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珍 梁亞丹
[摘 要]隨著經濟的穩步發展,社區作為我國城市基層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是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的核心單元,也是城市發展的基礎構成部分,在社會發展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十三五”規劃對社區治理模塊進行了頂層設計,指出社區治理的效率和效能關系著社會發展的穩定性和經濟發展的質量。回顧近年來國家社區治理的基本狀況可以發現,我國的社區治理主要是政府主導,但社區治理失靈的現象偶有發生。而新公共管理理論中關于“政府再造”原則和戰略工具等相關理論基礎為我國社區治理創新提供了經驗和思路。文章主要從當前階段我國社區治理普遍存在的問題出發,探究在新公共管理理論的指導下社區治理的新模式和新方法。
[關鍵詞]新公共管理理論;社區治理;社區再造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4.02.069
[中圖分類號]D66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194(2024)02-0215-03
0? ? ?引 言
社區治理是基層治理的主要方式,既是民主政治的重要體現,又是政府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重要手段。社區參與是社區治理的主要手段,只有積極鼓勵廣大居民參與社區治理,才能更好地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形成一個全民參與、凝聚社會各界力量促發展的宏偉局面[1]。
1? ? ?新公共管理理論與社區治理概述
1.1? ?新公共管理理論
新公共管理理論主要是一種關注民主、體現公共利益,公民政治參與,倡導公民進行自我管理,轉變由原來的“政府主導”為“公民主導”的管理理論[1],是民主、公平和正義的代表性理論。同時,新公共管理理論是指打破并重塑政府管理理論和新管理主義等一整套固定思維方式和實踐活動的總稱。要注意的是,新公共管理理論不是獨立于任何管理理論基礎之上的理論,而是在以往理論基礎上,彌補其不足,融合先前學者的思想并根據企業和政府面臨的實際問題與實踐活動而產生的新管理理論。新公共管理理論的主要內容包括堅持顧客導向,提高生產質量,分權授權并細化責任,強調人才的作用,重視市場的作用,并引入競爭機制來提高生產效率等[2]。其中,新公共管理理論提高效率的方法主要有以下3種:一是實施績效管理和目標管理,進而控制產量和績效;二是堅持結果導向;三是引入私營部門優秀的管理方法作為經驗參考。
1.2? ?社區治理
治理理論的代表人物斯托克認為,治理是政府統治方式的創新性發展。他認為,無論企業還是政府的各部門之間以及各部門內部的界限都比較模糊。根據“治理”的特點,學者將“社區治理”概括為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各方力量包括政府、社區自治組織、非營利組織、社會力量以及居民共同管理社區公共事務,開展社區活動,促進社區發展,保障社會秩序穩定。社區治理模式是建立在一定時期國家和社會關系的基礎之上,隨著管理和自治活動的開展形成的,是公民主動參與自我管理,社區管理模式建構的體現。同時,社區治理模式并不是一經形成就固定不變的,這一概念經歷了由單一緯度向立體多維的轉變,由管理到治理的轉變,在這一轉變過程中社區居民進行了長期探索,從而形成固定的管理思維和管理方式,對社區治理的認識也在不斷豐富和深化。
1.3? ?新公共管理與“社區再造”
社區地域范圍不大,經濟文化氛圍具有相似性,社會活動和社會功能也較為接近。社區的概念主要是具有較為完整的社會功能,能夠滿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基層地域性組織。正因如此,社區作為國家基層社會的群眾自治組織,也會隨著“政府再造”的推進進行相應的變革。社區作為基層自治組織,既要滿足居民主動參與自我管理,以及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又要采用高效的工作方式、方法,滿足居民的期望,提供合理且高效的社區服務。新公共管理倡導的“再造”活動和實踐能夠滿足我國社區進行新的“再造”的需要。“政府再造”堅持的原則、策略與運用的工具,都能夠促進我國社區治理實現“社區再造”過程的標準化和具體化。
2? ? ?當前我國社區治理存在的問題
2.1? ?職能偏差錯位,行政事務負擔過重
一些地方政府在定位和角色分配上并未完全厘清自身與社區之間的關系,導致越位、錯位、缺位等現象出現。這就使社區居委會成為地方政府在基層的代理機構或者直屬單位,承載著地方政府的行政職責,需要完成相應的行政任務,與社區居委會成立的初衷相違背。久而久之,許多原不屬于社區的事情落到社區居委會頭上,便形成了“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的不良局面。因社區在日常管理中染上了更多行政化色彩,逐漸失去群眾自治的本質,職能產生偏差,角色發生錯位,社區基層治理的效果一般,效能較低,社區逐漸失去自主權[3]。
