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秀 任欣鷺
地域文化是一個國家、地區或民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傳承并流傳下來的,表達其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經濟發展階段、文化內涵等的重要媒介,其形式分為抽象的思想表達和具體的物化形態兩種。嶺南鄉村民宿是嶺南地域文化景觀基因的重要載體,承載了大量的嶺南地域文化印記。隨著鄉村振興和鄉村旅游業興起,在鄉村民宿中利用地域文化塑造鄉村旅游品牌以提升鄉村游客體驗成為嶺南鄉村民宿發展的必然選擇。
地域文化是特定區域空間內,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在人類參與作用下,不斷被繼承和發展,并被人們所感知和認同的生態環境、經濟方式、社會結構、文化傳統等諸方面的綜合文化現象[1]。地域文化基因是地域文化的典型化代表,通過提取地域文化信息并進行符號化轉化而來,是地域文化在歷史長河中沉淀下來的文化資源的凝結性標示。景觀基因識別是一種通過研究地域特色和元素,識別和分析一個區域的自然、文化和歷史特征的方法。景觀基因識別涉及識別和記錄地方性的元素和特征,包括地形、植被、地貌、建筑風格、歷史遺跡等。這些元素構成了一個地區獨特的“基因組”,反映了其獨特的身份和特征。早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學者阿爾弗雷德·克羅伯(Alfred L.Kroeber)和克萊德·克拉克洪(Clyde Klukhohn)首次提出文化基因概念,指出地方文化也有著像生物學中類似的遺傳基因[2]。1976年,英國演化理論學者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指出:基因是文化傳承過程中的基本單元,正式提出文化基因的概念(Meme)[3]。隨后,Taylor[4]、Conzen[5]等學者將景觀基因引入鄉村和城鎮聚落景觀研究領域,提出聚落景觀基因是識別景觀的決定因子。
隨著我國鄉村振興和鄉村旅游業發展,國內學者劉沛林提出景觀基因理論的概念[6]和景觀基因信息鏈理論[7]。胡最等[8]在構建景觀基因圖譜的基礎上設計了基因圖譜平臺系統。隨后,不同學者開始將景觀基因識別理論引入并在人文地理學、旅游學、城鄉旅游規劃等學科進行本土化、特色化研究。在文化保護領域,陳娟等[9]、李伯華等[10]利用景觀基因識別理論進行識別和保護與地域文化相關的景觀元素,對保護和傳承地域文化遺產進行深入探討。在景觀設計和鄉村規劃方面,羅一墩、黃華達、李伯華等研究者以景觀基因為切入點,將景觀基因理論引入景觀設計和鄉村規劃建設實踐中,提出強調保護景觀設計和規劃的本土特征,確保設計方案與地域文化相協調,為鄉村規劃和景觀設計中地方性和獨特性的維護提供新的解決思路。
增城區是廣東省廣州市下轄的一個區,地處珠江三角洲,自然風光秀麗,文化底蘊深厚。近年來,增城區通過發動當地有條件居民及號召外出青年回鄉、吸引外來投資管理集團等多種途徑,豐富民宿產品供給、賦能民宿發展、挖掘鄉村價值等舉措,開展系列精準服務,打造了一批包括傳統客棧、鄉村別墅、文藝小屋等形式多樣、環境溫馨舒適、飲食獨具特色的鄉村民宿。本研究文獻資料主要查閱研究所在地地方村志、史志、相關研究文獻及當地旅游民宿發展規劃相關文件,收集研究地整體部布局、傳統建筑、制度信仰、習俗文化和傳統工藝等方面的資料。對研究地鄉村民宿實地考察,訪談當地居民、拍攝實地影像,實地了解研究地理環境、鄉村民宿空間結構和裝飾裝潢,體驗當地民俗活動等。
