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京郵電大學教授 劉頌

前幾天我在老年大學下課后接到一位八旬開外的老學員托人轉來的一張紙條,讀后心中百味叢生。老人在紙條里說,他長年患多種疾病,三十多年的高血壓、十多年的糖尿病、5 年多的心臟病,是“醫院常客”,“每個月去醫院的次數比去超市還多”。可就是“把醫院當成半個家”的這樣一位老人,在最近一次就醫時聽到醫生說“人老了,就是這樣啦”,頓感凄涼,乃至絕望,問我:“上年紀的人活著有意思嗎?”我登門相慰,雖然老人情緒有所平復,但能感到醫生的那句話給他心中投下的陰影不能完全揮之而去。
人老多病是人生的一個規律,現代醫學把多現于老年人身上的疾病統稱為“老年慢病”,全稱“老年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從心理學角度,疾病作為發生在人身上的一種現象,一定與人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不可將其與人剝離,讓它成為一種孤立于人的存在,只看病,無視人,這不僅違背現代醫學的宗旨,也無法醫治好人。這一點對于老年慢病的治療尤其重要。
就老年慢病與老年人的關系而言,有四個需要注意的方面:
其一,多臟器。老年慢病往往涉及多個臟器,如心腦血管疾病就涉及心臟、大腦等,患病老人就診時需要在多個專科門診就醫,耗時耗力,在這個過程中原本就年邁體弱的老人很容易因筋疲力盡而情緒波動,煩躁不安。
其二,病程長。患有老年慢病的老年人多有短則幾年、長則幾十年的患病歷史,長年反復就醫,也就反復體驗醫院里的繁雜程序如“等待掛號、等待看病、等待檢查、等待結果、等待交費、等待拿藥”,很容易因耐力損耗過度而情緒消沉,且又很容易因某個刺激甚至是無關痛癢的一句話、一個動作變得易激惹。
其三,療效差。受制于目前醫療發展水平,加上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老年人口預期壽命延長所帶來的衰老與疾病的互為因果,老年慢病的治愈效果不甚理想,這就使得老年人一次次地“盡興而來,敗興而歸”,很容易因反復的心理打擊而情緒低落,喪失希望。
其四,負擔重。一項研究發現,由老年慢病造成的疾病負擔占總疾病負擔的70%以上,嚴重影響到國民健康、社會經濟發展和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怕看病、怕看不起病、怕花錢看不好病”,甚至擔心治療或服藥給身體造成的不良反應,成為一些老年人的心頭病,這就使得老年人面對醫療時心理負擔非常重,高度焦慮,高度憂慮,高度緊張,尤其是高齡老人,在這種高強度負性情緒的驅使下,就會對生命可能面臨的風險非常敏感,保護生命安全的需求極其強烈,因而發生心理問題的概率也就相對很大。
因此,老年人在患老年慢病的同時多存在著諸如緊張焦慮、煩躁不安、擔憂恐懼、敏感多疑、悲觀失望以及無價值感、無意義感等心理困惑或心理問題。一項面向心腦血管患病老年人的調查,發現他們不同程度存在著廣泛性焦慮、情緒低落、緊張不寧等負性情緒。另一項面向慢阻肺老年患者的研究,發現其心理健康較差,抑郁、焦慮、軀體化、強迫癥狀、敵對、人際關系敏感、偏執、精神病性、恐怖分數顯著偏高。在2018 年有一項更為全面的研究,研究者依據國際疾病分類標準將患者劃分為消化、循環、呼吸、骨、五官、腫瘤和其他如睡眠障礙等7 大類對其做心理健康評估,結果發現,老年軀體疾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普遍較差,更容易出現煩躁、焦慮和抑郁等心理問題,且在各項生理功能日漸老化的影響下,病痛感不斷增強,心理壓力與日俱增,這個群體總體上為心理問題的易感人群。更為關鍵的一點是,《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21-2022)》發現,老年群體的抑郁障礙識別率僅為24.7%,病而不察,病而不知,把心理癥狀當成生理癥狀向醫生表述,而如果醫生也不加以覺察,自然導致病而不醫,這又成為老年患者病癥表現的一個特點。這些研究共同揭示了一點,即老年人在身患慢病的同時很大程度上存在著或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困惑或心理障礙,乃至心理疾病,二者交織在一起,構成我們現在稱作的“心身疾病”,此即老年疾病患者的最大特點。因此,在醫治老年慢病的同時不可忽視心理問題的存在,即便在心理表征不構成某個慢病癥狀的情況下,也必須把它當作一個問題考慮其存在著的以及它可能存在著的對生理疾病治療康復的影響。應該看到,如果不關注則可能會干擾或給治療帶來負性作用,如加重老年慢病的病情、增加診斷或治療的復雜、延長疾病周期、給機體修復造成障礙等。
關于這一點,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中都有研究。相傳,古時有位名叫阿維森納的阿拉伯學者曾做過一個實驗,他把同時出生的兩只小羊放在不同的環境中飼養,其中一只小羊生活在羊群中,能夠在水草地自由自在的吃食、行走、玩耍,另一只則在它的旁邊拴了一只兇惡的狼,讓它處于極度驚恐中。結果發現,這只可憐的小羊根本吃不下睡不安,不久就郁郁死去。
現代心理學更是有一個值得高度關注的實驗,研究者是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他在實驗室里設計了一個特殊的大箱子,箱子中間用隔板將其一分為二,一邊地板不通電,一邊地板通電,電量大小確定在“無害但能感覺到”。實驗對象是狗。實驗者把這些狗狗分為兩組,一組是“可逃脫組”,另一組是“不可逃脫組”,二者的區別在于當它們置身箱中,電擊發生時,前者可以越過隔板跳到不通電的另一邊,逃避電擊,后者則是無論怎么跳也越不過隔板,無法逃脫。結果發現,“不可逃脫組”的狗狗們在數次跳躍但最終發現努力無效后,放棄了跳躍,不再做任何努力,即便在實驗者改變了實驗條件讓其可以成功跳躍以逃避電擊的情況下,也不再有所嘗試,塞利格曼把這種心理現象稱為“習得性抑郁”,即這些狗變得如同一顆顆任人擺布的“命運的棋子”,就好像自己身上發生的事情與自己以及自己的行為毫無關系,放棄一切嘗試,即使在自己可以作為的情況下也完全不作為,被動消極,無助抑郁,坐以待斃。對此,塞利格曼指出,這還不是問題的全部,最為糟糕的是,當一個人控制特定事件的努力遭受多次失敗后,這個人就會把這種控制缺失的知覺泛化到所有的情景中,甚至泛化到自己實際上可以控制的情況下,徹底地放棄。
“習得性抑郁”對于健康的危害性,心理學界有許多研究發現,如有心理學家研究了生活在養老機構的老年人,發現當一個人處于這種狀態時,健康狀況更差,死亡幾率更大。還有學者研究了健康人,發現具有這種心理的個體患癌癥幾率增加。此外也有學者研究了病人,發現這種心理嚴重影響其康復。因此,醫生在醫病的同時醫心也十分重要,其意義不僅在醫護人員,也在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