2.2? ?居民參與度不夠,自主意識不強
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程度是檢驗社區治理效果和居民滿意度的主要依據與參考,是社區穩定發展的前提,也是打好群眾基礎的重要抓手,更是民主政治的重要體現。從社區治理的總體情況看,一方面,我國社區治理普遍存在社區居民參與積極性不高,自主意識不強,參與意愿較低等情況。社區居民缺少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很多居民只是把社區當作居住的場所,并未意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自己才是社區治理的主體和第一責任人,即使參與到社區公共事務中也是被安排、被組織、被執行。大多數居民都是秉持著“自掃門前雪”的心態,并不十分在意社區環境的好壞,民主氛圍是否濃厚。另一方面,居民社區活動參與的程度不深、內容較少、形式單一、途徑有限。
2.3? ?社區非政府組織發展緩慢
非政府組織是獨立于政府之外的第三方組織,并不隸屬于國家的政治和行政體系,具有獨立的行為能力,但一切活動要符合國家管理規范和標準。非政府組織的職能是處理政府與企業轉移和剝離出來的部分職能,有些活動政府和企業不能或者不便組織開展,就需要委托第三方組織提供一定的社會服務,從而更好地緩和社會沖突,維持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但目前社區非政府組織的發展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社區非政府組織發展緩慢,組織數量較少,服務質量參差不齊,服務效能較低;二是為社區提供服務的非政府組織缺少固定收入來源或收入較少,缺少固定場所開展社區服務活動,缺少硬件支持,嚴重影響社區治理的質量和效果;三是社會公信度低,部分社區非政府組織借著公益性活動開展營利性活動,將非政府組織的性質和本質拋之腦后,使得非政府組織的活動開展流于形式。
2.4? ?社區工作人員專業化水平有待提高
總的來看,部分社區的專業化隊伍建設仍存在較大問題,如社區專業化隊伍中人員年齡結構不合理、專業化水平較低、缺少系統培訓、考核機制不完善、工作人員思想松懈、團隊意識不強等。社區工作人員年齡構成存在較大問題,多由退休后的老年人構成,工作中精神狀態不佳、專業能力不強,工作因循守舊、缺少靈活性,思維固化嚴重,缺乏變通能力。另外,社區工作人員中缺少專業化人才,大多數是非專業人員。由于社區治理和社區管理工作需要采用恰當的工作方式和方法,這就要求社區工作人員具有較強的專業能力和專業素質。
2.5? ?社區管控效率較低
一個社區的管控效率是判斷該社區治理水平和治理質量高低的重要依據。為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建設文明和諧、體制機制健全、服務質量高的社區,只有這樣,才能滿足居民多樣化的需求,才能為社會發展提供導向,發展基層民主政治[2]。目前,部分社區并未將社區管控的效率和社區管控的力度放在重要位置,從思想上也未重視,導致對社區工作人員的考核缺乏系統考評機制,績效無法量化,難以激發社區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嚴重影響社區工作效率。
3? ? ?新公共管理理論下社區治理的優化路徑
3.1? ?促進社區治理主體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新公共管理理論指出,政府應該發揮主導作用,重點在于掌舵而非劃槳。一方面,社區作為基層治理的主體,應該充分發揮居民委員會的作用,增強其主動性,在社區治理中扮演主要角色。而地方政府應簡政放權,將自身不便或者不能發揮的職能自覺剝離出來,轉交給社區和非政府組織,充分發揮多元主體的作用。另一方面,積極培育其他社會組織,調動多方力量,充分發揮社區治理多元主體的作用,協調好政府與社區組織之間的關系[4]。
3.2? ?增強居民的參與意識和責任感
居民是社區的主人,作為社區的主人公應充分發揮自主性和主動性,將社區看作自己的家園,對社區負責,對自己負責。首先,不斷提高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幫助居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責任意識,長懷感恩之心,堅持集體主義,堅持公平正義,知榮辱、講正氣。其次,提升居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不斷培養居民的辯證思維,用科學文化知識武裝頭腦,增加理論知識儲備,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積極參加社區活動,融入社區大家庭,遠離低級趣味,豐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最后,不斷提高居民民主法治素質,倡導居民要遵紀守法,積極承擔責任,認真履行法律
