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蓮霞 戚睿群
摘要:《向導》周報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一份政治機關報,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重要的輿論陣地。本文從《向導》周報的時代背景、主要宣傳內容、時代價值等方面探析黨報的輿論導向作用。《向導》周報將黨的理論宣傳放在首位,旗幟鮮明地傳遞了黨的信仰,為中國人民的革命指明了前行的方向,在黨報創辦史上具有開創性意義,在百年后的今天,依然有著深刻的指導意義與時代價值。
關鍵詞:《向導》周報 中國共產黨 宣傳工作 馬克思主義
1922年9月13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第一份政治機關報《向導》周報在上海正式創刊。《向導》周報由陳獨秀領導創辦,是中國共產黨輿論宣傳的重要陣地和平臺,在打倒軍閥統治、斥逐外族侵略的革命斗爭中發揮了重要的宣傳和指導作用。從創刊到1927年7月停刊,《向導》周報共發行了201期,載文1400余篇,累計300多萬字。雖然發行時間較短,但卻對廣大的中國民眾特別是進步青年產生了重大影響,帶動他們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也使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逐漸深入人心,在黨的宣傳工作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大會制定了民主革命綱領,規劃了各項工作的政策方針以及奮斗目標。同年8月29日至30日召開的西湖會議,研究決定出版《向導》周報作為黨的機關報。這一決定對黨的宣傳事業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一)錯綜復雜的國內形勢
華盛頓會議后,西方列強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與控制,并在中國領土上搶占并擴大勢力范圍,扶植各派軍閥,致使軍閥割據的戰火燒遍全國,中國人民陷入了痛苦的深淵,“打倒列強,除軍閥”成為全國人民的共同愿望。
1.帝國主義加緊對中國的侵略。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美國、英國、日本、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葡萄牙、中國九國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國際會議。在此次大會上,西方列強達成強加在北洋政府頭上的《九國公約》,嚴重助長了帝國主義列強侵略與瓜分中國的野心,各國紛紛在華搶占與擴大勢力范圍,不僅控制中國的政治,也操縱著中國的經濟命脈,還把持著中國的內政和軍事。處于帝國主義列強掌控之下的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屬性不斷加深。
2.國內軍閥連年混戰。隨著對中國侵略的深入,西方列強在中國內部積極扶植各派軍閥。各派軍閥在依附于背后西方列強的同時,還為了穩固自己的利益,搶奪勢力范圍,不斷進行混戰。自1917年護法運動開始直至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統一全國,這種分裂割據的“軍閥混戰”局面在中國境內持續了十余年。軍閥之間長期的割據混戰,使中國各地百姓生靈涂炭、民不聊生。國內政局形勢錯綜復雜,陷入風雨飄搖之中。
(二)馬克思主義在國內的傳播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的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十月革命勝利的消息傳入國內,為飽受帝國主義欺凌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希望,以李大釗為代表的一批先進知識分子通過多種方式宣傳和介紹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的先進思想。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配合著革命運動的不斷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宣傳教育工作在全國各地陸續展開,使更廣大的民眾逐漸認識并深入了解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廣泛持續的傳播,為中國民主革命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
(三)《向導》周報的創辦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共二大在上海勝利召開,此次會議討論制定了黨的民主革命綱領。隨著黨的戰略方針發生了重大轉變,如何更好地宣傳民主革命綱領,成為當時黨的宣傳工作的迫切需求。
1.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綱領。中共二大正確分析了世界革命的形勢和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現狀,制定了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討論通過了《關于“民主的聯合戰線”的議決案》等九個決議案,并指派蔡和森負責黨的宣傳工作。隨著民主革命綱領的傳播,“打倒列強,除軍閥”的呼聲愈加強烈,這也成為日后《向導》周報主要的宣傳內容。
