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音樂教育目標不斷更新,高師鋼琴教學理念也需要不斷發展。以生成論為視域,從主體性生成、實踐性生成、整體性生成三個維度對高師鋼琴教學“人琴合一”美育模式進行解讀。將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思想作為最高審美境界,從“天人合一”到“人琴合一”,探索出一條契合民族審美心理,兼具民族音樂哲理的鋼琴教學美育模式。這是高師鋼琴教學所處的民族文化底蘊所決定,也是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樹立民族自信、堅定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生成論 "鋼琴教學 "“人琴合一” "美育
中圖分類號:J62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4)22-0123-06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指出:“把美育納入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全過程,貫穿學校教育各學段,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上述闡釋為高師鋼琴教學改革指明方向,一是需要將美育理念、審美思想全員、全程、全方位地融入高師鋼琴教學中,培養學生聆聽音樂、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的能力,使音樂回歸于生活、審美回歸于人本身。因為高師鋼琴教學不只是培養專業性的音樂人才,更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二是需要守正創新。守正,守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美學精神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方法論指導;創新,新的音樂作為聲音藝術的表現形式和呈現方式。鋼琴教學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需要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深挖音樂作品蘊含的中國精神,以樂潤心、以藝通心、以美養德,從“天人合一”到“人琴合一”,不斷豐富高師鋼琴教學的審美元素、不斷更新鋼琴教學的教法學法,力爭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概念厘清與問題分析
何謂生成論?“所謂‘生’指產生、出生,即事物從無到有,忽然出現,亦即創造之意”。生成論作為一種思維方法,與構成論形成相對。在現代自然科學領域以及人文社會科學范疇里,生成論都是被廣泛提及并運用得極為普遍且具有一般性的思維方式。在思維模式的地域特征上,東方的主流思維方式是生成論,而西方的主流思維方式則是構成論。構成論和生成論都肯定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世界本源這一命題,但構成論更多強調“是什么”,多以靜態的、孤立的、片面的方式思考問題。生成論強調“如何是”,多以動態的、整體的、實踐的方式思考問題。宇宙的本質特征在于生成,而生成論的核心特性體現為動態性與整體性,它反映了事物持續變化、相互關聯的存在狀態。文章以“天人合一”為最高審美境界,并以生成論為視域,從生成論的思維方式,即主體性生成、實踐性生成、整體性生成三個維度動態解讀高師鋼琴教學從“天人合一”生成為“人琴合一”美育模式。
“天人合一”如何到“人琴合一”?中國哲學史上,首先明確提出“天人合一”四字的是張載。作為中國哲學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它表達了宇宙和人之間的互生共融關系。道家思想中,“天人合一”認為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從而與宇宙自然和諧共生,達到“道”的境界。“道”是宇宙萬物的根源和運行規律。人作為宇宙的一部分,應該遵循“道”的法則,順應自然規律,舍棄外在的過度欲望而追求內心自省,以達到身心的平和安寧,從而與宇宙合而為一。儒家思想中,“天人合一”強調人應該遵循道德規范,與天命相符,以實現人的安定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二、主體性生成:以人為中心的教學
