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燕


摘要:“預測策略”單元的學習是為了讓學生將無意識的預測變為有意識的思維,日常閱讀時主動地使用“預測”這一策略。本單元的學習思路為“學習預測———練習預測———獨立預測”,筆者據此設計了“小小預言家”這一學習任務,并分解成三個子任務:“初體驗學預測”“再體驗做預測”“沉浸式用預測”,使任務具有整合性、驅動性,讓學生親身經歷預測到驗證的過程,從被動的閱讀者變成積極的閱讀參與者,對文本進行創作和發現,實現與文本的對話。
關鍵詞:預測;閱讀;學習任務群;小學語文
統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是一個策略單元,這是教材首次以閱讀策略學習為目標編排組織的學習內容。策略單元的設置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通過課文的學習,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并且在日常閱讀中能夠積極地使用閱讀策略,更加主動、創造性地閱讀[1]。
教材對這一單元的內容編排呈現了對語文要素層次性和階梯性的落實,整體思路為“學習預測———練習預測———獨立預測”的漸進發展過程。
(一)單元內容的重組
為了提升教學效率,落實課程核心素養,筆者對本單元的內容進行整合和重組。
以口語交際《名字里的故事》為切入點,讓學生預測同學名字的含義和故事,開啟預測初體驗。隨后研讀課文《總也倒不了的老屋》,邊學邊梳理預測方法:從“看課題”“看插圖”“聯系生活實際”“聯系上文”“結合旁注”……多角度進行預測。
有了對預測的初步感知,習得預測的一些方法后,可以放手讓學生在略讀課文《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小狗學叫》中牛刀小試,豐富預測的方法并加以練習、鞏固。
完成了前兩個子任務后,就可以讓學生用所學的預測方法來獨立預測。除了利用教材編排的內容,還可以把預測的范圍擴大到學生日常的閱讀和創作中,課后的習題、《習作》續寫童話都是學生開展預測、創編故事的好題材,讓學生真正地沉浸式用預測。
(二)教學情境的創設
在單元整體教學中,教師應努力為學生創設真實、有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產生真實的情感體驗。通過梳理課文、內容編排,結合單元編排意圖,筆者認為本單元屬于新課標中提出的:發展型學習任務群中的“思辨性閱讀與表達”。
聯系單元學習內容和目標,筆者創設了三年級學生喜聞樂見的有趣情境:預測體驗館,從“我會用預測閱讀和表達”出發,將核心任務設計為:小小預言家。根據單元整體教學思路,設置了三個子任務:“初體驗學預測”“再體驗做預測”“沉浸式用預測”。將“小小預言家”的任務分解,使任務具有整合性、驅動性。
(三)學習活動的設計
子任務一:初體驗學預測
預測的樂趣在于對未知情節進行推斷,然后驗證自己的猜想,讓閱讀充滿神秘與趣味。學生要學習預測的角度、方法,理解預測要有理有據,不可憑空猜測。因此,子任務一安排了“開啟預測體驗”和“梳理預測方法”兩個活動,讓學生初步體驗,學習預測方法。
1.開啟預測體驗
起始課:工作室沈老師執教了口語交際課《名字里的故事》,根據同學的姓名,預測名字里的含義和故事,初步感知預測。開啟“小小預言家”的體驗之旅。
2.梳理預測方法
在完成第一個子任務后,工作室的李老師執教了《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課。李老師采用聽讀課的方式主導課堂節奏,利用板書、多媒體播放圖片、音樂等方式營造故事氛圍,呈現預測的線索和依據。學生通過聽故事,在插圖和文字中不斷尋找預測的線索。在線索的幫助下想象故事的發展,做出合理的預測,在李老師講述的過程中感受并驗證自己的預測,修正想法。聽讀之后,再閱讀文本,交流討論自己的預測與依據,分享自己的思考過程,利用課后題的提示總結預測的方法。
子任務二:再體驗做預測
