
在舞劇中,服飾被視為舞蹈中最引人注目的符號之一。舞者的服飾與舞蹈敘事緊密結合,如《洛陽舊事》《萬國來朝》中采用了絕美的漢唐服飾,《飛天》中則將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形象與中國傳統服裝造型相融合,呈現出獨特的服飾藝術。此外,京劇服飾、蓑衣擺渡翁等具有濃郁中國文化符號內涵的形象也在舞劇中頻繁出現。這些服飾設計融合舞蹈情節和文化傳承,將傳統文化的美感傳達給觀眾。
同時,以文物、書畫作品等為代表的各類道具符號也在舞劇中被廣泛運用。如《逍遙》的《江行初雪圖》,《隴上踏歌行》的《南宋踏歌圖》。這些古作為舞蹈提供了靈感,并通過與舞蹈和音樂巧妙搭配,將古畫中蘊含的場景和情感生動地呈現出來,使觀眾在舞蹈的律動中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卓越之美。

總之,視覺符號在創新舞劇中的使用,不僅豐富了舞劇視頻的視覺效果,還傳遞了深厚的文化內涵,發掘出方寸毫厘之際的中國精神、中國智慧,讓觀眾在藝術魅力中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實現了與當代觀眾的情感聯結。
這些舞劇視頻從不同維度向國外受眾傳遞了充滿魅力的中華文化。從歷史上看,既有刺繡、木雕為代表的非遺文化,又有蠶絲蛋白智能傳感器、腦機接口等現代科技;從地域上看,其涉及的各地人文風景名勝包含河南、四川、廣州等多個省市。視頻不但呈現了大量包括中式音樂、古風歌曲、傳統服飾等令人驚艷的中華文化符號和意象,也展示了豐富的陶藝、竹藝、木工等傳統技藝和取法自然、應和四時的中式田園生活。所有這些文化符號、文化意象和生活場景的集合,完整呈現出一種中國式美學意境。因此,舞劇視頻在優兔上取得了可觀的傳播效果,很多短視頻獲得了上萬的瀏覽量和幾百的評論量,且絕大多數為正面評論。
1.凝聚海外華人的文化認同。文化認同是一個人對于自身屬于某個社會群體的認同感。Stuart Hall和Paul Du Gay(1996)在自然主義層面上認為,文化認同具有共同性,這種共同性使得處于兩種或兩種以上文化的個人或集體能夠建立起團結與忠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團結與忠誠源自共同體成員在彼此身份和價值觀的共鳴基礎上,在情感層面上達成的一種高度認可。從舞劇視頻的中文評論中我們可以看到,華人紛紛為其所體現的中華文化的精妙絕倫而贊嘆,抒發對身為中國人的驕傲和自豪。
2.激發外國受眾的異文化認同。文化認同涵蓋了個體對群體以及群體對群體的認同,其具有多元化的特征。Jonathan Friedman將文化認同分為種族文化認同、現代族群文化認同、傳統族群文化認同和生活方式文化認同。生活方式文化認同指個體或群體對特定生活方式的認同。在跨越異己文化圈時,個體可能被某個特定元素所吸引,從而產生更多的認知愿望、情感親近和行為友好的傾向。具有中國元素的舞劇在海外平臺上能夠吸引來自不同種族和族群的觀眾,反映了海外觀眾對于中國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好奇、喜愛,以及他們對于視頻中呈現的元素所產生的情感共鳴。從視頻下大量英文、俄文、韓語、日語等評論中可以看到,各國網友紛紛贊嘆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同時,這些舞劇也激發了大量外國受眾進一步了解中國文化的興趣與愿望,有熱心網友將歌曲的英文翻譯放在評論中,在互動中架起文化共享的橋梁。這一過程正是跨文化傳播逐步發展和深化的關鍵步驟,同時也是舞劇視頻在優兔平臺傳播取得重要成果和意義的原因所在。
在對待我國傳統文化時,要結合時代特征,保留其精華,為其注入時代的新鮮血液,使其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成功出圈的創新性舞劇節目為傳統文化類節目的對外傳播提供了良好的范例。因此,我們需要肯定其傳播價值,反思存在的問題,更好地助力傳統文化類節目傳播質量,確保其發揮更優質的傳播效果。
1.以舞蹈為核心,跨界融合各類元素。創新性的中國舞劇在對外傳播中的獨到之處在于將不同藝術要素如詩詞、音樂、舞蹈等以“多模態”方式精巧地組合在一起,構建出一套中華文化多維度融合的體系。這樣的創新形式能夠對觀眾的感官、情感和心理產生深遠的觸動。但是這些通常3~5分鐘的視頻中有些過多使用特效銜接舞蹈動作,盡管其意在通過炫目的鏡頭效果凸顯舞者的舞姿,但卻有可能弱化了民族舞本身的獨特魅力。值得注意的是,舞蹈作為舞劇的核心元素,本身就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因此,在視頻的編排中,適度減少特效,強調敘事和內容的表達能夠更好地突出中華文化的深厚內涵,傳遞中華文化的獨特之美。
2.調整文案語種,提升傳播效果。在觀看和分析視頻時,筆者發現大多數舞劇視頻的漢語文案、字幕和歌詞等均未被翻譯成英文。評論中也頻繁出現外國網友詢問如何查找歌詞、理解文意等問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歌詞涉及漢語文言文、佛經典故術語等,在沒有相關背景知識的情況下國外受眾難以理解。文案語種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視頻的傳播效果,因此,添加英文翻譯字幕,根據國外受眾的觀看需求調整視頻文案語種,可以幫助用戶理解、增強視頻的傳播效果。
3.挖掘共同理念,探索共通生存母題。在視頻評論中我們多次看到,很多外國觀眾被視頻中展示的中國獨特的異域文化所吸引,但是隱含在這類文化之中的正是人類共通的情感。在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過程中,需進一步挖掘不同文化背景受眾共同的生存母題,這意味著從日常生活中抽絲剝繭,并巧妙地將中國核心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打造具有全球共鳴的中國故事。
總之,中國舞劇的文化創新不僅為傳統文化經典注入了現代元素,賦予其新的生機,同時也構建了一個全新的審美意象與藝術世界。這種藝術形式融匯了傳統與現代,使文化得以傳達和表達,呈現出獨特的審美風格。觀眾在欣賞這樣的舞劇時,不僅僅是在感受傳統文化的傳承,更是在體驗一場豐富多彩的文化盛宴。未來需要進一步遴選受眾認可度高的傳播符號,借助視聽符號的表意功能,面向人類共通情感與價值觀念積極探索日常生活維度的中國故事表達的可為空間。
作者單位 河南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郭鴻.文化符號學評介:文化符號學的符號學分析[J].山東外語教學,2006(03).
[2]趙永華,劉娟.文化認同視角下“一帶一路”跨文化傳播路徑選擇[J].國際新聞界.2018(12).
【編輯:杭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