郅倫海 周康
摘? 要:近年來,新工科理念的提出大大推動我國土木工程專業教育的改革,該文圍繞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專業建設進行深入探究。首先分析新工科的背景及其內涵,強調跨學科融合與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其次,闡述土木工程專業的現狀,揭示在新工科背景下進行教育改革的緊迫性和必要性。在此基礎上,該文明確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專業建設的具體目標,并提出一系列相應的具體建設舉措,包括課程體系的優化、師資隊伍的強化、教學方法的創新、校企合作的深化以及思政教育的融合,為土木工程專業的改進和發展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新工科;土木工程;專業建設;教育改革;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0?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10-0039-0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proposal of the New Engineering Education (NEE) has significantly propelled the reform of civil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China. This paper delve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majo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E. First, an analysis of the NEE background and its essence is presented,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Subsequently,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civil engineering major is elucidated, unveiling the urgency and necessity of educational reform in the NEE context.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delineates the specific objectives of developing a civil engineering major under the NEE paradigm, and proposes a series of pertinent construction measures. These include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reinforcement of the faculty team, innovation in teaching methods, deepening of 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aims to provide beneficial references for the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major.
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education;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construction; educational reform; talent cultivation
在全球范圍內,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其與中國加速轉型升級的經濟發展正處于歷史性的交匯點。隨著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社會經濟發展也進入了一個關鍵的轉型期。在此背景下,為了實現國家戰略目標和新經濟的快速發展,急需一批新型的工科人才以提供強力支撐,這對工程教育模式也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
為了積極應對新一輪的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挑戰,“新工科”這一理念在2016年得以提出,教育部對新工科建設進行積極推動,先后發布了一系列的方案和通知,如“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和“北京指南”,以及《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和《關于推薦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的通知》等[1],旨在全力探索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全球領先的工程教育模式和經驗,以推動我國高等工科教育的新發展,助力建設教育強國。
新工科的理念是基于國家戰略的新需求及國際競爭的新形勢而提出的,旨在推動我國工程教育改革,以適應全球產業升級和科技革命的新需求。特別是在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快速發展的今天,傳統的工科教育模式已經難以滿足社會和產業發展的多方面需求。因此,新工科教育不僅強調了跨學科的融合與創新,而且更注重對學生創新思維、綜合素質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旨在培育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
一? 土木工程專業在新工科背景下改革的必要性
(一)? 土木工程專業教育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土木工程作為一門傳統工科,與我國的工業化進程和城市化發展緊密相連。然而,在現階段,土木工程專業的教育體系面臨著多方面的挑戰[2-3]。第一,在教學模式及教學方法方面,理論教學與實踐應用脫節嚴重,缺乏有效的工程項目實踐訓練,使得學生在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之間存在較大的鴻溝。此外,傳統的教學過于依賴教材和課件,缺乏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使得課堂教學變得枯燥無味,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工程創新能力。第二,在課程體系設計方面,過于偏重于基礎理論知識的教授,缺乏對新技術、新方法和新工具的教學,不能滿足現代工程建設的需求。課程設置缺乏交叉性和綜合性,難以適應現代土木工程領域多學科交叉的特點,制約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第三,在師資隊伍方面,“雙師型”教師比例較低,當前土木工程專業教師隊伍建設過于重視科研而忽視實踐教學,普遍缺乏具有實際工程背景的教師,不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工程案例,致使教學內容與實際工程技術和產業需求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第四,在思政教育方面,工程倫理教育缺失及對工程職業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培養的不足,功利主義和浮躁的學風影響了學生健康的職業態度和職業價值觀的形成。第五,在培養模式方面,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機制,導致教學內容與產業實際需求存在偏差,學生在校期間缺乏足夠的實際工程項目參與經驗,難以快速適應未來的工作需求。
(二)? 新工科背景下改革的必要性
隨著新工科理念的提出和推廣,以及生態建筑、智能建筑、綠色建筑和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土木工程專業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4]。新工科強調跨學科的整合與創新,以及工程技術與實踐能力的培養,為土木工程專業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專業的改革不僅僅是必要的,而且具有迫切性。隨著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快速發展,新技術和新產業不斷涌現,新技術和新產業的發展對土木工程專業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僅需要具備堅實的基礎知識,而且需要具備良好的實踐能力、創新思維和跨學科的協作能力[5]。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我國正式加入《華盛頓協議》,這標志著我國工程教育質量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國際的認可,與此同時,這也促使我國需要深化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以實現與國際接軌[6]。土木工程教育作為我國工科教育的重要一環,其在新工科背景下的改革不容緩延,以適應國家的戰略需求和國際社會的發展趨勢,培養更多符合未來建筑行業發展需求的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
