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龍 徐艷
摘 要: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對產業結構的合理性與前瞻性提出了更大的挑戰。酸棗種植業對于陜西省的經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農民的經濟效益,應該針對酸棗育苗以及栽培模式進行改良。本文將結合實際情況來詳細探討陜西省酸棗種植現狀以及育苗栽培關鍵技術,希望能對我國酸棗種植產業的長久發展提出具有參考價值的建議。
關鍵詞:酸棗;育苗技術;栽培技術
酸棗不僅屬于食材,也是一種用途較為廣泛的中藥材。據古書記載,酸棗入藥具有諸多功效,例如護肝、寧神靜氣、安眠等,兼具養生作用,因此在市場上供不應求。酸棗種植產業目前處于起步階段,在育苗以及栽培方面仍然存在極大的進步空間。酸棗具有耐干旱、耐貧瘠、生長發育能力強等優點,適宜于在西北地區種植,產業前景一片光明。
1陜西省榆陽區酸棗種植現狀
陜西省榆陽區是種植酸棗的主要地區,尤以榆陽區的酸棗種植產業最為興盛,并且取得了極高的經濟效益。榆林地區自然地理條件十分優越,有著長久的中藥材種植歷史,氣候條件適中,黃土層較厚,酸棗種植潛力巨大。為了維持市場競爭力,榆陽區的酸棗種植已經逐漸形成“產業化”以及“標準化”,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榆陽區土地資源豐富,土壤中的重金屬以及化學污染較小,適合種植酸棗,且不與糧食種植發生沖突,氣候條件與野生資源十分豐富,是種植酸棗的理想之地。除此之外,榆陽區便捷的交通也為酸棗產業化提供了助力,“西部中藥材集散交易中心”的稱號當之無愧。
2酸棗育苗關鍵技術
2.1種子的繁殖
陜西省的土壤條件較差,以砂地、坡地以及荒地居多,土壤內部營養成分含量不高。由于我國的酸棗種類較多,且品質與日照強度緊密相關,因此應該選擇抗性強、方便管理以及高產的酸棗種類。酸棗種子以繁殖為主,也可以進行分株繁殖。
第一,種子繁殖。在選擇母株時,應該以健康、產量高、抗病蟲害能力強為基本原則,適合采摘的成熟果實一般在九至十月份呈現出紅褐色,將其放置于陰涼、潮濕區域,使得果肉逐漸腐爛變質。緊接著去除已經腐爛的果實,放于清水中用手輕輕搓洗,將其與三倍質量的濕潤砂攪拌混合,保存于陰涼、潮濕的木質箱子內部。在冬季徹底封凍之前,將種子在室外陽光充足處挖坑深埋。坑的深度約為60cm,之后將與砂混合在一起的種子放入坑內,最上面覆蓋適當厚度的干凈砂,壓實后蓋上野草。除此之外,在層積過程中,需要經常查看,避免發生霉變而前功盡棄。等到第二年春季種子開裂后即可取出播種。
第二,分株繁殖。母株應該選擇生長發育良好、產量高、種子大、無病蟲害的個體。在春季以及冬季酸棗樹休眠時,在緊靠樹干處挖出一條環狀溝,寬度約為50cm,深度與樹根持平即可。將溝內的樹根進行清理修剪,以此來促進育苗。當根苗長至30cm時,選擇發育健壯的作為種子,并且將溝壑填平。以此類推,繼續挖第二條溝,培育一年即可進行種植。當采用分株繁殖時,每畝的酸棗樹產出超過2000株[1]。
2.2種子處理
酸棗種子的外皮相對較厚,在進行播種工作之前,種植人員需要將其放置于開水中浸泡,時間為2~3min,之后撈出放置于涼水中繼續浸泡,時間為3~5min,上述操作反復進行幾次。
2.3配制營養基質