人是自然人、社會人、自由人不斷結合的產物。哲學是研究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發展規律的科學。不管是中國哲學還是西方哲學,盡管它們的研究語境和產生的文化背景不同,但其研究對象都離不開主體性的人,人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沒有離開人而空談理論的哲學。人、物、宇宙的發展規律一直是眾多哲學家思考和關注的問題,中國哲學的“天人合一”思想、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倡導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人都是圍繞人如何成為人,以及人與宇宙萬物互生互融的關系展開的。強調人首先是自然人,是萬物中的獨立個體,同時又是社會人,人融于萬物中。人應該在遵循自然萬物發展規律的前提下生產出滿足人生存的物質生活資料,并在長期的物質生產實踐活動中形成人的審美意識,并以這種審美意識反哺于對自然萬物的實踐活動,形成天與人的和諧統一,最終升華為身心和諧的自由人。馬克思也認為人首先是自然人,其次是社會人,最終指歸是自由人。“整個所謂世界的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他強調人與動物的區別在于人具有意識,人的意識是在長期的物質生產活動中形成的,不僅能生產出滿足人民日常需要的物質生產資料,還懂得按照美的規律對自然物進行合理改造,完成由自然人向社會人的轉變。隨著社會歷史長河的不斷更替,生產力逐步提高,生產關系錯綜復雜,人們賴以生存的物質生產資料得到極大豐富。人的必要勞動逐漸變為滿足人身自由而全面發展的自由勞動,人由自然人過渡到社會人,并由社會人成為自由人,實現了馬克思構建的宏偉藍圖——共產主義社會和自由全面發展的人。可見,人的發展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人的發展受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影響與制約。從由低級向高級不斷更替的社會形態來看,人的發展是一個不斷生成的過程。因此,關于人的探討是一個與時俱進的問題,也成為哲學家熱衷于研究的問題。人與天的和諧、人與心的和諧也是哲學家畢生的追求。那么,人的審美如何回歸于人本身呢?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強調:“生產力的提高、交往的擴大、國家和法的發展、藝術和科學的創立都只有通過更大的分工才有可能。”可見,生產力極端低下的情況下,人從事著枯燥無味的體力勞動工作,人的審美天性被壓抑。只有當生產力得到提高,生產關系得到發展,人與人的交往變得頻繁而緊密,藝術的創立便在更大的生產關系分工中應運而生。
高師鋼琴教學“人琴合一”美育模式是以人為中心的教學。什么是以人為中心的教學呢?就是關注學生本體、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的教學。高師鋼琴教學不只是培養專業性的音樂人才,更是期望學生通過學習鋼琴這門樂器,成為愿意走進音樂世界去聆聽音樂、感受音樂、創造音樂并傳遞真善美的人。音樂作為聽覺藝術,有別于繪畫、雕塑等視覺藝術,它具有模糊性和不確定性,但正是因為這種不確定性和模糊性才使得音樂具有其他藝術不可取代的魅力。音樂是聲音的藝術,可以傳遞情感,不同的人聆聽同一首音樂會有不同的感受,同一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聆聽同一首音樂也會有不同的感悟。周海宏教授在他的博士論文《音樂及其表現的世界》一文中提到:“音樂不具有‘語義性’和‘視覺性’,那么它如何能夠表現‘形象性’和‘概念性’的對象問題?”他從審美心理學的角度回答了這個問題,他認為“聯覺”是連接音樂與人心理的橋梁,人具有聽覺、嗅覺、視覺、觸覺等聯覺心理活動,能夠自覺對應音樂的語言素材,使得人們聆聽音樂時產生不同的情緒,從而感受到音樂所要表達的情感。
