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淑娟 鐘善男 柳欣 杜吉祥
摘? 要:面對傳統科教與產教中計算機類研究生培養存在的耦合性不足,該文探索“科教+產教”雙驅動融合視域下計算機類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從思想轉變和理念建設、體系構建和規劃、資源保障和人才培養三個層面提出總體框架,并針對性地提出多條具體舉措,充分詮釋“科教+產教”雙驅動融合的教育理念,最后闡明所提出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兩點特色。研究成果能夠在促進教育發展、推動科技創新的同時,成就更多適應新時代計算機類產業需求的高素質創新人才。
關鍵詞:計算機類研究生培養;科教+產教;雙驅動融合;培養模式;創新人才
中圖分類號:C96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10-0062-04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and industry education often face the challenge of their low coupling property in the cultivation of computer graduate students. In this paper, we exploit a dual-drive fusion of "science education + industry education" as an innov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pattern. The pattern provides a general framework at three levels, including ideology conversion and concept construc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planning, resource support and talent cultivation, with several cultivation paths, which fully explains the education concept of "science education + industry education". Then, we clearly clarify the two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posed innovative training mode.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research results not only can accomplish more high-quality and innovative talents adapted to the needs of the new computer industry but also could promot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Keywords: computer graduate students; science education+industry education; dual-drive integration; training mode; innovative talents
在我國深入落實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和創新驅動發展國家戰略,以及加速形成高質量現代產業體系的新時代背景下,眾多院校正以科教或產教的融合模式推進計算機類研究生的創新型培養,著力構建更加高效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1]。《高等學校“十三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提出科教融合是現代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支撐人才培養是高校科技工作的內在要求。《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將產教融合作為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融入經濟轉型升級各環節,貫穿人才開發全過程。面對新時代高素質創新人才的社會需求,“科教+產教”雙驅動融合模式為高校的計算機類研究生教育培養體系改革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同時也對教育理念、體系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隨著我國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戰略的貫徹實施,高等院校自主制定的各類人才培養策略也進入深化階段。哈爾濱工業大學將科研內容融入計算機學科的課堂教學,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掌握學術新動向,激發學生科研興趣[2]。河南大學融合計算機教育領域與相關產業領域,促進計算機類研究生在實踐活動中靈活運用理論知識,提高其問題分析與解決能力[3]。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的“科教+產教”雙驅動融合模式意指科學教育與產業教育在高校的指引下相互促進和協同發展,共同推進高校人才培養與企業產業發展的雙重驅動模式。面對新時代對計算機類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的新要求,高等教育迫切需要在深入優化人才培養協同機制的基礎上,利用所提出的“科教+產教”雙驅動融合的方式充分引導計算機類研究生與高校科研優勢、企業產業優勢的深度交融,促進高校科學研究成果轉化、企業產業發展的跨越式提升,為我國現代化科技創新和綜合國力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 目前科教與產教在計算機類研究生培養中存在的不足
隨著高等院校越來越重視科研成果轉化、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等,高校內部的科教與產教之間的矛盾也日益突顯,現有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大多停留在理念構思層面,各類問題頻發[4]。具體來說,當前科教與產教在計算機類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方面存在下列不足。
(一)? 研究生培養模式雙軌運行,科教與產教的耦合性不佳
