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炯 張娜 陳欣
摘? 要:運用大數據管理與創新管理理論,探索大數據賦能成渝經濟圈研究生協同培養模式創新。結果表明,大數據賦能成渝經濟圈研究生協同培養面臨三大挑戰為研究生教育大數據流通共享不暢、多元主體協同效率不高、協同反饋體系不健全;建立大數據服務平臺、完善平臺管理制度,可優化數據要素流通機制,促進教育數據的充分共享;建立“1+N”協同培養體系、構筑多元能力培養路徑,可創新多元協同培養機制,提升協同培養的服務成效;打造智慧教育評價體系、制定多元定向培養方案,可完善協同培養反饋機制,促進協同培養體系的自我優化。
關鍵詞:大數據;成渝經濟圈;研究生;協同培養;模式創新
中圖分類號:C96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10-0015-04
Abstract: Using the theory of big data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novation of collaborative training mode of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circle graduate students enabled by big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llaborative training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circle enabled by big data faces three major challenges: the circulation and sharing of big data in graduate education are not smooth, the collaborative efficiency of multiple subjects is not high, and the collaborative feedback system is not perfect; establishing a big data service platform and improving the platform management system can optimize the circulation mechanism of data elements and promote the full sharing of educational data;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1+N" collaborative training syste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ultiple ability training paths can innovate the multiple collaborative training mechanism and improve the service effectiveness of collaborative training; building a wisdom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and formulating multiple orientation training programs can improve the feedback mechanism of collaborative training and promote the self-optimization of the collaborative training system.
Keywords: big data;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circle; postgraduate; co-cultivation; model innovation
