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美艷
遼寧地區是抗日戰爭時期東北抗日聯軍(簡稱抗聯)第一軍及其前身海龍游擊隊、東北人民革命軍開展抗日活動的主要游擊區和重要根據地之一。抗聯在遼寧留下了豐富的革命足跡,這些寶貴的紅色印記,是遼寧地區革命精神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始終激勵著遼寧人民沿著英雄足跡奮勇前行。本文在對遼寧地區抗聯遺址的現存狀況進行系統深入研究的基礎上,科學剖析遼寧地區抗聯遺址保護和利用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可行性優化建議。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大致經歷了東北反日游擊隊、東北人民革命軍和東北抗日聯軍三個發展階段,戰斗在遼寧地區的抗聯隊伍主要是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的第一師和第三師。
1932年底至1933年初,中共滿洲省委派楊靖宇到南滿地區整頓游擊隊,將磐石反日游擊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二軍南滿游擊隊,海龍反日游擊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七軍海龍游擊隊。由王仁齋任隊長的海龍游擊隊,是最早在遼寧地區活動的黨直接領導的抗日武裝隊伍。1933年初,海龍游擊隊剛剛成立后不久,就進入清原縣南山城等地活動[1]。
1933年9月18日,南滿游擊隊改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獨立師。10月27日,楊靖宇率獨立師南渡輝發江,進入樺甸、濛江、輝南、金川、通化、柳河、清原一帶活動,沿途受到廣大群眾的熱烈擁護和愛戴[2]。
1934年2月下旬,楊靖宇率獨立師政治保安連20余人抵達桓仁縣仙人洞村,對老禿頂子山區進行了考察分析,決定開辟以老禿頂子山區為中心的抗日游擊根據地[3]。
1934年11月7日,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正式成立。第一軍第一師轉戰在遼寧等地區,以龍崗山脈一帶為后方根據地,以臨江、通化、柳河、興京(今新賓)等地為中心活動區域[4]。
自1935年春天起,第一軍在桓仁、興京、本溪、鳳城、寬甸等縣踴躍開展抗日游擊斗爭,建成以老禿頂子、和尚帽子為中心的游擊根據地。在游擊根據地內建有農民協會、反日會及各種抗日群眾組織和自衛武裝,中心區內還建立了基層政權。
1936年5月,第一軍原軍部第二教導團、一師五團的兩個連以及游擊大隊等集中到興京縣草盆溝,正式組建第一軍第三師[5]。
1936年7月,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正式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其后又將東、南滿黨組織合并組成中共南滿省委,將抗聯第一、二軍合編為抗聯第一路軍,在遼寧地區活動的抗聯部隊為第一路軍第一軍第一、三兩個師。第一軍在這一年分別以第一師和第三師為主力隊伍,在遼寧地區先后組織了兩次西征。
1937年“七七事變”后,東北抗日斗爭成為全國抗戰的組成部分,東北各地黨組織和東北抗日聯軍積極領導東北抗日軍民迅速掀起抗日游擊戰爭的新高潮。楊靖宇率第一軍在桓仁、興京、清原、寬甸、本溪等縣與敵激戰,踴躍打擊敵人。第一軍各部隊在作戰的同時修建密營,為堅持冬季斗爭創造條件。
1937年冬季,日軍對在東南滿一帶活動的第一路軍發動了空前規模的大“討伐”,抗聯第一軍在遼寧地區的抗日斗爭進入了極端艱苦的階段。抗聯密營多被破壞,抗聯部隊得不到物質補給,缺衣少食,生存困難。1938年,面對嚴峻的斗爭形勢,楊靖宇率軍部和直屬教導團于2月11日離開桓仁縣大荒溝,北上輯安老嶺山區作戰[1]。6月以后,抗聯第一路軍的主力陸續向濛江、樺甸一帶轉移。
1939年5月,一師軍需部一分隊隊長甄寶昌帶領戰士一行6人離開興京的西河掌,經桓仁的仙人洞等地到吉林省樺甸子一帶找到一路軍總部[3]。至此,抗聯一軍全部離開遼寧地區,轉入長白山區繼續游擊戰斗。
