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君
(杭州市富陽區漁山鄉中心小學,浙江杭州,311419)
《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強調,勞動課程要以豐富開放的勞動項目為載體,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旨在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勞動素養;要注重勞動項目與其他課程的緊密結合,靈活運用其他課程所學的知識進行勞動實踐,注重勞動任務的綜合化,將勞動實踐與其他課程的學習綜合起來。[1]課程標準對學校勞動課程的具體實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教師要在解讀課程標準項目化學習的基礎上,把握勞動跨學科教學設計要素,以項目主題及真實性問題鏈階段性地呈現驅動型問題的認知路徑和結構解析,激發學生在持續性實踐活動中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本研究以“我是車輛工程師”為例,探討如何基于項目化學習開展勞動跨學科教學。
勞動課程本質上是一門綜合性強的學科,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會涉及其他學科的知識,需要跨學科知識應對真實情境中的挑戰,勞動課程與其他課程之間具有緊密而復雜的關聯?;陧椖炕瘜W習的跨學科教學有助于學生整合不同的課程知識,構建統一的知識結構,并將知識應用于勞動實踐。勞動課程的實踐特點是問題應基于生活、源于生活。
項目開發要從勞動課程的綜合性出發,注重與其他課程的有機結合。[2]項目開發要考慮學生已有的學科知識和經驗基礎,正確處理勞動課程的關系,以強化跨學科主題實踐活動。李剛等人指出,勞動課程以跨學科項目化學習激發學生強大的學習內驅力,體驗學習過程的趣味性和成就感。[3]郝志軍主張在勞動課程中,緊密結合各學科的特質,巧妙地融入相關內容,以跨學科為基礎,推動勞動項目的開展,并鼓勵教師圍繞勞動相關內容進行創新性的主題設計。[4]專家學者的解讀給教師理解項目化學習,把握跨學科教學的有效實施提供了啟示。
真實的勞動情境是勞動項目化學習的核心,具有真實性和實際意義。學生參與真實場景中的勞動實踐,可以體驗勞動的價值和意義,而不是通過課件、課堂或作業進行勞動的虛假情境,項目化學習強調基于真實生活邏輯的勞動。
課程標準指導下的勞動項目化學習應避免形式化和機械化的教學方式。教師應引導學生參與勞動主題的選擇和內容的構建,同時,運用勞動項目學習工具協助學生掌握相關的勞動知識和技能。學生在學習過程占主體地位,自主制定合理的設計、加工工藝方案或設計圖案,并應用合適的工具進行勞動實踐,從而實現核心知識的再建構。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與勞動主題的選擇和勞動內容的構建,并通過自主實踐操作,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技能。
實踐是新形態勞動項目的最終目的。相較于傳統教學中單向快速的輸出方式,新形態勞動項目采用項目驅動的方式,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全程參與勞動實踐,學生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優化勞動項目方案。學生需要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形成積極思考、勇于創新、不怕困難的精神。通過實踐,學生能提高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培養團隊協作精神和職業道德素養。
基于跨學科教學設計要素,本研究對浙教版《勞動》五年級下“我是車輛工程師”進行勞動跨學科教學實踐,具體舉措如下。
學習應在真實的、有意義的情境中進行,這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落實勞動項目化學習,教師要結合學情進行整體設計,細化勞動項目任務。
1.情境導入,引發學生思考
勞動項目化學習通過構建逼真的生活場景,強化學習內容、個人經驗、真實生活和社會實踐之間的聯系,點燃學生對勞動學習的熱情,使學生在勞動體驗中提升核心素養。在“我是車輛工程師”勞動項目中,教師先引導學生關注近年來空氣污染問題,了解新能源汽車可以有效減少污染、保護環境,進而提出驅動性問題“我們也來發揮創意,設計、制作一輛環保小汽車吧”。教師將問題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有助于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2.以課程標準為導向,注重實踐
勞動項目化學習的開展必須以課程標準為導向,確??鐚W科教學設計與課程標準要求緊密相扣,這有助于細化任務,使每個學習環節更具針對性。學生通過實踐,可以深化對跨學科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掌握課程標準要求的知識技能,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勞動項目化學習活動,需要應用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等學科知識設計和制作模型。教師依據課程標準的指引與內容要求,在“我是車輛工程師”勞動項目任務中共設計了“拆解玩具車”“設計環保小車”“環保小車我來造”三個任務,每個任務有對應的目標、子問題以及活動內容,如表1所示。

表1 “我是車輛工程師”勞動項目任務設計
在“我是車輛工程師”勞動項目實踐中,教師通過情境導入、以課程標準為導向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實踐,有助于提高勞動項目的教育性和有效性。
跨學科融合是提升勞動項目效果的關鍵,能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設計迭代是優化方案的重要途徑。本研究結合課程標準,強調跨學科和實踐性,以“勞動+”為模式,構建跨學科的“同心圓”,推動勞動教育創新性發展。
1.跨學科融合:從單一學科到關聯學科
跨學科融合是指學生綜合運用多個學科的知識和技能,解決真實、復雜的實際問題。課程標準強調勞動項目的跨學科性質,要求學生能將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技能結合起來,以解決實際問題。[1]勞動跨學科項目能促進學生的發展,適應未來社會需求。在“我是車輛工程師”勞動項目中,學生在參與“選擇綠色環保動力系統”“撰寫設計方案”“選擇合適的小車制作材料”等問題的過程中,需要運用道德與法治、數學、科學等多個學科的知識與能力,如表2所示。