大數據賦能研究生協同培養,可推動國家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1]。2020年,中央提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大戰略,賦予成渝經濟圈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使命[2]。研究生協同培養是實現區域協調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可為區域一體化發展提供不竭動力。重慶市教育委員會指出,要創新研究生協同培養模式,促進成渝經濟圈研究生教育協調發展。研究大數據賦能成渝經濟圈研究生協同培養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大數據的發展為研究生協同培養提供了機遇,受到了政、產、學、研等多方的關注和重視[3]。挖掘和應用教育大數據這一戰略資產[4],可有效促進研究生管理決策科學化、評價系統的智能化、服務人性化以及培養個性化[5-7],有利于協同培養主體在戰略、策略、技術等方面動態溝通,實現供需協同。研究者從不同層面關注了大數據賦能研究生協同培養。在研究生培養層面,馮永等[8]在培養方案、課程結構、評價體系創新設計等方面,利用大數據構建了研究生協同培養創新模型。在社會創新層面,黎勇[9]認為大數據可以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增強人才培養的智能化評估,同時也能促進研究生教育校地協同培養模式創新。在國家發展層面,張凌云等[10]通過對發達國家大數據背景下研究生教育改革趨向的分析,提出國家應建立以需求為導向、可實現多元主體利益的大數據賦能研究生協同培養模式。
綜上,現有研究主要考察了校地、校企等雙主體協同育人模式,對大數據賦能城市群研究生協同培養模式則鮮有涉及。因此,本文運用大數據管理與創新管理理論,探索大數據賦能成渝經濟圈研究生協同培養模式創新。
一? 成渝經濟圈研究生協同培養的挑戰
(一)? 研究生教育大數據流通共享不暢
由于缺乏完善的大數據共享平臺與流通制度,阻礙了成渝經濟圈研究生教育大數據的有序流通與公平交易,不利于成渝經濟圈研究生教育協同培養模式創新。①教育大數據共享平臺建設不足。成渝經濟圈研究生教育資源豐厚,研究生教育大數據規模龐大、整合難度較高。目前,成渝經濟圈研究生教育大數據服務平臺較為少見,成渝經濟圈研究生教育大數據資源共享交換不足,協同育人效應優勢不顯。②數據要素流通制度不完善。成渝經濟圈在研究生教育大數據流通領域合作不深入,研究生教育大數據要素市場尚未有效建立,研究生教育大數據的權屬界定、交易定價、流通標準和價值評估等制度仍有待完善。成渝經濟圈研究生教育資源的開放程度、評估定價缺乏統一標準,研究生教育大數據資源交換與共享意愿較弱,研究生教育大數據流通無序,降低了研究生教育大數據的共享價值。
(二)? 多元主體協同效率不高
成渝經濟圈研究生教育缺乏高質量的協同機制與大數據服務體系,不利于成渝經濟圈研究生教育協同培養模式創新。①研究生協同培養機制建設不足。一方面,傳統的成渝高校研究生協同培養常開展于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協作主體局限于傳統技術型企業、培養目標以拓展專業實踐能力為主,導致成渝研究生協同培養的高校普及率低、區域政府參與度不高,大規模、強效應的協同培養模式尚待探索。另一方面,缺乏合理的規章制度與法律條文來明確多元主體的權力、責任與利益分配,導致協同主體核心訴求得不到滿足,協作意愿不高,培養責任無法有效落實。②研究生教育大數據服務體系不完善。建立系統的大數據開發體系,可充分發揮研究生教育大數據價值,為成渝經濟圈研究生協同培養提供更優質的服務[6]。成渝經濟圈人才協同發展戰略仍處于初步發展階段,成渝經濟圈人才資源數據庫、區域引才平臺以及相關基礎設施準備不足,研究生教育大數據挖掘工作效率較低。成渝經濟圈研究生教育協同培養存在教育大數據分析人才稀缺、教育數據開發利用認知不深入、數據驅動教育發展實踐不充分、數據協同治理經驗不足等問題。
(三)? 協同培養反饋機制不健全
成渝研究生培養缺乏完備的協同反饋機制與足夠的數據創新應用意識,導致協同反饋體系服務效用低下,有礙大數據賦能協同培養模式的創新發展。
1? 協同反饋體系數字化水平不足
目前,成渝經濟圈研究生的教育評價方法、工具、指標等缺乏創新,評價體系數字化水平不足,教育評價數據解讀效率低、關聯分析不深入、創新利用不充分。同時,由于缺乏健全的多元主體考核評價制度體系,導致協同利益分配不科學、培養責任承擔不到位,降低了多元主體的協同價值。
2? 研究生培養方案同質化程度過高
高校研究生培養要在契合區域社會發展步調的同時,充分滿足研究生個體的差異化成長需求[9]。成渝經濟圈研究生教育評價數據應用水平不高,管理人員對評價數據的深層價值缺乏清晰認知,傳統“統一安排、集中管理”的理念根深蒂固,教育評價數據的多元價值被忽視、研究生個體的差異化特質也未得到充分釋放,高校研究生培養與區域社會發展的耦合度不高、培養質量參差不齊。
二? 大數據賦能成渝經濟圈研究生協同培養模式
(一)? 打通成渝經濟圈教育大數據共享通路
1? 建立大數據服務平臺,促進成渝經濟圈教育數據的互通互聯
