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琦,周欣玙,鐘豪,張慶起,閻斌倫*
(1.江蘇海洋大學,江蘇省海洋生物資源與環境重點實驗室,江蘇省海洋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江蘇 連云港 222005;2.連云港贛榆佳信水產開發有限公司,江蘇 連云港 222005)
羅氏沼蝦(Macrobrachiun rosebergii),原產自東南亞,是一種大型淡水蝦,適宜氣候類型為熱帶、亞熱帶,生存溫度為15~35 ℃,最適生長水溫為24~30 ℃[1]。不喜肥水,對水體溶解氧含量要求>5 mg/L,棲息在有水生植物生長的水體清新的底層,白天通常潛伏在水底或水草叢中,夜晚出來覓食。在自然界中,其幼體主要以浮游動物為食,長大以后常以水生昆蟲及其幼蟲等為食物。在人工養殖過程中,可以投喂蛋白質含量較高的人工飼料。
羅氏沼蝦殼薄體肥,肉質鮮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富含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及人體必需的多種微量元素,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經濟價值。自1976 年我國從日本引進羅氏沼蝦在廣東省試養成功后,該蝦的養殖逐漸在全國得到推廣;1989 年,江蘇大豐縣從無錫引進羅氏沼蝦,自此,羅氏沼蝦正式落戶蘇北地區。
稻漁綜合種養模式,是將水稻種植和水產養殖相結合,同一片稻田既能養魚又能種稻,以達到充分發揮稻田的水體、土地、光能等資源效能的目的[2]。自從農業農村部在我國大力推廣稻漁綜合種養模式以來,江蘇省積極響應號召,開發實踐了多種適合江蘇地區的稻漁綜合養殖模式,這些模式有“稻-魚”“稻-蟹”“稻-蝦(小龍蝦)”“稻-鱉”“稻-蝦(羅氏沼蝦)”等。其中稻-蝦(羅氏沼蝦)主要在蘇南地區推廣較多。現介紹蘇北稻漁綜合養殖中羅氏沼蝦的養殖技術要點,旨在為提高羅氏沼蝦在蘇北稻魚養殖中的經濟效益,提供參考。
用于羅氏沼蝦養殖的稻田,其進水方便,水、電、路三通。水體清新,水源充足且無污染[3]。在稻田四周開挖蝦溝,小范圍水田以環形蝦溝為主,大片水田為田狀蝦溝。蝦溝大小主要根據水田規格而定,一般不超過水田面積的10%。蝦溝上寬下狹,坡比通常為1∶1.0~1∶1.2。蝦溝挖出的泥土,可用于加固、拓寬、夯實田埂。田埂高度一般為0.5~0.8 m,埂頂寬度為1 m 左右,在田埂上架設防逃網。
蝦溝進排水管口按對角線設置。進水口一般設置在田埂上,排水口設置在蝦溝最低處,以實現高進低排。在進、排水管口安裝孔徑為0.25 mm 雙層密網,防止羅氏沼蝦外逃以及敵害生物進入。根據養殖密度大小,在稻田中配備增氧機,進排水管口處配備抽水機泵。
在蝦溝中種植輪葉黑藻、狐尾藻等,營造其自然生存的環境,為其提供遮蔽物,可作為部分植物性餌料,還可起到凈化水體的作用。
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水稻品種和種植密度,通常為每667 m21 500~2 500 株。行間距為0.5~1.0 m,以確保良好的通風和光線。稻田水位應保持在30 cm左右,根據實際情況,適當控制水位。
進水前,清塘消毒,以防控敵害生物和病原生物。蝦苗放養前20~30 d,排干蝦溝中的水,曬塘;放苗前10~15 d,每667 m2使用150 kg 生石灰消毒。藥效完全揮發后,加注新水,控制水深在70~80 cm。
進水后,施基肥,用于培育浮游生物。原則上以有機肥為主,無機肥為輔,無論哪種肥,都需經過發酵才能使用。基肥盡量一次性施足,避免追肥。施基肥后,待水色轉變為茶褐色時,即可放苗。
1.3.1 苗種選擇及放養密度
根據苗種外觀顏色、活力狀況、健康狀況、肢體完整性,選擇體格健壯、規格一致的無毒病、抗病苗。蝦苗規格0.8~1.0 cm/尾為宜,太小生存能力弱,太大苗種成本高。如果蝦苗過小,可以先用網在水塘邊圍成一片區域,先把蝦苗放在此區域暫養一段時間,有利于集中投喂餌料,提高餌料利用效率,同時也可以提高成活率。
