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日才,黃斐群,周萬元,葉忠平,黃富存,唐放勛
(1.崇左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廣西 崇左 532200;2.崇左市農業農村局,廣西 崇左 532200)
馱英水庫灌區工程,是國務院確定的172 項節水供水水利工程之一,地處廣西三大旱片的左江旱片。馱英水庫灌區的工程任務以灌溉、供水為主,兼顧發電等綜合利用,項目建設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穩定、興邊富民以及促進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均具有重要作用。綜合利用灌區水資源,是崇左市現代漁業“跨越式”發展的引擎。現對馱英水庫灌區漁業發展前景進行分析。
馱英水庫位于廣西崇左市寧明縣明江支流公安河上游河段,水庫正常蓄水位226.5 m,總庫容2.28 億m3,最大壩高72.2 m,電站裝機20.6 MW,多年平均發電量5 229 萬kW·h,多年平均供水量17 320 萬m3。
馱英水庫灌區工程涉及3 個縣(區)、21 個鄉鎮、127 個行政村。設計灌溉面積5.61 萬hm2,其中寧明縣灌溉面積(總干渠段)1.42 萬hm2,江州區灌溉面積(西干渠)0.66 萬hm2,扶綏縣灌溉面積(東干渠)3.53 萬hm2。
根據《2018 年崇左市馱英水庫罐區現代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專題調研報告》,馱英水庫計劃于2022 年蓄水,工程建成后,馱英水庫多年平均供水量17 430 萬m3,其中供農業13 382 萬m3、工業3 382 萬m3、農村人畜666 萬m3。灌區總灌溉面積5.61 萬hm2,其中總干渠段1.42 萬hm2,東干渠3.53 萬hm2,西干渠0.66 萬hm2;新增灌溉面積為2.17 萬hm2,恢復灌溉面積為1.46 萬hm2,改善灌溉面積為1.98 萬hm2,總的自流灌區5.15 萬hm2。灌區總灌溉面積5.61 萬hm2,其中糧食面積2.16 萬hm2,甘蔗種植面積3.45 萬hm2(含甘蔗“雙高”基地面積1.78 萬hm2)。
馱英水庫灌區工程建成后,水文年每667 m2/年灌溉供水量見表1。由表1 可見,干旱年份采用低壓管道輸水田間淋灌溉方式計算(每667 m2/年用水量117 m3),總用水量約10 000 萬m3,每年可利用水資源約3 000 萬m3。

表1 水文年每667 m2/年灌溉供水量①m3
按照每年3 000 萬m3水量進行分配,灌區內可發展鰻養殖場3 個,“種養循環、一水兩用”陸基圓形池3 000 個,大水面生態養殖247 hm2,漁業種業示范園1 個,每年增加水產品產量約1.25 萬t,生產水產苗種5 億尾。年產值約4 億元。
2.3.1 新建規模鰻養殖場
按就近、安全可控的原則,整個灌區計劃建設3 個鰻養殖場,每個養殖面積約13.33 hm2。其中:寧明縣轄區分布2 個(總干渠、寧明干渠各1 個),扶綏縣1 個。按每個鰻養殖場年產鰻1 500 t 算,可建設鰻養殖場3 個,年產鰻約4 500 t,年產值約3.15 億元。鰻養殖場配套養殖尾水治理設施,堅持綠色生態健康發展,養殖尾水達標排放。實行養殖與種植有機結合,直接消納養殖尾水。
2.3.2 陸基圓形池
在灌區內,依托糖料蔗“雙高”基地、規模種植基地和山塘水庫周邊,發展陸基圓形池等設施漁業,充分發揮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的生產潛力,實現種植業與養殖業發展的良性循環,打造“圓形池+”模式、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魚米之鄉”。據測算,直徑8 m、高1.5 m 的圓形池微流水養殖,日換水量約15 m3,可滿足周邊糖料蔗微灌溉用水約4.33 hm2。按灌區糖料蔗“雙高”基地面積1.78 萬hm2的十分之一計算,同時考慮地形、地貌、線路、資金等綜合因素,可配套設置規格為直徑8 m、高1.5 m 的陸基圓形池約3 000 個,其中:寧明縣600 個,扶綏縣2 000 個,江州區400 個,可增加水產品產量近3 000~6 000 t,年產值約0.8 億元,可挖掘潛力巨大。
2.3.3 大水面生態養殖
據2018 年崇左市馱英水庫灌區現代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專題調研數據,在馱英水庫灌區,現有可養殖的山塘水庫約150 個,面積253 hm2左右。馱英水庫干渠、支渠建成后,以灌區范圍內現有山塘水庫為重點,通過完善引水、排水及相應基礎設施,推廣大水面生態養殖技術,有序開發山塘、水庫生態養殖。其中:寧明縣70 個,面積120 hm2,扶綏縣58 個,面積85 hm2,江州區1 個,面積48 hm2。穩定、優質的水源,可發展大水面養殖,投放雜食性、濾食性魚類,每年可產出魚產量約500 t,年產值600 萬元。
2.3.4 水產原苗種培育
利用微流水循環技術,建設現代漁業種業示范園區1 個,占地33.33 hm2,以培育、選育名優水產品種為主,年生產各種名優水產苗種約5 億尾,年產值約500 萬元。
3.1.1 政策利好
“十四五”期間,全國將從脫貧攻堅戰,全面轉向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但在整個灌區內,自然資源有限,基礎比較薄弱,真正能持續發展的產業較少,而發展陸基圓形池養殖、鰻養殖和大水面生態養殖,可以充分利用灌區富余水資源,通過廣西壯族自治區關于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三年行動方案”、崇左市委市政府“保糧、穩蔗、強牧、興漁、優果”和廣西漁業高質量發展等政策扶持,可培育和發展成具有一定規模和競爭優勢的漁業產業,對鞏固脫貧攻堅、實現鄉村振興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3.1.2 技術成熟,群眾積極性高
