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昌虎
摘要:文化和旅游部印發了《“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在文件的思想指導下,“文旅融合”成為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的時代主基調。本研究基于對峨眉山史料的考察以及前人學者的研究,探究峨眉武術旅游的理論內涵和發展價值。結合峨眉武術旅游發展現狀,發現峨眉武術文化的非遺傳承仍舊存在“固態”和古板的現象,峨眉武術旅游發展在人才培養、數字化項目探索以及游客體驗感等方面均有較大改進空間。
關鍵詞:文旅融合? 峨眉武術旅游? 峨眉武術文化? 優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8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8902-(2024)-04-054-3-JF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通過武術、旅游、康養等元素的有機融合,打破傳統文化束縛,深入研究峨眉武術文化旅游的發展策略具有重要理論和實踐意義,本研究將通過翻閱史料、官方指導性文件、權威期刊相關研究成果,挖掘其深厚歷史文化內涵,探討峨眉武術旅游發展的價值,試圖從峨眉地域文化與峨眉武術文化的連接脈絡出發,考察峨眉武術旅游的現代化發展現狀,梳理新時代峨眉武術旅游創新性傳承,創造性轉化,以及其現存困囿,為峨眉山文化旅游產業以及峨眉武術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提供新思路,實現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推動地方文化繁榮和傳統文化傳承,為地方文化振興和國家軟實力提升貢獻綿薄之力。
1、“文旅融合”背景下峨眉武術文化旅游發展的價值與優勢
1.1、“文旅融合”下峨眉武術旅游發展價值
(1)社會價值——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
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后,人們對身體健康的需求日漸強烈,更加重視健身、康養和修養身心。峨眉武術起源于峨眉山,在儒家“俠文化”和道家“道文化”的熏陶影響下,其功法主要以格斗技藝和養生功法為主,具有快慢相間,剛柔并濟的特點,體現了對道教內家功夫心法的融合應用,在健身和康養的需求上充分滿足了當下人民群眾對追求身心健康的需求;同時,峨眉武術文化具有濃厚巴蜀地域民俗特征,游客在旅游中體驗峨眉武術技藝、文化起源及其理論體系,直觀形象地感受獨特的峨眉武術文化風韻和魅力,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增強了人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在一定程度上夯實了文化自信的根基。
(2)經濟價值——就業率與地域消費雙促進。
峨眉武術與峨眉山旅游資源的融合,從經濟價值上看,發展峨眉武術旅游是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的沖撞和交融。因峨眉武術與峨眉山旅游關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且相互影響的,兩大產業的融合對于經濟效益勢必構成正向驅動。從武術產業消費的核心層來看,游客通過體驗峨眉武術技藝、觀看峨眉武術競賽表演甚至參加峨眉武術培訓班等促進消費;從外層來看,游客還可通過購買峨眉武術相關圖書、影像,峨眉武術旅游,峨眉武術相關的紀念品、服裝、器械等促進消費;同時,峨眉武術產業的發展與消費也需要峨眉武術傳承人和愛好者為游客提供服務的機會,為社會帶來很好的經濟效益。
(3)文化價值——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推進我國文化自信自強,提出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峨眉武術于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發源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不僅僅具有很強的攻防技巧,更是蘊含融合了儒家、道教與巴蜀地域等多種文化內涵。其儒家文化強調中庸之道,主張和諧、仁義;道教作為本土宗教,承襲了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其中所涉及的對天、地、人等自然元素體現了“自然崇拜”的思想,追求天人合一,注重自然與人的和諧共生;巴蜀地域文化為峨眉武術注入獨特的地域特色,為其發展提供了豐厚的土壤,技藝中很多靈感都來源于自然,如“鶴舞長空”、“龍行天下”等。因此,峨眉武術旅游的文化價值不僅體現在其高超的技藝上,更體現在與儒家、道教、巴蜀地域文化的深度融合上,在欣賞峨眉武術的過程中,讓游客感受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深入了解中華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1.2、峨眉武術旅游發展優勢
(1)豐富的文化與旅游資源。