2.西湖會議討論創辦《向導》周報。隨著中共二大黨的民主革命綱領的制定,如何精準宣傳黨的最新革命綱領與政策方針,成為黨的宣傳工作的重點任務。1922年8月29日至30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在杭州西湖舉行會議。此次會議不僅專門討論研究了共產黨員是否加入國民黨的問題,并且就中共中央的宣傳工作進行了研究,以滿足新形勢下黨的宣傳工作的需要。根據共產國際的指導精神,中央決定在北京創辦《遠東日報》,后接受共產國際代表馬林的建議,放棄創辦《遠東日報》,決定創辦《向導》周報,作為中共中央的政治機關報。
《向導》周報自創刊以來,大力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傳遞黨的信仰,宣傳反帝反封建思想與民主革命綱領,積極倡導國共合作;緊扣時局,注重時政報道,通過刊發時政評論類文章,正確分析國際形勢;充分發揮宣傳動員與輿論導向的功能,對中國革命產生積極的指導作用。
(一)傳遞信仰,將黨的理論宣傳放在首位
《向導》周報作為中共中央政治機關報,自創刊以來就把宣傳黨的綱領和政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肩負傳播馬克思主義與黨的思想的重要職責。
1.系統宣傳馬克思主義,分析國際共產主義經驗。《向導》周報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系統宣傳。通過直接譯載與間接介紹相結合的方式,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進行了譯載,闡釋其基本原理。《向導》周報第90期刊登的《馬克思主義和起義》一文,通過直接譯載列寧著作的方式,間接回答了人們當時對于暴動所產生的疑問,指導中國革命繼續正確前行。《向導》周報還刊登了一系列關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文章,通過分析總結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以及蘇俄革命斗爭經驗,為中國無產階級運動的建設發展提供指導。
2.著重宣傳黨的理論,傳遞黨的思想。《向導》周報十分注重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很少刊登長篇累牘論述類的文章,而時事評論類文章經常見報,這類文章簡明扼要地傳遞黨的思想,內容大多一針見血,評論入木三分,吸引大批進步青年的喜愛與追捧。在黨的理論政策宣傳方面,在周報第 1期的《本報宣言》和《聯省自治與中國政象》中已明確表示,“軍閥的內亂”和“帝國主義”是中國和平統一與自由的最大障礙,只有站起來反抗國際帝國主義的侵略,才能把中國建設成為真正獨立的國家,旗幟鮮明地指出當時中國的政治問題與解決之道。
(二)關注時局,緊扣國內社會現狀
“打倒列強,除軍閥”是20世紀20年代發自中國廣大民眾內心的吶喊,《向導》周報順應時代的呼聲,大量揭露封建軍閥的罪行,并積極倡導工人運動,推動了國內革命形勢的發展,為苦難的中國人民送去了光明。
1.揭露封建軍閥罪行,倡導國民革命運動。《向導》周報自創刊之日起,就不斷揭露封建軍閥賣國求榮的罪行。陳獨秀曾指出,封建軍閥乃是帝國主義的勾結者,摧殘民眾是封建軍閥的本質。在揭露軍閥大肆進行賣國求榮的同時,《向導》周報也指出了軍閥混戰所帶給國民的深重災難,喚起了全國人民“打倒列強,除軍閥”的革命斗志。
基于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性質與軍閥割據混戰的基本國情,《向導》周報通過刊登大量文章,深刻揭露封建軍閥的罪行,積極倡導國民革命,有力推動了全國革命形勢的不斷向前發展。
2.分析國內階級現狀,指導工人運動。《向導》周報在創刊號中就明確指出,“現在的中國,軍閥的內亂固然是和平統一與自由之最大的障礙,而國際帝國主義的外患,在政治上在經濟上,更是鉗制我們中華民族不能自由發展的惡魔。”基于此,《向導》周報對中國的資產階級作出了明確的分析:官僚買辦資產階級不僅依附于帝國主義,還占有中國的壟斷資本,并與封建勢力有著密切的聯系,因而他們站在了革命的對立面,是反革命的;而民族資產階級受到西方帝國主義與國內封建勢力的雙重壓迫,導致其發展十分艱難,因而他們是支持革命的。由此可見,《向導》周報對近代中國的階級結構進行了科學的分析。
3.宣傳民主革命綱領,倡導國共合作。自黨的二大提出關于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主張之后,《向導》周報的宣傳也隨之跟進。自此,《向導》周報除了注重介紹黨的理論政策,還加強了對民主革命綱領的宣傳,大篇幅闡述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必要性。還通過增設“特載”專欄轉載國民黨一大宣言,可見《向導》周報對于國共合作的開展做出的重要貢獻。
為了使廣大人民群眾充分認識到國共合作的重要性,《向導》周報連續刊發《介紹一篇國民革命的綱領》《統一借債與國民黨》《國民黨是什么》等關于宣傳革命統一戰線的文章,用理論分析民主革命綱領的正確性以及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必要性,在思想上引導廣大進步青年理解和正確認識國共合作,以推動國共合作的順利開展。
