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茹,梁 盼,呂東博,程 銘,朱兵兵,高劍波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放射科,河南 鄭州 450052)
胃癌是全球第5常見惡性腫瘤,居癌癥相關死因的第4位[1];其分化程度為術后復發、轉移的主要危險因素,準確評估對于制定診療決策及預測預后至關重要[2-3]。本研究觀察脾臟CT表現用于預測進展期胃腺癌分化程度的價值。
1.1 研究對象 回顧性分析2019年6月—2022年6月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經術后病理證實的182例進展期胃腺癌患者,男137例、女45例,年齡25~86歲、平均(60.0±11.1)歲;根據病理結果將其分為低分化組(n=89)及中-高分化組(n=93):低分化組男60例、女29例,年齡25~82歲、平均(56.7±12.5)歲;中-高分化組男77例、女16例,年齡40~86歲、平均(63.1±8.7)歲。納入標準:①接受胃癌根治性切除術,經術后病理證實為進展期胃腺癌;②于術前2周內接受腹部CT掃描;③術前完善胃鏡檢查;④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合并肝硬化、脾臟缺失、脾臟疾病、胰腺疾病或嚴重感染性疾病;②CT圖像質量差或胃癌病灶過小而難以評估;③術前接受放射或化學治療;④既往胃手術史。本研究經院倫理委員會批準(2019-KY-0035-003),檢查前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儀器與方法 囑患者檢查前禁食6~8 h,檢查前15 min飲溫水800~1 000 ml。采用GE Discovery 750HD CT掃描儀行腹部掃描,管電壓120 kV,自動管電流,FOV 500 mm×500 mm,矩陣512×512,重建層厚5 mm;之后采用雙頭泵式注射器以流率3~3.5 ml/s經肘靜脈注射碘海醇(350 mgI/ml)1.5 ml/kg體質量,分別延遲30 s和70 s采集動脈期及靜脈期圖像。
1.3 臨床與CT觀察指標 記錄患者年齡、性別、基礎疾病(肝炎、高血壓、糖尿病),以及腫瘤準確位置,分為賁門胃底癌、胃體癌及胃竇幽門癌。
由2名不知曉患者臨床資料、具有5年以上CT診斷經驗的放射科醫師于圖像存儲與傳輸系統中閱片,意見不一時經討論達成共識。記錄腫瘤厚度、最長徑、CT值(分別于軸位平掃圖像、動脈期及靜脈期圖像顯示腫瘤最大層面盡量避開壞死、鈣化進行測量,均測量3次取平均值)及Borrmann分型,臨床T(clinical T,cT)分期、臨床N(clinical N,cN)狀態(+/-)、臨床TNM(clinical TNM,cTNM)分期[4],以及脾臟厚度、CT值(分別于軸位平掃、動脈期及靜脈期圖像中測量,均測量3次取平均值);計算腫瘤動、靜脈期強化率:動脈期強化率=(動脈期CT值-平掃CT值)/平掃CT值,靜脈期強化率=(靜脈期CT值-平掃CT值)/平掃CT值。見圖1、2。

圖2 患者男,68歲,賁門低分化腺癌,BorrmannⅡ型,cT分期為3,cN(-) A.軸位平掃CT圖示賁門部胃壁明顯增厚(箭),平均CT值33.32 HU; B.軸位動脈期CT圖示病灶輕度強化,平均CT值38.10 HU; C.軸位動脈期脾臟最大層面CT圖示脾臟厚度48.41 mm,平均CT值77.99 HU; D.軸位靜脈期CT圖示病灶中度均勻強化,平均CT值86.09 HU,腫瘤厚度19.69 mm; E.冠狀位靜脈期CT圖示腫瘤長徑52.55 mm; F.病理圖示腫瘤細胞呈彌漫性生長,異型性明顯(HE,×40)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3.0統計分析軟件。以±s表示正態分布計量資料,行t檢驗;以頻數表示計數資料,行χ2檢驗或Fisher精確概率法。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篩選進展期胃腺癌分化程度的獨立影響因素;繪制受試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線,計算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the curve,AUC),評估各獨立影響因素單一及聯合預測進展期胃腺癌分化程度的效能。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資料 組間患者年齡、性別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肝炎、高血壓、糖尿病及腫瘤位置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表1 182例進展期胃腺癌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2.2 CT表現 組間腫瘤厚度、腫瘤最長徑、Borrmann分型、cT分期、cN狀態、cTNM分期及動脈期脾臟CT值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其余參數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2。

