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英,施偉強,徐露凝
(松陽縣農業農村局,323400,浙江松陽)
松陽縣地處浙南山區、甌江上游,全縣總人口約為24 萬,總面積1 406 km2,其中山地占76%、耕地占8%、水域及其他占16%,謂“八山一水一分田”。松陽縣農業產業以茶葉、水稻、畜禽、食用菌等為主。
松陽產茶歷史源遠流長,是浙江生態綠茶第一縣、中國名茶之鄉、全國茶產業發展示范縣。目前,全縣共有10 萬人從事茶產業,茶園面積達1.02 萬hm2。2022年茶葉產量為1.86 萬t,產值達8.48 億元,占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39.8%。全縣已培育國家級茶葉龍頭企業1 家、省級茶葉龍頭企業2 家、市級茶葉龍頭企業14 家、省級名牌產品(農產品)4 個、市級名牌產品6個,振通宏、碧云天2 家企業成為“中國茶葉行業百強企業”。松陽浙南茶葉市場吸引了全國各地4 000 多名茶商常駐市場,輻射和帶動浙江及全國主要產茶地福建、湖北、江西、安徽、湖南、四川、貴州等省市66.7 萬余hm2茶園,惠及茶農150 余萬戶。銷售網絡遍及全國20 多個省市,浙南茶葉市場全年交易量為8.16 萬t,交易額達65.39 億元,是全國最大的綠茶產地市場,交易量、交易額連續多年居全國同類市場第一。
松陽縣種植的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大豆、馬鈴薯等,2022 年全縣糧食播種面積為7 753 hm2,總產量達3.86 萬t,其中:谷物播種面積為4 353 hm2,總產量達2.67 萬t;豆類播種面積為2 067 hm2,總產量達0.48 萬t;薯類播種面積為1 333 hm2,總產量達0.7萬t。松陽縣按照“保護能力、藏糧于地,穩面提質、綠色高效,需求引領、優化結構”的要求,全面深化糧食穩面增產和綠色增效行動。在古市鎮、樟溪鄉、齋壇鄉等鄉鎮開展糧食綠色高產高效示范片及新品種展示示范方創建,建立3 個省級水稻綠色高產高效示范片、1 個水稻高產百畝攻關方和4 個省級糧食新品種展示示范方。加快適合松陽縣實際的高性能農業機械裝備的應用,加強農機與農藝的結合,推進糧食生產 “機器換人”。
松陽縣畜牧產業主要養殖種類有生豬、肉牛、蛋雞、肉雞、肉羊。2022 年畜牧業產值2.35 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2.7%。其中生豬產值為1.84 億元,全縣現有規模養豬場33 家、國家級產能調控基地2 家、市級產能調控基地1 家。
2022 年全縣蔬菜種植面積有4 747 hm2,產量達12.02 萬t,比上年增長3%,實現產值1.66 億元,比上年增長3.7%。蔬菜產業主要種植品種有油菜、白菜、蘿卜、四季豆等。松陽縣通過對接相關企業,鼓勵農戶種植相關訂單蔬菜,可使農戶出售蔬菜價格高于市場批發價。同時,近年來山區鄉鎮蔬菜面積增加,高山蔬菜產量占比提高,引領全縣蔬菜高產高效。全縣食用菌實現產值2.44 億元,同比增長3.1%。2022 年松陽開展了七河系列、T2 香菇新品種引進試驗并取得一定效果,定向出菇技術提升試驗取得階段性效果,產量和優質菇比例均得到較大提升。
近年來,松陽縣大力推廣現代茶園智能信息管理系統、全自動水肥一體物聯網設施、自動蟲情測報燈系統、植保無人機、軌道運輸機、茶葉自動化生產加工流水線、茶葉智能色選機等新技術、新裝備,茶葉種植生產加工機械化作業與應用水平穩步提高。2022 年茶葉種植面積達9 200 hm2,中耕機械化水平為97.61%,施肥機械化水平為97.61%,植保機械化水平為100%,修剪機械化水平為100%,采收機械化水平為39.71%,田間轉運機械化水平為92.84%,茶葉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6.51%。
近年來,隨著茶產業的發展,松陽縣水稻種植人工嚴重缺乏,推動了水稻耕種收機械化作業水平逐年提高,全縣擁有糧食生產機械3 043 臺,2022 年水稻種植面積達2 327 hm2,機耕水平為99.13%,機播水平為35.24%,機收水平為91.53%,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77.68%。目前全縣有水稻產業耕種收植保烘干全程機械化服務組織4 家、飛防作業服務組織1 家、烘干服務組織3 家。通過持續舉辦理論培訓班、現場演示會,大力推廣水稻高效植保等農機化新技術,全縣水稻生產機械化創新應用意識明顯提升,農機具應用逐步向高質、高效、綠色、智能方向發展。接下來要繼續深入推進農機農藝融合,制定水稻生產機械化主要作業環節技術規范,形成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為推動主要農作物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全縣生豬規模養殖場、蛋雞規模養殖場、肉雞規模養殖場包括自動洗消、自動喂料(水)、環境控制、糞污水收集處理等各環節全部實現全程機械化,并實現數字化覆蓋。病死動物由縣里組織統一在病死動物無害化集中處理點處理。