目前,崇左市陸基圓形池養殖、鰻養殖等已悄然興起,養殖技術已比較成熟,養殖戶逐步積累較為豐富的成功經驗,正在推廣擴大規模。該模式占地面積少,產量高,效益好,養殖戶發展水產養殖的積極性很高。
3.1.3 一水多用,種養雙贏
水庫灌區的水源直接用于水產養殖,養殖尾水富含農作物生長所需要的氮、磷等成分,是作物生長極好的有機肥,是農作物的水源、肥源,可以減少化肥用量,降低種植成本,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按照“以種定養、種養平衡、綜合利用”的生態養殖模式,沿罐區干渠、支渠周邊,推廣水產養殖場與種植合作社或家庭農場有機結合,農業種植灌溉用水直接消納水產養殖尾水,一水多用,種養雙贏,循環利用。
3.2.1 水產養殖用地難
養殖業是農民提高經濟收入一個比較直接的途徑,是農村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部分。根據《土地管理法》規定,禁止在永久基本農田和林地開挖塘養魚。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以及養殖禁養區、限養區的劃定,壓縮可養殖的空間,所以可用于水產養殖的土地很少,有些村屯甚至沒有。
3.2.2 融資難
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是利國利民的重大戰略,黨中央、國務院一直強調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雖然各級政府協調各金融機構出臺了很多融資優惠政策,但由于農民、農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等農業經營主體,不能提供資產抵押,融資政策最終很難讓各農業經營主體受益。
各有關部門要切實把發揮馱英水庫項目作用,擺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位置加以落實,高度重視灌區漁業發展,市、縣、鄉三級行政主管部門應成立專職機構和專班人員,認真研究解決用地、財政、金融等關鍵問題,精心組織,制定方案,出臺政策措施,全力支持灌區建設。
結合本地社會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根據資源存量和國內國外現代漁業發展的趨勢,立足當地產業特色和優勢,做出具有科學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的總體要求、發展定位、實現目標、總體布局、建設內容、保障措施和經濟效益等決策,避免先建再規劃或邊建邊規劃的現象。
根據《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關于設施農業用地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自然資規〔2019〕4 號)中“二、設施農業屬于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可以使用一般耕地,不需落實占補平衡,養殖設施原則上不得使用永久基本農田,涉及少量永久基本農田確實難以避讓的,允許使用但必須補劃”精神,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前提下,將水產養殖面積及配套建設的尾水治理面積等輔助設施用地,納入農用地管理,根據生產實際,合理確定輔助設施用地規模,提前規劃土地調補。據測算,建設3 個鰻養殖場、3 000 個陸基圓形池和1 個現代漁業種業示范區,需要86.7~100.0 hm2的養殖用地。
強化落實金融扶持政策,合理設置農業貸款期限,使其與農業生產周期相匹配,給予漁業經營主體低成本資金支持。向灌區經營主體推出多種免抵押、免擔保、低利率、可持續的普惠金融產品。
灌區各縣(區),要把招商引資活動作為推動灌區漁業高質量建設的重要舉措,發揮示范區的聚集效應,以延伸產業鏈和價值鏈為目的,制定優惠政策與保障措施,積極引進大項目、大資金、大企業落戶,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使落戶的企業留得住并發展好,做大做強漁業養殖產業規模,積極推動水產品加工、飼料和倉儲冷鏈物流等產業鏈發展。
農業農村部門加強產業發展技術支撐,完善技術推廣、病害防治、環境監測、質量檢測及產前、產中、產后等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大服務手段和能力建設,保障運行經費投入,提高服務人員的技術水平,大力推廣現代水產養殖模式和生態綠色健康發展理念,提高漁業基礎設施升級換代,發展包括水體環境潔凈化、養殖品種良種化、飼料投喂精細化、病害防治無害化、生產管理現代化的現代漁業,為健康養殖保駕護航。
各級電力部門要積極支持灌區配電網及電力設施建設,為水產養殖用電開辟“綠色通道”,給予優先安裝,對生產過程用電實行農業生產用電價格。水利、環保、治安等各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在政策允許范圍內,為項目盡快落地,提供便利條件和力所能及的幫助。
總之,科學規劃馱英水庫灌區漁業養殖,對崇左市現代漁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漁業優化轉型升級、促進產業興旺、助力鄉村振興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