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玉華,劉藤,陳鳳鳴,范潤平
(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四川成都 610072)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肛腸疾病發病率達50.1%[1]。目前,手術是治療痔瘡的主要方式,而術后尿潴留的發生率較高[2]。臨床常采用誘導排尿法、鹽酸坦索羅辛口服、新斯的明注射液肌內注射等方法治療術后尿潴留,但禁忌證與不良反應較多,且因個體差異導致療效不一[3]。目前治療術后尿潴留較有效的方法是留置導尿管,但留置導尿管易發生尿路感染等不良反應。本研究采用小茴香溻漬聯合溫灸盒灸防治混合痔外剝內扎術后尿潴留效果明顯,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1—5月在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肛腸科住院行外剝內扎術治療的123例混合痔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成A、B、C組,每組41例,在研究過程中A、B組各脫落1例,最終121例完成研究。A組40例,其中男18例,女22例;平均年齡(46.62±7.37)歲;婚姻狀況:已婚37例,離異3例;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8例,中學20例,大學及以上12例;中位數病程9.5(6.0,12.0)年;痔瘡分度:Ⅱ期10例,Ⅲ期18 例,Ⅳ期12 例。B 組40 例,其中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齡(45.43±6.78)年;婚姻狀況:已婚38例,離異2例;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10例,中學19例,大學及以上11例;中位數病程9.0(5.3,11.0)年;痔瘡分度:Ⅱ期11例,Ⅲ期20例,Ⅳ期9例。C組41例,其中男19例,女22例;平均年齡(46.58±7.48)歲;婚姻狀況:已婚39例,離異2例;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9例,中學18例,大學及以上14例;中位數病程8.0(5.0,11.0)年;痔瘡分度:Ⅱ期9例,Ⅲ期19例,Ⅳ期13例。3組患者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文化程度、病程及痔瘡分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中相關倫理學要求[4]。
1.2 診斷標準
(1)混合痔的診斷標準 參考《中國痔病診療指南(2020)》中相關診斷標準:內痔和相應部位的外痔血管叢跨齒線相互融合;出血、脫出、肛周濕疹、瘙癢,可并發血栓、嵌頓及排便困難;肛門部有軟組織團塊,有肛門不適,潮濕瘙癢或異物感;嚴重時表現為環狀痔脫出[5]。
(2)癃閉的診斷標準 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癃閉的相關診斷標準:小便不利,點滴不暢,或小便閉塞不通,尿道無澀痛,小腹脹滿;膀胱區叩診明顯濁音;經B超、腹部X線等檢查發現膀胱處于充盈狀態[6]。
(3)術后尿潴留的診斷標準 參照《手術并發癥學》診斷:術后6~8 h 未排尿且膀胱存儲尿量>600 mL,或患者無法自行有效地排空尿液,殘余尿量>100 mL;按壓膀胱時有明顯的尿意,尿急窘迫,下腹脹痛、拒按;腹部檢查時恥骨上方可見半球形膨隆、壓痛,可捫及脹大的膀胱,叩診呈濁音[7]。
1.3 納入標準 年齡18~60歲;符合混合痔的診斷標準且行混合痔外剝內扎術;手術中可采用靜脈復合麻醉的方式,術中輸液量≤1 000 m L;小學及以上學歷;患者自愿參與本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合并有其他肛腸疾病者;合并有心、肝、腎等功能障礙性疾病及傳染病者;合并有前列腺增生、尿路結石等術前排尿困難或既往尿路感染者;既往患有肛周疾病且有手術史者;有嚴重失語、認知障礙或癡呆、精神病,不能配合研究者。
1.5 剔除、脫落標準 依從性差,無法配合或要求退出研究者;臨床資料缺失率≥20%,對研究安全性及療效評估造成影響者;治療期間發生嚴重不良反應,不能判斷療效及安全性者。