子任務二就是對子任務一的運用與實踐。根據教材內容設計有創意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再體驗做預測,能更大程度地感受預測,主動使用預測。為此,子任務二安排了“添一添:豐富預測方法”和“編一編:預測不同結局”兩個活動,讓學生再體驗預測,嘗試自己做預測。
1.添一添:豐富預測方法
《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通過前文的情節重復預測結局,重在方法練習,并在此基礎上結合“交流平臺”補充添加預測新方法:預測與原文不一致時,要及時修正;關注細節,讓預測更準確;預測要有依據等,讓學生的預測更合理、生動、有趣。
工作室的薄老師執教《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時,設計了一份貫穿整堂課的“胡子大創想”:第一次讀完課題后,讓學生遷移運用《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中學到的預測方法,預測胡子還能做什么,引導學生根據故事反復的特點,預測后續的情節發展,預測一個更加完整的符合故事情節的結尾;第二次在課文結束后,出示原文的結尾,學生對照自己的預測,很容易發現原文的結尾更加有趣、豐富,和前面的故事內容也有所區別。此時,教師引導學生再次調整思路,再一次完成“胡子大創想”。這樣完成兩個“胡子大創想”的過程就是學生逐漸熟練運用“預測”策略的過程,體現了策略學習的遞進性。
2.編一編:預測不同結局
《小狗學叫》的開放性更大,課文出現了三種不完整的結局,能發散學生思維,別具一格地續編故事,感受預測的多樣性。筆者在教學時,讓學生充分運用所學的預測方法對故事的走向大膽預測,甚至作出創造性的預測,創編不同的結局進行交流分享。學生對每一種結局的預測都可能會與原文不同,更增加了預測的趣味。
同時,在教學時,教師也要關注學生交流預測時的語言表達,除了讓學生自己敘述“后面可能會發生什么”,也可以讓學生順著課文思路,像“續編故事”一樣將相應的故事內容講述出來。在預測結束后,教師還原故事情節,印證預測。比較、還原的過程有助于學生發現文學作品獨特的價值,提升學生的文本感受能力。
子任務三:沉浸式用預測
有了子任務一和子任務二的鋪墊,就可以讓學生用所學的預測方法來獨立預測。除了利用教材編排的內容,還可以把預測的范圍擴大到學生日常的閱讀和創作中,讓學生沉浸式用預測。子任務三以創編和續寫為主,可以自由地進行合理預測與想象創編,全方位多角度沉浸式用預測。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統編教科書提供的預測空間,并創設更多的課外預測空間供學生自主實踐。通過安排“我做導讀員”“我做小偵探”“我做‘小問號”“我做小編劇”四個活動,建構“課內學策略,課外用策略”的整體學練方式。該學習任務的評價也更加多元,不注重故事內容的優劣,更傾向于評價學生是否能夠積極認真地思考,有理有據地產生預測,并樂于創作的過程。
1.我做導讀員
通過讀題目猜想可以預測文章的很多方面,要把學生的思路打開,題目是預測的開始。根據《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課后第二題“讀讀下面這些文章或書的題目,猜猜里面可能寫了些什么”,工作室濮老師結合班級讀書會設計了一堂拓展閱讀課:讓學生做導讀員,根據題目預測內容。先由每個小組推薦一位學生說一個已讀過的書名或一篇熟悉的文章題目,并寫在黑板上。請沒有讀過的學生根據題目預測后續內容,隨后出題的學生揭曉答案。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進行自動化的預測。課后,引導學生尋找自己沒有讀過且感興趣的書或文章來讀一讀,將預測落實在導讀教學中。
2.我做小偵探
本單元的《課堂作業本》在每一課的作業中均安排了讀故事做預測的練習,這是很好的教學資源(見表1)。

因此,筆者將《課堂作業本》中這一單元的課外閱讀作業進行單元統整,整合在一課中,設計“我做小偵探”情境活動課,讓學生像偵探一樣,在題目、插圖、內容等中尋找線索和依據,作出判斷,進行預測。充分利用《課堂作業本》將零散的習題統整在一個有趣的情境中,將所學的預測方法加以鞏固、運用,一舉兩得。