因此,建構高師鋼琴教學“人琴合一”美育模式需要關注主體人的生成過程,以及人的心理聯覺活動。在自然人、社會人、自由人,以及相應的審美心理聯覺活動中找到關注人生活本身、以人為中心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中接受音樂美的熏陶。眾所周知,人自胚胎發育開始,生命的脈搏便開始孕育,音樂的律動也悄然產生,胎教音樂的提倡者也應運而生。即使是沒有受過任何音樂訓練的幼童在聽到一段節奏歡快、情緒激昂的音樂時,也會自然地跟隨音樂律動手舞足蹈。這表明,感受音樂的能力是人的本質力量的體現,是人先天具有的能力。只是由于后天各種客觀原因人對音樂的本能反應逐漸鈍化了,人逐漸失去對音樂的感知力。但重要的是,敏銳的音樂感知力是培養音樂審美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人的核心素質。教師在鋼琴教學中應該重點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力,即聆聽音樂并能分辨聲音好壞的能力。例如,教師在教授鋼琴作品《保衛黃河》時,首先,需要引導學生從感性體驗出發、從音樂本體出發、從人的聯覺反應出發,感受音樂的跌宕起伏、節奏的緊密舒緩、音色的和諧或尖銳等音樂語言素材,感受音樂作品蘊含的情緒情感。其次,從理性分析入手,解讀作品的創作背景、人文知識、樂理和聲等理論知識,輔助學生了解藝術家創作此音樂作品的意圖和想要表達的情緒情感。如此,感情體驗在前,理性分析在后的鋼琴教學方法更符合學生的音樂審美體驗,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鋼琴教學不再是技藝教學,也不再是嚴肅的理論教學,而是切實關注學生審美感受和情感需求的沉浸式體驗教學。最后,教師還可以將音樂律動與體態律動相結合。教師播放鋼琴作品《保衛黃河》的任意樂段,學生聆聽音樂并根據音樂的音響特點——音的高低、音值的長短、節奏的緊密和舒緩、速度的快與慢、力度的強與弱、音色的渾厚與清澈等音樂語言素材,與內心的聯覺效應引起一系列的情感反應,并通過自己的肢體語言表現音樂、釋放情感。如此,鋼琴教學才能褪去附加于音樂表面的概念性和語義性解讀,成為真正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審美體驗、引導學生審美感知、鼓勵學生審美表現的鋼琴教學。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音樂學習,也不是機械地彈奏鋼琴作品,而是自然并愿意接受體驗音樂的魅力,這對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力、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也達到了以人為中心、關注人生命意義的鋼琴教學。
三、實踐性生成:突出音樂實踐教學
音樂來源于社會生活,審美意識來源于社會實踐。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構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人類和動物有著本質差異,其中關鍵一點在于人類能夠依據任意物種的特性與規律展開生產活動,并且能將這種實踐活動納入自身意識范疇,使其成為思考、認知和把控的對象。審美意識不是純粹的主觀體驗,也不是理念的簡單顯現,更不是動物的本能表現,它是社會實踐的產物。在物質資料的生產過程中,人們對客觀世界予以改造,與此同時,自身的主觀世界也得以重塑。即人在勞動實踐中將本質力量對象化于客觀世界,同時又在此改造過程中,人的思想、情感、意志以及智慧不斷生成發展,逐漸形成審美意識。
鋼琴教學應注重音樂實踐,從實踐中感受“人琴合一”。實踐分為主體之外的社會生產實踐和主體之內的精神體悟實踐,鋼琴教學是兩種實踐活動的結合。馬克思在談到審美意識的反映形式時說“只是由于人的本質客觀地展開的豐富性,主體的、人的感性的豐富性,如有音樂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才一部分產生出來”。也就是說,音樂是喚醒學生作為審美主體本質力量的媒介,鋼琴教學是培養學生具有音樂感的耳朵和形式美的眼睛的過程。如何完成這一審美過程?是在觀念中完成抑或在實踐中完成?從馬克思的論述中得知,意識來源于實踐,審美意識來源于音樂實踐。