據史料記載,峨眉武術源于殷商,成于南宋,盛于明清,弘于現代;據《峨眉山志》中記載,唐宋時期,峨眉山道教的發展十分昌盛,僧道們經常會在念經之余打拳、舞槍弄棒,取長補短、峨眉武術逐漸形成;至民國時期,儒家思想“五倫”、“八德”的價值觀對峨眉武術的傳播發展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峨眉山作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雙遺產”之地,以金頂“四大奇觀”和“峨眉十景”等絕美的自然風光得天獨厚,秀甲天下,風景區的旅游生態系統涉及多個亞系統,包括自然、經濟和社會等,是一個具有豐富參數的復合生態系統;除此之外,峨眉山還有其它方面的特色,如峨眉武術、古建筑寺院與不可移動的文物(如佛像)等都被記錄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這些旅游資源都為峨眉武術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天然的優勢。
(2)政府政策支持。
首先,資金政策支持,2021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的意見》中,明確了中央補助資金支持、降低稅費負擔、進一步加強金融支持等政策,這一政策對峨眉武術的發展產生積極影響;同時,峨眉山市政府每年撥款3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峨眉武術的發展,包括峨眉武術區域布局、發展投資、稅收、就業、宣傳營銷、消費促進等,為峨眉武術發展提供有益條件;其次,政策驅動,2022年峨眉山市政府辦公室印發了《峨眉山市“十四五”武術產業發展規劃》、《峨眉山市“十四五”文旅融合發展規劃》以及《峨眉山市“十四五”文旅康養產業規劃》,體現了峨眉山市政府在“十四五”期間發展峨眉武術旅游的決心,以推進武術與旅游、演藝、文創、康養等產業的良性互動和融合共創,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武術對外開放格局;最后,考核督導,為了推動峨眉武術的長期發展,峨眉山市政府已將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學校等普及和推進峨眉武術發展的情況納入考核督導評估。這一目標舉措確保了對峨眉武術的發展進行有效的推動和監督,將全面地評估和監督峨眉武術發展的進程。
(3)順應“文旅融合”的時代發展態勢。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戰略部署,這為文旅融合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峨眉武術旅游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發展特征。當前,峨眉山市政府為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促使旅游業和制造業創新互動。峨眉山市將文化旅游作為引領現代化建設的主導力量,在2021年時任市長吳小怡在市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強調峨眉山景區的核心帶動作用,致力于推動全新的“景城一體”發展,構建世界級服務配套體系。同時,持續推進峨眉南山旅游的全面開發,加快構建峨眉山景區“北上南下”交通大環線,重新塑造全域旅游的全新體驗和線路。這些措施的目標都是促進峨眉山市的現代化建設,提升峨眉山景區的旅游體驗,吸引更多游客。
2、峨眉武術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及成因
2.1、數字媒體傳播效果不佳
數字媒體的傳播是建立在信息傳遞的基礎上,是一種虛擬、模擬、視覺和機械復制的大眾文化消費品,呈現核心是以個人需求和人機融合的表達方式,從模擬現實到直接操控現實。顯然利用數字化媒體對于峨眉武術的傳播和發展是一種更加高效、便捷的手段,但根據目前峨眉武術的主要傳播手段還是較為傳統的群體傳播、圖文傳播,已有的通過新媒體等網絡傳播良莠不齊,武術污名化現象屢見不鮮。在川內高校中使用數字媒體傳播峨眉武術的,如在使用精品課程開發的僅有內江師范學院一所,且開發力度和使用效果欠佳。究其原因是傳統文化的傳播的低效化仍然存在,雖然新媒體等數字化傳播方式高效,但對于傳統文化的精髓及文化內涵的滲透實現力度較弱,普通大眾的關注度和輻射度不夠,造成了峨眉武術數字化探索發展的困境。
2.2、包裝運營機制落實滯后
在《峨眉山市“十四五”武術產業發展規劃》中所提及的相關發展規劃,目前峨眉武術發展呈現出的武術產業存在“有資源,缺基礎”、“有品牌,缺產品”、“有市場,缺細分”、“有文化,缺特色”的情況。其“缺基礎”主要在峨眉武術培訓推廣的基礎場館設施、服務供給以及機制體制等方面;“缺產品”主要體現在以峨眉武術為核心文化輸出的文創產品,缺少具備較高觀賞性和引領性的“鎮店之寶”;在“缺細分”上沒有將旅游資源“深挖”和核心“吸引性”特征發揮徹底;在“缺細分”中并未突出“峨嵋派”的養生特性與攻防格斗的內在含義,導致傳播效果不好,民眾認可度不高。從峨眉武術展演的實際運營與表演內容上看,以峨眉武術為主、以歌舞、雜技等為輔,展現巴蜀地域文化的特色表演;從峨眉武術旅游的包裝與推廣的現實效果來看,在“美團”、“去哪兒網”、“攜程旅行”等峨眉山網絡售票渠道界面中不乏有官方與“旅游大V”發布的旅游攻略及必去景點等,但其中對景點或特色的介紹均無峨眉武術的蹤影,更多是對已很出名的金頂、萬佛寺等或旅游路線選擇的介紹,可見峨眉武術旅游實際并未真的與峨眉山旅游結合。
