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彩朋
[摘要]在數字化時代,網絡平臺為輿情的爆發和擴散提供了渠道,妥善處理網絡輿情已成為各級政府的重要工作。風險治理指在政府的統籌下多元主體參與治理,對風險的發生或結果做出改善的一種行為。文章從風險治理視角對網絡輿情爆發前和爆發過程中的風險防控進行研究,提出截斷輿情潛伏期—輿情成長期、輿情成長期—輿情成熟期這兩段過程之間的演變,以豐富網絡輿情治理的研究視角和研究內容。
[關鍵詞]風險治理;網絡輿情;風險防控
以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構建起新型的網絡傳播環境。2023年8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指出,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79億人,較2022年12月增長1109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6.4%,從2020年3月至2023年6月總體呈上升趨勢。網絡輿情作為這一環境下的新興產物,其傳播機理和網民參與方式的多樣性與復雜性,給政府的網絡輿情治理帶來新的挑戰。
目前,諸多專家學者對政府的網絡輿情治理進行了研究,袁川等提出政府建立健全相關的應對機制,有助于在有效應對網絡輿情時取得主動權[1];沈費偉提出對數字化時代的政府智慧政務平臺在結構、設計、定位、互動方面進行優化,可以進一步增強政府智慧平臺的政務功能[2];林玲等提出一種基于直覺模糊和Choquet積分的網絡輿情預警模型,通過該模型所呈現的網絡輿情風險傾向為政府的相關決策提供支持[3];Xu J等針對網絡輿情的復發傳播這一情況,建立了基于SIR-I的動態傳播模型,通過分析相關參數,提出了控制網絡輿情復發傳播的有效途徑[4];張紹成從預防制度的角度對政府的網絡輿情治理進行研究[5];沈費偉還提出政府在對網絡輿情進行技術治理的過程中,不應忽視技術與制度的作用,二者可以提高政府網絡輿情治理的效率[6];馮蘭萍等提出在網絡輿情治理的過程中,政府要重視主流情緒的引導[7];屈慧君指出政府應重視負性情緒的表達和疏導在突發事件的網絡輿情治理中的作用[8];賴勝強等提出在網絡輿情的治理過程中政府部門回應能力的重要性[9];孫文博等提出政府監管在網絡輿情治理中的作用[10];劉涇提出從單一到多元的網絡輿情治理模式,從線性到系統的網絡輿情治理機制[11]。文章對上述研究進行梳理,發現專家學者主要從建立和完善相應的管理機制、構建模型、情緒的引導、政府的回應能力幾個方面進行研究,側重對已經發生的網絡輿情事件的管理,而對網絡輿情爆發前和爆發過程中的風險防控的研究還有延展空間。基于此,文章從風險治理視角對地方政府網絡輿情風險防控的優化路徑進行研究。
一、風險治理
國際風險管理理事會 (International Risk Gover-
nance Council)認為風險治理是提倡多元主體參與其中的一種治理機制,治理的主旨和核心是在源頭上把風險發生的概率降下來,或者是在風險發生以后,使其可能帶來的損失最小化[12]。有學者認為,風險治理指借助專家知識與政治權力的力量控制縮減風險范圍的措施[13]。綜合以上內容,文章認為風險治理指在政府的統籌下多元主體參與治理,對風險的發生或結果做出改善的一種行為。
在風險治理視角下,筆者認為政府應根據網絡輿情演變過程中的輿情潛伏期、輿情成長期、輿情成熟期和輿情衰退期四個階段,將輿情每一個階段治理的關口前移,截斷輿情潛伏期—輿情成長期、輿情成長期—輿情成熟期這兩段過程之間的演變,即主動對網絡輿情進行治理,提前阻斷,如圖1所示。
二、地方政府網絡輿情治理優化路徑
網絡輿情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影響社會穩定,引導網絡輿情向積極的方向發展,是對政府部門行政能力的檢驗。針對網絡輿情,政府須因勢利導、有效回應和處置,做好網絡輿情的風險治理。
(一)多元主體參與網絡輿情治理
參與網絡輿情治理的主體是多元的,其中既包括網信、公安、司法等政府部門,也包括企業、社會組織等非政府部門,以及公眾等。因為網絡輿情涉及多個領域和多個方面,需要多元主體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應對。首先,政府在網絡輿情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負責制定和實施相關法律法規,維護網絡安全和穩定,防范和應對網絡輿情事件。但是,政府并不總是能夠完全掌控網絡輿情的發展,需要與其他主體合作,共同應對網絡輿情風險。其次,非政府部門也是網絡輿情治理的重要主體之一。它們可以通過開展調查研究、分析輿情、發布信息等方式,為政府做出決策提供參考和建議。此外,公眾也是網絡輿情治理的重要主體之一。公眾可以通過網絡表達自己的意見和看法,也可以通過舉報不良信息和行為,維護網絡安全和社會穩定。