景觀基因信息鏈基于人文景觀要素識別和特征分析,在特定區域文化背景下,各文化景觀基因通過信息元、信息點、信息廊道和信息網組合排列、有序連接而形成的鏈條結構。景觀基因鏈的構建便于不同區域文化景觀基因識別、提取、分類并形成可視化圖譜的體系[11]。嶺南鄉村民宿地域文化基因信息鏈的構建基于內在唯一性、外在唯一性、局部唯一性和整體優勢性四原則[12],綜合元素、結構、圖案和文本等景觀基因提取法,提取地域文化基因,構建基因鏈。可以通過步驟實現:1.挖掘和提取地域文化基因信息元。通過對研究地歷史、傳統、藝術、語言等信息調研,發現并提取與該地域文化相關的基因信息元素。2.提取、篩選地域文化基因信息點。通過文本和圖案分析,從先前挖掘的信息元中提取和篩選出自然環境、民俗文化、建筑等的地域文化基因信息點。3.確定地域文化基因信息廊、顯示地域文化基因信息網。通過物化景觀載體、提煉景觀基因元素和空間特征,將文化基因信息點組織成廊道或網絡,以在特定地域中展示和傳達這些信息。4.分析研究地域文化景觀基因信息鏈的特征。具體流程如圖1所示。

圖1 嶺南鄉村增城地域文化基因鏈構建流程
結合增城區的實際情況,對增城民宿地域文化基因進行識別,將增城民宿地域文化基因按物質形態分為物質文化元素和非物質文化元素兩大類。其中物質文化元素分為整體布局、民居建筑、公共建筑等3個因子;非物質文化景觀包括制度信仰、習俗文化和傳統工藝等3個因子。通過實地勘查和文獻查閱,借助景觀基因理論,展開增城民宿地域文化基因識別,結合前人景觀基因識別研究方法,對增城民宿的整體布局、民居建筑、公共建筑等物質文化景觀和制度信仰、習俗文化和傳統工藝等非物質文化景觀進行基因識別,識別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嶺南鄉村增城地域文化元素提取結果
基于嶺南鄉村地域文化基因鏈構建流程圖,根據增城鄉村地域文化元素基因提取結果,構建增城地域文化基因信息提取圖譜(表2)和增城地域文化基因信息鏈(圖2)。增城地域文化信息點是信息元的物化載體,通過一定的場所或物景表達自身獨有特征,可以是特色符號、傳統實踐、傳統建筑物等。筆者提取當地傳統民居建筑、傳統公共建筑和公共建筑節點作為增城地域文化信息點。增城地域文化信息廊是通過將各種信息點點進行串聯、有序排列組合而成的線性空間,包括以河流水系、交通分布和山地分布等為主呈現的主廊道和以村落、 街巷布局為主形成的城池關廂式、魚骨形、梳式等次廊道。增城地域文化信息網是由信息點和信息廊互相鏈接交織形成的區域整體地域文化信息網絡。增城地域文化信息網主要依山水線和交通線展開,村落和街巷協調分布于沿線兩側,形成獨具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網絡。

圖2 嶺南鄉村增城地域文化基因信息鏈
民宿建設和經營中融入地域文化基因,不僅能夠為旅客提供更加獨特、本土化的住宿體驗,還能促進當地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同時提升民宿的競爭力和吸引力。結合上述地域文化基因信息鏈內容,對區域內民宿概況與地域文化利用現狀進行分析,提煉該區域地域性文化在民宿中應用特征,以期為鄉村民宿地域文化利用和開發提供新思路。總結嶺南地域文化在當地鄉村民宿中的應用如下:
研究區域內的鄉村民宿在建筑風格方面受客家文化、廣府文化和中原文化交叉影響,民宿風格多為客家傳統民居建筑和嶺南新中式民居建筑。客家傳統民居式民宿多采用傳統的碌灰筒瓦,鍋耳封火墻,施嶺南彩繪,排列間縱橫青云巷等。嶺南新中式民居建筑選址立基依托自然山水、以村落景觀為基調,利用原生態植物群落打造自然風格,設計多青磚灰瓦白墻、木白灰的新中式風格。
研究區域當地鄉村民宿將當地10項美食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民宿菜單,形成荔枝紅宴、小樓冬瓜宴、石灘全牛宴、派潭客家九大簋、正果畬族長桌宴等地方特色宴席,借助地域文化特色定期舉辦小樓鎮的廣州(增城)菜心美食節、荔枝文化節等飲食活動,讓游客在民宿用餐時深度感受當地傳統和習俗。
增城民宿的設計中融入當地的傳統風格和特色,如派潭鎮鄧村吾鄉石屋民宿,保留了傳統村落的祠堂、雕樓、合院、青磚褐瓦、屋檐雕花等建筑風格,將古香古色的客家圍屋、優美的田園風光與現代酒店管理模式和文化體驗相結合。另外,增城民宿在經營中開展生態教育和保護活動,引導游客關注當地生態環境,通過可持續的經營方式保護環境,推動地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