2.3、專業人才儲備嚴重短缺
峨眉武術專業人才的培養主要是通過武館的方式進行,師資力量方面相對薄弱,據官方文件了解,峨眉山市儲備的峨眉武術非遺傳承人43人,武術段位人員4000余人,競技武術套路國家一級裁判員3人,散打國家一級裁判員2人,人才類型多以競技體育人才為主,而學校體育競賽的發展與建設從培養規模、促進全面發展以及拓寬輸送渠道等方面對于競技體育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意義,而根據文獻資料查找,目前有針對性開展峨眉武術后備人才培養的高校僅內江師范學院,相關學術的研究也是基于內江師范學院的個案研究。可見,峨眉武術的相關理論以及攻防技能想要大規模、高質量傳承顯得尤為困難,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峨眉武術文化的弘揚。
3、文旅融合背景下峨眉武術文化旅游發展策略
3.1、推進“數字+峨眉武術”的項目探索
2022年11月,國家體育總局提出“科技、人才、創新”助力武術高質量發展。如采用2D和3D數字動畫技術,以圖像、視頻、三維動畫等形式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視化。通過這些手段恢復、再現和解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場景、事件或過程,實現與原物或原事項完全相同的恢復和再現,運用真實感角色生成場景構建、動作綁定、人機交互和知識建模等技術,快速創造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情境和行為。發展峨眉武術的觸角可逐步伸向海量數據的網絡空間,為峨眉山景區提供包括游客畫像、偏好分析等在內的智慧文旅解決方案,開發適合各類群體游客喜聞樂見的與峨眉武術文化相結合的各種闖關或競賽類游戲體驗項目,實現峨眉武術在更廣泛的社會人群中實現“活態”傳承和發展,真正促進“文旅融合”。
3.2、“文旅融合”+“鄉村振興”,助力品牌打造
緊盯峨眉山市“旅游興市,產業強市”發展主線,將鄉村振興與峨眉武術旅游相結合,為地方經濟注入新的活力,提升鄉村形象和文化底蘊。首先,可在鄉村設立峨眉武術培訓中心,吸引專業武術教練和愛好者,培訓傳承峨眉武術的精髓,培養更多的武術人才,從而形成鄉村的武術文化氛圍;其次,完善鄉村旅游配套設施,提升游客互動體驗感,打造峨眉武術品牌,如在餐飲、住宿、交通等設施上為游客提供更便利的條件,促使更多游客前來參觀,親身感受峨眉武術的魅力,同時推動本地產業鏈的發展;最后,建設峨眉武術文化博物館,展示歷史淵源和傳統武術器械,并定期舉辦武術文化展覽,吸引更多游客深入了解峨眉武術文化,同時制作峨眉武術主題的文創產品,如手工藝品、服飾等紀念品,推動地方文化的傳播,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武術文化。
3.3、景區提質擴容,促進正向口碑效應
應當牢固樹立“以游客為中心、高質量求發展”理念,內強管理、外樹形象,標本兼治提升管理服務質量,優化游客游覽體驗。首先,對相關崗位的員工進行分類、有針對性地進行專業的培訓,確保他們能夠提供優質的服務;其次,對景區的設施進行定期的維護和更新,確保其安全性和舒適性;再次,對景區的運營進行科學的規劃和管理,確保游客能夠順暢地游覽;最后,杜絕過量、劣質的“文化廣告”植入,影響游客體驗感,不利于正向口碑的形成,更不利于對于峨眉武術文化的沉浸式體驗。通過對景區從旅游路線的流線設計,到針對游客種類的分流吸引與服務、景區消費的規范化管理以及景區環境衛生的穩定維護,都將直接決定游客的旅游幸福感。
4、結論
峨眉山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優渥的自然資源為其旅游資源提供了扎實的自然保障。發源于峨眉山的峨眉武術受巴蜀地域文化以及峨眉山佛道文化的影響,形成了豐富的攻防格斗技藝特征,融合“俠義文化”與“養生文化”,區別于武當武術與少林武術獨秀于巴蜀。“文旅融合”時代背景下,峨眉武術旅游的發展在宏觀政策、財政政策等方面已經具備了良好的先決條件,但在峨眉武術人才培養和地域儲備,峨眉武術現代化旅游產業以及武術演繹等方面的落實效果均不容樂觀,峨眉武術專業后備人才培養的“主戰場”幾乎處于缺失狀態,其整體發展處于政策在前,落實與發展滯后;在“科技、人才、創新”助力武術高質量發展的指導需求下,峨眉武術旅游的互聯網融合以及數字化項目探索均涉獵不足,非遺文化傳承與弘揚的“固態”與陳舊的普遍現象在當前的峨眉武術旅游發展上依然存在,無法適應社會發展需求。
參考文獻:
[1]張赫名,孫曉光.陸海文化融合視域下的道教文化[J].中國宗教,2023(10).
[2]王一秀.“文旅融合”視域下峨眉武術旅游的優化路徑與推進策略研究[D].南京體育學院,2021.
[3]趙麗梅.緩解租房壓力各地在行動[N].中青報,2022-06-08(001).
[4]伏旭凡.社區參與型旅游景區治理優化研究[D].云南財經大學,2023.
[5]曾小清,王晉朝.“文旅+”加出新空間峨眉山蓄勢突圍[N].四川日報,2023-01-05(001).
[6]李剛剛,張長念.新媒體時代傳統武術污名化的過程及消除策略[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22,34(05).
[7]張然,李慶波,劉衛軍,張楠.體教融合視角下學校體育競賽賦能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探析[J].體育文化導刊,20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