參與網絡輿情治理的多元主體既要有廣度也要有長度。參與網絡輿情治理的多元主體要有廣度,指在網絡輿情治理中,多元主體應涵蓋各個領域,如政府機構、社會組織、企業、公眾等均須參與其中。多元主體要有廣度,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網絡輿情治理需要各個領域的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形成全面合作的局面。第二,除了傳統的政府機構和公共部門,新興的社會組織也應該積極參與網絡輿情治理。這些主體具有不同的專業優勢和資源,可以為網絡輿情治理提供多方面的支持。第三,網絡輿情風險往往涉及不同領域,需要多元主體的跨界合作,這種合作可以促進信息共享、資源整合,能夠提高網絡輿情治理的效果。第四,在網絡輿情治理中,政府部門占據主導地位,其應該鼓勵多元意見的表達,避免單一觀點或立場占據主導地位。總之,多元主體要有廣度,意味著在網絡輿情治理中,多元主體應積極發揮自身力量,助力形成更加包容和有效的治理體系,提高網絡輿情治理的效果和質量。參與網絡輿情治理的多元主體要有長度,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要發揮政府部門的主導作用,政府部門具備引導和管理社會輿論的能力,可以通過制定相關政策和法規來規范網絡行為,維護社會穩定和公共利益。同時,政府部門還可以通過媒體宣傳、信息公開等方式,引導公眾理性看待網絡輿情,避免過度情緒化。第二,政府部門應建設四級輿情監測體系,形成“市—縣(區)—鄉(鎮)—村”的四級治理網絡,打通網絡輿情信息的搜集渠道。
參與網絡輿情治理的多元主體的廣度和長度,保障了政府對網絡輿情治理的有效性,有助于政府在源頭上把網絡輿情風險發生的概率降下來,或者是在風險發生以后,使其可能帶來的損失最小化。
(二)數字賦能網絡輿情治理
政府通過數字賦能網絡輿情治理,可以提高網絡輿情治理的效果,維護社會穩定和公共利益。第一,政府應利用數字技術建立網絡輿情監測平臺,對各大新聞媒體、社交媒體、主流門戶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平臺進行實時監測,及時分析網絡輿情信息。第二,政府應通過應用數字技術對采集到的網絡輿情信息進行挖掘與分析,包括輿情分布、影響力、發展趨勢等方面,為相關決策提供支持。第三,政府應根據監測和分析結果,對重大負面網絡輿情信息進行實時預警,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包括危機公關、媒體溝通等,以避免事態擴大。第四,政府應通過應用數字技術建立網絡輿情大數據庫,對日常網絡平臺數據進行記錄和分析,全面掌握網絡輿情的動態變化,為輿情管理和決策提供數據支持。第五,政府應通過應用數字技術提高網絡輿情管理團隊的工作效率和決策能力,如通過應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對輿情數據進行深入挖掘和分析,為網絡輿情管理團隊提供更加準確和及時的信息支持。
數字賦能網絡輿情治理,在提升信息的中轉效率、促進政府相關部門之間的合作、提升政府的行動效率等方面效果顯著,可以使網絡輿情風險在潛伏期得到治理。
(三)協同治理推動網絡輿情治理
協同治理理念是一種新型的社會治理模式,它強調多元主體基于利益共同體需要采取集體行動,互相配合、相互協調、協同進步以達到協同治理。這種理念以協同學和治理理論為基礎,期望在政府、企業、社會組織與公眾之間建立一種基于現實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協商與合作的互動關系。
網絡輿情協同治理機制指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公眾等多元主體通過協同合作,共同應對網絡輿情事件的一種機制。這種機制旨在實現信息共享、責任共擔、風險共御,多元主體通過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和合作模式,提高網絡輿情治理的效果和質量。網絡輿情協同治理機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公眾等多元主體之間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及時交流和分享網絡輿情信息,避免信息不對稱和誤解。第二,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公眾等多元主體應發揮各自的優勢,協同合作,提高治理效果。第三,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公眾等多元主體共同應對網絡輿情風險,通過建立風險評估和預警機制,及時發現和化解潛在風險。第四,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公眾等多元主體建立有效的溝通協調機制,及時回應和處理廣大群眾關切的問題。第五,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公眾等多元主體應不斷探索和創新合作模式,適應網絡輿情治理的新形勢和新要求,增強治理效果。
網絡輿情協同治理機制是一種多元主體協同合作、責任共擔、風險共御的新型治理機制,這種機制有助于政府在網絡輿情治理過程中整合人力、物力等資源,提升資源價值,減少不同部門重復進行信息收集、差異化處置輿情等多頭治理的現象,從而提高網絡輿情治理的效率。
(四)“事前治理”調整網絡輿情治理