3.我做“小問號”
《課堂作業本》第七題“看到學校操場的草坪上有幾塊‘加油牌,同學們議論紛紛……”筆者切入教學,讓學生說說自己看到圖片后的預測。接著,引導學生尋找生活中的現象,說說自己的預測及依據。這讓語文學習真正與生活相連,解決學生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問題。
4.我做小編劇
本單元的習作安排是看圖續寫故事,意在引導學生能夠依據插圖和泡泡提供的線索,聯系生活實際,對故事的情節發展作出合理、多元的推想,從而把故事寫完整、寫通順、寫合理。
挑戰一:設計習作創編活動“我做小編劇”,完成續寫故事。
挑戰二:續寫故事大PK。用預測的方法為自己的續寫故事“代言”。
最后,評選出本單元的最佳“小小預言家”。
“預測”單元的整體教學設計是筆者及工作室成員的一次教學研討活動。通過一系列的課堂教學研磨、課后主題探討,我們發現:
(一)從“無意識”變為“有意識”
通過本單元的教學,學生在閱讀體驗中習得策略,在經驗回顧中總結方法,學會邊讀邊猜測,有意識地在插圖和文字中不斷尋找預測的線索,在預測和驗證中充分感受閱讀的樂趣。學生在生動的情境中、有趣的游戲過程中習得“預測”策略。
(二)從“學預測”轉向“用預測”
“預測”策略單元的設計是為了將學生無意識的預測行為變成有意識的預測能力,提高預測的質量。在這個單元的學習中,學生和文本之間要保持一定的距離,通過運用策略產生新的文本意義是學習的關鍵。學生在學習中要不斷交流、互學互助,不僅要和作者對話,也要和同伴、教師對話。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根據學生的預測思路,相互交流預測內容來豐富預測的方法,經歷“預測———驗證———修正———再預測”的過程。在闡釋觀點的過程中,教師不必要求學生所說的內容與原文一樣,關注的重點應是學生能否在運用策略后進行有根據的預測,真正從“學預測”轉向“用預測”。
(三)從“會策略”走向“會閱讀”
學生要學會在類似的情境中遷移和應用,將知識活化。這個單元的課文只是“預測”策略學習的載體,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統編教科書提供的預測空間,并創設更多的課外預測空間供學生自主實踐。通過學習,學生能在閱讀的不同階段,不斷運用所學到的“預測”策略,從課文的閱讀延伸到課外書的閱讀,在體驗預測樂趣的同時,熟練運用策略,最終將其內化為自身的閱讀能力。
圍繞本單元的三個子任務,筆者分別設計了三次作業,每次作業,從有針對性的任務提示到獨立創作,從說到寫,從學到用,以此幫助學生反思、梳理、鞏固、運用預測方法(見表2)。

在作業的設計中,加入了任務提示,將任務細化,可以引導學生反思:是否運用了預測方法,運用了什么預測方法,運用的預測方法合理嗎;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預測與原文有什么不一樣,同伴的預測與自己的預測相比,區別在哪;引導學生反思:預測是否只用于閱讀,預測是否能指導寫作。
總之,“預測策略”單元教學在發展型學習任務群中的“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目標指引下,利用整體教學的優勢,充分創設有趣、生動的活動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搭建師生教學的序列化支架,變“無意識用預測”到“有意識學預測”,從“有意識學預測”到“熟練運用預測”,最后由“熟練運用預測”到“內化成閱讀能力”,促使學生在今后的自由閱讀、自主寫作中能自覺運用這一策略[2]。
參考文獻:
[1] 劉鳳,徐穎.預測策略單元習作課的目標設定與教學實施[J].小學語文,2023(5).
[2] 江濤.預測,讓閱讀變得有效、有趣:淺談“預測策略單元”的教學實踐[J].語文新讀寫,2023(9).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