2.1 常規護理 ①術前:做好心理護理,向患者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緩解其焦慮情緒,增強信心。給予患者腸道及皮膚準備,術前排空大小便。②術后: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及病情變化,做好疼痛評估,給予其心理支持,做好情志護理,鼓勵患者克服排尿時懼怕疼痛的心理,必要時遵醫囑進行三階梯用藥;遵醫囑予以補液、抗感染治療,補液量≤1 000 m L;制訂飲水計劃,所有患者根據飲水計劃在術后相同時間內飲用等量的水;排尿時取適宜體位,可行誘導法排尿。
2.2 A組 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分別在術后0.5 h和術后4 h進行溫灸盒灸治療。操作方法:患者取仰臥位,充分暴露下腹部,注意保暖及保護隱私,將艾條點燃后,插入三孔溫灸盒中,調節適合的艾條距離,沿任脈走向完全覆蓋氣海、關元、中極。治療時間為20 min,以局部皮膚微紅、發熱為宜,治療過程中隨時詢問患者的感受,及時調控溫度。
2.3 B組 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分別在術后0.5 h和術后4 h采取小茴香溻漬治療。操作方法:囑患者取仰臥位,充分暴露下腹部,注意保暖及保護隱私,將90 g小茴香裝至長約25 cm、寬約15 cm 的棉質藥袋內,用清水完全浸透小茴香,以不滴水為度,然后放入微波爐加熱至40~50℃,放置于患者下腹部,完全覆蓋氣海、關元、中極,再用熱水袋覆蓋,維持溫熱感,每次熱敷20 min。治療過程中隨時詢問患者的感受,及時調控溫度。
2.4 C組 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分別在術后0.5 h和術后4 h進行小茴香溻漬聯合溫灸盒灸,操作方法同A組和B組。將三孔艾灸盒放于小茴香藥袋上,沿任脈走向完全覆蓋氣海、關元、中極,每次治療20 min,以局部皮膚微紅發熱為宜,治療過程中隨時詢問患者感受,及時調控溫度。
3.1 觀察指標 ①首次排尿時間。從手術結束時開始記錄(參照手術記錄單),至患者首次自主解出小便所需的時間。②首次排尿后膀胱殘余尿量。采用膀胱B超測定膀胱殘余尿量。③首次排尿難易程度。0分:正常;1分:尿流變細,呈線條狀;2分:尿流呈間斷線條狀;3分:尿流間斷,不成線條狀,甚至呈點滴狀。
3.2 療效評定標準 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評定療效[6],在完成首次治療后30 min展開療效評價。顯效:治療后30 min內可自行排尿,且可排盡尿液;有效:治療后30 min內可自行排尿,但膀胱內尿液無法全部排盡;無效:治療后30 min仍無法自行排尿。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若數據符合正態分布且方差齊,則采用方差分析;若非正態分布,則采用非參數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 C組總有效率高于A 組和B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A 組與B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混合痔外剝內扎術后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2)首次排尿時間比較 C組首次排尿時間均短于A組和B組,B組首次排尿時間短于A 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3組混合痔外剝內扎術后患者首次排尿時間比較(min,±s)
表2 3組混合痔外剝內扎術后患者首次排尿時間比較(min,±s)
注:1.A組采用溫灸盒灸治療,B組采用小茴香溻漬治療,C組采用小茴香溻漬聯合溫灸盒灸治療。2.與A組比較,△P<0.05;與B組比較,▲P<0.05。
組別例數首次排尿時間A組40 40 297.3±97.8 B組278.5±99.8△C組41 219.5±101.8△▲