義務。
3.3? ?建立績效評估體系,提高社區治理效能
新公共管理理論中突出強調了制定績效的重要性,績效代表著效率和考核,有效率才能有效果。在社區治理過程中,要明確構建一套完整的績效考核評估體系,明確績效考核標準,盡力確保各項工作成果得以量化。首先,社區居委會或非政府組織在下達任務之前,明確標準和時間界限,為后期工作考核提供依據。其次,績效考核時,在借鑒其他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堅持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的原則,制定自身的考核指標和考核體系。再次,創新考核方式,由單一的考核變為多元的考核,由自上而下的考核方式轉變為自下而上的考核方式;同時,制定明確的考核標準,確保考核有據可依,保證考核工作順利進行。最后,積極借鑒企業優秀管理經驗,引進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統籌協調社區資源,確保資源合理配置,減少資源浪費,提高資源利用率,節約管理成本,充分發揮每一種社區資源的作用,做到物有所用,提高社區治理效能。
3.4? ?建設社區專業化服務平臺,提高社區服務的效率和質量
根據社區發展的真實狀況,建設社區專業化服務平臺。一方面,服務平臺的建立、運行和發展各個環節相互關聯,一旦其中某一個環節出錯,其他環節也受到影響。因此,在服務平臺運行過程中務必小心謹慎。另一方面,堅持以民為本,將居民的利益和真實感受放在首要位置。加大服務力度,提高服務質量,深入居民之中,在充分了解居民的真實需求基礎上,針對性地提供相應服務,從而提高社區服務的質量[5]。此外,社區更要加強對服務平臺人員的專業化、系統化培訓,不斷提高服務人員的專業化素質。通過定期舉辦專題培訓,加強工作人員的理論學習和能力提升,樹立為民服務、人民至上的工作理念,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和現代科技提升社區服務的質量和水平。
4? ? ?結束語
社區是基層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社區治理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抓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針對進一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和新方法。這便將基層社會治理提升到新高度和新層次。此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以及“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并強調要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發揚民主政治,增強人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贏得人民的認同,增強其歸屬感,為社區發展凝聚民眾的力量。社區發展有其自身規律,新時期加強社區建設要牢牢把握住社區發展的規律,順勢而為,盡力而為,為民謀福利。新時期,新公共管理理論為我國社區治理模式探索提供了新的指導,即堅持公平公開的工作作風,充分發揮第三方組織的作用,堅持人民至上,時刻代表人民利益。現階段,深入推進基層社區治理改革,需要充分發揮人民的力量,利用第三方組織的優勢,轉變治理思路,提升社區治理效能,讓更多居民參與進來,使其感受到關懷和重視。同時,不斷增強居民的參與感和歸屬感,讓居民意識到社區不僅僅是居住的地方,更是促進自己全面發展和增強幸福感的好歸宿。
主要參考文獻
[1]柴斯羽,李增田.基于“新公共管理運動”的社區治理研究[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8-10.
[2]林涵羽.新公共管理視域下福州市社區治理模式研究[J].學理論,2018(12):109-110.
[3]王嵐.社區治理的驅動模型與政策啟示[J].特區經濟,2023(4):43-47.
[4]滿康樂.城鄉融合視角下新型農村社區治理問題與對策[J].農村·農業·農民(B版),2023(6):25-27.
[5]王菁.社區治理模式改革探索: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論[J].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11(4):22-26.
[收稿日期]2023-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