二? 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專業建設目標
(一)?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保證教育的前沿性
在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專業的一個重要建設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并確保學生接受前沿教育。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土木工程領域正面臨著許多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創新能力不僅僅體現在技術創新上,更包括在思維方式、解決問題的策略以及跨學科合作的能力上。為了應對這些挑戰,學生需要具備強烈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同時,創新也是推動土木工程科學發展的重要動力。此外,為保證教育的前沿性,土木工程教育需要緊跟時代的步伐,不斷更新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新的技術、新的理論、新的方法不斷涌現,這些新的內容需要及時地融入到教育體系中,以確保學生能夠掌握最前沿、最實用的知識和技能。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教育前沿性的保證是相輔相成的: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以教育內容的前沿性作為支撐,而教育前沿性的保證也需要通過創新的培養來實現。
(二)? 培養學生的行業實踐能力
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專業的另一個重要目標是強化學生的行業實踐能力。行業實踐能力是指學生能夠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工程項目中,解決實際問題。通過實踐,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土木工程的基本理論和技術,同時也能培養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溝通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未來的工作中,具備良好的實踐能力將極大地幫助他們適應不斷變化的工作環境,滿足行業和社會的需求。
(三)? 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專業建設的另一個重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綜合能力是指學生在具備土木工程專業知識的同時,還能夠理解和掌握相關領域的知識,具備跨學科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土木工程領域的問題變得越來越復雜,很多問題已經不再是單一學科能夠解決的。因此,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至關重要,這使他們在面對復雜問題時,能夠跨學科地思考和解決問題。
三? 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專業建設舉措
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的專業建設不是完全摒棄傳統專業,而是在新的形勢下對傳統專業進行改造和升級,以推動學科的交叉、整合及發展以滿足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專業建設目標。本文從課程體系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教學方法改革創新、校企聯合協同培養模式建立及思政教育五個方面就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專業建設的具體舉措進行探討。
(一)? 課程體系建設
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變得尤為重要。其不僅要滿足傳統土木工程學科的基本要求,還需要緊跟時代的步伐,將新技術、新理念和多學科知識融入到課程體系中,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綜合能力。在這個前提下,提出以下關于課程體系建設的具體措施。
1)傳統課程的系統梳理及優化:以新工科教育理念為指導,對現有的土木工程專業課程進行系統的梳理、評估和篩選。目的是在確保課程體系的完整性和系統性的前提下精簡傳統課程,同時確保課程內容的實用性和前瞻性。
2)增設智能建造相關課程:為了反映目前行業的發展趨勢及國家政策導向,合理增設智能化設計、智能化施工和智能化運維及管理等方面的理論模塊,通過設置建筑環境智能化系統、智能機器與機器人、BIM與虛擬現實技術,建筑工業化與裝配式技術,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等專業課程使學生掌握智能建造相關專業知識;通過增設智能建造選修課程,減少必修課程學分,豐富選修課資源。
3)實踐教學內容改革:圍繞人才培養目標,以學生為主體,對原有的試驗課程、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實踐教學內容進行改革,融入更多與智能建造相關的實踐活動。例如,通過增設與建筑機器人和智能測繪裝備操作、建筑信息化設計等相關的實踐課程,來加強學生對智能建造相關專業知識的掌握。
4)聘請外部專家進行評估和論證:聘請行業專家與其他院校的資深教師對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評估和論證,以確保課程體系的科學性和先進性。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在課程體系和授課內容中充分體現新工科專業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特征,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更為廣泛和深入的學習資源和學習機會。
(二)? 師資隊伍建設
新工科建設背景下, 優秀的師資是推動土木工程專業發展的基石力量。土木工程專業的師資隊伍建設需注重多方面的改革和提升,并且要兼具前瞻性,以確保教學質量和培養目標的達成。首先,教師隊伍的引進應以新工科建設的需要為指導,特別是在專業及實踐教學課程體系的規劃方面,需要針對新增教學內容所需的專業能力,補足現有教師隊伍的短板,以確保教學內容的更新和實踐指導[7]。同時,為適應現代化科技的發展,引進師資還需要具備數據化、信息化、自動化和智能化發展能力,以確保師資隊伍能夠滿足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專業教學和研究的多元需求。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促進土木工程專業教師隊伍的多學科背景和實踐經驗的積累,還能為持續優化教學質量和推動土木工程專業的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持。
(三)? 教學方法改革創新
傳統的土木工程教學方法需經歷必要的改革與創新以適應于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專業的教育理念和培養目標,在此分別針對理論教學創新、實踐教學創新及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三方面進行探討。
1)理論教學創新主要包括引入案例教學法及多學科交叉的理論教學[8]。案例教學法能夠將理論知識與實際工程案例相結合,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智能建造所需的知識及技能。另外,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不僅僅是一個單一學科的學習,還需要與人工智能、智能化裝備和智能化防災等多學科的知識結合。多學科交叉的理論教學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為后續的實踐教學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2)實踐教學創新主要包括項目驅動教學法的應用及多學科交叉創新訓練課程的設計[9]。項目驅動教學法是通過實際工程項目驅動,利用“項目驅動”帶動學生參與到不同建筑的智能設計、智能施工和智能運維中,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實踐積極性,還能提升學生的實操能力。另外,通過增設人工智能、智能化裝備、智能化防災和智能化施工等多學科交叉創新訓練課程,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為他們在未來的工作中解決實際問題提供有力的支持。