(3)膀胱殘余尿量比較 排尿前,3組患者膀胱殘余尿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排尿后,3組患者膀胱殘余尿量較排尿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C組首次排尿后膀胱殘余尿量均少于A 組和B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和B組首次排尿后膀胱殘余尿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3組混合痔外剝內扎術后患者排尿前后膀胱殘余尿量比較(mL,±s)
表3 3組混合痔外剝內扎術后患者排尿前后膀胱殘余尿量比較(mL,±s)
注:1.A組采用溫灸盒灸治療,B組采用小茴香溻漬治療,C組采用小茴香溻漬聯合溫灸盒灸治療。2.與本組排尿前后比較,*P<0.05;與A組排尿后比較,△P<0.05;與B組排尿后比較,▲P<0.05。
組別例數排尿前排尿后A組40 458.6±10.4 305.1±5.5*B組40 466.8±9.2 296.8±4.7*C組41 462.2±9.7 67.3±5.2*△▲
(4)首次排尿難易程度比較 C組首次排尿難易程度優于A 組和B 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與B組首次排尿難易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3組混合痔外剝內扎術后患者首次排尿難易程度比較(例)
尿潴留是混合痔外剝內扎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引起術后尿潴留的原因如下:其一,多數患者對疾病缺乏認識,懼怕因排便影響傷口愈合,或牽拉傷口引起疼痛,導致患者過度焦慮,從而引起交感神經興奮,使尿道括約肌收縮;其二,排尿反射受骶段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的共同支配,手術不良刺激和麻醉會對骶神經產生一定的阻滯作用,引起膀胱逼尿肌松弛,導致術后難以有效自主地排空膀胱,引起尿潴留;其三,人體肛周神經末梢豐富,對疼痛敏感,手術切口、肛門敷料填塞過緊、局部炎性反應等刺激,引起肛門括約肌痙攣疼痛,導致尿道括約肌收縮,從而出現排尿障礙。此外,手術當日補液量過多也是引起尿潴留的原因之一。
尿潴留屬于中醫“癃閉”范疇。中醫認為,機體受刀刃之損,致精血虧損,膀胱氣化無力而發生癃閉;或因術后脾胃虛弱,或量少而不暢[8]。《素問·靈蘭秘典論》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證治匯補·癃閉》記載:“一身之氣關于肺……有氣滯不通,水道因而閉塞者,順氣為急。”基于此,臨床治療術后尿潴留常以疏利氣機、通調水道為治則。
中醫特色護理技術有操作簡便、適用范圍廣、患者易接受等優勢[9]。有研究顯示,針刺、艾灸、耳穴埋豆、穴位按摩、中藥熱熨、藥浴等中醫特色技術預防和治療術后尿潴留均有較好的臨床效果[10-11]。艾灸具有散寒除濕、溫通氣血、通經活絡的功效。曹銘英等[12]在使用艾灸防治肛腸術后尿潴留時,常選擇關元、中極、氣海及神闕穴,使用頻次高達287次,遠高于其他部位腧穴的使用頻次。關元屬于任脈與足三陰經的交會穴,能溫補下元,促進膀胱氣化,達到啟閉通便的效果。中極為膀胱經募穴,可補腎氣、利膀胱、清濕熱,灸中極可降低緊張性膀胱張力,通利小便。
小茴香具有溫腎暖肝、行氣止痛的作用。采用溻漬療法將小茴香的藥效與加熱后產生的熱能結合起來,經皮膚毛孔直接作用于局部,使藥力經肌腠毛竅進入臟腑。唐婭玲等[13]在小茴香熱熨預防痔術后尿潴留的臨床觀察中證實,小茴香熱熨可增強其芳香辛散的功效,茴香油通過皮膚由表入里,循經運行,內達臟腑,作用于膀胱,可緩解膀胱平滑肌(逼尿肌)和尿道內括約肌興奮而產生的痙攣,恢復排尿中樞興奮與抑制的平衡。
本研究所有患者術前、術后均進行心理干預、誘導排尿、止痛及補液等常規護理,以減少干擾因素對結果的影響。本研究結果顯示,小茴香溻漬與溫灸盒灸聯合用于混合痔外剝內扎術后患者,首次排尿時間、首次排尿后膀胱殘余尿量及排尿難易程度均優于單獨使用小茴香溻漬或溫灸盒灸治療的患者。艾絨在燃燒期間產生的輻射能譜既包含光輻射-近紅外輻射,又涵蓋熱輻射-遠紅外輻射,其中前者屬于艾草燃燒輻射能譜中的主要成分,且峰譜保持在1.5μm 上下波動[14],使皮膚和皮下組織溫度升高,增加小茴香芳香辛散作用,再配合關元、中極、氣海,提高中醫特色技術防治混合痔術后尿潴留的臨床療效,可在臨床中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