“事后管理”向“事前治理”轉變指在網絡輿情治理中,政府應將更多的資源和注意力放在網絡輿情發生之前,而不是僅在網絡輿情發生之后進行治理,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政府通過建立網絡輿情預警機制,及時發現和掌握網絡輿情的發展趨勢和動向,為采取有效措施提供依據。網絡輿情預警機制包括政府設立專門的輿情監測和分析團隊,利用相關技術手段和工具,對網絡輿情進行實時監測和分析,并及時向相關人員提供預警信息。第二,政府針對網絡輿情產生的源頭,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治理。一方面,政府應加強對網絡媒體的監管,建立和完善網絡媒體自律機制,防止不良信息的傳播;另一方面,政府應加強對網絡論壇、社交媒體等平臺的監管,防止不良信息的傳播。第三,政府通過對網絡輿情的深度分析和研判,可以了解公眾對某一事件的關注點和情感態度,為采取有效措施提供依據。政府完善網絡輿情研判機制,包括建立專業的研判團隊,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對網絡輿情進行深度分析和研判,及時向相關人員提供研判報告和建議。第四,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公眾等多元主體應該共同參與網絡輿情治理,形成協同治理的局面。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制定相關政策和法規,加強對網絡輿情的監管和引導;企業應建立和完善自律機制,防止惡意競爭和不良信息的傳播;社會組織應推動公眾意識的提高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公眾應理性發聲,積極參與網絡輿情的討論和監督。第五,政府可以通過開展網絡素養教育和媒體素養教育,提高公眾對網絡輿情的認知和理解能力,增強公眾的網絡素養和媒體素養。第六,政府應通過建立完善的網絡輿情治理法律法規體系,明確多元主體的權利和義務,規范網絡輿情治理的行為。同時,對違反法律法規的行為,政府應依法進行懲處,以維護網絡輿情治理的正常秩序。綜上所述,“事后管理”向“事前治理”轉變的網絡輿情治理需要政府從預警機制、源頭治理、研判機制、多元主體協同治理、素養教育和法律法規體系等方面入手,建立完善的網絡輿情治理體系。由于網絡輿情具有種類多、傳播快等特征,“事后管理”的效果難免會偏離政策初衷,所以在網絡輿情治理過程中,政府應借助各種資源和工具有意識地將治理關口前移,推進網絡輿情治理常態化。
三、結語
在數字化時代,越來越多的公眾選擇借助網絡平臺參與社會治理,這為網絡輿情的爆發和擴散提供了渠道,網絡輿情會影響社會秩序,而政府對網絡輿情的有效治理有助于實現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建設。文章的研究貢獻在于:其一,豐富了網絡輿情治理的研究內容;其二,提供了不同的網絡輿情治理研究視角。不同于以往諸多研究著眼于對網絡輿情治理的事后研究,文章將研究聚焦網絡輿情的前端治理,提出了網絡輿情的事前治理優化路徑。
[參考文獻]
[1]袁川,胡小紅,方亞偉.政府網絡輿情有效應對機制研究[J].求實,2014(03):57-59.
[2]沈費偉.數字化時代的政府智慧政務平臺:實踐邏輯與優化路徑[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22(03):34-45.
[3]林玲,陳福集,謝加良,等.考慮風險偏好的網絡輿情預警模型:基于直覺模糊和Choquet積分[J].情報雜志,2021(10):52-58.
[4]XU J,TANG W,ZHANG Y,et al.A dynamic dissemination model for recurring online public opinion[J].Nonlinear Dynamics,2020(02):1269-1293.
[5]張紹成.網絡輿情政府治理預防制度研究:以遼寧省為例[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1): 58-65.
[6]沈費偉. 技術嵌入與制度吸納:提高政府技術治理績效的運作邏輯[J].自然辯證法通訊,2021(02):80-86.
[7]馮蘭萍,嚴雪,程鐵軍.基于政府干預和主流情緒的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群體負面情緒演化研究[J].情報雜志,2021(06):143-155.
[8]屈慧君.突發事件網絡輿情中的負性情緒表達與疏導[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01):121-125.
[9]賴勝強,唐雪梅,張旭輝.政府部門網絡輿情回應能力的構建[J].電子政務,2017(07): 2-9.
[10]孫文博,顏吾佴. 大數據視野下網絡輿情治理的政府監管研究[J].長沙大學學報,2017(01):41-45.
[11]劉涇.新媒體時代政府網絡輿情治理模式創新研究[J].情報科學,2018(12): 66-70.
[12]RENN O,GRAHAM P.Risk governance:Towards an integrative approach[J].International Risk Governance Council,2005:1-157.
[13]夏玉珍,郝建梅. 當代西方風險社會理論:解讀與討論[J].學習與實踐,2007(10): 1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