表2 182例進展期胃腺癌患者CT表現
2.3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將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患者年齡、性別、Borrmann分型、cT分期、cTNM分期及動脈期脾臟CT值均為進展期胃腺癌分化程度的獨立影響因素(P均<0.05)。見表3。

表3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進展期胃腺癌分化程度的影響因素
2.4 ROC曲線分析 以單一患者年齡、性別、Borrmann分型、cT分期、cTNM分期及動脈期脾臟CT值及其聯合預測進展期胃腺癌分化程度的AUC分別為0.639、0.577、0.621、0.690、0.714、0.606及0.861。見表4及圖3。

表4 單一獨立影響因素及其聯合預測進展期胃腺癌分化程度的效能

圖3 以單一獨立影響因素(A)及其聯合(B)預測進展期胃腺癌分化程度的ROC曲線
通過術后病理明確腫瘤分化程度對于制定治療方案及預測預后而言存在滯后性。內鏡活檢為術前明確胃癌分化程度的最常用方法,但易因采樣誤差而漏診或誤診,約18.4%未分化型早期胃癌被誤診為分化型[5]。腹部CT為胃癌常規影像學檢查方式,其所示腫瘤大小、大體類型、浸潤深度,以及動、靜脈期強化率等參數均與胃癌分化程度有關;術前以之預測進展期胃癌分化程度可為制定合理臨床策略提供有力依據[6-8]。既往研究[7]發現老年男性胃腺癌傾向于中-高分化;本研究中,患者年齡、性別均為影響進展期胃腺癌分化程度的獨立危險因素,與之相符。
CT可顯示胃腔內及胃壁情況、判斷有無胃周淋巴結轉移或浸潤,為術前明確胃癌TNM分期的首選方法。本研究組間腫瘤厚度、腫瘤最長徑、Borrmann分型、cT分期、cN狀態及cTNM分期均存在差異,與既往研究[7-8]結果相符。有學者[8]發現不同分化程度胃癌腫瘤動脈期、實質期強化率及動脈-實質期強化率存在差異;但本研究組間腫瘤3期CT值及動脈期、靜脈期強化率均未見明顯差異,可能與患者分組不同有關。
脾臟為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免疫功能障礙時CT常見脾臟密度彌漫性減低[9-10]。李森等[11]認為脾臟密度彌漫性減低為影響根治性胃癌切除術后患者5年生存率的獨立危險因素;XU等[12]報道,服用健脾中藥可改善進展期胃癌患者預后。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動脈期脾臟CT值為預測進展期胃腺癌分化程度的獨立影響因素,具有中等預測效能(AUC為0.606);聯合臨床及腫瘤CT表現可將AUC提高至0.861。
綜上所述,脾臟CT表現可用于預測進展期胃腺癌分化程度,動脈期脾臟CT值可作為有效預測指標;聯合臨床及腫瘤CT表現有助于提高預測效能。但本研究為單中心回顧性分析,樣本量有限,且未將印戒細胞癌、未分化癌等納入研究,亦未進行生存分析,有待后續進一步完善。
利益沖突:全體作者聲明無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劉夢茹研究設計和實施、統計分析、撰寫和修改文章;梁盼、高劍波研究設計、修改文章;呂東博、朱兵兵研究實施;程銘統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