依據中共遼寧省委黨史研究室于2012年出版的《遼寧省革命遺址通覽》[6],遼寧省文物局于2021年公布的《遼寧省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名錄(第一批)》[7]以及《光輝歷程:本溪革命遺址圖紀》[8]等公開發布資料,筆者進行綜合梳理統計,遼寧省內現登記公布抗聯相關遺址總計176處。這些革命遺址按照區域歸納,分布在撫順市72處、本溪市59處、丹東市34處、遼陽市3處、鐵嶺市5處、朝陽市3處。按照類型歸納,包括抗聯活動和密營遺址78處,抗聯武裝抗日斗爭遺址47處,抗聯相關中共黨組織、革命政權和群眾組織遺址20處,抗聯將士犧牲地、安葬地及紀念設施31處。具體情況通過《遼寧省抗聯遺址分布示意圖》加以說明(如圖1)。

圖1 遼寧省抗聯遺址分布示意圖
全省黨史部門和文博部門都對抗聯遺址進行過普查登記,從目前公開的普查登記結果比對來看,不同部門統計標準存在較大區別,以至于在遺址統計的數量上差距也相當大。比如,抗聯相關遺址在《遼寧省革命遺址通覽》中收錄133處,而在《遼寧省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名錄(第一批)》中收錄75處,其中有重復遺址不同名稱,還有一些是后期調查補充的遺址,對比來看,數據差距是相當大的。目前缺乏全省范圍總體性的統計結果和規范性的命名要求。比如,《遼寧省革命遺址通覽》收錄的本溪滿族自治縣“中共南滿省委密營遺址”,在《遼寧省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名錄(第一批)》中,被命名為“中共東南滿省委密營遺址”,從現場所立石碑字跡看,書寫為“中共東南滿省委密營遺址”。與此類似的情況還有不少,建議經嚴謹考證后確立一個統一的命名。
目前對相關革命遺址的介紹,現有資料仍然比較簡單粗略,缺乏深層次的史料發掘和學術考證,一些描述缺乏嚴格的考證,史料支撐不足,各地研究成果對于相同人物或事件描述不一致,認定有分歧。由于歷史沿革,一些遺址所在地的轄屬關系發生很大變化,在介紹這些遺址時,缺乏對歷史沿革問題的適當闡釋,未能體現該遺址發展變遷的來龍去脈,導致描述模糊不清或統計遺漏。比如,位于今天丹東鳳城市的“抗聯梨樹甸子戰斗遺址”,梨樹甸子在抗戰時期轄屬于本溪縣,也許是由于轄屬關系發生變化, 最后在全省革命遺址普查和革命文物普查的公開成果中均未收錄該遺址, 僅在本溪市黨史地方志辦公室編的《光輝歷程:本溪革命遺址圖紀》中體現出來。
從《遼寧省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名錄(第一批)》來看,抗聯相關遺址主要分布在撫順市、本溪市、丹東市、遼陽市、鐵嶺市和朝陽市,一共有75處。在這75處抗聯遺址中,沒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僅有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4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整體來看,文物保護級別比較低,保護資金緊張,基層文物保護人員數量不足。而且由于年代久遠,大多數遺址年久失修,一些遺址在自然侵蝕和人為破壞下殘舊不堪,亟需加強保護。
經過梳理統計,遼寧省與抗聯相關的遺址遺跡內容非常豐富。從不可移動革命文物的數量看,在撫順、本溪、丹東這3個抗聯革命文物比較集中分布的城市里,3市的抗聯革命文物約占革命文物總數的21.7%。同時,遺址類型也多種多樣,能夠生動地展現抗聯在遼寧地區扎根、發展及戰斗的壯烈歷史過程,體現遼寧作為東北抗戰重點地區的歷史地位。但是,長期以來由于缺乏有力度的宣傳介紹,遼寧地區抗聯遺址在外界知名度并不高。在一篇2016年發表的關于東北抗聯密營的綜述性文章中,寫遼寧省的抗聯密營遺址僅有老禿頂3處[9],該文引述資料的來源是2005年《中國檔案報》,這與目前遼寧地區抗聯資源的實際情況相差甚遠。遼寧地區抗聯資源的挖掘、研究和宣傳力度亟需提升。
遼寧地區抗聯遺址的數量多,類型豐富全面,但是目前充分開發利用的比例還比較低。經筆者統計分析,在目前登記公布的176處抗聯相關遺址中,有紀念場館的尚不足10處,大部分遺址未納入有效的開發利用規劃。同時,由于抗聯遺址大多數位于人跡罕至的深山密林地帶,點狀分布,交通不便,給保護利用造成很大難題,不利于活化利用和有效宣傳。另外,抗聯遺址資源豐富的城市之間缺乏緊密的溝通與聯動,全省統一協調發展的步伐還比較緩慢,集中連片保護利用體系建設任重道遠。
