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欣 高文慧 楊 波
(北京科技大學天津學院 天津 301830)
電荷測量技術是用于測量物體帶電狀態的一種技術手段.該技術的發展可追溯到古希臘時期,當時科學家們開始研究靜電現象.然而,直到17世紀末期,法拉第首次提出了電荷量的概念,并通過實驗驗證了電荷守恒定律.隨著科學的進展,電荷測量技術也逐漸完善.
19世紀初,奧斯特發現磁場對電流運動的影響,為電流測量提供了新的方法.隨后,畢奧和法拉第等科學家提出了電磁感應定律,為電磁場的測量提供了理論基礎.這使得電荷和電流的測量變得更加精確和可靠.
20世紀初,隨著量子力學的發展,出現了一些精密儀器,如鉆石電荷計和電容式電荷計,推動了電荷測量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目前常見的電荷測量方法包括靜電力測量法、電場測量法、法拉第杯法、環境電離室法和電容測量法等.這些方法在電力系統中可以用來監測電力設備的電荷狀態,確保系統的穩定運行.在電子設備制造中,電荷測量技術可以檢測電路中的電荷分布和漏電情況.此外,電荷測量技術還應用于無線通信、半導體材料研究和生物醫學等領域.總的來說,經過多年的研究發展,電荷測量技術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并在各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電荷是物質的一種屬性,確切地說,電荷是構成物體的主要基本粒子——質子和電子自身具有的自然屬性,即質子帶有一個基本正電荷+e,電子帶有一個基本負電荷-e.當一個物體或微小粒子帶電時,它被認為是帶有電荷的.基本負電荷和基本正電荷的量值大小相等,以電子或質子所攜帶的電荷絕對值為基本電荷,用e表示.帶電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力被稱為靜電力.根據實驗證明,帶電粒子的電荷量與其自身的運動狀態無關,也就是說,從任何參考系觀察,帶電粒子的電荷量都保持不變,這就是電荷的相對論不變性.
油滴實驗(Oil-dropexperiment)是由羅伯特·密立根和哈維·福萊柴爾(HarveyFletcher)于1909年進行的一項物理實驗,實驗裝置如圖1所示.該實驗的目的是測量單個電子所帶的電荷.實驗原理是利用重力和電場力的平衡,使油滴懸浮在兩個金屬電極之間.通過給定的電場強度,可以計算出油滴中的電荷量.密立根通過對許多小滴的多次實驗發現,這些小滴的電荷量都是相同數字的倍數,因此,認為這一數值就是單個電子的電荷e,其量值大小為

圖1 密立根油滴實驗裝置示意圖
e=1.602×10-19C
2.3.1 法拉第籠法
法拉第籠是一種用于測定帶電物體上全部電荷的方法.由內外兩個金屬圓柱體組成,內部圓柱體上安裝有平板電容器(具有高絕緣電阻),同時連接一個靜電伏特計,而外部圓柱體則接地.在測試時,將帶電物體放置在內圓柱體中,由于靜電作用,內圓柱體的電勢升高到U0.如果內部和外部圓柱體之間的電容為C(包括平板電容器和靜電伏特計輸入電容器),則帶電物體上的電荷量為CU0.通過調節平板電容器的電容,可以調節充電的范圍.這樣,利用法拉第籠的測量原理,可以確定帶電物體的電荷量[1].
2.3.2 電容探針法
電容探針法是一種用于測量電介質中電容的方法.它基于電容的定義,即電容是指導體上存儲電荷的能力.在電容探針法中,使用一個探頭將電容器連接到測量儀器上,并通過測量探針和周圍環境之間形成的電容來獲取電容值.該方法的基本原理是,當一個導體或電介質被放置在電場中時,會產生一個電容效應.通過測量探針與待測介質之間的電容,可以得到介質的電容值.使用電容探針法時,一般會使用一個恒定的交流電壓源來應用電場,然后測量產生的電容信號.測量儀器可以根據實驗需要選擇合適的頻率范圍和測量精度,以獲得準確的電容值.