羅氏沼蝦有互相蠶食的習性,放苗密度一般為每667 m21.5 萬尾左右,具體密度要根據稻田條件、蝦苗規格、餌料供應、養殖管理水平、計劃產量等靈活掌握。此外,如與其他魚蝦等混養,還應注意放養順序。
1.3.2 放苗時間
放苗時間應根據養殖水體的溫度而定,并非越早越好。當放苗時的水溫低于最適生長溫度的下限,苗種雖能存活,但卻生長緩慢,可能會錯過苗種的快速生長期,而導致僵苗,即“老頭苗”。根據蘇北地區的氣溫規律,一般選擇在5 月中下旬、水溫通常在22 ℃左右、晴天、無風的上午放苗。放苗前,使用3%的鹽水浸泡苗種3~5 min 消毒[4]。
羅氏沼蝦屬雜食性蝦類,苗種階段主要以枝角類、橈足類和水生昆蟲幼體為食。人工養殖條件下,由于前期苗種體質弱,應以投喂蛋黃、豆漿為主,半個月后,可投喂人工配合飼料,后期可增喂一些蜆、螺、蚌等鮮活餌料。幼蝦階段,投喂餌料的蛋白質含量≥35%,成蝦階段為20%~35%。
投餌量應綜合考慮甲殼類生物的攝食節律和生理周期,以及天氣狀況、水質狀況、餌料質量等。設置餌料觀察臺,定時觀察其攝食情況。如投餌后1 h 內吃完,說明投餌偏少;2 h 內吃完,說明投餌量基本合適;3 h 沒吃完,說明投餌量過多。前期可通過少量多次投餌來把握投餌量,并根據攝食情況及時調整投餌量,盡量減少更換餌料的次數。此外,在蝦蛻殼期、水質狀況差、天氣惡劣、蝦發病時,要根據具體情況,采取減料或停料等相應措施。
餌料投喂要遵循“四定”原則,即定時、定量、定質、定位。一般每天08:00 和18:00 左右分別投喂1 次,或投喂3 次,為08:00,17:00 和20:00。保證飼料質量,控制投餌量,可在飼料中添加營養物質、有益菌等來提高對蝦體質。
羅氏沼蝦養殖水體中應保持pH 值在7.5~8.5,ρ(溶解氧)為5~6 mg/L,透明度在40 cm 左右。養殖過程中如發現水體透明度降低、蝦體靠岸等現象,應及時開啟增氧機或換注新水,每次換水量為總水量的1/3,以保持水體清新、溶解氧充足。換水時,先排后進或邊排邊進,控制水位。
水位要根據季節進行調整。放苗初期,水溫偏低,低水位更有利于升溫以及羅氏沼蝦的生長;夏季高溫,要定期加注或換注新水。每月定時檢測養殖水體中溶解氧、pH 值、氨氮、硝酸鹽氮、亞硝酸鹽氮、總氮、總磷等指標,以確保水質始終處于良好的狀態。
防治水產養殖病害,應控制羅氏沼蝦的放養密度,及時換注新水,避免過量投餌造成水體污染、底質惡化等。在日常養殖管理中,要定期使用生石灰、漂白粉、高錳酸鉀等藥物,對養殖場所、養殖器具、養殖水體進行消毒。加強巡塘,注意查看蝦的活動情況,發現異常及時處理。防范其他敵害生物對羅氏沼蝦造成的危害,如水鳥、水蛇、鴨等,發現此類動物要及時驅趕。
羅氏沼蝦常見疾病主要有白體病、弧菌病、黑斑病等。定期在飼料中加入益生菌、抗應激制劑及免疫多糖等,提高羅氏沼蝦的抗病力,并使用微生態制劑調節水質和改良底質。一旦發現病蝦,要及時撈出送檢,診斷并對癥治療。
針對水稻的病蟲害,盡量選擇高效低毒的藥物,施藥應選擇晴天、水稻葉面無露珠時。噴灑農藥時要將噴頭朝上,盡量噴灑在稻葉上,避免施藥對稻田水體產生不良影響,進而影響羅氏沼蝦的存活和生長。應保證蝦溝中有持續的新水注入,以降低農藥在水體中的濃度。
羅氏沼蝦捕獲期,要根據氣溫和水溫情況及時采捕。羅氏沼蝦在<18 ℃的水體中,其攝食和活動量均減少,因此蘇北地區一般在10 月下旬水溫度下降至18 ℃左右時捕撈[5]。采捕務必在水溫降低到14 ℃之前全部完成,防止寒潮來襲,導致羅氏沼蝦大面積死亡。捕撈可通過漁網圍捕或將蝦溝中的水排干,然后在干溝中捕蝦。捕獲的蝦,可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暫養或直接銷售。
蘇北地區進行羅氏沼蝦稻田養殖時,首先要選擇適宜的場所,因地制宜,加強整體規劃和田間工程建設;其次要提高養殖管理水平,控制對蝦養殖水、種、餌等,根據蘇北地區的氣候特點,適時放苗;根據其生態習性精準投喂;根據水質變化規律養水、調水;將水、種、餌、混、密、輪、防、管“八字精養法”貫徹到整個養殖過程中,使養殖對象長得好、長得快、不生病、產量高,從而獲得最佳養殖效果和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