遼寧省委高度重視抗聯文化及東北抗聯精神的內涵。應把握這個重要機遇期,在全省形成對抗聯歷史文化挖掘、保護和利用的總體規劃,各相關地區需制定具體規劃,強力推進東北抗聯遺址集中連片保護普查項目,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對全省抗聯遺址科學測繪、精準定位、詳細調查,進行分類整理、價值評估、等級認定,建立完備的普查檔案。在此基礎上,全省宣傳思想文化系統總動員、總協調,聯合黨史、文博、檔案、民政、大數據等部門,運用文字、影像、數字化媒體等多種方式,建設起一個遼寧省抗聯遺址共享數據庫,實行動態管理、常態補缺、開放共享,與時俱進更新資料數據,為遼寧省抗聯相關歷史文化研究、文物保護利用、紅色資源整合和紅色旅游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并提供有力保障。
遼寧地區抗聯遺址具有鮮明特點:一是分布比較集中,絕大多數位于撫順、本溪、丹東的山區地帶,達166處,占比約達94%;二是類型比較豐富,主要包括抗聯活動和密營遺址,抗聯武裝抗日斗爭遺址,抗聯相關中共黨組織、革命政權和群眾組織遺址,抗聯將士犧牲地、安葬地及紀念設施;三是部分遺址或紀念設施規模大,保存現狀完好。
積極搭建省內合作平臺,圍繞抗聯主題,組織相關市縣聯合開展資料征集、召開學術研討會、出版抗聯研究書籍,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研究方面有差異、有爭議的問題集中考證和研討,促進形成歷史共識,共同打造遼寧省抗聯研究學術品牌,從多維度深化抗聯在遼寧相關歷史問題及保護利用問題的研究探索。由相關部門牽頭,建立抗聯研究專家庫、青年人才儲備庫,定期組織培訓,激勵和培養人才對該選題的研究熱情,推動東北抗聯歷史的深入挖掘和資料整理工作的持續開展。
依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的《關于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中共中央宣傳部等多部委發布的《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二批)》,國家文物局、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印發的《東北抗聯革命文物保護利用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普查摸清遼寧地區抗聯資源底數,科學制定符合遼寧地區抗聯遺址特點的保護利用措施,統籌規劃抗聯遺址保護、開發、維修、改擴建、重翻建以及配套設施、環境、交通等問題,確保可行性和可持續性,不斷提升對抗聯遺址的保護利用水平,有效實現保護和利用互相促進、互利并舉。
強化省內紀念場館溝通互補,探索建立抗聯主題紀念場館發展聯盟,在重大節點共同推出規模性的紀念活動,聯袂推出紀錄片、宣傳片或報刊宣傳專版,釋放點線面聯動宣教效能。既要加強在國內外傳統主流媒體的曝光力度,又要增加在微博、微信、抖音等新興網絡媒體的宣傳頻次,以圖文篇、微視頻、直播互動等便于流傳和閱覽的方式進行推廣,積極融入現代傳播路徑,在網絡空間充分展示遼寧紅色文化風采,釋放抗聯精神的巨大正能量。強化宣教陣地建設,進一步發揮遼寧各地抗聯主題宣傳教育基地的作用,有效串聯重要抗聯遺址,展現遼寧地域文化特色,實現紅色資源底蘊和歷史文化內涵的有機融合。面向群眾舉辦一系列“傳承紅色基因 弘揚抗聯精神”主題活動,如專家進基層宣講抗聯歷史,抗聯遺址打卡,抗聯主題詞曲創作傳唱,短視頻制作,書畫、攝影作品展覽,故事、演講比賽,讀書活動、征文比賽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營造濃厚的愛國主義教育氛圍,吸引公眾充分融入抗聯文化的傳播鏈條。
堅持以政府為主導的原則,進一步完善市場企業、社會組織、公民個體各方共同參與建設的機制,推動抗聯遺址保護利用突破概念層面,切實融入各個所在地經濟社會建設整體布局,推動紅色旅游與生態旅游、鄉村振興緊密結合,著力提升紅色資源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牽引度與貢獻度。在保護利用的具體操作上,應采取更多現代化、多樣化的方式,生動呈現抗聯遺址的歷史文化內涵。比如,對于抗聯隊伍進行武裝抗日斗爭的遺址,鑒于現場還原存在困難、點狀分布不易利用的問題,可以依托文獻資料、口述資料、遺址遺跡踏查資料等充分印證,集中擇取重要戰斗遺址連綴呈現,以紀錄片或聲光電場景模擬形式復原展示歷史狀況;完善抗聯主題的紅色旅游景區基礎設施,構建更加豐富多彩的體驗場景,設置更多體驗設施,吸引游客在游覽中感受抗聯精神,增強觀眾沉浸式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