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世公
(東臺市弶港鎮綜合服務中心,江蘇 鹽城 224237)
水產養殖病害往往具備無規律暴發、影響范圍廣、耐藥性強的特點,對水產養殖領域常常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不僅影響了產量和生產效率,還可能威脅到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1]。因此探討水產養殖疾病的特點,制定防控對策,以便更好地應對和預防疾病風險。
隨著市場需求不斷提升,大量養殖戶為提高水產品的生長速度、生產效率,采取在短周期實施高效率的水肥及營養管理,不尊重水產品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的基本生物規律、生命特征,導致水產品在生長過程中面臨各種各樣的病害。在批量化、集中化、短周期的水產品養殖過程中,部分養殖戶在相同水域中,往往會養殖多種水生動物,一旦發生病變,則會導致水生物之間交叉感染,尤其在春夏交替時,會暴發大規模的病害,而大部分在短周期快速發育的水產品,不具備較強的生命抵抗力,極易被傳染。由于缺少專業化的防治措施,還無法對其中的病害根治[2]。水產品一旦染上病害,便容易滋生各種細菌、真菌,從而導致水體環境中的致病菌進一步增加,其生長環境變得更加惡劣,發病周期延長[3],給周邊的生態環境帶來嚴重威脅,如出現水、空氣和土壤污染。
在水產品養殖過程中,大部分養殖戶采取一邊養殖一邊育種的方法,以求降低養殖成本,極易導致水產品中的病毒病菌出現較強的耐藥性,部分病原菌出現變異,而當其通過上一代防治性藥物的篩選之后,大部分存留下來的病原菌也逐漸呈現耐藥性,當其遺傳到下一代時,便會導致水產品的病害進一步增多,此時再使用同樣的防治措施以及防治藥物,將無法獲得良好的防治效果。養殖戶需要尋求新的防治藥品,增加了養殖成本,造成多樣化的環境污染。
養殖戶應當加強水質管理,防止水體富營養化,及時換水,減少病害發生的概率。采用監測設備,對水質進行實時監測,尤其在季節變化后,保持透明度在32 cm,pH 值7.5 左右,ρ(氮氨)為0.4 mg/L。
在水產養殖前期,通過翻塘、清塘,徹底清除底層淤泥中的細菌、真菌、病毒。在翻塘時,先將養殖池內的水放干,通過人工或者機械設備翻土,將大量的底層淤泥翻出,經過太陽暴曬或者灑石灰等方法,有效控制其中的致病菌的密度,從而減少后續養殖中發病率;養殖后期,需采用具有環保功能的藥物對養殖池消毒處理,控制消毒的頻次,可以結合大青葉、板藍根等相關中草藥,對養殖池進行無害化處理。在完成1~2 輪的水產品養殖之后,盡可能將養殖池空出,間隔一段時間再開展養殖,改變該時期養殖池內的微生物群落、微生物圈的食物鏈,切斷其營養供給,可有效抑制其中致病菌的密度,不添加任何的化學藥劑,提高養殖品質量。
購買水產苗時,需要對水產苗的品質進行有效抽樣檢查,評估水產苗的生長特征、生長習性以及后續可能會面臨的生長風險。對水產苗進行群體、個體以及抽樣等多元化的檢疫控制,對其中存在異常性狀、異常病狀的水產苗進行有效的實驗室檢測,以便在后續確定養殖方案以及藥物的使用種類。在投放水產苗之前,需要配合檢疫部門完成體系化的檢疫控制,通過消毒、浸泡等多種方式,對水產苗進行處理,避免其所夾帶的致病菌造成交叉感染,提高水產苗的存活率。
為了提高水產養殖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需要結合水產養殖病害類型及具體表現,采取科學、有效的防控對策與手段,準確應對水產養殖病害造成的一系列不利影響[4],確保養殖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