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航 蔣露娟
為順應“智慧時代”發展,公共圖書館逐漸向智慧圖書館轉型。我國業界對智慧圖書館的研究也逐步深入,通過梳理文獻可知,我國智慧圖書館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理論研究、新技術應用研究、智慧服務研究等[1]:理論研究方面,主要研究智慧圖書館的定義、特征及功能等,如曹樹金等[2]認為智慧圖書館是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分析和挖掘用戶需求,為其提供智慧產品和服務。技術應用類研究方面,主要是將新型技術應用于圖書館智慧化,如周杰[3]研究了Eddystone低功耗藍牙技術實現基于位置服務的智慧圖書館應用方案。智慧服務類研究方面,主要是分析用戶需求,提供智慧化服務,如魏大威等[4],研究了Web 3.0在用戶體驗等方面體現出的核心特征,為智慧圖書館實現高精準化、物聯化和個性化的知識服務提供了技術條件。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學者們的研究重點多集中在理論研究和智慧服務應用的構建,而數字資源作為智慧圖書館服務的根基,仍然還有許多公共圖書館繼續沿用舊標準建設。為滿足未來智慧圖書館的發展,對廣西圖書館2018至2022年新建特色數字資源(以下簡稱特色資源)建設現狀展開研究,分析出當前建設特點,構建出與智慧圖書館相適宜的、特色的數字資源建設模式。
近年在建設的內容、方法與應用場景等方面已形成一系列標準規范。在此基礎上,廣西圖書館從廣西藝術、文化、政治、地理、歷史、經濟等多方面建設專題資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特色資源庫群。通過對2018—2022年建設的特色數字資源分析,可以得出廣西圖書館在特色數字資源,在這些資源建設方面也呈現出一些特點。
廣西圖書館特色資源建設項目(詳見表1)呈現專題建設趨勢,其占建設總數的67.74%。從實踐經驗來看,做好前期規劃,堅持成系列的連續建設小而精的數字資源專題,成為加強內容建設的新思路[5]。廣西圖書館有超過半數的特色系列資源呈專題式建設,在形式上已經初具品牌雛形。

表1 廣西圖書館特色資源建設項目清單
特色資源作為特殊的文獻資源,其建設目的就兼具“用”與“藏”。但是原有資源在建設與應用的目的上較為單一,“用”“藏”貌合形離。隨著“三大工程”的融合創新發展[6],促使資源開始強調統一揭示性和便捷獲取。從廣西圖書館特色資源建設項目成果開放情況上看,在融合創新發展后,首次出現新增開放訪問資源項目數大于禁止訪問數,從2018—2022年特色資源開放比例增長11.61%,資源建設向著更適宜公開訪問的方向發展。
以資源類型作為維度對特色資源進行分類,可分為文本、圖片、視頻(含短視頻)、音頻四個類型,同時包含兩個以上類型就可以稱為復合形式。從廣西圖書館特色資源建設項目類型來看,單純文本和圖片已經不再出現。視頻類資源建設在2018年至2022年分別占全年資源建設的90%、100%、66%、54%和50%,比例有所下降。復合形式建設分別占10%、0%、33%、36%和50%,呈穩步增長態勢。復合形式的建設是面向多感官的知識表達方式,利于創新服務方式,從建設統計數據和服務創新趨勢來看,側重復合形式的資源建設是未來趨勢。
特色資源的建設和發展不會拘于現狀一成不變。從總體上來看,廣西圖書館特色數字資源建設經歷了建設探索、建立標準兩個階段。在政策導向、社會需求等方面的外在驅動,以及技術更新、戰略保存等方面的內在動力雙重作用下,公共圖書館特色資源從供給側優化轉型已經成為必然。
在政策導向中、在加快數字化發展以及建設數字社會的大背景下,公共圖書館如何做好新時代數字資源建設工作成為智慧圖書館發展的重點工作,特別是“十四五”提出智慧圖書館建設后,將特色資源建設推向更高級的知識資源建設,要求建設資源時也要考慮更細粒度的元數據建設。相比政策,從社會環境上看,能更清楚地看到促使資源轉型的外在壓力。據統計,我國網民達10.51億人,其中手機上網占99.6%;再對網民個人互聯網應用進行統計,得到應用使用里即時通信、網絡視頻(含短視頻)和短視頻占網絡應用的前三,使用率均超過90%[7]。網民作為特色資源服務的主要對象,資源訪問方式、建設形式也應當與之適配,避免出現與社會脫節的外在壓力。
和外部壓力相比,內生動力則更為重要。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原有技術瓶頸的突破,虛擬現實技術提升數字資源交互感[8]、利用圖像識別和深度學習技術開展數字化標引及資源修復[9]等新的應用場景應運而生。技術的迭代使得特色資源建設加工的效率得以提高,資源應用上增加了體驗感以及對珍貴資源戰略性保存等方面,使得資源建設所有環節都做出轉變。
