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璐 方鳳滿



摘 要:依據《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版2020年修訂)》編制的人教版、湘教版、中圖版、魯教版和地圖上海版新教材為高中地理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為更充分、高效地發揮教材作用,有必要對各版本新教材內容進行對比分析。本文以“地球的演化過程”為例,從情境設計、概念界定、內容結構、教材活動及課后作業五個方面對五版本新教材進行系統分析。結果表明:各版本新教材均契合課標且各有優勢,中圖版的情境設計聯系現實生活,人教版的概念界定科學嚴謹,魯教版的內容編排角度新穎,地圖上海版的活動實操性強,湘教版的課后作業聚焦社會熱點。針對比較結果,提出了教材使用的系列建議,以期幫助教師全面認識和理解教學內容、優化教學過程,從而更好地落實地理核心素養。
關鍵詞:教材對比;地球的演化;教學優化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5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5-5207(2024)04-0019-06
為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持續深入推進課程改革,人教版、湘教版、中圖版、魯教版、地圖上海版五個版本高中地理新教材(以下簡稱“五版本新教材”)均依據《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版2020年修訂)》做出調整和修訂,知識內容雖大同小異,但結構安排和組織形式卻各具特色,為一線教師組織教學內容、開展教學活動帶來一定困擾。因此,為更好挖掘教材育人價值,培育學生核心素養,將不同版本教材進行對比分析具有必要性。
不同教師在組織教學時,由于受自身教學風格、教學水平及對教材理解程度等因素的影響,在問題情境的設計、核心概念的闡釋、知識內容的建構、課堂活動的開展、課后作業的創設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課標針對“地球的演化過程”這一節內容,要求學生能夠“運用地質年代表等資料,簡要描述地球的演化過程”[1]。其關注的重點是學生可以借助相關資料,以文字或語言的形式說出地球的演化過程。要求教師突出各地質年代特征,引導學生建立不同地質時期地球表層自然環境與地質事件及生物演化之間的相互關系,形成宏觀視角下的時空組合,獲得對地球演化發展的整體認識。本文以該節內容為例,從情境設計、概念界定、內容結構、教材活動以及課后作業五方面對五版本新教材進行對比,并提出符合新課標要求的教學實施建議,以期優化教學過程,提升教學效果,培育學生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一、五版本新教材中“地球的演化過程”內容對比
1.情境設計對比
新課標強調真實情境在教學中的應用,依托真實情境,設計問題鏈整合知識,使學生在解決情境問題中感悟學科思想方法,將知識轉化為素養。五版本新教材在“地球的演化過程”部分的情境設計對比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除地圖上海版外,其他四版本新教材均在正文前以“圖片+文字”的形式設計了情境和思考題,問題依情境設計,又與正文內容相契合,旨在激發學生興趣并引發深入思考,以推動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人教版以梁龍滅絕這一地理事實鋪設進階性的問題,兼顧趣味性與探究性;湘教版以古典時期人們對化石成因的不同猜測導入,有助于學生思辨能力和科學探究精神的提升;中圖版和魯教版的情境設計具有相似之處,分別采用虛擬情境和社會現象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與學生日常生活相聯系,以此降低學生學習難度,有利于學生體會地理學科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地圖上海版雖以比喻化的、貫穿教學內容的問題進行導入,但情境的缺失使學生難以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并且直接設問對基礎薄弱的學生而言難度較大,易使學生產生畏難心理。
五版本新教材均在正文前設計了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除地圖上海版外,其他四版本教材以“情境+問題”的形式進行導入。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按照“情境設計—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總結歸納”的教學線索引導學生逐步探究,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降低學習難度,從而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地圖上海版在情境設計上相對欠缺,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參考其他版本教材或資料,設計相應情境。
