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蕾,呼永華,,,魏清琳,張志明,朱鵬,胡明芝,余小麗,薛改梅,陳昊
(1.甘肅中醫藥大學,甘肅蘭州 730000;2.甘肅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甘肅蘭州 730030;3.蘭州大學,甘肅蘭州 730000;4.甘肅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甘肅蘭州 730050;5.甘肅省腫瘤醫院,甘肅蘭州 730050)
肥胖是指因飲食、遺傳和環境等多種因素導致機體總脂肪含量增多和/或體脂率分布異常,使體質量超過一定范圍的疾病,診斷標準為體質量指數(BMI)≥28.0 kg/m2[1-2]。肥胖往往引起慢性代謝紊亂性疾病,也是多種疾病發生的基礎。中醫學將肥胖稱為“肥人”,多從“痰濕”“氣虛”“血瘀”等范疇論治。
肥胖最早記載于先秦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素問·奇病論》中的“有病口甘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其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與《素問·通評虛實論》中的“肥貴人,則高梁之疾也”均表達食油膩、甜膩的精細食物或味道濃厚的食物易引起肥胖。《素問·宣明五氣論》中的“久臥傷氣,久坐傷肉”與《素問·異法方宜論》中的“西方者,其民華食而脂肥”等記載表明肥胖的發生與多食肉類或糖類食物、遺傳、勞作運動太少、生活環境等多種因素有關。《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人過了50歲后,有發生肥胖的趨向[3-5]。《靈樞·衛氣失常》將肥胖之人分為3類,為“肉者”“膏者”“脂者”[6]。《靈樞·陰陽二十五人》確立金、木、水、火、土5種形態,認為最易肥胖者為面圓、大頭、美肩背、大腹、多肉的土形之人,以及大頭、廣胸、小肩、大手足、大腹的水形之人,提示肥胖與先天體質關系密切,且體胖、臉圓、肚大等為典型特征[7]。《靈樞·逆順肥瘦》則將人分為常人、壯士、肥人、瘦人、嬰兒5種體型,并認為“肥人也,其為人也,貪于取與”,指出飲食與飲酒的不節制可致肥胖。《靈樞·逆順肥瘦》還指出“此肥人也。廣肩腋,項肉薄,厚皮而黑色,唇臨臨然,其血黑以濁,其氣澀以遲”,提示瘀血與肥胖之間具有密切聯系[8]。《靈樞·本臟》曰:“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皮緩,腹里大者,大腸大而長……肉腘堅大者胃厚。”五臟六腑功能失衡會引發肥胖。其中,大腸等消化器官變長或變寬,可導致食物吸收失調,引發肥胖[8]。
漢代,《禮記》曰:“膚革充盈,人之肥也。”《說文解字》曰:“肥,多肉也。”以上指出,皮膚豐盈多肉之人不一定為肥胖之人。《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指出“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說明肥胖病因為尊榮,即多食而少動。
宋·楊士瀛《仁齋直指方》指出“肥人氣虛生寒,寒生濕,濕生痰,故肥人多寒濕”,表明肥胖之人可因氣虛致氣血不暢,外感寒濕邪氣,內感寒濕困脾,或致脾腎陽虛而寒濕內停[9]。北宋末年至金朝初期,河間派創始人劉完素在《素問玄機原病式》中指出肥胖之人多血實氣虛,且可伴氣滯血瘀。
金·李東垣《脾胃論》指出肥胖與脾胃功能關系密切,若脾胃功能好,人則“能食而肥”;若脾胃功能差,人則“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虛者胖卻無力,表現為脾虛易入邪氣[10]。元·朱丹溪則在《丹溪治法心要》中首次提出肥胖之人多痰濕的論點[9]。
明·張介賓在《景岳全書·雜證謨·非風》中指出,肥胖之人多氣虛、多痰濕,常氣道不順,致非風之證。萬全在《養生四要》中曰:“四方之土產不同,人之所嗜,各隨其土之所產也。”“西方金玉之域,其民食鮮美而嗜脂肥。”以上認為不同地域飲食習慣與肥胖有關,但不應當一概而論,而應從辯證的角度看待肥胖。