鋼琴教學需要注重音樂實踐活動,定期為學生舉辦鋼琴演奏音樂會,增加學生的演奏機會,豐富學生的演奏形式。例如鋼琴獨奏或鋼琴與聲樂、器樂、舞蹈、詩歌、繪畫的合奏。鼓勵學生從琴房練琴到舞臺演奏,再到社會進行音樂實踐,從音樂實踐活動中提升學生的鋼琴演奏能力和心理素質,實現學生從聆聽音樂、感受音樂到表現音樂、創造音樂的飛躍。另外,鋼琴教學內容應增設音樂創作環節。音樂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引導學生從實際生活出發挖掘音樂的靈感,留意生活中的聲音,如雨聲、鳥聲、汽車聲,將其轉化為音樂元素。鼓勵學生從簡單的旋律創作開始,確定音樂主題,比如“動物狂歡”,讓學生用音符、音色、音高、節奏等音樂要素描繪不同動物的形象特點。隨后再逐漸加大創作難度,鼓勵學生嘗試運用不同的節奏型,如:三連音、附點節奏、切分節奏等增強音樂律動感,并在音樂作品創作中,加入不同于鋼琴音色特點的其他音響,比如打擊樂、口風琴等。除此之外,學生將創作的音樂作品以音樂匯演的形式呈現,不僅豐富了鋼琴教學的趣味性,也提高了學生獨立思考、團結協作的能力。學生在長期的音樂實踐活動中,一方面,音樂理論知識得到鞏固加深,鋼琴彈奏能力、音樂表現力和感知力也得到極大提高;另一方面,學生豐富的情感也能在浩瀚的音樂作品中得到回應,其主體內的精神活動和主體外的實踐活動實現和諧統一。
四、整體性生成:技與藝,人與樂的統一
技術是藝術表現的前提,藝術是技術呈現音樂的升華。鋼琴教學內容分為基本技能與音樂審美兩部分。基本技能分為實踐與理論兩部分,實踐指鋼琴彈奏的技巧訓練,即手指、手掌、手臂乃至整個身體機能的各種技術技巧訓練,扎實的技巧基本功是準確表現音樂作品的前提保障,鋼琴教學應該幫助學生掌握并習得扎實的彈奏技能,為后續鋼琴教學內容、表現音樂作品作準備。理論指基本樂理、和聲、視唱練耳等理論素養,完善的理論素養可以指導并保證鋼琴彈奏技巧訓練的正確性與合理性,也可以幫助學生深度理解作曲家創作音樂作品所使用的音樂素材,以及這些素材是如何體現作曲家的創作意圖和音樂風格。鋼琴教學應該幫助學生建構完整且系統的音樂理論框架,培養學生獨立分析音樂作品的理性思考能力,為后續鋼琴教學內容、編創音樂作品作準備。簡言之,鋼琴教學中技術與藝術獨立存在而又相輔相成,技術是藝術的前提,扎實的技術基本功能夠保障演奏者流暢地表現音樂作品,并根據作品的音樂風格準確地調整手指、手臂乃至整個身體的彈奏狀態,從而實現音樂情緒情感的完整表達,達到人的身體機能與鋼琴的發音構造完美配合與和諧統一。藝術是技術的升華,并賦予技術以情感、意義和深度。演奏者對音樂作品進行藝術性詮釋,不僅使音樂作品再次解讀與創作,而且使技術表達充滿生命力和感染力。教師在進行鋼琴教學時,既要兼顧基本技能與藝術表現的相對獨立性,也要合理處理二者的和諧統一、相互促進的關系。例如,教師講授鋼琴作品《翻身的日子》時,需要注意三個層面的教學點。一是實踐層面,需要引導學生關注音樂作品中所須具備的技術要求。如手指、手臂如何運用力量轉移、琴鍵把位準確無誤的彈奏譜例中的大量八度跳奏,手指如何快速清晰地彈奏一連串的十六分音符等技巧。這些技巧性的樂曲片段時刻提醒教師和學生基本技能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理論層面,樂曲《翻身的日子》有多種節奏音型,從急促、緊密的節奏型到緩慢、松弛的節奏型,演奏者需要準確掌握各種節奏類型的特點,并在彈奏過程中保持穩定的節拍和速度。三是藝術表現層面,樂曲《翻身的日子》描繪出農民翻身做主、歡天喜地慶翻身的熱鬧場景,表現了人們對自由的渴望。演奏者需要通過音樂以聲音的形式向聽眾傳遞這種情感。如何表現音樂與傳遞情感呢?豐富的音色變化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演奏者需要通過鋼琴不同音區、不同和聲的音色變化模仿板胡、笛子、鑼鼓等民族樂器音響,展現出喜氣洋洋、熱鬧非凡的景象。這需要演奏者有敏銳的音樂感知力和審美力,以及扎實的基本功,通過手指觸鍵彈奏出豐富的音色變化,并傳遞出作曲家想要表現的音樂情緒情感,以此與演奏者自身、與作曲家、與聽眾達到深度交流。音樂是聲音的藝術,也是時間的藝術,更是情感的藝術。不同的演奏者彈奏同一首音樂作品會演繹出不同的音樂風格,同一位演奏者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對同一首音樂作品的處理和理解也不相同。同理,聽眾以不同的心境聆聽同一首音樂作品感受也不相同,這就是音樂無以言表的魅力,也是鋼琴教學需要傳遞的教學理念。音樂是理性的感性表現,鋼琴教學過程是一個系統的整體性的生成過程。
