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宗鋒
【摘? 要】 產教融合模式整合了產業資源與教育資源,為學生提供了產教并舉、以教促產、以產養教的機會。高職計算機教學兼具理論與實踐教學為一體。引入產教融合模式后,便于學生知行合一,鍛煉學生知識運用能力,優化教學成果。文章立足產教融合視域,分析了其在高職計算機教學中價值,結合計算機教學短板,提出計算機產教融合教學路徑,以期賦能課堂教學。
【關鍵詞】 高職產教融合;計算機課程;教學模式
一、產教融合三大主體關系
產教融合發揮了產業資源與教育資源的育人合力,為企業融入高職院校專業教育提供了機會,便于發揮企業前沿生產資源育人價值,培養出適合企業發展需要的高素養人才。此教學理念下的教學主體不單單是學校,還包含企業與行業教育力量。而職業院校與企業則是最為重要的教學載體,關乎產教融合措施能否貫徹、落實到位。企業為學生提供實習與就業空間的同時,應與學校做好配合,有序推進學校育人工作。如結合崗位工作情況,完善人才培養方案,確保學生知識、技能、素養等滿足崗位用人需求,并盡可能地細化崗位需求量化條件,制訂相應的量化標準。而行業屬于引領者,制訂與實施“1+X”證書考試制度,決定職業院校與企業人才培養方向,以及合作方向、合作內容。職業院校是培育人才的前沿陣地,應參考企業崗位需求量化表,構建完善的專業課程體系,優化人才培育方案,真正實現產業與教學融合。
高職院校在積極落實“1+X”證書制度時,便于明確產教融合中校企雙方權責,發揮各大主體作用,挖掘校企雙方創新潛力,積極推行產教融合教學理念。此外,學校也需要從自身情況入手,選擇最佳的校企合作方式,優化人才培育路徑,提升職業教育成效。
二、產教融合視域下高職計算機教學模式構建
(一)細化課程類別
為了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與“1+X”證書融合理念,在進行教學體系課程設計時,需將課程性質分類與學期融合,細化課程為公共課程、拓展專業課程與課程融通課程三大類別。
(二)明確各學期教學重點
結合人才培養方案,合理確定各學期教學重點。
1. 第一、第二學期
第一、第二學期教學重點為傳輸理論知識,多為基礎通識課程與綜合素質課程,如公共基礎課、思想政治課或者專業基礎課。在學生打好理論基礎后,為學生順利融入后續實踐教學營造條件。
2. 第三、第四學期
這兩個學習重在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養,強化學生實踐技能。通過開設專業核心課程與設置課證融通課程,提高教學實踐性與實效性。專業核心課程以校內專職教師講授為主,企業兼職教師為輔,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實踐學習機會,幫助學生積累實踐經驗。而實訓室實現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一體化,融合運用項目化教學方法,多以工作頁式教材為主,由教師與一線技術骨干編寫與完善,契合當下市場用人需求。在具體授課過程中,需發揮教師教學輔導作用,在完成課程精講后,為學生營造自主學習空間,輔助其在實踐中多練、多學、多思考。同時,積極進行教學評價,運用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評價學生學習成果,引領學生彌補學習短板,提升實踐技能水平。
從課證融通課程來看,一方面,需校企合作雙方發揮合力,篩選出最符合課證融通育人模式的項目課程,并圍繞“1+X”證書考核的知識與技能,對課程進行合理分類,從不同課程方向選定技能證書類型,并運用專業限選課形式,引領學生從興趣愛好、個人特點、發展取向入手,選擇喜歡的課程學習。另一方面,課證融通課程強調校外基地與實踐教學為一體。校外實訓教學不同于跟崗與頂崗實習,實訓目的為授課,以企業一線教師為主、校內教師為輔,向學生展開實訓教學。此外,以行業標準與一線技術,為學生組織項目化實訓練習,在練習中內化知識,提高學生綜合素養,促使學生順利考取相關證書。
3. 第五、第六學期
第五與第六學期為實習期,是學生運用學習成果創作價值的重要階段。需學生考慮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實習單位與崗位,順利內化知識與技能,更好地適應學習環境,適應工作崗位,快速進入工作狀態,并為完成實習工作與畢業設計營造條件。
三、產教融合視域下高職計算機教學策略
(一)搭建校企合作雙邊教育平臺
產教融合重在強調校企間的協作與配合,以實現培養高素養人才的教學目標。為此,學校需積極搭建校企合作對接平臺,通過設置雙邊教育平臺,為學生整合高職院校與企業教育資源,同步檢測學生課堂理論知識掌握情況與知識、技能運用情況,使學生在學習與實踐中加深對計算機知識的理解,并在參與實踐的過程中獲取相應經驗與報酬,或者培養學生擇業觀與職業素養。此外,企業是重要的生產實踐主體,與市場發展密切關聯。高職學生可在企業實踐中掌握市場中應用的先進、專業的計算機技術,以更好地順應時代發展趨勢,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例如,在學習《項目二電子表格處理》內容時,教師可結合學情、學生實際情況等,為其選擇合適的實踐企業,并通過校企雙邊教育平臺,動態關注學生學習情況以及實習中的表現。
(二)校企對接,打造人才選聘新模式
計算機更新迭代較快,若學校僅僅依靠傳統計算機課程教材內容組織理論教學,難免與市場需求脫節。為此,高職院校可以企業為切口,采用直接選聘方式吸納人才,由一線專業人才擔任計算機科目教師,引入先進的教學理念與行業知識,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與市場發展趨勢,滿足企業發展需要。基于此,高職院校可依賴科技發展進程、社會市場需求等,組織計算機課程教學活動。亦可聘請一線計算機技術人才任教,向學生傳授時下最新的理論知識,或者帶領學生參與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綜合技能。
(三)關注師資建設,組織線下企業實踐培訓
盡管多數校內計算機教師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但因長期脫離一線崗位,積累的實踐經驗有限,不利于強化理論知識、技能與計算機企業、市場需求間的融合。為此,高職院校需強化師資隊伍建設,關注教師實踐培訓,引領教師融入企業生產,在一線實踐中掌握市場、企業對計算機人才的需求,為優化與完善計算機學科人才培育方案提供依據。