表2 “我是車輛工程師”勞動跨學科知識地圖
在小車材料選擇上,學生需要運用科學的原理和材料;在小車設計和制作上,學生需要運用工程和技術知識;在小車性能測試上,學生需要運用數學知識進行計算和分析,跨學科綜合學習實踐貫穿項目實踐的全過程。在勞動項目化學習整個過程中,學生需要掌握基本的工程知識和技能,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跨學科探究和實踐,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
2.設計迭代:從理論設計到實驗驗證
設計迭代是通過實踐、設計、實驗、分析和改進解決問題的學習方法。課程標準強調勞動項目設計和實施應為迭代過程,學生需不斷調整和改進方案以達到最佳效果。
在理論設計方面,跨學科教學需處理學科之間的關系,使跨學科成為單學科的支撐點,并立足學科基礎,實現跨學科的拓展與超越。課程標準強調跨學科性質和實踐性,通過打通學科壁壘,使學生從多個學科、角度和層面綜合分析和解決實際車輛工程問題,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在實驗驗證方面,在環保小車的制作中,學生需要不斷進行方案設計、實驗驗證、數據分析、模型優化等步驟。通過不斷地設計和迭代,學生能夠提高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滿足實際需求、提高勞動成果的質量。
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勞動素養是勞動課程核心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涵蓋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以及勞動精神等多個方面。[1]多方面的內容共同構成勞動素養的內涵。逆向設計是一種以結果為導向的設計方法,強調在明確預期結果前提下,反向推導應采取的行動和步驟。在勞動課程中,逆向設計有助于理解和實現課程育人目標。
1.素養立意,細化培養目標
勞動素養是課程教學的終極目標,是課程實施的理論基石,同時也是課程評價的重要指標。因此,在勞動課程中,跨學科教學應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
在“我是車輛工程師”勞動項目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勞動情況進行融合性目標設計、學情分析、跨學科活動設計、過程設計和評價設計。具體如表3所示

表3 “我是車輛工程師”三級任務素養目標設計
2.任務導向,深化勞動實踐
任務導向的項目化學習以學習成果為中心,反向思考教學目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設計勞動跨學科教學時,可以先明確素養目標,再運用任務導向、前置評價和學科邏輯,減少主觀性。
在任務三“環保小車我來造”跨學科教學設計中,教師從項目準備、項目實施、項目成果發布三個環節出發,確定項目任務內容及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如表4所示。

表4 “環保小車我來造”逆向設計項目任務表
逆向設計項目任務需要從素養立意和評價前置兩方面進行設計。一方面,素養立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解決問題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另一方面,評價前置明確學習目標和預期結果,規劃學習計劃,提高學習效果和質量。
系統科學的評價反饋機制對開展勞動課程至關重要。在評價反饋的內容方面,教師需要兼顧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綜合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在評價時間上,評價反饋要及時給予,并跟蹤反饋,以便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并做出相應調整和改進。
1.量規引領,落實過程評價
為了實施過程性評價,教師應結合勞動項目的具體內容,根據課程標準中的勞動素養要求,設計相應的評價指標。在“我是車輛工程師”勞動項目中,教師依據勞動項目設計相應的評價量規,如表5所示。

表5 “我是車輛工程師”評價量規
教師在活動任務中將勞動實際表現的量規標準具體化并提前設定,勞動過程可視化、易于教師評估。在評價過程中,教師根據評價標準展開學生自評、小組評和教師評,統計評價結果。過程性評價量規能實效性地推進任務,是評價目標達成的有力工具。
2.多元評價,促進小組合作
選擇并運用評估手段應著眼于利于學生的學習狀況分析與深度發展。推廣勞動項目成果是此類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借助公開呈現和解釋物化創新成果,有助于學生回顧項目過程并深化對勞動價值的理解。在“我是車輛工程師”勞動項目中,學生以6人一組的形式展開勞動實踐,根據不同動力系統與外觀設計命名小車,如“電動風力小車”“電動易拉罐小車”“太陽能小車”“太陽能月球車”“鹽水動力車”等。在產品發布會準備階段,各小組討論如何組織推介語言、小組成員如何分工、如何把控介紹的時間等。在產品發布時,學生根據產品的設計理念、制作思路、成果特點等展開評價,并評選“最佳設計”“最佳動力”等獎項。通過海報制作、產品演示、推介交流、相互點評的基本流程,學生可以體驗勞動實踐相關知識,從多元評價中獲得激勵。在勞動項目中,學生可以學會如何與他人協作、溝通,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跨學科勞動教育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具有積極的影響。“我是車輛工程師”勞動項目融合理論與實踐,注重培育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技能,為學生的未來職業道路打下堅實基礎。在未來的教育教學中,基于項目化學習的勞動跨學科教學的研究成果會不斷擴展和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