移動電荷測量主要運用電場傳感器及電子束流探測進行測量,電場傳感器是一種常用的探測器件,用來測量電場強度和方向,從而判斷電荷的存在.常見的電場傳感器包括平板電容傳感器和電場探針等.通過檢測電場的變化,可以確定電荷的位置和運動軌跡.電子束流探測則是一種高精度的電荷檢測方法,廣泛應用于測量微小電荷或高速電荷的運動.該方法利用引導電子束流到待測物體,并測量束流在物體散射或偏轉后的情況,以確定電荷的位置和運動速度.
3.1.1 生物細胞電荷測量
生物電現象是生物體在生理活動過程中所呈現的一種電現象,普遍存在于生物體內.其他細胞如腺細胞、巨噬細胞、纖毛細胞的電位變化對細胞功能的發揮具有關鍵作用.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們對生物電現象的認識取得了顯著的發展.理論上,我們在單細胞電活動特征、神經傳導功能、產電機理,尤其是細胞膜離子流動理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在醫學應用中,通過生物細胞電荷測量技術來判斷器官的功能,檢測細胞內電荷的變化,研究細胞的電位變化、膜傳導率、離子通道活性等參數,可以了解細胞的功能及病理生理過程.這為深入了解腫瘤細胞的侵襲能力,以及神經元的電信號傳遞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同時,通過檢測細胞電荷變化,能夠判斷器官的功能,為某些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新的途徑.
3.1.2 生物大分子結構分析
電荷測量技術在生物大分子結構分析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些技術可以用來研究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質、核酸)的電荷分布和電荷相互作用,從而揭示它們的結構和功能.一種常用的電荷測量技術稱為“電子離子化質譜”(electronionizationmassspectrometry),它可以通過給生物大分子添加電子,將其轉化為帶有電荷的離子.這些離子可以通過質譜儀進行分析,從而得到與生物大分子相關的電荷信息.另一種重要的技術是“電荷傳輸質譜”(chargetransfermassspectrometry),它可以通過將熒光染料等電子給體與生物大分子中的靶分子進行電荷轉移反應,測量出靶分子的電荷狀態[2].這種技術可以用來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結構、構象變化以及與其他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此外,電荷散射技術也常被應用于生物大分子的結構研究.通過測量生物大分子與電子束之間的散射過程,可以推斷出它們的電荷分布和結構信息.總之,電荷測量技術在生物大分子結構分析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幫助科學家們揭示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功能以及與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
3.2.1 測量材料的導電性與泊松比
電荷測量技術在測量材料的導電性和泊松比方面有廣泛的應用.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主要應用領域.
(1)導電性測量
電荷測量技術可以用來確定材料的導電性能.通過將電荷或電流施加到待測材料上,并測量相應的電場或電勢差,可以計算出材料的電導率.這種測量可以幫助評估材料的導電性,在材料科學和電子工程中具有重要的應用.
(2)泊松比測量
泊松比是一個描述材料在受到拉伸或壓縮時長度變化與橫向變化之間關系的參數.電荷測量技術可以用來測量材料在受力下的形變,包括縱向形變和橫向形變.通過測量這些形變和應力,可以計算出材料的泊松比.
(3)電導率和泊松比的關聯
電荷測量技術可以用來研究材料的電導率和泊松比之間的關系.通過在不同條件下測量材料的電導率和泊松比,并比較它們的變化趨勢,可以揭示材料的微觀結構和性質之間的相互關系,對材料設計和工程應用具有指導意義.總之,電荷測量技術在測量材料的導電性和泊松比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能夠為材料科學與工程提供重要的實驗手段和理論依據.