在計算機類研究生的培養中,雙軌制模式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即在高校學院內部進行計算機理論知識的學習,從而在企業部門內部利用所學知識進行軟件開發、算法優化等應用實踐。在此種方式下,高校強調理論知識和研究方法的培養,以科學研究和發表論文為主;企業更關注實踐能力和應用技能的積累,以產學研成果轉化、解決實際問題為主。由于資源配置不均衡、合作機制不完善等原因,校企雙方的優勢教學資源往往難以有效整合,無法最大程度地發揮協同教學效應。因此,傳統的培養模式難以有效銜接科教與產教,耦合性不佳,從而無法真正實現對計算機類研究生“科教+產教”雙驅動融合創新人才培養的初衷。
(二)? 科教與產教的規劃不充分,培養模式缺乏整體性
許多高校在計算機類研究生的產學研實踐開展以及教學質量多元化評價等方面還未形成基本的共識,制度規劃存在一定隨意性。“科教+產教”雙驅動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需要全面整合教學、科研、實踐和產業合作等重要環節,從而形成一個閉環的有機整體。然而,創新人才培養的規劃不充分及模式缺乏整體性是制約科教與產教的重要問題。由于計算機類專業正處于信息化社會的重要賽道,目前的計算機類研究生培養模式難以滿足和保障學生的專業知識需求和實踐技能培養。特別是高校教師團隊的工程能力較為不足,可能導致其與企業專家配合中存在短板,無法落實校企協同育人的規劃目標[5]。
(三)? 高校和企業利益導向各異,存在多因素的相互限制
高校和企業之間文化、觀念等方面存在現實差異性,這導致培養過程中理論意義、實用價值等多方面因素相互制約,限制了科教與產教的順利推進。在互聯網產品開發的過程中,企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與項目經驗,能夠與高校教學資源形成有效的互補。然而,其追求利益的初衷與高校立德樹人的目標背道而馳,難以達到良好的協同效果。同時,兩者的利益追求和激勵機制不同[6],高校以教學和科研為主要任務,教師的激勵手段主要基于其學術成果和教學表現。企業則更注重創新能力和產品變現,員工的激勵手段主要基于其業績和貢獻。
(四)? 管理體制和政策支持不明確,校企雙方動力不足
受制于不同的管理體制和政策支持,高校與企業兩個主體在計算機類研究生的協同培養模式中難以實現有效對接,都存在著動力不足的現象。當前大多數研究生培養單位對計算機專業中“科教+產教”的培養模式認識不充分,科技成果轉化的水平較低。為了加速實現科教與產教的計算機類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政府對此發布了一系列的指導性文件,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在《關于深入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的意見》中鼓勵培養單位加強校企合作力度,以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產學結合為途徑,強化研究生教育培養的實踐應用價值和導向。在宏觀政策的指導下,校企雙方迫切需要找到提升計算機類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效率和質量的模式,相關配套體系與制度的徹底落實任重道遠[7]。
二? “科教+產教”雙驅動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一)? 總體實施方案
面對計算機類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中存在的挑戰,“科教+產教”雙驅動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結合科教融合與產教協同的優勢,從思想轉變和理念建設、模式規劃和體系構建,以及資源保障和人才培養三方面探索了詳細的應對措施,為成就適應新時代計算機類產業需求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提供助力。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總體框架如圖1所示。
圖1?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總體框架圖
(二)? 培養模式的具體舉措
1? 思想轉變和理念建設
針對高校和企業文化和觀念各異,存在多因素的相互制約等挑戰,建立全新的“科教+產教”雙驅動融合的創新人才培養新觀念是推動計算機類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轉變傳統的科教與產教并行培養的教育思想是確立“科教+產教”雙驅動融合的創新人才培養新觀念的重要方面,這涉及以高校為主體的教育者對教育目標、教學方法、評價體系的重新思考和適當調整。這也意味著改變傳統的科教與產教并行的思維模式,將二者看作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以實現科教融合與產教協同的有機結合。
具體來說,“科教+產教”雙驅動融合新觀念應當將計算機類研究生置于能力培養的中心,貫徹校企之間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育人的新理念、新思想。同時,鼓勵計算機類相關學科間的交叉融合和跨學科的學習,從而實現對計算機類研究生跨學科、跨領域解決問題思維的培養。通過從傳統的知識傳授到實踐能力培養、從教師主導到學生主體、從學科割裂到跨學科整合以及從孤立教學到實踐導向的轉變,高校積極轉變成“科教+產教”雙驅動融合新觀念有利于建立更符合現代社會需求的計算機類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2? 模式規劃和體系構建
針對當前培養模式耦合性不佳及規劃不充分等挑戰,全面考慮政策方針、校企資源、利益機制等多方面因素,明確科教與產教之間的利益協調機制、師資共享機制及協同培養機制。建立協同育人創新基地、構建多元化師資隊伍等舉措,為計算機類研究生提供有利于其培養創新能力的實踐環境。通過各類實際舉措,將多層次的計算機類專業知識與實踐經驗融入到研究生教學之中,推動“科教+產教”雙驅動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協同發展。
具體舉措:①高校要充分發揮自身的計算機類學科優勢,以創新團隊建設和研發項目建設為基礎,與各類企事業單位聯合建立協同育人創新基地,實現各方利益協調。計算機類研究生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做到對互聯網等相關行業未來發展趨勢的預測,在結合企業用人的需求上,根據不同學生群體的特點,定制不同的培養方向與目標。②為了確保教學質量和目標統一,高校和企業間應制定合作協議以明確師資共享機制,并同時建立師資共享平臺。廣泛吸納計算機領域相關的專業教師、引進人才、企業導師及行業專家等多元化的指導教師團隊,豐富師資隊伍的教學理念與方法。外聘的企業教師深度了解行業前沿技術和最新標準,并進一步提升高校教師的工程創新思維和科學研究能力。③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這正為“科教+產教”雙驅動融合的協同培養機制指明了方向。高校內部應當由計算機類優勢學科的特點出發,通過制定第二課堂學分制度、創新創業學分制度等管理細則,實現以高校為主,企業與政府等多方共同參與的計算機類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教育。
