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玉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其中,教育承擔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任。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中國夢的實現要靠教育、靠人才,而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是促進人才結構升級和開拓社會發展新格局的加速器。2022年,教育部啟動實施新時代中小學名師名校長培養計劃(2022—2025)(簡稱“雙名計劃”),旨在培養一批具有先進教育理念和成熟教學模式、能夠引領基礎教育發展的名師名校長,培養為學、為事、為人示范的新時代“大先生”。“雙名計劃”作為國家強基固本的系統性工程,是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重大舉措,是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教師隊伍建設的新方向,更是助推我國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建設教育強國的戰略行動。
“雙名計劃”著力培養教育家精神,打造引領時代的“大先生”。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涵蓋了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態度、仁愛之心和弘道追求六個方面的核心要義,是建設現代化教師隊伍的風向標,更是打造引領時代發展的“大先生”精神的航標燈。
深挖“大先生”精神內涵,弘揚教育者精神風范。培養“大先生”是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出發,寄托著全社會對教師職業擔當的共同要求和殷切期許。所謂“大”者,乃視野之廣、格局之大、擔當之重、情懷之深、智慧之明,堪當學生的領路人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筑基人。所謂“先生”,意味著新時代教師不再只是傳授書本知識的教書匠,更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先得道之人”。
堅持教育家精神引領,培養名師名校長風范。堅持以教育家精神引領教師、校長的成長、成名、成才。在計劃實施中培養真正具有教育理想、教育情懷、發展潛力的教師和校長,是解答“為何當教師、為誰當教師、怎樣當教師”這一根本問題的關鍵,也是“雙名計劃”的重中之重。所謂“名者”,不是“功名”,更不是“出名”,而是“名”在使命擔當,“名”在精神引領,更“名”在上下垂范、山高水長、映照初心。
堅守教育思想陣地,永葆新時代的育人初心。在數字化的背景下,功利主義、信仰迷失等現代性問題不斷沖擊著教育,教師比任何時候更需要站穩思想腳跟,以持久堅定的信仰去守護立德樹人的初心,以傾情教育、心系家國、矢志不渝的教育家精神把個人工作、教育理想與學校發展、人才培養緊密結合,努力成為具有社會主義家國情懷與教育情懷的“大先生”。這正是我們呼喚、信任以及致力推動“雙名計劃”的關鍵動因。
“雙名計劃”破解基礎教育改革難題,著眼于教育高質量發展。當前,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基礎教育體系和最龐大的教師隊伍,但在面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高層次人才的更多需求、更高要求時,我國的基礎教育仍有很多核心問題需要厘清與規避,如教學質量不高、育人實效不佳、區域教育發展不均衡、城鄉發展不協調等。而“雙名計劃”的啟動,正是蓄力借助人才培養的結構性變革來撬動基礎教育改革,進而實現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這突出表現在:
搭建人才孵化平臺,全景式助推教師素質整體提升。通過“培養造就數以萬計的教育家型教師”的目標任務,搭建中央與地方深度融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促進名師名校長成長與發展的平臺,打造縱橫貫通的高等院校、中小學協同發展機制,全力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的教師隊伍。
聚焦課程教學能力,全方位促進學科育人提質增效。著力于強化名師名校長“頂天立地”的氣魄與干勁,在思想和行動上達到“知行合一”;通過聚集課堂教學“頑疾”、探索教育教學新方式方法、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推進教育教學課題研究等,切實增強課堂教學實效性,強化育人效果。
推進實踐成果轉化,全過程引領區域教育均衡發展。致力產出一批值得推廣的成果,并使之發揮“頭雁”作用。通過打造名校長學術團隊、組建工作室、建設數字化資源、開展教育幫扶等多元化措施,推動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實現欠發達地區教育從“輸血”到“造血”的功能轉化。
“雙名計劃”是教師教育的科學籌劃,著力于教育現代化建設。我國的教育事業正經歷從數量增長向質量提升轉化,從教育大國到教育強國的偉大轉型。但在這個轉型過程中,仍有一些短板制約著我們的進程,如教師教育的協同提質問題。“雙名計劃”立足于中國式現代化,以基礎教育高端領軍人才的科學化、規模化、制度化的培養為著力點,致力打通教師教育協同提質的現實梗阻,扎實推進教育強國建設,這集中反映在:
鐫刻文化自信基點,烙刻中國教師教育文化基因。通過在培訓中明確鑄魂育人的價值立場,強調在培訓中滲透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以此為教師烙刻“中國印記”與“紅色基因”,激發我國教師的文化創新動能與創造活力。
構建以點帶面的培養機制,聚焦教師教育靶向發力。“雙名計劃”建立健全分層分類與階梯式并行的培養機制,不斷拓展和細化培養對象,立足團隊合作,有規劃地對各級名師名校長進行培養,注重做好省、市、區(縣)名師名校長培養體系與國家級名師名校長培養體系銜接。
創新迭代升級培養模式,引領教師教育向縱深發展。通過構建“選育管用”的全鏈條培養體系和管理機制,將“終身學習”理念貫穿教師專業發展生涯,形成教師教育生命的“延長線”,彰顯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培養教育家型教師與校長的中國經驗與中國智慧。
(作者系西南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見習編輯/張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