近年來,松陽縣多次制定出臺茶產業科技發展長遠規劃。印發《松陽縣推進茶產業轉型升級扶持辦法》,引導茶業生產“機器換人”,扶持茶機制造業發展;印發《松陽縣生態農業發展扶持辦法》《松陽縣創建省級茶葉產業“機器換人”示范縣實施方案》等文件,統籌財政資金對農機購置、示范建設等內容進行補貼,推動茶產業機械化發展。
同時全面聚焦茶葉耕種收各環節,結合每年舉辦的中國(國際)茶商大會、“送科技下鄉”服務活動等,舉辦茶葉生產智能裝備展,邀請省內外茶機產銷企業現場展銷現代茶園智能信息管理系統、茶葉自動化生產加工流水線、茶葉智能色選機等新技術、新機具和新裝備,為茶農開拓視野,增強機械強農意識。
通過組織茶葉、農機、土肥、植保等方面專家成立茶產業農機農藝融合專家組,研究松陽茶葉生產技術體系,對茶產業機械化發展的一些重大問題進行專家會診、專題研究,提出突破農業機械化推動茶產業發展瓶頸的建議及方案,實現農機農藝高效融合。
積極開展茶產業“機器換人”示范鄉鎮、示范基地、智慧農機裝備應用示范基地、機采示范點等示范創建,以點帶面,引導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茶葉企業加大科技投入,提升自動化水平,增強市場競爭力,實現轉型升級。
松陽縣通過出臺促進糧食生產相關文件,以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和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為重點,提升全程機械化作業和社會化服務能力。對為散戶提供水稻生產機械化育插秧的糧食生產專業化服務組織,給予1 500 元/hm2“以獎代補”補助;對為散戶提供病蟲害統防統治等服務、服務面積達到6.7 hm2以上的糧食生產專業化服務組織,給予750 元/hm2“以獎代補”補助:充分調動服務組織積極性。
同時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在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下,積極引導農戶采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促進耕地向種糧大戶和種糧能手集中,發展糧食適度規模種植,提高機械化作業水平。
松陽縣以全國農業“機器換人”示范省建設為契機,在創建省級農業“機器換人”示范鄉鎮、示范基地的基礎上,積極創建水稻社會化服務示范方。在7 個鄉鎮建立了10 個示范方基地,面積共計200 多hm2,基地內的機械化栽培率達到85%以上,糧食生產率先實現了全程機械化。以示范方基地為依托,大力開展技術示范、培訓和宣傳,加速技術的熟化和成果的轉化。
近年來,非洲豬瘟等動物疫情肆虐,對全縣養殖場造成不小沖擊,倒逼一批仍正常經營的養殖場對養殖設備進行改造提升,將傳統人工養殖逐步替換為全自動智能機械養殖,降低疫病傳染風險,促進了全縣養殖機械化水平整體提升。
自動控溫、自動飲水、自動清糞、自動喂料等數字化設備的應用,提高了工作效率,節省了人工成本。實實在在看得見的效益強烈吸引養殖業主自發主動地發展機械化養殖,尤其是一些中大型養殖場,傳統人工養殖的弊端尤其明顯,促進全縣新建一批自動化、智能化、數字化養殖場。
松陽縣通過積極開展工業化污水處理等示范點位建設,讓養殖戶對新機具、新技術有一個直觀、具體的感受,成為先進技術的最大受益者,從而主動應用適宜的機械設備,推動全縣機械化養殖全面普及。
(1)茶葉產業種植組織化程度不高,制約了機械化的推進。松陽縣有家家戶戶種植茶葉的傳統,普通家庭種植面積只有0.2~0.33 hm2,這種種植戶占到總體的70%,同時缺乏適合山區作業的名優茶采摘機械,導致松陽茶葉采摘環節機械化率較低,用工較多,每年春茶采摘期間有3 萬多外地采茶工到松陽“淘金”。
(2)新一輪購機補貼政策對茶葉相關機械的補貼比例下降較多。松陽是茶葉大縣,又是全省山區26 縣之一,縣級配套資金很困難,補貼比例下降導致下一步茶葉產業“機器換人”高質量發展受到影響。
(3)松陽茶葉種植壟間距偏小,缺乏適合翻耕施肥的作業機械。老百姓施肥只能撒葉面肥,需深施的有機肥難以推廣,農業面源污染整治成效不大。
(1)耕地宜機化條件不夠成熟。松陽縣地處浙西南山區,耕地大部分是小面積田塊,田塊之間坡度較大,操作道狹小,耕種機械難以下田,山區的情況尤為突出。