為了增強酸棗種子的生長活力,應該為其配制營養基質,具體含量為:田地土壤或者山坡土壤占比70%,黏性泥土占比20%,農家化肥占比10%,在篩選后均勻攪拌在一起。為了確保土壤擁有充足的肥力,可以在其中選擇性地添加2.5kg的磷酸二銨,能夠有效提升育苗效果。為了促進酸棗種子育苗期間的抗病蟲害能力,在種植前應該對其進行仔細的消毒,每立方米種子加入0.5kg的硫酸亞鐵,將二者充分攪拌均勻,放置一周左右。該溶液的濃度可以根據種子實際情況來進行適當調整。在營養基質抱團且水分不外泄之時即可停止攪拌。
2.4選地與整地
通常情況下,酸棗生長于海拔1700m以下的山地、丘陵、平原以及山坡地帶,更加能夠適應溫暖、干燥的自然條件,在地勢較低、容易發生洪澇的地帶不適合進行種植,且對土壤品質要求不高,播種后三年結一次果。種植酸棗最適宜選在土地平整、土質稀松、有機質含量較高的砂壤土地,附近的水資源較為豐富,交通運輸快捷便利。在剛入冬時進行深耕,深度為25cm,不施加化肥,酸棗種子的幼苗根系需要優質的生長環境,在冬耕時節來臨后,每畝酸棗樹施加腐爛、成熟的農家肥3~3.5kg。
在選擇好酸棗種植園的位置后,種植戶要立即在酸棗種植園內部開展整地、移栽、播種工作。在此過程中,還應該注意以下幾點:一是需要及時對酸棗種植園內部的雜草、灌木以及枯樹枝進行清理,以免影響酸棗種子的正常生長發育;二是及時進行整體處理,首先要將酸棗種植園土壤深翻40cm,緊接著碾碎結塊的大塊泥土,以確保土壤內部空氣流通順暢,避免作物在生長過程中缺氧而發生枯萎,也便于后續的挖掘工作;三是在整地完畢后把土壤晾曬在陽光下,可以根據當地實際的天氣情況以及土壤濕度靈活調整晾曬時間;四是在酸棗種植園土壤條件可以保證移栽存活率后,立即開展挖坑工作,坑深30cm以上,坑間距在30~50cm之間,移栽前需要施加坑底肥,其中使用最廣泛的是有機肥料或農家肥料。一般來說,修剪酸棗樹要選在三月中上旬,剪掉部分枯萎的酸棗樹側枝后將其丟棄在園外,避免健康的酸棗樹被病株傳染疾病,還有助于酸棗幼苗獲取養分,提升發芽概率,保障酸棗的總體產量和品質。春季最適宜的耕種方式是潛耕,且在酸棗樹苗萌芽之前進行,最遲不能晚于三月中旬。在酸棗種植園中進行潛耕可以起到防治越冬病蟲害以及緩解春季病蟲害的作用,同時還能疏松土壤,清除影響酸棗幼苗生長發育的雜草,避免過多的雜草與其爭奪養分[2]。
2.5播種方式
播種前需要將配制好的營養基質放入袋內,緊緊壓實,之后垂直放置在苗床上。四周用土袋堵起來,避免發生倒塌而導致酸棗幼苗被壓死。正式播種前要充分澆水,每個營養基底上放置數顆已經露白的酸棗種子,在其上方覆蓋較為濕潤的土壤。
2.6田間管理
在酸棗種子出苗完畢后,種植戶應該將工作重心放在田間管理上,仔細檢查酸棗種子的出苗狀況,如果發現問題,需要立即開展補苗工作;如果出苗后的酸棗種子幼苗顏色發黃或者營養成分不足,可以根據實際的生長發育情況對其進行施肥,確保其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擁有充足的養分。除此之外,控制好酸棗種子的生長周期使其生長速度一致,也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并且合理地應用農業技術來促進酸棗種子產量以及品質的提高。在每一個階段,酸棗種子的生長發育都離不開充足的養分,種植戶應該在適當的時機進行施肥,以此來促進產量提高。此外,酸棗種子在生長過程中需要足夠的水分,因此灌溉工作必不可少,在施肥之前應做好灌溉幼苗的準備,但是需要注意避免灌溉過量而導致酸棗種子被淹死。
3酸棗栽培關鍵技術
3.1酸棗幼苗栽植