3.2.2 研究材料的靜電相互作用
電荷測量技術在研究材料的靜電相互作用方面有廣泛的應用.靜電相互作用是指由于材料之間的電荷分布不均勻而產生的力.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主要應用領域:首先,電荷測量技術可以用來測量材料表面的電荷分布.通過測量電量密度的變化,可以揭示材料表面的靜電勢場分布.這種測量可以幫助研究材料的表面電荷狀態,以及電荷在材料表面上的分布和遷移行為.其次,電荷測量技術可以用來研究材料之間的靜電相互作用.通過測量材料之間的電荷分布和電荷密度,可以了解材料在靜電相互作用下的力學行為和結構變化.這對于理解材料的粘附、聚集、分散和相分離等現象具有重要意義[3].最后,電荷測量技術可以用來測量材料之間的靜電力.通過測量兩個帶有電荷的材料之間的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了解材料之間的靜電相互作用強度和性質.這對于研究材料的粘附性、摩擦性和靜電勢能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3.3.1 大氣電荷測量
電荷測量技術可以用于測量大氣中的電荷分布、電場強度和電離參數等.常見的大氣電荷測量設備包括電離室、電場傳感器和電離電容式傳感器等.通過這些設備,可以實時監測大氣電荷的變化,并獲得有關大氣電荷情況的數據.這些數據可以用于研究大氣中的閃電放電、電離層和電荷輸送等現象,為天氣預測和氣候研究提供依據.
3.3.2 水體電荷測量
首先,電荷測量技術可以用于測量水體中的電荷密度、離子濃度和電導率等參數.常見的水體電荷測量設備包括離子選擇電極、電導儀和電位差計等.利用這些設備,可以對水體中離子種類和濃度進行測量,并評估水質和水體環境的變化情況.其次,水體電荷測量在環境監測、水源管理和水污染治理等領域具有重要應用價值.通過對水體電荷的監測和分析,可以及時了解水質變化和水污染情況,從而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水體保護和環境治理.
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對電荷測量的要求越來越高,需要實現更高精度和靈敏度的測量.未來,電荷測量技術將致力于發展更為精確的測量方法和裝置.研究人員將通過改善測量設備的設計和制造工藝,提高電荷測量的精度和穩定性.同時,借助新材料的應用和納米技術的進步,可以制造出更靈敏的傳感器,實現對微小電荷的準確測量,以滿足更高精度測量的需求.
為了提高測量的準確性和可操作性,未來的電荷測量技術將趨向于發展非接觸式的測量方法.傳統的電荷測量通常需要將待測電荷與電荷傳感器直接接觸,但這種接觸可能會對被測物體產生干擾,并且在某些情況下很難實現.因此,未來的發展方向之一是發展基于無線電、激光或光學原理的非接觸式電荷測量技術.通過利用非接觸式測量方法,可以減少對被測物體的干擾,提高測量的準確性和可靠性[4].
隨著物聯網、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的快速發展,電荷測量技術也有望向多功能和智能化方向發展.未來的電荷測量裝置可能會具備更多的功能,比如能夠實現實時監測、遠程控制和自動化測量等.通過將電荷測量技術與智能化系統相結合,可以實現對多個參數的聯合測量和數據的綜合分析,提高測量的效率和可靠性[5].此外,通過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可以挖掘出更多電荷測量數據的有用信息,為電氣設備的維護和管理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電荷測量技術是一項發展迅速且應用廣泛的技術.從最初的靜電計到現在的高精度電荷耦合器件和原子力顯微鏡,電荷測量技術經歷了長足的進步,得益于科技進步和新材料的發現.它在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等多個領域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在物理學中,電荷測量技術被用于研究電荷的性質和行為,如離子或電子束的研究.在化學中,它幫助研究化學反應和材料表面的性質.在生物學中,電荷測量技術被用于研究生物分子和細胞的功能.此外,電荷測量技術還在材料科學、環境監測和能源研究等領域中得到應用.總的來說,電荷測量技術在科學研究和應用中具有重要作用.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和新材料的應用,電荷測量技術將繼續拓展其應用領域,并取得更深入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