由政府牽頭,高校、企業、科研院所等積極參與,合力建造大數據服務平臺,為成渝經濟圈研究生協同培養提供全過程的數據服務與技術支持,如圖1所示。具體而言:政府主要負責區域經濟發展指標、產業結構、行業企業分布等公共數據的輸入,同時獲取企業發展、高校教育相關資訊,為區域規劃、頂層設計等治理工作的開展做足準備;企業則負責人才招聘結構、行業轉型趨勢、品牌發展規劃等行業數據的輸入,并吸納整理人才供給數量、區域經濟發展資訊,為人才招聘、戰略決策等管理工作的實施打好基礎;高校負責人才培養方案、教育資源儲備、畢業生規模及水平等人才數據的輸入,精準把握區域發展規劃、行業人才需求資訊,為專業設計調整、培養方式創新等教學工作的優化訂立標準。通過大數據服務平臺的構建共享與運行制度的建立完善,形成良好的“數據輸入-數據輸出-結果反饋”數據要素流通機制,實現成渝經濟圈研究生教育數據的充分共享,促進成渝經濟圈高校研究生培養資源的協同整合。
2? 完善平臺大數據管理制度,規范教育大數據的流通交易
規范健全的平臺管理章程是大數據服務平臺正常運行的有力保障。具體而言:政府主要負責大數據服務平臺的搭建、監管。并通過制定、頒布相關政策指導高校的人才培養、規范企業的人才管理,肩負起為協同培養體系提供原始動力、指明運轉方向的重要責任;企業主要負責平臺的承建、運營,通過積極參與創新合作項目來響應政府號召、吸納高校優質人才,高效完成政府戰略規劃與高校定向育人的中間工作;高校主要負責數據交易、安全等制度的運行反饋,借助接收到的政府、企業傳遞的信號,預測判別市場需求、精準輸送專業人才;科研機構通過與高校的課題項目合作,共享科研成果、平臺用戶則利用意見的實時反饋,強化與平臺的利益聯結,高校在此交互過程中,實現育人機制的迭代升級。
(二)? 優化研究生多元協同培養體系
1? 建立“1+N”協同培養體系,明確研究生培養要旨
協同主體各司其職、充分共享培養信息、動態對接培養成果,有利于實現培養過程的高效協同,構建出大數據賦能的“1+N”協同培養體系,如圖2所示。“1+N”協同培養主體中的“1”為高校教師,對研究生培養負有主要責任,“N”為政府、企業、科研院所等校外導師,對人才培養負有重要責任。具體而言:首先,多元主體圍繞協同培養目標聯合制定培養方案。從各主體的核心訴求出發,以滿足成渝經濟圈的企業發展、高校教育改革、學生發展需求為基本目標,科學安排課程教學內容、積極創辦校內外實訓基地,深入推動理論教學與實踐模擬的創新融合。其次,推行導師互聘互用制度,豐富研究生教育資源。建立彈性的導師聘用機制,鼓勵校內教師到校外任職,同時積極吸納外界優質專家走進校園,通過師資隊伍的動態調整,優化師資結構、提升教學水平[11]。最后,明確多元主體的培養責任,多元化研究生能力培養路徑。高校負責研究生基礎專業知識、大數據相關技能等的傳授教學,校外導師則負責研究生專業實踐、職業規劃、科研創新能力的發展。
2? 創新多元能力培養路徑,提升協同培養質量
從教學、科研、社會服務三方面入手,創建研究生“1+N”多元能力培養模型,加強研究生教育數據的協同整合。其中“1”指基礎知識與技能,是研究生能力培養的底層邏輯,“N”是研究生適應社會發展所需的相關拓展能力,是研究生能力培養的核心邏輯。具體而言:在教學層面,“1”是指基礎專業知識與專業實踐能力,“N”是指知識遷移與專業創新能力以及相關大數據的運用技能等。在科研層面,“1”是指科研規范常識與基礎科研能力,“N”是指科研創新能力與相關大數據運用技能等。在社會服務層面,“1”是基于外部圍觀習得的基礎知識,“N”是指由社會服務外圍逐步內延至專業領域,并能深度參與行業實踐、獨當一面的素質能力。至此,通過明確多元主體的研究生能力培養路徑,可增強研究生知識的創造性、健全研究生多元能力素質。
(三)? 建立數字化協同反饋體系
1? 打造智慧教育評價體系,提高教育數據解讀效率
應用大數據與云計算技術對成渝經濟圈高校研究生教育評價體系進行數字化改造,可有效排除非客觀因素的干擾,打造大數據賦能的數字化協同培養反饋體系。具體而言:首先,利用大數據聯動各教學平臺,豐富教育評價手段,立體化評價過程。搜集、整理各線上課堂、模擬實訓、專業測試等多方教育數據,實時評估教、學水平,及時予以反饋,實現動態捕捉與靜態優化的高效平衡。其次,在研究生學習、科研、社會實踐等多個教學項目中設立教育數據監測網點,并建立不同的主題數據庫,歸類、完善教育評價內容。通過采集數量更多、種類更廣、連續性更強的評價數據,提升評價結果的全面性、科學性。最后,更新教育評價工具,科學評估多元人才培養,健全研究生教育評價指標。利用大數據動態追蹤不同專業的研究生培養情況,制定適用多元專業考核的教育評價指標,增強評價結果的說服力。
2? 制定多元定向培養方案,促進研究生個性化發展