2.概念界定對比
地理概念是從地理學視角出發,以專業術語對地理事物的屬性特征進行描述,幫助學生深入認識和理解地理事物,在頭腦中形成關于地理事物認知的概念。“地球的演化過程”這一節的主要概念有“化石”“地層”和“地質年代”。概念界定的對比如表2所示。
五版本新教材對地層、化石、地質年代的核心定義一致,且均注重概念的鋪墊,層層遞進,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但五版本新教材在概念的外延和呈現形式上存在差異。人教版、中圖版和地圖上海版對地層、化石等概念的定義相對簡潔,且均輔以圖片對相關概念進行補充說明,深化學生對概念的理解。人教版在闡釋相關概念后還通過設置思考題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教師也可據此及時獲得學生對概念掌握程度的反饋。此外,人教版和中圖版對地球歷史的劃分依據和對地質年代的闡釋相較于其他版本教材更為詳細準確。與之相比,湘教版更注重對概念的文字解釋,以人物對話、閱讀、活動、案例等拓展性資料解釋相關概念,可讀性強,有助于吸引學生注意力。與地圖上海版缺乏對地層疊覆律的解釋相比,魯教版對地層疊覆律有準確翔實的說明,但在闡釋地質年代時未明確界定地質年代的劃分依據,內容的完整性存在一定欠缺,在教學中應該借鑒其他版本教材進行適當補充完善。
總體而言,五版本新教材對概念的界定雖各有側重,但均能借助引導性的提示或話語將學生思維引向深處,具有可操作性。其中,人教版用簡潔的文字輔以圖片和習題幫助學生將學、思、練融為一體,有助于提高學生對新概念的接受程度。地圖上海版和魯教版教材需要分別補充地層疊覆律和地質年代的劃分依據等相關知識以更好銜接內容。
3.內容結構對比
內容結構的安排反映了教材編寫者對課標的理解與編寫思路。分析內容結構,有助于教師厘清知識內容的編排順序及呈現方式,對選取教學方法、開展教學活動具有重要意義[2]。內容結構的對比如表3所示。
五版本新教材在框架結構上雖然都由2~3個框題構成,結構清晰且簡潔,但在內容的選取上有所不同。具體而言,與其他教材相比,中圖版和魯教版增加了地球的誕生及地球各圈層形成等知識,更注重知識的連貫性。
在展開方式上,五版本新教材的內容編排完整地呈現了學科知識邏輯體系,也符合學生認知發展的基本規律。然而,五版本新教材對地球演化過程相關知識的建構卻大不相同。除魯教版外的四版新教材均以時間順序展開,充分體現了課標的指導性作用,但劃分地球演化過程的時間尺度不同。魯教版將地球演化過程中的重要事件單獨提出,角度新穎且重點突出,但不利于學生整體建立地球演化各階段的聯系,可能會導致學生思維混亂。
在輔助欄目上,五版本新教材都非常重視案例分析、活動探究、知識拓展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人教版以圖片為主,雖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地理信息獲取能力,但所呈現的地質年代表中缺少文字對生物演化的描述,在教學中需要進一步補充完善。中圖版和地圖上海版的輔助欄目數量豐富且類型多樣。其中,中圖版通過設置學習指南和學習提示,有助于學生把握學習重難點,增加學習深度。湘教版和魯教版的輔助欄目相對較少,但湘教版增設了動漫人物的提問或對話,易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魯教版則缺乏相應內容。
總之,五版本新教材在框架結構、展開方式和輔助欄目上各有所長,其內容編排或遵循時間順序,或強調事物的發展規律,都能與課標高度契合。課標中明確要求的知識點在正文完整呈現,同時以輔助欄目拓展延伸。但需要注意的是,多樣化的輔助欄目在豐富學習內容的同時也有可能會增加學生學習負擔,使學生產生認知壓力,教師應結合教學實際,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適當調整。
4.教材活動對比
地理活動是落實地理實踐力的重要途徑。活動欄目旨在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增長地理知識、掌握地理技能、發展地理思維,提升其解決現實復雜問題的能力[3]。依據活動開展形式可將教材上的活動分為思考類、閱讀類以及操作類(表4)。
五版本新教材均在正文中穿插了大量閱讀和思考類活動,旨在借助地理事實材料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進而增強學生的地理邏輯思維和地理素養。而不同的是,人教版通過展示科學家開展古生物研究的閱讀活動以增強學生對科學探究過程的理解和認識。湘教版的閱讀類活動較多,圖文并茂的形式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拓寬學生視野并提升學生素養。中圖版教材活動較少,但提供的材料貼近生活,更具現實意義。魯教版活動豐富,且思考類活動與正文合理搭配、前后呼應,有助于學生鞏固所學知識,這與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所強調的強化理論相契合。地圖上海版操作類活動多,更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發展。