酸棗幼苗的栽植工作一般選在秋季落葉期進行,需要注意酸棗樹的防寒保暖,避免其被凍傷。春季栽植的苗木的成活率沒有秋季高,因此不建議選在這個時期進行。除此之外,應該把控好種植密度,進行栽培之前挖出不足1m深的定植穴,并施加適量的有機肥,與土壤混合均勻后灌水,待水分充分下沉后進行栽植。
3.2嫁接處理
酸棗嫁接時間一般從3月中旬開始,一直持續到4月下旬,甚至5月上旬。嫁接位置綜合確定,一般在距離地表5~10cm處嫁接,主要采用劈接法、插皮嫁接法或者切接法。新株生長發育階段一般追肥3次,每株追施優質有機肥10kg,追肥結束后及時灌溉[3]。
3.3酸棗種植園管理
秋后棗園深翻15~20cm,在樹盤周邊15~20cm的范圍內覆蓋秸稈,以增溫保墑,同時對土壤進行改良。栽培一至兩年后,每年進行三次中耕除草,保持土壤疏松,不存在雜草。施肥主要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采收后及時施入基肥,環狀溝或者放射狀溝施用,每畝需完全腐熟的有機肥2000~4000kg。后期以磷鉀肥為主。在酸棗的生長過程中,每間隔10~15天進行一次葉面噴肥,常用0.3%~0.5%尿素溶液、0.2%~0.3%磷酸二氫鉀溶液或0.1%~0.3%硼砂溶液。結合田間墑情分別在棗樹萌芽前、開花前、果實膨大期和果實成熟期各灌溉一次,有條件的地區積極推廣滴灌、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
3.4病蟲害防治
在酸棗幼苗生長發育過程中,為了確保成品的產量與品質,避免土壤養分流失過多,種植戶需要做好清理雜草以及病蟲害防治工作。如果播種前種植區域內的雜草過多,應使用專業機械對耕地進行除草工作,直到耕地內的雜草數量不影響酸棗苗的正常生長發育為止。在酸棗種子播種完成后至發芽前這段時間,種植戶也要進行封閉式除草。在防治病蟲害工作方面,必須做到未雨綢繆,加大預防力度,種植戶可以將以往種植酸棗過程中經常出現的病蟲害記錄作為參考,提前對酸棗種子進行病蟲害防治處理。在酸棗幼苗出苗后,可以采用噴灑農藥的方式來防治病蟲害,以保證種植戶的經濟效益。通常來講,目前最為常見的病蟲害有以下幾種:
第一,棗瘋病。該病主要由病毒引起,酸棗的葉子、花以及果實會被侵害,嚴重時會傷及樹根。酸棗花在感染后會出現畸形分化,雄蕊變成葉子,雌蕊變成樹枝。發病初期,主芽以及側芽呈現出較為鮮艷的黃色,發病后期會出現表皮腐爛甚至死亡的情況,最終導致結出的果實有大有小、凹凸不平、顏色不均勻,并且失去食用價值和藥用價值,給種植戶帶來經濟損失。為了有效預防棗瘋病,種植戶在發現病株后應該將其及時清除,可以選擇深埋或者焚燒的方式,之后使用生石灰給土壤消毒。除此之外,還需要使用農藥消滅傳播病毒的害蟲,每畝耕地噴灑20%鹽酸粉劑50g,再加上1kg生物菌溶液,每三天噴灑一次,連續噴灑3次。最終在根部施肥,每株酸棗樹施用1kg木質素菌肥,連續施用3年。通過上述操作,酸棗樹的存活率能夠超過75%。
第二,銹病。酸棗的葉子在感染病毒后會變成灰綠色,發病后期生成褐色斑點,每年七月份為銹病高發期。為了防治該病,種植戶戶應該在雨季來臨之前修剪老葉、病葉以及將要落下的葉子,確保酸棗生長環境的干凈與清潔。等到進入果實膨大期,可以在葉面噴灑70%甲基硫菌靈粉劑溶液,每三天噴灑一次,連續噴灑3次。
第三,刺吸式口器害蟲。蚜蟲、白粉虱均屬于此類害蟲,通過刺吸式口器來吸取酸棗葉片的汁液,導致葉片發育不良,并且成為傳播病毒的載體,染病嚴重時酸棗葉片會變成灰黑色。為了消滅刺吸式口器蟲害,種植戶應該在田間懸掛黃色的粘蟲板,在發病初期使用70%吡蟲啉水溶液3g以及4.5%高效氯氰溶液30mL進行噴灑。
