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鑫,張焱鵬
(鄭州工商學院,河南鄭州,451400)
“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實施”(以下簡稱“活動設計與實施”)是學前教育專業的核心技能課程,是在《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等文件的精神指引下,引導學生系統學習幼兒園五大領域(語言、健康、藝術、社會、科學)教育活動設計的基本理論以及各種類型幼兒園教育活動的設計策略、組織策略、教學策略等,夯實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理論基礎,初步具備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實施能力。該課程支撐學前教育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中保教知識、保教能力、綜合育人三項畢業要求中的領域水平、活動組織和育人實踐三項指標,可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和政治理論素養,掌握扎實的學前教育專業知識及專業技能。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開宗明義地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1]課程思政可使學生在教學過程與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讓學生通過學習掌握事物發展規律、通曉天下道理、豐富學識、增長見識、塑造品格,努力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
作為一門五大領域的融合課程,“活動設計與實施”具有正己育人的課程特點,在其中開展課程思政,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思政素養,包括思政理念、思政認知、思政能力等,而且能促使他們樹立思政育人的終身發展意識,對培養未來的學前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意義。[3]同時,“活動設計與實施”作為一門理實結合特點明顯的課程,蘊含豐富的思政元素,具有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可為課程思政的開展提供多種途徑。例如,在講授社會規范活動時,教師可以設計參觀社區、參與公益活動等環節,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了解社會風貌和社會問題,提高社會責任感。鑒于此,本研究對25名從事“活動設計與實施”課程教學的教師進行了訪談,了解他們開展課程思政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從思政目標、思政元素、思政方法、思政評價體系等方面提出對策,以充分發揮該課程的協同育人作用。
思政目標的建構需要從教育的根本問題,即“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三個問題出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課程教學要注重加強師德師風教育,突出課堂育德、典型樹德、規則立德。[1]因此,“活動設計與實施”應將思政目標有效融入課程目標,將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起來。但訪談時有教師表示,只是在講到相應的知識點時,順便提幾句有關愛國、責任感、奉獻精神、教師職業道德等的內容,并沒有系統思考每類活動的思政目標。還有教師認為自己引入的思政目標比較生硬,在與具體的教學目標融合時存在困難。這說明“活動設計與實施”課程思政目標的設置與落實存在流于形式的問題,教師往往將思政目標作為一個獨立要素進行思考,導致課程思政效果不佳。
課程思政是在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過程中實現家國情懷、政治認同、道德規范等價值觀的傳遞。[4]這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思政素養以及將思政元素巧妙地傳遞給學生的能力,明確各類幼兒園教育活動的思政元素對課程思政的開展的重要性。針對“請舉例說明適合該課程的思政元素”這一問題,教師提及的主要是職業技能、工作態度、師德師風等方面。也有教師表示,較難挖掘課程的思政元素。教師更多是在個別教學內容中加入一些思政元素,缺少整體規劃,且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為了思政而思政”的問題,思政元素的融入較為突兀。這導致“活動設計與實施”課程思政缺乏系統性,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融合不足,教學滿意度較低。
訪談發現,教師對“活動設計與實施”課程思政的認識和理解水平較低,缺乏靈活多樣且有效的思政方法。針對“請舉例說明日常采用的思政方法”這一問題,大部分教師表示采用的是講授法和討論法,他們通常會先拋出一個問題或現象讓學生展開討論,然后對學生進行價值觀引領和提升。但學生的討論大多流于形式,思政效果并不明顯。課程思政對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思政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生硬的思政方法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利于師生的良性互動。