總之,五版本新教材都對活動給予關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各版教材的活動與正文內容之間形成了具有較強邏輯關聯的學習鏈條,致力于從多角度促進學生知能和素養水平的高效發展。但是,與其他四版教材借助圖文材料開展教學活動的傳統思路不同,地圖上海版提倡的操作類活動不僅契合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在體現學生主體性方面略優于其他版本教材,而且與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和學生學習邏輯相適配。
5.課后作業對比
作業是教師依據課程標準、教材、學情等要素設計的、用以檢測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測試題或探究題[4]。活動與作業的對比如表5所示。
除魯教版外,其他版本教材均在正文后設計了作業,且湘教版、中圖版、地圖上海版的作業具有開放性,能讓學生在完成習題的過程中鞏固知識和發散思維。人教版的作業是對知識點的總結,雖有利于學生復習鞏固知識,但內容略顯單薄。中圖版的作業設計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拓展學生思維,但提供的材料相對有限,學生可能無法全面準確分析。地圖上海版的作業有助于深化學生對地球演化過程的認識,同時以科幻電影為載體,設置開放性問題,有利于激發學生興趣。湘教版的作業注重引導學生運用已學知識解釋相關地理現象,培養學生地理信息獲取能力及綜合分析的能力,設問從描述現象到推測原因直至總結歸納,層層遞進,促進學生思維縱深化發展。此外,作業聚焦氣候變暖、臭氧空洞等社會熱點問題,符合學生“獲取新知—內化吸收—外顯應用”的學習規律,有利于學生綜合思維與人地協調觀素養的提升。
總體而言,除魯教版外,其他四版本新教材均在正文后設計了功能指向明確的作業欄目。其中,湘教版的作業設計明顯優于其他版本教材,與正文內容共同構成了“認識地理事物—分析特征規律—開展實踐應用”的學習主線,符合地理學科學習邏輯的同時更加注重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將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科認同感。
二、“地球的演化過程”教學建議
五版本新教材關于“地球的演化過程”一節知識內容的編寫各有所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深入研讀課標要求,深度理解地理核心素養,兼顧各版本教材優質資源開展教學。
1.創設真實情境,開展問題式教學
知識問題化、問題情境化、情境生活化是新課標倡導的教學理念。教學應盡可能聯系生活實際創設真實情境,設計啟發性問題,構建“情境—問題—建構—習得”的教學思路[5],使學生在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內化理論知識、發展學科技能、增強真實學力、提升核心素養。在開展“地球的演化過程”模塊的教學時,教師可借鑒中圖版的情境設計,以24小時時間軸模式類比地球演化歷史,幫助學生整體把握地球上各生物的演化過程,建立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利用生活經驗去理解知識。同時,教師可結合人教版、魯教版和湘教版的情境設計,將恐龍滅絕事件和三葉蟲化石在奇石市場受歡迎等事實以更具象的形式融入時間軸中,并設計相應問題鏈,促進學生思維進階:恐龍大約生活在距今多少年前—為何最終走向滅絕—如何推知古地理環境特征—化石是如何形成的—對研究地球歷史具有什么意義。
2.聚焦內容本質,闡釋核心概念
地理概念是學生理解地理事物的重要基礎,完整解讀概念有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連貫性,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確保知識內容和教學過程的科學性。“地球的演化過程”這一小節中的地層、化石和地質年代三個概念環環相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重點借鑒人教版對概念的層層鋪墊和中圖版對概念的詳細解釋,并將各版本教材中的“文字+圖片”適當融入其中,不僅可以在確保概念完整性的前提下弱化其學術內涵,而且概念之間前后呼應,增強了知識連貫性。教師可利用人教版、中圖版中的圖片直觀呈現地層,或借鑒地圖上海版的模擬地層實驗活動演示地層的形成過程,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地層,為后續學習地球演化歷史及了解古地理環境的研究做鋪墊。與此同時,教師可參考湘教版的化石圖片以及中圖版的化石形成過程示意圖,豐富學生的感性經驗,增強學生對化石的理解。此外,教師在教學中要將人教版關于地質年代的劃分依據及中圖版對地質年代的分類進行簡單說明,構建更完整的知識結構。
3.梳理邏輯關系,合理編排內容