在內在動力和外在壓力的雙重作用下,迫使建設轉型。公共圖書館應充分發揮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特點,運用現代技術強化資源應用屬性。以往資源建設驗收后就趨于定型,內容調整空間有限,但資源的應用會隨著社會、技術、行業的發展有更大的轉變空間,因此,資源應用會成為資源建設的轉型方向之一。廣西圖書館探索特色資源建設的轉型,主要從資源本身和資源應用兩個維度出發,將兩者聯系起來形成更廣義的特色資源建設。
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后,全國公共圖書館也開始了探索新建設模式,以期形成特色資源建設應用新形態。廣西圖書館基于人工智能技術探索資源建設新模式,利用可視化的方式對特色資源建設轉型后的建設方法進行表示。轉型后的特色資源建設模式將遵循本體建設、知識管理、發布應用、反饋評價四個階段。本體建設有資源選題立項、資源本體建設、項目驗收;知識管理有細粒度建設、構建語義網、知識組織;反饋評價有應用行為反饋、滿意度評價、期望建設方向;發布應用包含語義檢索、場景智慧融合、虛擬現實。其中本體建設和知識管理中部分內容是傳統建設方式,具備穩定的建設方法、效果可預見、標準化的特點。知識管理構建語義網絡和知識組織部分以及發布應用于反饋評價階段是在既有建設方法上,附加的建設方法。附件建設方法將資源元數據建設上升到與本體建設同等重要的程度,并與應用與評價相結合形成閉環。
在加快數字化發展的大背景下,特色資源未來會成為行業融合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特色資源轉型后的服務還有不成熟的地方。
當前特色資源建設方式與讀者更精準高效獲取知識的需求是轉型存在爭議的主要矛盾。2020年曾對廣西范圍內的讀者進行隨機抽樣調查,據統計結果,80.39%的讀者不同程度地希望在檢索時能夠獲取相關知識。
1.建設投入與產出不一致
優質特色資源知識化后以配套智慧化服務的形式極大地提高資源利用率,豐富了應用場景。但是優質特色資源的建設相比傳統資源建設需要更高的投入,這是建設轉型期所遇到的關注點。傳統建設視角下,因單次建設項目范圍的延伸而導致建設成本出現攀升的情況不占少數,因此,在等額資金投入的情況下,產出的資源本體會出現減少,投入產出比高的情況。在轉型后,數字資源由“藏”轉“用”,面向服務的產出衡量應當以讀者效益為準。提供資源利用價值,獲得高滿意度也應當作為實際產出而被統計。
2.建設場景落地困難
場景本意是指戲劇、電影等藝術作品中的場面。在資源建設中,場景則是指在建設中期望資源應用到的實際環境,這個環境應當能使資源獲取最大的應用成效。場景的設計是因為資源的迭代建設需要大量的應用反饋數據作為驅動,驅使建設進入新的循環。但是,傳統建設的場景是基于現有條件設計,項目完成即可實現效果。而轉型后的建設設計的場景,必須是在建設初期就做出假設與約束,建立起場景應用成效的考核績效。在項目完成后,還需要營造出符合假設和約束的應用環境才能將成果發揮到最大的價值,否則可能導致效果不符合期望,甚至無法應用。
1.社會力量聯建聯用
目前,圖書館特色資源建設主要以自建和采購服務兩種方式建設,容易受到預算、企業規模、人員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制約,導致資源建設規模、內容、形式都必須依照固定的模式完成。當前游記、短視頻分享、網絡文學等形式成為社會參與創作的趨勢,在未來資源建設中,應當鼓勵讀者在使用資源的基礎上,發展聯合創作、二次創作等,從而減少建設成本,提高讀者參與度,且利于解決版權、內容單一等問題,從而優化資源建設模式,將應用反饋向更高級的創作反饋轉換。
2.強交互的虛實相融
在文化融合大背景下,數字資源承擔著銜接行業融合橋梁的作用,使用虛擬現實技術實現沉浸式的交互體驗建設新型數字資源儼然成為建設新思路。2021年國家圖書館利用5G和VR技術立體展示《永樂大典》,2022年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聯合全省公共圖書館推出“老照片里的中國”VR線上展覽。虛擬現實技術在轉型后的建設模式中能帶來區別于以往的反饋評價,可以更好地促進數字資源的建設。
在構建數字社會和新技術發展的推動下,在特色資源建設上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是必然。借助廣西圖書館多年特色資源建設成果來分析現狀,提出在傳統建設方式上采用信息技術,向著知識管理方向,強化元數據建設,并增加開放應用與反饋評價環節,將建設與應用聯系起來,嘗試摸索出新的建設方式來適應新時代發展。下一步將嘗試利用新舊兩種模式開展相同主題的特色資源建設,旨在進一步驗證轉型后的特色資源建設模式是否能更好適應目前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