《向導》周報在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政策主張、指導中國工人運動等方面發揮了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使廣大人民群眾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共產黨。時光穿梭百年,當今中國正歷經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這場大變局中如何更好地傳遞黨的聲音,《向導》周報仍然有著它的時代意義與借鑒價值。
1.堅守黨性原則,發揮輿論引導作用。“黨報的原則就是黨性原則,黨性原則要求黨報必須捍衛黨的綱領方針,按照黨的精神工作。”《向導》周報在《敬告本報讀者》中聲明,《向導》周報是“中共政治機關報”,又是“中國民眾的喉舌”,是“真正代表中國民眾利益的報紙”,旗幟鮮明地表達了其堅定的黨性立場。《向導》周報始終堅持著“黨管、黨辦”的原則,所刊登的內容以宣傳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為主。此外,從《向導》周報的主要人員結構也可以看出其對于黨性原則的堅守。《向導》周報是陳獨秀領導創辦,首任主編為蔡和森,彭述之、瞿秋白、高君宇、張國燾等曾任編委以及主要撰稿人,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等也曾在《向導》周報上發表過重要文章。這些編委和主要撰稿人多系中國共產黨早期重要領導人,他們對黨有著高度的忠誠,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有著深刻理解與思考,能夠運用深厚的文字功底來及時傳播黨的理論主張,凸顯了“黨報姓黨”“政治家辦報”的原則,充分發揮了輿論引導的“向導”作用。
2.堅持與時俱進,強化開拓創新意識。在創刊之初,《向導》周報并沒有顯著的欄目設置,內容結構也較為單一。但隨著刊物的不斷發展,根據革命形勢的不斷變化,《向導》周報的欄目設置也在不斷進行調整,在周報的第7期增添了“時事評論”和“讀者專欄”兩個欄目,這不僅迎合了讀者對于時政類文章的需求,還增添了讀者與編者之間的互動,為《向導》周報的發展奠定了群眾基礎與新的活力。在周報的第25期,“時事評論”欄目一分為二,分別為“中國一周”和“世界一周”,正如欄目名稱一樣,主要通過刊登簡評類文章來讓讀者了解國內外的時事政治,正確發揮輿論導向的作用。在周報的第64期,增設“外患日記”欄目,主要揭露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種種罪行,以喚起全國人民的革命斗志。通過這些可以看出,《向導》周報的欄目設置是根據形勢變化而進行不斷調整的,有著很強的靈活性和創新性。
“《向導》創刊時,其發行范圍由最初的上海、北京、廣州、長沙四地,逐漸延伸到了大部分的大中城市,甚至巴黎和柏林都設有分售處。巔峰時發行多至3萬余份。”《向導》周報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優秀的成果,離不開其始終堅持與時俱進的辦刊思路,能夠根據時局的不斷變化而及時調整宣傳內容與策略。《向導》周報注重與讀者的溝通交流,將黨的理論宣傳工作融入時局之中,減少了純理論性文章的刊發,著重刊發對于時政熱點的評論分析,受到了大批讀者的追捧與喜愛。新時代,我們要做好黨的宣傳工作,也應主動順應時代的變化,始終堅持與時俱進,傾聽讀者聲音,不斷調整與創新工作思路,真正實現在創新中增強宣傳效果,更好地傳播黨的聲音。
3.注重定位,有效傳播黨的聲音。《向導》周報從創刊起就有著精準的定位。《向導》創刊號中就寫道:“我們中華民族為被壓迫的民族自衛計,勢不得不起來反抗國際帝國主義的侵略,努力把中國造成一個完全的真正獨立的國家。”因此,《向導》周報的主要任務就是揭露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罪行,以喚醒國民的反抗意識。在《向導》周報創刊之時,就將主要的宣傳對象定位為進步青年群體。在《向導》周報刊發的各個階段,都十分關注青年群體的呼聲與需求,所刊登的文章大多符合進步青年的需求,一直采用白話文撰稿使文章更加通俗易懂,更好地傳遞出文章中所暗含的理論深意,杜絕刊發坐而論道、內容空洞的文章,因此受到廣大進步青年的喜愛,實現對進步青年群體的精準有效傳播。
時光已過百年,對《向導》周報所刊發的201期內容進行整體分析,依然能從中獲取有益的養分,且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向導》周報能取得如此優秀的成績,與其精準的定位密不可分。在百年后的今天,我們黨要做宣傳工作,更應主動走進目標群體,認真傾聽群眾的呼聲,增強吸引力與感染力,讓黨的聲音直抵人心、溫暖人心、鼓舞人心、凝聚人心,讓黨的聲音傳得更開、傳得更廣、傳得更深入。
作者楊蓮霞系天津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戚睿群 天津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本文系2020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國古代基層治理方式的變遷及其近代化轉型研究”(項目編號:20&ZD21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中國共產黨簡史》編寫組.中國共產黨簡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編輯:李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