3)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主要是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提升教學效率和學生學習體驗,例如,利用在線教學平臺、虛擬現實(VR)技術、模擬軟件等,可以使教學活動更為生動、直觀和高效,同時也能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和多元的學習體驗。
(四)? 校企聯合協同培養模式建立
新工科背景下,校企聯合協同培養模式的建立顯得尤為重要,其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行業的實際需求,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而且也為企業提供了人才支持。關于校企聯合協同培養模式的具體舉措主要包括以下兩個部分。
1)建立產教研基地:新工科背景下,與智能建造高新企業的合作成為了推動土木工程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通過建立產、教、研基地,學校與企業可以共同修訂并實時更新人才培養方案,以滿足行業最新的需求。同時,結合新工科人才能力培養目標,學校和企業可以發揮各自的優勢,為學生提供以實際工程為案例的實訓和實踐鍛煉機會。這種基于實際工程案例的實訓和實踐,能夠讓學生在實際工作環境中應用所學知識,極大地提高其實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校企“雙導師”新機制:創新的校企“雙導師”新機制可以充分利用校企的智力資源、技術資源和產業資源,同時為學生提供更多元的學習和實踐機會。通過聘任企業的高層次人才作為校外導師,學校可以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學習和實踐機會。同時,這種新機制也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企業的高層次人才不僅能為學生提供寶貴的實踐經驗和指導,還能為學校帶來最前沿的行業知識和技術,有助于提升學校教育的實踐性和社會服務能力。通過校企“雙導師”新機制,可以有效地推動新工科背景下的土木工程專業建設,實現校企協同育人新模式的實踐。
(五)? 思政建設
思政教育不僅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為他們未來的職業生涯打下堅實基礎的重要環節。對于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專業而言,將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和實踐活動相結合,對于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的土木工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這種整合可以通過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全面落實到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中來實現,使得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過程中,能夠潛移默化地了解國家的發展和個人的價值是有機統一的,從而樹立遠大的抱負。關于思政建設的具體舉措主要包括以下三個部分。
1)強化專業教師的思政意識:為了解決當前專業知識講授和思政育人部分的脫節問題,應強化新工科專業教師的思政意識。通過深挖學科專業中的思政資源,有機地融合到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可以為土木工程專業教師提供一個清晰的邏輯內涵,幫助他們更好地在課程中整合思政教育內容。
2)“四全覆蓋”新模式的構建[10]:借鑒“四全覆蓋”新模式,即將課程思政建設覆蓋到全部學科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計劃、全部課程教材、全部課程課堂教學和全部專任教師,可以為土木工程專業的思政教育提供一個全面而有效的框架。通過這種模式,可以確保思政教育在土木工程專業的各個層面得到有效的實施和落實,從而提高思政教育的精準度和有效性。
3)以專業技能傳授為載體加強思政教育:在土木工程專業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以專業技能傳授為載體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探索多樣化的課程組織形式,為學生提供精細化和針對性的指導,幫助他們在掌握土木工程技術和工程建設領域相關專業知識的同時,培養其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理念和工程思維,為學生未來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 結束語
本文深入探討了新工科背景下的土木工程專業建設,提出了相對完備的建設舉措(包括:課程體系的完善、師資隊伍的強化、教學方法的創新、校企聯合協同培養模式的建立及深化思政教育的實施),旨在為土木工程專業的持續改進和發展提供有益的參考。總體而言,新工科背景下的土木工程專業建設是一個長期且艱巨的任務。只有通過全面的改革和創新,才能培養出能夠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具備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土木工程人才,從而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勾紅葉,蒲黔輝,洪彧,等.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專業研究生交叉創新能力培養及導師團隊建設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21,30(5):54-60.
[2] 苑連霞.“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專業建設的重要路徑[J].科技資訊,2019,17(24):254,256.
[3] 閆長斌,楊建中,梁巖.新工科建設背景下工程意識與工匠精神的培養——以土木工程類專業為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2(6):152-160.
[4] 武鶴,孫緒杰,魏建軍.面向新工科的土木工程專業改造升級路徑探索與實踐[J].高等建筑教育,2018,27(6):12-16.
[5] PAN C, CHEN K, SHEN X. Research on teaching reform of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cours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J]. In IOP Conference Series: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20,510(6):062011.
[6] 別敦榮,李家新.高等教育發展的中國道路[J].高等教育研究,2018(12):9-17.
[7] 佟瑞鵬,張艷偉,楊云云,等.新工科背景下安全工程學科建設發展研究[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9,29(7):150-155.
[8] 王巖,王娜,師燕君,等.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專業建設法規類課程建設實踐與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20,29(1):60-67.
[9] 金亮星,鄭國勇.基于土木工程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土力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高等建筑教育,2019,28(2):53-57.
[10] 彭立威,施曉蓉.“新工科”背景下課程思政建設“四全覆蓋”模式的探索[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2(11):6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