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復旦大學附屬閔行醫院胃肛腸外科 蘇暢 潘惠蘭

痔瘡和感冒咳嗽、頭疼腦熱一樣,是一般人眼中常見的小毛病。可既然是小毛病,為何總有那么些人老得上醫院看痔瘡,甚至吃藥、打針、做手術呢?其實,痔瘡可以分成“痔”和“瘡”兩個概念來理解。“痔”指直腸下段及肛門(即谷道)的靜脈因血液凝滯、管壁變薄而發生了迂曲擴張;“瘡”則是指或疼痛或瘙癢或潰破出血的腫塊。所以,“痔”是痔瘡的平時形態,“瘡”是痔瘡發作、出現癥狀時的狀態。據統計,有超過70%的人會在一生中的某個時期出現“痔”。然而,有“痔”并不意味著一定會生“瘡”,得“痔”者中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人會顯現“瘡”的嚴重癥狀,這部分生“瘡”的有“痔”之士就是醫院的“常客”。那么,如何避免“痔生瘡”呢?
如果不得“痔”,便可不生“瘡”,那么如何避免“痔”的形成呢?要避免痔瘡發作帶來的痛苦,首先就要防止直腸肛門的血管發生曲張。直立行走在為我們人類帶來諸多好處的同時,也帶來了人類特有的疾患,“痔”就是其中頗具代表性的病癥之一。四肢著地的動物臀部高于胸腔,直腸肛門靜脈里的血液回流至心臟是順流直下,非常順暢;而人類不論是亭亭玉立還是正襟危坐,直腸肛門里的血液必須逆勢而上才能達到心臟,血液重力轉化而來的壓力使直腸肛門的靜脈長期處于擴張的狀態,血管壁里的彈性組織始終緊繃,久而久之發生纖維化,失去了回彈能力,變形曲張,就形成了“痔”。可見防“痔”的關鍵在于減輕直腸肛門靜脈的壓力,避免其長期處于擴張的狀態。
避免久坐久立。如果長期保持站或坐的姿勢,直腸肛門的靜脈會一直承受血液及腹腔內臟器官的壓力,特別是坐在沙發或大班椅上時,臀部深陷于軟墊之中,肛門受壓更加明顯,局部血液循環愈發受阻。故而,坐或立超過三刻鐘就應走動走動。走動的過程中,下肢肌肉的運動不斷地擠壓其自身及周邊的靜脈,促進直腸肛門血液回流,防止“痔”的形成。如限于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必須久坐的話,也應選擇硬板座椅。
控制排便的時長。無論是蹲姿還是坐姿排便,直腸肛門皆位于低點位置,且肛門結締組織因姿勢的關系處于緊張狀態,加之用力排便時的動作還會造成腹腔壓力瞬間急劇升高,最易促使“痔”的生發。所以,排便時要集中注意力,不要看書、看報、看手機,爭取十分鐘內解決“戰斗”。另外,便后需用潔凈、柔軟的紙巾清潔肛門,避免誘發肛門部感染,造成局部靜脈血管壁彈力組織纖維化。
忌飲食過飽。《黃帝內經·素問》中早有記載:“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吃得過飽不但會造成胃腸內容物過多,負擔過重;且可致胃腸動力不足,誘發便秘;還會使脂肪在腹部或腹腔內臟器過度沉積,引發腹型肥胖。胃腸負擔過重、便秘、腹型肥胖皆可造成腹腔壓力異常升高,導致直腸肛門靜脈內血液回流的阻力增大,推動“痔”的形成。故而,飯宜八分飽。那么,如何界定八分飽?一般而言,進食至對飯菜的熱情已經有所下降,由頻頻下箸轉變為不疾不徐,并不覺得胃飽脹,但放下筷子、分散一下注意力后,也沒有再吃兩口的明顯欲望,就是八分飽。
如有久坐后感到肛門堵塞不適,或便后肛門口腫塊突出,或大便后手紙偶有帶血,需警惕“痔”已然生成了。這時候的應對策略需由“防”向“養”轉變。“養”即通過保養、養護我們的谷道,避免出現大便出血、劇烈疼痛、墜脹脫肛、奇癢難忍等嚴重影響我們生活、工作、學習等“瘡”的癥狀。
飲食調節:要減少辣椒、生姜、生蒜等的攝入。一方面,辛辣刺激及燥熱的食物會引起腸胃燥熱,黏液分泌減少,造成大便干結,干硬的糞塊通過直腸肛門時會擠壓、摩擦擴張的靜脈致其破裂出血;另一方面,糞便中未被吸收的辣椒素、姜辣素、蒜辣素等還會刺激直腸肛門的黏膜及皮膚,加重局部水腫,引發紅腫疼痛。可多吃一些柚子、香蕉、蘋果、獼猴桃、火龍果、無花果等有助軟化大便的水果,還可適當攝入一些像苦瓜、馬齒莧、冬瓜、柿餅等清涼敗火的食物。
局部養護:平常要穿純棉、寬松、透氣的內褲,每次大便后清洗一下肛門或者用嬰兒衛生濕巾擦拭,也可以選裝一個帶清潔功能的智能坐便器,徹底清除肛門殘留排泄物的同時還能避免擦傷直腸肛門的黏膜皮膚,以免“痔”發生感染,出現腫痛、瘙癢。
運動鍛煉:不宜做仰臥起坐、蛙跳、舉重、深蹲等可能導致腹腔壓力瞬間急劇升高的運動,也不適合進行長時間騎行、劃船等容易造成直腸肛門局部充血的鍛煉。可以選擇游泳、慢跑、快步走、太極拳等中等強度的體育活動,促進胃腸道蠕動,降低靜脈壓,增強肌肉力量。針對性的鍛煉方式是“撮谷道”,即提肛運動,不受時間、場合的限制,隨時隨地都能鍛煉。提肛運動通過收放肛提肌促使局部靜脈被動舒縮,同時增強肛門括約肌功能,防止肛門松弛,有效預防內痔脫出肛門。
痔瘡并非大病,但急性發作時亦會影響人們的工作生活,有時甚至帶來嚴重后果。我們可以通過避免久坐久立、控制排便的時長、節制飲食等改變生活習慣的方式來防止“痔”的生成,并采用飲食調節、局部養護、運動鍛煉等保健方法來預防已然形成的“痔”轉化為“瘡”,輕松解除“后顧之憂”,安享健康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