3? 資源保障和人才培養
針對政策支持不明確,校企動力不足等挑戰,整合與共享校企間的優質教學資源、開發共建共享的人才培養實體化平臺是必要之舉。在此平臺中,高質量的專業課程能夠提升人才培養的效率與質量。同時,完善協同創新配套制度,為計算機類研究生的人才培養提供創新創業項目資金、實驗設備等資源保障和支持。改革多元化的教師評價機制,重視教師在協同培養中的貢獻和表現,激勵教師隊伍積極融入實踐培養的過程。
具體舉措:①以共同建設和共享資源的方式,促進計算機類研究生創新實踐與人才培養的有機結合。高校和企業可以通過簽署合作協議、建設聯合實驗室和研究中心等方式,共同參與人才培養的過程。為了深化共建共享導向,建立計算機類的專項產學研合作基金和資助機制,為跨界合作提供資金支持。②從基礎理論、專業核心、交叉學科和創新研究四類教學課程,培養計算機類研究生的理論應用、技能應用、跨學科交叉及創新創業四項能力。其中,交叉學科課程組織計算機類與不同學科間的交流與學習,例如將計算機學科與金融交叉,形成區塊鏈技術、量化金融交易等新興技術。課程內容可以相互補充,通過合作教學、共同設計項目或發表論文等方式,培養研究生的綜合思維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③根據高校對于師資評價改革的經驗,雙軌式的評價機制[8]與“科教+產教”雙驅動融合的培養模式相契合。作為一種分軌評價的方式,雙軌式的評價機制能夠引導教師主動承擔人才培養和成果轉化的任務,避免高校中出現只關注人才培養而忽視成果轉化的局面。
三? 培養模式的優勢
“科教+產教”的培養模式是高校創新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實施創新協同育人策略的重要方法[9-10]。針對計算機類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科研與教育相互分離、產業與教育融入不深等問題,“科教+產教”雙驅動融合培養模式的優勢如下。
(一)? 打造科技育人特色,培養創新人才
科教融合與產教協同都承載并體現著校企對于計算機類研究生協同育人的新理念,重視培養其創新實踐能力。依托協同育人創新基地,高校為計算機類研究生營造多元開放的教育生態,提供穩定支持和激勵機制。通過強化課程質量,單一學科人才培養正在向多學科交叉融合轉變,“各管一段”式的人才培養過程正在向協同融合的雙驅動培養過程轉變。
(二)? 校企深度融合,打造長效共贏模式
高校與企業、教育與產業之間的深度融合促進了計算機學科領域的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的深度整合。通過明確師資共享、利益協調等機制,高校的科學研究從原始創新到產業應用創新鏈的時間成本大幅縮短,從產業發展中凝練重要科學問題的研究路徑越發清晰。只有持續推進校企深度融合,才能將科技成果快速轉化為產業優勢,實現長效共贏模式。
四? 培養模式的實踐成效
“科教+產教”雙驅動融合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華僑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實施。該院以國家一流專業、新工科和產業學院建設為依托,以實踐目標為導向加強專業課程建設,深化科教融合與產教協同的人才培養。在教育部新工科項目的背景下,該院推行“實課協同+多段學期實訓”的人才培養方法,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計算機類專業人才培養全過程;利用“預就業”的形式,先后與美亞柏科、網宿科技、美圖之家等20余家企業建立協同育人創新基地,為該院研究生提供了充足的教學與實踐資源。
通過“科教+產教”雙驅動融合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學院教師近年主持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60項;學院研究生在國內外期刊、會議上發表高水平論文400余篇,獲授權發明專利120余項。高質量培養計算機類研究生有效推動了學院教學事業的蓬勃發展,也為其他院校計算機類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提供了參考與借鑒思路。
五? 結束語
在“科教+產教”雙驅動融合的計算機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中,高校應當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積極構建協同培養機制,全面激發校企協同育人的內生動力。同時,積極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工業產品落地是企業的迫切需求。針對當前高校教育模式對培養計算機類創新人才中存在的不足,本文從思想轉變和理念建設、體系構建和規劃、資源保障和人才培養三個層面提出了總體框架,并針對性地提出多條具體舉措以充分詮釋教育理念。依托基于“科教+產教”雙驅動的人才培養體系優勢,高校能夠在促進教育發展、推動科技創新的同時,培養成就更多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創新人才。
參考文獻:
[1] 劉周,徐本川,吳向賓.科教產教雙融合的實然之思與應然之策[J].中國高校科技,2019(S1):67-69.
[2] 王宏志,史寧,鄔向前,等.計算機學科科教融合拔尖人才培養[J].計算機教育,2022(2):9-12.
[3] 苗茹,田琦,周珂,等.基于產教融合的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探索——以計算機專業研究生為例[J].軟件導刊,2022,21(7):224-227.
[4] 張剛,馬志敏.基于科教融合、產學協同下的創新型人才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22(29):9-12.
[5] 杜金蓮,金雪云,蘇航,等.計算機類專業校企協同育人模式探索[J].計算機教育,2022(8):1-4,10.
[6] 胡軍,于澮,陳雯,等.科教融合理念下理工科一流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高教學刊,2022,8(31):139-142.
[7] 李新利,皇濤,張柯柯,等.產科教深度融合下專業型研究生培養質量提升探索[J].高教學刊,2023,9(9):170-174.
[8] 付八軍.創業型大學教師評價的雙軌制[J].高教探索,2019(11):124-128.
[9] 朱春山,張巧飛,白紅娟,等.新工科背景下化工專業“融通實踐,協同育人”的探索與實踐[J].高教學刊,2022,8(26):64-67.
[10] 吳飛,吳超,朱強.科教融合和產教協同促進人工智能創新人才培養[J].中國大學教學,2022(8):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