第四,桃小食心蟲。這類害蟲會啃食果肉,導致其營養不良,并且不斷傳染給其他果實。當氣溫高于20℃時,種植戶在下午使用300g蘇云金桿菌懸浮溶液對葉面進行噴灑;當氣溫較低時,每畝酸棗樹使用1.8%阿維菌素溶液對葉面進行噴灑,以此來降低桃小食心蟲的危害[4]。
3.5組建監測與防治小組
政府相關部門應該與酸棗種植領域的專業科研機構開展戰略合作,以此來提升本地酸棗種植產業的抗病蟲害能力,并且根據實際發展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病蟲害監測機制。要想實現對于病蟲害的有效追蹤監測,離不開先進的互聯網技術。運用不同的表現形式來直觀展現出害蟲的遷徙路線與集中區域,并且在合適的時機進行預警,為種植戶預留出更多的反應時間,減少經濟損失。檢測系統可以自動記錄有關病蟲害的相關數據,為下次防治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建立病蟲害防治與預警系統能夠起到重大作用,具有防控成本低廉、生態環境破壞程度小等優點,事半功倍。除此之外,在監測到潛在的病蟲害威脅之后,防控小組能夠通過線上或者線下平臺得到第一手消息,以便于制定下一步病蟲害防治計劃。
在病蟲害問題發生前,政府相關部門、專業科研機構以及氣象通信部門應該精誠合作,最大化地發揮出各自的作用。在充分分析研究病蟲害的基本信息后,共同商量并制定有效的防治預案。與此同時,過硬的專業素質是防控小組所必須具備的,為了保護酸棗種植戶的合法利益,病蟲害防治小組成員應該具有犧牲精神和奉獻精神。小組成員各司其職,在病蟲害問題來臨之前準備好防控物資。工作之余,防治小組還可以派遣業務能力過硬的技術人員深入到田間地頭,組織農民開展酸棗病蟲害防治技術培訓,以此來促進其認知水平的提升。與此同時,應該最大程度地發揮出農業科技領域特派專家的指導作用,將其經驗與技術優勢轉化成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成果,以此來實現高效的病蟲害防治目標[5]。
總而言之,酸棗種植前景較為廣闊,具有較大的市場潛力。陜西省的地理條件適合酸棗的生長發育,為了促進農民經濟效益的提升,政府相關部門應該予以扶持,根據實際發展情況來制定科學、合理的育苗以及栽培方案。除此之外,該領域的專家應該積極尋求升級酸棗種植模式的最佳途徑,打破固有的思維認知局限,為我國酸棗種植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錄億隆,樊勇,李暉,等.酸棗間作北蒼術高效栽培技術[J].園藝與種苗,2023,43(08):15-17.
[2]劉亞亞,羅康寧,張秀麗,等.不同栽培方式對直播酸棗種苗生長指標的影響[J].甘肅農業科技,2022,53(05):63-67.
[3]孫文元,李俊英.平原區藥用酸棗高效栽培技術[J].現代農村科技,2020(04):45-47.
[4]種冬冬,韓騰,范靜,等.酸棗仁穴盤精播育苗配套技術[J].山東林業科技,2023,53(04):105-108.
[5]趙小軍,高平偉,王麗萍,等.荒漠原生樹種酸棗容器育苗試驗研究[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19,42(06):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