(四)構建主題性產業實訓基地
為優化產教融合教學成果,學校應積極構建產業實訓基地,優化學生計算機實踐學習環境,實施一體化教學。此外,學校可通過產教實訓基地實現教與學的持續性發展。當下,部分高職院校以實訓基地為依托,組建了計算機實驗室,為學校研發與創新計算機軟件提供便利,亦突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短板。
(五)引入多元化教學模式
產教融合視域下,計算機教學模式具有了多樣性,以下內容分析了常見的分段式教學模式與“學賽”教學模式。
1. 分段式教學模式
分段式教學包含了教學時間分段與教學內容分段,在合理設定教學內容后,有序著手課程安排,在遵循教學制度基礎上,實現師生、部門間的通力協作。具體措施如下:
(1)合理設置專業。結合市場需求調研結果,確定人才培養目標,保障專業設置符合行業與市場發展需要。在選定專業相關聯產業基礎上,分析出產業與崗位對人才素養與技能要求,優化課程教學體系設計,培養出高素養、高技能水平的人才。在設定課程內容時,應該保障課程內容符合培養崗位人才的切實需要。
(2)合理設定教學周期。分段式教學模式下,可將一學期18周的教學細化為四個教學時段,包含2個3周教學段,2個6周教學段,共108課時。教師可從教學內容、學情等因素考慮,確定出最佳教學內容安排順序。
(3)確定單元教學時間。分段式教學模式下,可將教學時間限定為4節課,在單元教學時間內,合理安排教學項目與內容,并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的教學原則,突出教學內容連貫性與整體性。
(4)教學實施對象與評價。分段式教學模式對教師綜合素養、職教能力等提出更高要求,需其熟知教學內容。從實施對象來看,需學生具有一定的計算機基礎,多適用于二、三年級學生。分段式教學周期短,教學內容眾多,可突出評價方式多元性,即在教師評價基礎上,引領學生互評與自評。此外,可融合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在關注學生期中或期末成績基礎上,亦應綜合考量學生課堂學習表現、學習態度、日常作業完成情況等。
2. “學賽”教學模式
學習、比賽是相輔相成、互通互聯的學習過程。一是將技能大賽與專業教學人才培養融合,可依托完善的人人參賽、逐級參賽的“教賽”相融機制,實現以賽促學,以賽強技。教師可將技能比賽貫穿到教學全過程,強化競賽與專業教學的融合。二是學校可設定競賽保障與激勵機制,鼓勵學生與教師積極參與到各類技能大賽中。在良好的比賽風氣或人人參賽環境下,不斷提高學生綜合素養。亦可將技能比賽與課程教學改革工作相融合,將比賽模式引入到專業教學或者實訓演練中,在比賽中檢測知識與技能掌握情況,并將教學內容融入比賽過程,實現以賽促學。三是將“賽學”模式與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課程教學融合,豐富實訓項目,優化教學內容,增強學生考取“1+X”證書的自信心,調動考證積極性等。教學實踐表明,將技能競賽項目與課程教學相融合,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競爭意識,提升探究力與創新力。或者,在競賽中融入小組合作方式,引領學生在團結協作中完成既定的比賽項目。
總體而言,學與賽相融合的教學模式拓寬了教學路徑,對教師執教能力、職業素養等提出更高要求。其應通過自主學習充電,掌握更多豐富的專業知識,完善知識體系,提升實踐技能,并在融合考慮行業與專業發展方向的基礎上,完善成長方案。
四、結語
綜上所述,產教融合模式下,合理協調學校、企業與社會三個教育主體間關系,可實現產教融合、產證對接、課證融通。圍繞“1+X”證書制度,學生能不斷增加知識儲備,提高技能水平與崗位勝任能力。在校企合作基礎上,企業可參與到學校育人工作中,亦可向學校提供核心技術與資源,實現技術、課程實訓一體化教學,培養出適應企業與市場發展需要的計算機人才。產教融合背景下,學校師資力量直接影響到計算機教學成效。為此,學校應強化人才培養,提高教師產教融合能力,組建一支有理論、懂技能、了解市場與行業發展需求的計算機教師隊伍。
參考文獻:
[1] 宋義勇. 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 科技風,2023(29):85-87.
[2] 鄭美容. 高職院校計算機類專業“崗課證賽一體化”雙元協同育人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 甘肅開放大學學報,2023,33(05):28-32.
[3] 楊平,陳麗,蔡文博,等. “1+X”證書制度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融合的策略[J]. 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2(03):39-43.
[4] 李朝. 試論計算機專業“1+X”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J]. 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23,25(04):70-74.
[5] 劉興波,都春. 高職院校產教融合存在的問題與對策:以大數據技術專業為例[J]. 遼寧師專學報:自然科學版,2023,25(03):67-70.
[6] 彭姣. 基于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技工院校計算機相關專業教學改革探究[J]. 信息系統工程,2023(10):166-169.
[7] 曹水蓮,柳佳剛. 基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分析[J]. 經濟師,2023(10):209-210+262.
[8] 蔣文榮. 基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背景下計算機人才培養之新教學模式研究[J]. 中國新通信,2023,25(01):13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