清·薛雪在《醫經原旨》中曰:“陵居,高處也。金氣肅殺,故水土剛強。”“水土剛強,飲食肥厚,肌肉充實,膚腠閉密。”該書中提及的人群與《黃帝內經》所提及的多氣的“膏者”相似。章楠在《醫門棒喝·人身陰陽體用論》中提及肥胖中的陰盛陽虛體質:“體豐色白,皮嫩肌松,脈大而軟,食啖雖多,每生痰涎。”說明陰盛陽虛體質者,飲食量大,有進而變生痰涎的可能。此與《黃帝內經》中提及的“脂者,其血清,氣滑少”,即氣虛血衰少相似。李學川在《針灸逢源》中曰:“膏者多氣,多氣者熱,熱者耐寒。”“故能耐寒,而多氣皮緩,故能縱腹垂腴也。”氣為陽,多氣,故質熱而耐寒。陳士鐸在《石室秘錄·肥治法》中曰:“肥人多痰,乃氣虛也……則治痰焉可僅治痰哉,必須補其氣,而后帶消其痰為得耳。”肥胖之人多為痰濕和氣虛體質,故肥胖需治痰而補命火,可使氣足痰消[9]。
有關肥胖的歷史記載,為近代醫家深入研究肥胖的中醫辨證治療奠定了基礎。近代醫家們將肥胖從體質和證型方面進行辨識分類,分類論治。
2.1 中醫辨體分型 2009年,張新普[11]總結傅杰英治療單純性肥胖的經驗,將肥胖體質分為痰濕、氣虛、陽虛和瘀血4類。痰濕體質:屬于本虛標實的體質,虛在元陽之氣,實在痰、飲、濕甚或瘀血;氣虛體質:主要為肺、脾、腎虛,營養過剩引起氣虛而肥胖,屬于元氣不足的虛證;陽虛體質:脈沉細,食欲佳者易發胖;瘀血體質:氣郁而血遲行緩不暢,故需疏肝活血[12]。王琦等人通過大樣本數據調查分析,將體質分為平和質、氣虛質、陰虛質、陽虛質、濕熱質、痰濕質、氣郁質、特稟質、血瘀質,并認為體質類型是某些疾病形成的背景或基礎[12-13];還通過大樣本探索中醫體質類型與超重和肥胖的相關性,結果發現肥胖者的體質以平和質、痰濕質和氣虛質為主,并認為肥胖與痰濕體質關系較為密切[12,14-15]。其中,對體質的論述如下。平和質:體態適中,面色紅潤,精力充沛,臟腑功能狀態強健壯實;痰濕質:主要特征為黏滯重濁,癥見體形肥胖、腹肥滿松軟、身重不爽、汗出黏膩、痰多、舌苔厚膩等;氣虛質:元氣不足,癥見語聲低怯、氣短懶言、易疲乏、出汗、精神不振。筆者基于文獻從體質角度探索肥胖與年齡、性別的關系,具體見表1。
表1 基于文獻分析肥胖的中醫體質學分型
2.2 中醫辨證分型 1997年全國第5屆肥胖病研究學術會議修訂的《單純性肥胖病的診斷及療效評定標準》將單純性肥胖的中醫證型分為脾虛濕阻、胃熱濕阻、肝郁氣滯、脾腎兩虛(腎脾陽虛)、陰虛內熱5種證型[23]。脾虛濕阻證:肥胖,水腫,疲乏無力,肢體困重,尿少,納差,腹滿,脈沉細,舌苔薄膩,舌質淡紅。胃熱濕阻證:肥胖,頭脹,眩暈,消谷善饑,肢重,困楚怠惰,口渴,喜飲,脈滑數,舌苔膩微黃,舌質紅。肝郁氣滯證:肥胖,胸脅苦滿,胃脘痞滿,月經不調,閉經,失眠多夢,脈細弦,苔白或薄膩,舌質暗紅。脾腎兩虛證(腎脾陽虛證):肥胖,疲乏,無力,腰酸腿軟,陽痿,陰寒,脈沉細無力,苔白,舌質淡紅。陰虛內熱證:肥胖,頭昏眼花,頭脹頭痛,腰痛酸軟,五心煩熱,低熱,苔薄,舌尖紅,脈細數微弦[23]。除肥胖外,符合證型中臨床表現的2~3項以上,結合舌、脈象,可明確診斷。
2021年第5版《中醫內科學》將肥胖分為胃熱火郁、痰濕內盛、氣郁血瘀、脾虛不運、脾腎陽虛5種證型[24]。胃熱火郁證:肥胖多食,消谷善饑,可有大便不爽,甚或干結,尿黃,或有口干口苦,喜飲水,舌質紅,苔黃,脈數。痰濕內盛證:形體肥胖,身體沉重,肢體困倦,脘痞胸滿,可伴頭暈,口干而不欲飲,大便黏滯不爽,嗜食肥甘醇酒,喜臥懶動,舌質淡胖或大,苔白膩或白滑,脈滑。氣郁血瘀證:肥胖懶動,喜太息,胸悶脅滿,面晦唇暗,肢端色澤不鮮,甚或青紫,可伴便干,失眠,男子性欲下降甚至陽痿,女性月經不調、量少甚或閉經,經色黯或有血塊,舌質黯或有瘀斑瘀點,舌苔薄,脈弦或澀。脾虛不運證:肥胖臃腫,神疲乏力,身體困重,脘腹痞悶,或有四肢輕度水腫,晨輕暮重,勞則尤甚,飲食如常或偏少,既往多有暴飲暴食史,小便不利,大便溏或便秘,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苔薄白或白膩,脈濡細。脾腎陽虛證:肥胖,易于疲勞,四肢不溫,甚或四肢厥冷,喜食熱飲,小便清長,舌淡胖,舌苔薄白,脈沉細[24]。2022年《肥胖癥中醫診療方案專家共識》將單純性肥胖分為脾虛濕阻、胃腸實熱、肝郁氣滯、脾腎陽虛4種證型[25],分別對應1997年《單純性肥胖病的診斷及療效評定標準》中的脾虛濕阻、胃熱濕阻、肝郁氣滯、脾腎兩虛[23]。
從文中可知,肥胖與體質存在相關性,且以平和質、痰濕質和氣虛質為主。肥胖的中醫辨體分型以氣虛、痰濕、痰濕夾瘀證為主[18],單一因素以脾、肝、腎、虛、痰、濕、瘀等為主[24,26-27]。這些均符合“肥人多痰濕”“脾為生痰之源”等觀點。肥胖早期以脾虛為主,久病傷及脾腎,致脾腎兩虛,或肝失疏泄,心肺失調,可兼夾痰濕、氣滯、瘀血等多種情況,致病情復雜難治。治療肥胖時注意調理患者飲食、作息、運動、情緒等,結合肥胖體質與中醫證型的內在聯系,實行個體化辨證施治,以補虛瀉實為治療原則,注重調理脾胃及治療氣、痰、瘀[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