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編輯部

交通是興國之要、強國之基。作為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車黨委書記、董事長孫永才帶來了關于推動城市軌道交通裝備全面綠色轉型的提案,聚焦推動實現軌道交通裝備領域綠色、節能、高效、可靠的新技術突破。
孫永才表示,為落實新發展理念和雙碳戰略,支撐交通強國建設,提高城市軌道交通裝備綠色轉型,由中國中車牽頭,聯合相關科研院所和產業鏈企業,實現永磁牽引系統、碳化硅變流、二氧化碳空調等新技術的突破。這些技術具有高效節能、綠色環保、高可靠性等優勢,已具備大規模應用推廣基礎。
孫永才建議由國家有關部委牽頭,會同相關部委和企業,研究制定新技術應用規范和政策支持方案,如新造車輛標準技術規范、檢修車輛技術升級標準等政策措施,從而降低企業一次性成本,引導市場積極參與,提升城軌車輛的綠智水平及運營安全性。同時,加強新技術的推廣力度,引導地方政府及相關城軌用戶進行新造車輛采購時,對新技術優先選用、應用盡用,實現城市軌道交通綠色低碳轉型升級,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以軌道交通裝備行業為例,目前我國已形成多層次、優銜接、高品質的軌道交通裝備體系,可助力形成速度梯度層級完善、高效靈活便捷的多維立體交通構架,支撐服務‘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加快推動商流、物流和人流跨區域的便利化、自由化、國際化、高效化、共享化。”全國政協委員、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馮江華說。
入行35 年來,馮江華專注研究列車的“心臟”和“大腦”。他帶領團隊率先攻克“復興號”高速牽引與控制系統關鍵技術,實現世界最高商業運營速度。
作為科技工作者,馮江華勇攀高峰、敢為人先;作為全國政協委員,他為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奉獻智慧。今年全國兩會,馮江華建議組建“一帶一路”綠色交通裝備國際性組織,并依托該組織聚焦綠色公共交通裝備領域區域共性挑戰和重大需求開展科技合作,推動中國標準走出去。

“對于鐵路來說,5G-R 技術就是新質生產力。”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交通大學教授鐘章隊表示。作為國內軌道交通移動通信領域的頂級專家,鐘章隊委員長期關注并深耕我國鐵路現代化建設。早在1994 年,他就提出基于GSM-R 技術建設中國鐵路數字移動通信網絡,其研究成果30 年來得到廣泛應用。自2013 年擔任全國政協委員以來,他的不少提案、建議都得到了有關部門的采納,其中包括《關于我國加快實施軌道交通現代化的提案》。
加快出臺軌道交通5G-R 專用頻率政策,正是該提案中最重要的一條建議。2023 年9 月,工信部向國鐵集團批復基于5G 技術的鐵路新一代移動通信系統(5G-R)試驗頻率,支持其開展5G-R 系統外場技術試驗。“很高興看到我的建議落了地。這將有利于加快5G-R 系統在鐵路行業的推廣應用,提升我國鐵路數字化水平。”鐘章隊委員說,“今年底,我們要選兩三條線去做上道實驗,之后5G-R 技術還要在不同類型鐵路上進行充分的試驗驗證與應用示范,未來它在鐵路移動通信領域將逐漸替代GSM-R 技術。”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充分發揮創新主導作用,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在鐘章隊委員看來,除了5G-R 技術,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對于鐵路現代化發展來說也都是新質生產力。“智能鐵路建設,最基礎、最核心的還是數字化。”他強調說。

“在城市深部地下開發深度方面,我國目前主要集中在50 米以淺的地下空間,發達國家如日本地下空間開發主要集中在50—100 米范圍,俄羅斯地鐵開發深度多在地下100 米以深。在城市深部地下空間開發場景方面,我國目前開發場景相對單一,發達國家如芬蘭的地下療養院、挪威的地下體育場館、英國的地下農業、瑞士的地下研究所等場景相對豐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鐵道建筑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戴和根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城市深部地下空間開發可以有效釋放城市地下國土空間資源,引領新一輪科技進步、帶動產業升級、培育新質生產力,開辟新領域新賽道,塑造新動能新優勢,打造綠色低碳韌性的未來城市空間。
戴和根介紹,深部地下空間開發難度遠大于淺層空間,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韌性防災等科學理論研究方面還有差距,智能勘察設計關鍵核心技術和大直徑豎井掘進機等關鍵施工裝備等方面需要加強,深部空間的安全運維和系統保障方面需要突破。
為此,戴和根建議:加快打造深部地下空間原創技術策源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加大國家層面研發布局,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重點研發前沿性、緊迫性技術,突破原創性、顛覆性關鍵技術,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原創性技術成果。
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實施十年來,“軌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建設、成效顯著,基本形成了連接首都機場、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濱海機場三大機場,連接雄安新區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兩翼”,覆蓋京津冀節點城市的軌道交通骨干網絡。
他建議,進一步發揮京津冀軌道交通密集的優勢,加快建設城際鐵路聯絡線廊坊至亦莊段等重點工程,并啟用和建設京津城際亦莊站、永樂店站等配套支點工程,有效覆蓋區域出行人群,便于人員分流。同時,為提升樞紐節點的互通效率,建議加強城際鐵路與城市軌道交通運營主體之間的協作,解決運營數據互通、安檢互信等問題,推動實現“一票制”換乘,提高樞紐換乘效率和質量。
“圍繞京滬高鐵、京津城際、京唐城際、京雄城際等線路,加強科學調度,深挖運力潛能,讓軌道交通成為人員出行、商務活動的首選方式和主要載體。”孟憲明介紹,以廊坊市區與北京的通勤為例,初步統計,京滬高鐵目前早班(10:00 前)至北京南站13 列,經停廊坊站8 列;晚班(17:00 后)北京南站發車35 列,經停廊坊站11 列,建議可深入挖掘線路運能潛力,提升整體網絡效能,為京津冀區域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便捷的交通條件,滿足周邊區域群眾的出行需求。

軌道交通產業是我國制造業創新驅動、綠色發展的典型代表。近年來,我國軌道交通憑借著理念、標準、技術和產品等方面的綜合實力優勢,向世界展示了“中國裝備”“中國方案”“中國標準”“中國速度”,成為“中國制造”走向世界的一張亮麗名片,特別是中老鐵路、雅萬高鐵、匈塞鐵路貝諾段(貝爾格萊德至諾維薩德)等一批共建“一帶一路”重大合作項目成功實施,將中國高端裝備制造的品牌效應持續放大,樹立了優質、安全、可靠的品牌形象。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發展和國際形勢演變,受中美競爭、俄烏沖突、國際地緣政治集聚變動等多重因素疊加,加快實現軌道交通產業“走出去”目標面臨一些困難挑戰和風險隱患。一是檢測試驗認證體系無法適應產業更新迭代及產品“走出去”的需要。二是部分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支撐不足。原創技術能力和制造工藝存在短板,高端芯片、工業軟件等底層技術創新尚未自主可控。三是制定國際標準規則的話語權有待提升。目前國際軌道交通行業普遍使用歐美標準規則,我國國際標準軟實力仍在建構中。
田際群建議:“將軌道交通列入我國開展國際經貿合作的重點產業;加快軌道交通檢測試驗認證體系建設,支持株洲建設國家軌道交通綜合試驗基地;持續辦好中國國際軌道交通和裝備制造產業博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