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成峰 李開明
2023 年年底,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對三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抓好防止返貧監測,落實幫扶措施,增強內生動力,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三農工作新形勢作出的重要論述,是扎實有力接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助力農民共同富裕的根本遵循。
堅決守牢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現實需要。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關懷和有力指導下,農業農村部會同有關部門同向發力,脫貧人口2021 年和2022 年人均純收入分別為12250 元和14342 元,同比增長14.3%,高于全國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6.3%增速。2023 年持續加大工作力度,脫貧人口就業規模穩中有增。截至2023 年10 月底,全國脫貧人口務工規模3298.25 萬人,超目標任務279.08 萬人,有力推進脫貧人口收入持續增長。
防止發生規模性返貧是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穩定器”。當前,工資性收入是脫貧人口收入的“基本盤”。然而在疫情等因素綜合影響下,脫貧人口穩崗就業面臨較大壓力,工資性收入增長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增加。部分邊遠脫貧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基礎仍然薄弱,產業低效,持續脫貧能力建設不足,制約了脫貧人口經營性收入增長,脫貧穩定性不強。助力脫貧人口收入穩定增長,促進脫貧地區持續發展,堅決避免整鄉整村規模性返貧,才能守牢底線,為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拓展增添動力。
防止發生規模性返貧是鄉村振興的“助推器”。防止發生規模性返貧,能夠為鄉村振興提供物質精神雙重保障,助力鄉村振興全面推進。一方面通過政策幫扶等方式助力脫貧地區建設完善基礎設施,增強脫貧地區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優化脫貧地區生產生活環境,推動扶持項目落地和致富產業發展,助力脫貧人口增產增收,可以為推進鄉村振興強化物質支撐。另一方面通過動態監測等方式實現對“三類戶”的識別預警,強化醫療保障兜底功能,及時解決因災因病因疫等苗頭性問題,可以增強脫貧人口發展信心,凝聚脫貧地區發展合力,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防止發生規模性返貧是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倍增器”。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實現共同富裕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推進共同富裕,要關注脫貧人口收入問題,提升全體農民收入。一方面,防止脫貧人口規模性返貧,確保脫貧人口收入穩定,為全體農村居民收入穩定奠定堅實基礎,實現“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另一方面,在堅決守牢防止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上持續發力,加大開發型政策幫扶力度,促進脫貧人口增收,縮小脫貧人口與一般農民的收入差距,有利于縮小區域農民間收入差距,實現全體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從而不斷縮小城鄉差距,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可以說,加快推進鄉村發展,實現脫貧人口收入可持續增長,能為全體農民收入增長注入強大動力,為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提供重要保障。
堅決守牢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需要在監測機制、精準幫扶、教育培訓、產業發展等方面共同發力,打出“組合拳”,合力消除規模性返貧風險隱患,助力鄉村可持續發展。
完善防止返貧監測機制。通過“線上+線下”雙線結合,織密防止返貧動態監測網。打通各部門監測平臺數據壁壘,推動防返貧監測大數據協同共享,實現數據“主動預警、及時跟蹤”。開展線下精準核查,加大監測部門對監測對象疑似、預警等相關數據的線下核對力度,將有致貧返貧風險的農戶及時納入監測范圍,提高防返貧監測的及時性和準確性。對因災因疫因病突發嚴重困難等苗頭性問題,啟動相應幫扶預案,切實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化解,將返貧致貧風險解決在萌芽狀態。
分類施策強化重點區域重點人群幫扶。要著重加強脫貧地區的全面核查,立足于脫貧地區可持續發展,編制幫扶方案,高效利用幫扶資源增強脫貧地區自我發展能力,提高產業和就業幫扶實效,夯實脫貧基礎。對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區,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就業幫扶力度,強化公共服務,實現搬遷群眾在盡快融入的基礎上發展致富。對有勞動能力且有就業意愿的監測戶,落實開發式幫扶舉措,提供公益性崗位支持,增加就業機會。對沒有勞動能力易返貧致貧的監測戶要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強化低保、醫療、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措施,應保盡保,將符合低保、特困供養等社會保障措施條件的農戶及時納入保障范圍。
加大教育培訓力度。統籌農村勞動力培訓資金,最大限度發揮資金聚合效應。建設就業技能培訓平臺,以市場就業需求為導向,緊密結合培訓對象實際,采取“培訓+上崗”“孵化式”“師帶徒”等多樣化培訓方式,精準提升農村勞動者勞動技能。開展智志雙扶教育活動,提高脫貧人口和低收入農民就業脫貧發展增收的認識,激發主動就業的積極性,強化脫貧人口內生發展動力。
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融合發展。立足于本地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精準務實培育鄉村產業,加快形成“一縣一業”發展格局,完善鄉村產業聯農帶農機制,不斷增強脫貧地區內生發展活力。深入挖掘本地農產品價值,通過“強一接二連三”的方式壯大產業基礎,延長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增加就業崗位,讓更多農民實現穩就業促增收。探索鄉村產業發展新模式,大力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培育鄉村產業主體,創新合作社、企業、農戶等參與主體有機合作方式,聚合多元主體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增強比較優勢,強化品牌意識,做強拳頭產品,增強鄉村產業發展可持續性。統籌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踐行“兩山”理念,推進農業發展節能降耗,改變資源過度開發、要素投入粗放的傳統發展方式,借助綠色資源,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打造綠色健康的新業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