(2)糧食機械、從業人員及機械操作技術缺乏。隨著松陽縣“非糧化”整治的深入推進,目前的3 家糧食機械化服務組織規模顯得偏小,機械數量、操作人員都不多,當前先進的數字化、智能化機械尤其缺少,難以承擔下一年新增耕地的耕種收服務。
(3)縣域內糧食機械維修人才緊缺。松陽這幾年農業機械化總體推進成績突出,但對比先進地區,松陽縣糧食機械的維修人才不足,影響了糧食機械的正常作業。
(1)市場價格波動沖擊養殖業主的信心。畜牧產品的市場價格起伏波動較大,一些中小規模養殖業主受制于自身條件,難以把握市場動向,不敢冒險投資。
(2)養殖機械及技術缺乏,制約機械化發展。松陽縣養殖業主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年齡偏大,機械化養殖技術缺乏,難以跟上畜牧養殖機械日新月異的發展形勢,全縣整體養殖機械配比率不高。
(3)畜牧機械投入大,拉高養殖門檻。畜牧機械動輒十幾萬元,甚至上百萬元,目前,松陽有很多一批小規模養殖場經濟實力較弱,沒有能力引進成套養殖設備。
(1)全力做好“機器換人”示范創建工作。圍繞提升縣域農機化發展水平,開展茶葉“機器換人”高質量發展先行縣建設,建成茶產業高水平農機農藝融合示范基地3 個以上。
(2)開展農機研發和機械裝備集成應用。全縣計劃投資3 000 萬元,聯合浙江理工大學、麗水市農科院共同開展智能采摘機及茶葉全程機械化集成應用研究,破解松陽名優茶采摘“招工難、用工貴”難題。加強農機化新技術、新裝備試驗應用基地建設,力爭建成茶葉農機創新研究試驗基地1 個以上。
(3)提高數字化技術應用水平。加快5G、北斗導航、植保無人機等現代信息技術與茶產業種植、加工、銷售各環節融合應用,加強茶葉機械裝備數字信息集成互通。創建1 個以上數字農機應用示范基地。
(4)提高社會化服務水平。結合松陽縣當前茶葉產業發展特點,探索推廣茶葉飛防高效植保、茶葉色選、茶葉包裝等環節社會化服務。力爭建成1 個高標準飛防服務中心。
(5)深化農機農藝融合。組織茶葉、農機、土肥、植保等方面專家,探索適應機械化作業的茶葉種植規范與標準,加快形成可復制、易落地的茶產業農機農藝融合技術標準體系,推進老舊茶園的宜機化改造。力爭建成3 個以上農機農藝融合示范基地。
(1)積極開展糧食耕種收機械化操作培訓。一是動員縣內原有機械操作手開展以老帶新、實戰操作的室外田間培訓,力求新機手以最短時間掌握基本操作技能;二是組織機械化操作提升培訓,邀請專業機械操作教練員為新機手進行系統、專業的機械操作培訓,提高機手的操作水平。
(2)積極開展耕地宜機化建設。一是要積極探索農戶以土地入股分紅或以糧代租等新模式,將農戶零散的土地流轉、承包給種糧大戶或專業合作社等,盡可能整理出大田塊,甚至連塊成片、平整度相對較好的耕地;二是要重新規劃建設連片耕地適合耕作機械直通田間地頭的道路、溝渠,注重農機下田坡道設計與建設。
(3)重點建設農機社會化服務中心。根據當前松陽縣“非糧化”整治進展及未來5 年糧食產業發展規劃,力爭建成3 家以上裝備設施先進、服務鏈條完整、運行管理規范、輻射帶動明顯的高標準農機綜合服務中心。探索推廣農機裝備“合作社購買、農民租用”“自愿聯合、機具共享”等模式,鼓勵工商資本、村集體經濟組織等多元主體參與運營。推動農機社會化服務向區域化、專業化、“一站式”方向發展。
(4)推進高質高效農機農藝融合。結合松陽縣丘陵山區耕地特點,進行宜機化糧種選擇與推廣,采用多季糧經輪作、水旱輪作、種養結合等種植模式,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示范性的農機農藝融合技術標準體系,建設3 個以上全程機械化應用基地。
(1)加快推進主要畜種規模化養殖全程機械化。按照“控豬牛、穩家禽、增湖羊、振興中蜂”的產業發展總思路,推進畜種、養殖工藝、設施裝備集成配套,加強機械化技術指導,大力推進養殖全程機械化。聚焦畜牧業主產區規模養殖場,加快解決疫病防控、畜產品采集加工、糞污收集處理與利用等薄弱環節機械裝備應用難題,構建區域化、規模化、標準化、信息化的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
(2)加快綠色高效新裝備新技術示范推廣。積極打造資源節約、環境優良畜牧業,加快構建畜牧業綠色生產和有效供給體系。大力推進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積極開展綠色循環體、畜禽屠宰場污水處理、規模養殖場臭氣治理等項目建設,創建省級美麗牧場3 家以上。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農機購置補貼對畜牧機械裝備的支持力度,重點向規模化養殖場傾斜,實行應補盡補。完善養殖場設施用地標準,支持養殖場宜機化改造建設,為畜牧業機械化創造良好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