與普通教育相比,研究生培養更注重個體價值的挖掘、發展。多元定向教學觀念的深入推廣,為高校研究生培養提供了更多可能。充分整合多元社會主體的教育資源、共享人才培養關鍵信息、動態調整培養方案,可有效滿足人才市場對于高等教育的高期待。基于智慧教育評價體系的數據輸出結果,把握培養個體的價值偏好與發展潛能、綜合培養主體的教育能力、有計劃地進行人才培養。具體而言:首先,利用成渝大數據服務平臺及時獲取企業戰略轉型及用人信息,為研究生協同培養目標的制定提供方向。其次,統計調查研究生學業、職業發展偏好,借助智慧評價體系的評估結果,科學繪制人才培養“畫像”。最后,發揮“1+N”協同培養的多元優勢,聯合各培養主體,協同整合教育信息、創新研究生培養場景、設計多元培養方案。如華南農業大學與阿里集團合作開設的“阿里班”、與溫氏集團協力創辦的“溫氏班”。
三? 結束語
本文將大數據賦能、研究生教育與協同培養納入統一研究框架,著眼于大數據賦能成渝經濟圈研究生培養的實際難題,研究基于多主體協同的大數據賦能研究生培養模式創新。主要研究結論如下:首先,通過建立大數據服務平臺、完善平臺管理制度,可優化數據要素流通機制,促進教育數據的充分共享。高校、政府、企業等協同主體借助大數據服務平臺形成高效的研究生協同培養模式,有效促進成渝研究生教育數據的互通互聯,有助于化解成渝研究生教育資源分布不均的難題。其次,通過建立“1+N”協同培養體系、構筑多元能力培養路徑,可創新研究生多元協同培養機制,提升協同培養的服務成效。基于“1+N”協同體系的實施推行,實現多元主體的跨區域高效協同,形成良好、穩定的多元協同關系,有助于解決成渝研究生協同培養效率低的難題。最后,通過打造智慧教育評價體系、制定多元定向培養方案,可完善成渝研究生培養的協同反饋機制,促進協同培養體系的自我優化。通過數字化協同反饋的完善,有效提高教育評價數據的搜集、分析效率,有助于克服成渝研究生協同培養反饋體系服務水平低的難題。在未來研究中,可就協同主體的數據治理理念與治理體系做進一步地探究,以期提高大數據賦能高校人才培養的價值挖掘與轉化效率。
參考文獻:
[1] 陳國青,吳剛,顧遠東,等.管理決策情境下大數據驅動的研究和應用挑戰——范式轉變與研究方向[J].管理科學學報,2018,21(7):1-10.
[2] 曹晨,羅強勝,黃俊,等.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科技創新合作現狀分析——基于社會網絡與LDA主題模型[J].軟科學,2022,36(1):98-107.
[3] 王戰軍,藺跟榮.動態監測:大數據驅動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新范式[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2):1-8.
[4] HAKIMI L, EYNON R, MURPHY V A. The ethics of using digital trace data in education: a thematic review of the research landscape[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21,91(5):671-717.
[5] 甘容輝,何高大.大數據時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價值取向及實現路徑[J].中國電化教育,2015(11):70-6,90.
[6] 楊現民,吳貴芬,李新.教育數字化轉型中數據要素的價值發揮與管理[J].現代教育技術,2022,32(8):5-13.
[7] 張志華,王麗,季凱.大數據賦能新時代教育評價轉型:技術邏輯、現實困境與實現路徑[J].電化教育研究,2022,43(5):33-39.
[8] 馮永,鐘將,李學明,等.大數據高級技術人才協同創新培養研究與實踐——以計算機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與本科生協同創新培養為例[J].中國電化教育,2017(6):35-44.
[9] 黎勇.基于大數據驅動的地方高校創業教育校地協同發展研究[J].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4(4):214-221.
[10] 張凌云,陳龍.大數據時代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變革——基于發達國家實踐的考察[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8(6):33-37.
[11] 郭燕鋒,姜峰,陳曉陽.創新協同育人機制,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以華南農業大學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22):10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