地理知識具有較強的邏輯性與綜合性。梳理知識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既能確保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也有助于學生建構知識網絡。“地球的演化過程”一節的內容多為陳述性知識且文字篇幅較長,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厘清正文內容間的邏輯關系,提取知識線索,以實現對內容的合理編排。具體而言,教師可借鑒中圖版和魯教版教材,對地球上原始大氣、海洋和陸地形成的相關內容進行簡要補充,增強知識的完整性。在正文講解時,教師可將魯教版的事件發展脈絡和其他版本教材的時間線索融會貫通,對前寒武紀、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等不同地質時期的距今時間、構造運動、代表性動植物和礦產形成進行探究;也可對地球演化過程中的生物演化、海陸變遷、構造運動及礦產形成的過程與特點進行探究,總結其演變特征,幫助學生構建清晰完整的知識網絡,形成對地球演化過程的整體認識。
4.開展課堂活動,落實課標要求
作為地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活動的開展既符合地理新課改的要求,又是促進學生認知發展、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各版教材在“地球的演化過程”一節中的活動多以閱讀類和思考類活動為主,教師既要充分利用相關閱讀材料和思考練習拓寬學生視野,又要把握好活動數量,避免過度使用導致教學偏離課堂主題或加重學生學習負擔,同時可借鑒魯教版教材,注重活動呈現時機,與正文協調呼應。此外,在地理實踐力方面,教師可重點參考地圖上海版開展實踐教學,通過引導學生開展模擬實驗等操作類活動提升學生的地理實踐力,以契合地理核心素養的培育要求。人教版中有關古地理環境及古生物學研究等蘊含科研探索精神的閱讀內容也可適時融入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科學觀念,發揮地理學科育人價值,促進學生素養的提升。
5.創新作業設計,提高學生素質
作業是課堂教學內容的延伸和拓展。合理的作業設計有助于學生完善知識框架、理解運用知識、提升認知水平。當前教學多以具有標準答案的習題作為課后作業,雖有助于學生鞏固知識、查漏補缺,但不利于學生發散思維,提升動手能力。因此,教師在作業的設計上應適當選取部分要求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及圖文資料進行深入思考的探究性作業。針對“地球的演化過程”一節,教師可以湘教版教材的習題為參考,基于全球氣候變暖、極端氣候事件頻發等熱點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其成因及影響,將所學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融會貫通,同時促進學生思維發散,建立復雜的認知結構,逐漸形成正確的人地觀念。此外,地圖上海版作業以科幻電影為引導材料,易激發學生興趣。因此,教師可嘗試在布置作業前放映少量科普短片,并基于短片中的相關信息設計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分析。
三、結語
本文對人教版、湘教版、中圖版、魯教版和地圖上海版新教材中關于“地球的演化過程”的內容進行了多角度對比分析。各版本新教材都契合課標提出的教學要求,且各具特色。其中,中圖版在情境設計上注重聯系現實生活;人教版以多種方式深化學生對概念的理解;魯教版內容編排角度新穎且重點突出;地圖上海版的活動注重學生地理實踐力的提升;湘教版的作業聚焦社會熱點問題,促進學生人地協調觀的提升。基于五版本新教材的對比結果,本文從情境創設、概念闡釋、內容編排、活動開展和作業設計五個方面提出教學建議。總而言之,教師需要做到在五版本新教材中取長補短,實現教材資源的最大整合,并根據地理學科邏輯和學生認知邏輯科學安排教學內容、合理構建教學活動序列,讓教材更好地為教學服務,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 樊麗,管毓寬,劉文濤,等.基于課標的高中地理新舊教材對比研究——以人教版“大氣受熱過程和大氣運動”為例[J].地理教育,2022(S2):105-108.
[3] 付媛媛,戶清麗,李潔瓊.基于問題式教學的高中地理新教材“活動”欄目教學策略——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模塊為例[J].地理教育,2021(5):44-47.
[4] 王寶劍.新課標下的高中地理作業創新研究[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09.
[5] 楊愛麗,王青.四版高中地理新教材的對比分析及教學建議——以“土壤”內容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0(13):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