人和樂的統一,也是心和樂的統一。一種觀點認為音樂來源于自然。中國傳統文化中,音樂被認為是天地、自然的產物,宇宙的運轉是以一種有規律的和諧模式進行的,而音樂的旋律起伏也順應了宇宙運動的模式,音樂的運動方式在某種程度上類似于宇宙的有序運行。音樂的“和諧”取材于宇宙萬物的“和諧”,人類受到宇宙運行規律的啟發創造音樂。這種將自然更替與音樂運行的理念建立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上,認為音樂與自然、人與自然之間聯系緊密。另一種觀點認為,音樂來源于人內心情感的觸動,其實,關于音樂的來源不是非此即彼的問題,音樂來源于生活,也來源于人內心情感的觸動,音樂是以聲音為媒介刺激審美主體的聽覺感官并引發其他一系列的聯覺反應,人的情感在音樂中得到回應,達到人與樂、心與樂的和諧統一。教師在進行鋼琴作品教學時的樂曲選擇上,需要關注學生的心理特點、審美喜好與情感需求。可以選擇貼近生活、描寫生活的樂曲。如由嗩吶改編的鋼琴作品《百鳥朝鳳》,這首樂曲描繪了一幅大自然中百鳥爭鳴、生機盎然的熱鬧畫面。樂曲開篇以清晰悠揚的旋律展現出寧靜的清晨,陽光透過樹葉灑在大地上,鳥兒們在樹林中嬉戲、穿梭,以及此起彼伏的鳥兒啼叫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并思考如何用鋼琴的音色表現出百鳥歌唱的音響特點,教師可借助繪畫、模仿、配樂等教法引導學生關注嗩吶的音色與鋼琴音色、小鳥啼叫音色的特點,并啟發學生選擇與所需彈奏音色相匹配的手指觸鍵方法和整個身體的彈奏狀態,引導學生逐漸體會音樂表現與手指觸鍵、音色特點間的緊密聯系,以及音樂、鋼琴、身體間的和諧關系。鼓勵學生在彈奏樂曲時放松身心,盡情感受音樂從指尖中流淌時身心愉悅的狀態。而這種身心愉悅的彈奏狀態是提高音樂審美的重要途徑,它需要成熟的彈奏技巧、敏銳的音樂感知和豐富的情感表達,是技與藝、人與樂的高度統一。
五、結語
在當代教育理念不斷革新的時代浪潮下,生成論作為一種普遍性的思維方式,給眾多學科的教學方法帶來了全新的思考方式,高師鋼琴教學也不例外。其中,立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中國美學精神下的“人琴合一”美育模式,為鋼琴教學審美目標指明方向。結合這兩點,生成論視域下高師鋼琴教學“人琴合一”美育模式,為鋼琴教學開辟了一條充滿創意和活力的新路徑。“人琴合一”鋼琴教學不僅是技與藝、人與樂的和諧,也是身體與心靈的和諧。這種鋼琴審美教學實現了從填鴨式的傳統教學到體驗式的生成教學模式的轉變,不僅在技能層面培養了學生的鋼琴演奏技巧,更在情感、創造力、表現力等方面關注學生成長,是一種以人為本位,以學生為中心,將音樂回歸生活,將審美回歸于人,關注生命意義的課程。在探索鋼琴審美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認識到音樂不僅僅是音符的堆砌,而是一種能夠觸及內心深處的藝術。通過培養學生與音樂作品的內在共鳴,讓學生明白音樂不是脫離生活的抽象存在,而是源于生活、表現生活的藝術表達。同時,審美不是千篇一律的模式化,而是每個人根據自己的成長背景、文化背景、情感認知所形成對美的獨一無二的審美感受,鼓勵學生大膽用自己的情感去詮釋音樂,創造出多樣性的演奏風格。這個過程對學生而言是有意義的,不僅能幫助學生建立起對音樂的深刻理解,讓音樂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在潛移默化中為他們未來的藝術發展和人生積淀奠定了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Z].2020.
[2]張岱年,方克利.中國文化概論修訂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3.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25.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31.
[5]周海宏.音樂及其表現的世界[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
[6]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