課程思政成效的檢測需要構建一套科學、完備的評價體系。針對“如何評價該課程的思政效果,評價內容包括哪些方面”“是否開展過思政效果問卷調查”等問題,大部分教師表示很少關注思政效果評價,他們更多考慮的是如何將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也有部分教師表示,主要通過觀察隨堂學生的反應、討論情況、傾聽投入度等評價思政效果。可見,“活動設計與實施”課程思政缺乏完善的思政評價體系,無法科學有效地評價教師的思政教育能力和學生的思政素養提升情況。
目標是貫穿課程始終的綱領,在設計每類活動前,教師除了要設置常規的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還要注重思政目標的設計。融合五大領域的“活動設計與實施”課程包括種類多樣的幼兒園教育活動,每類活動都蘊含不同的思政目標,如表1所示。這些思政目標符合《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要求,可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學生將來成為一名優秀的學前教育工作者打好政治素養基礎。

表1 思政目標
需要注意的是,思政目標與三維目標不是簡單的“加法”,而是“混合運算”,應該科學合理、巧妙自然地將思政目標有機融入課程目標,而不是將思政目標獨立出來,成為課程目標的并行或下位目標。在具體設計某類活動的目標時,教師可以結合表1重構教育目標。以身體保健教育活動為例,除了設置常規的三維目標,可以將思政目標設置為: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與自我保護能力;積累相關的中華傳統保健養生知識;選擇合適的素材對幼兒進行生命教育,結合時代特點培養幼兒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教師應貫徹課程“潛在育人”的教育理念,將思政元素潤物細無聲地融入“活動設計與實施”的教學內容,實現課程育人、課堂育德的目標。[5]教師應深入挖掘五大領域各類活動的思政元素,使其形成一個整體,系統融入具體的教學活動,如表2所示。

表2 思政元素
在五大領域教育活動的設計中,教師需要系統規劃和設計思政元素的融入,以幫助學生形成思政意識、增強思政能力,在今后的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和實施中有效開展思政教育,促進幼兒全面發展。例如:在健康領域,可創編合適的體育游戲以提高幼兒的身體素質和安全意識,引導幼兒在活動中形成自我保護能力,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態度和生活行為;在語言領域,可以傳統節日、民俗風俗等為素材創設談話主題活動,幫助幼兒了解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價值,增強文化自信;在社會領域,可以社會實踐活動的方式組織幼兒參與社區活動,培養幼兒的社會責任感;在科學領域,可組織開展融合科學觀察、數學思考元素在內的植樹、垃圾分類等活動,培養幼兒的科學意識和環保意識;在藝術領域,可充分發揮各類活動堅定文化自信、培養團隊協作能力和創新意識的作用,實現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教育目標。
“活動設計與實施”課程思政應從活動內容、活動目標、教學資源、情境設置等方面創新思政方法,綜合采用案例教學、情境模擬、翻轉課堂等方式方法,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可以開展“一分鐘思政”“一句話思政”等“微思政”活動,在課前布置思政任務,讓學生思考相關活動類型可能包含的思政元素,并在課前一分鐘分享。教師還可以基于精練的案例創設角色扮演思政情境,讓學生在生動的情境中體驗和理解社會問題,培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此外,教師可以借助集體備課、網絡思政資源數據庫等途徑學習其他教師的優秀做法,豐富和創新思政方法,并實現思政資源共享。
課程思政的效果需要通過測評等方式加以檢驗,檢驗的最終落腳點應以學生的思政素養獲得為標準,從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兩個角度加以評價。學生方面,從專業認同、教育情懷、家國情懷、禮儀風尚等維度對學生的小組合作、見習活動、活動方案設計、實踐活動等方面進行評價,評價方式包括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和教師評價。教師方面,從思政目標的設置、思政資源的挖掘、思政元素的融入等維度對教師的思政育人能力進行評價,評價方式包括教師自評、學生評價、教研組評價等。
“活動設計與實施”是一門五大領域的融合課程,涉及的活動類型十分豐富,這也決定了其思政元素容納的廣泛性。“活動設計與實施”課程思政可幫助學生掌握扎實的學前教育專業知識及專業技能,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和政治理論素養,為學生成長為合格的學前教育工作者打下基礎。但是,“活動設計與實施”課程思政也面臨諸多挑戰。教師應深入分析“活動設計與實施”的思政目標、思政元素、思政方法、思政評價體系,不斷優化課程思政實施路徑,提高課程思政教學效果,增強學生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