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娜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 100124)
突發公共事件事關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大學校園的安全穩定,如應對不力,則可能會使局部危機發展成為系統性風險矛盾。加強突發公共事件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黨委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的必然選擇,是各級領導干部履職盡責的生動實踐,也是全面提升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方面。高校黨委必須樹牢安全發展理念,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在應急處突中的重要作用,以立體化舉措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維護校園安全穩定。
突發公共事件一般社會危害程度較大、影響范圍較廣,涉及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社會安全事件、公共衛生事件等多種類型,在其中任何一種情景下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魻柸S結構具有整體性、綜合性、科學性強的特點,能夠為突發公共事件下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統一的思想方法,有助于高校研判系統性風險誘因,提升學生工作隊伍的態勢感知能力,避免延誤最佳教育時機。以霍爾三維結構為理論支撐,搭建突發公共事件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型涉及三個維度。
①時間維度,強調對突發公共事件不同發展階段的劃分?,F實中,由于事件本身具有較強的突發性、不確定性和破壞性,且處理流程復雜、規模信息量大,對人員素質要求高,因此,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和事件的具體特點,采取不同的階段劃分方法。從近年來高校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經驗看,普遍將應對過程劃分為快速圍堵階段、完善體系階段、全面攻堅階段、逐步恢復階段。歷史和實踐證明,只有對事件發展周期進行清晰判斷,才能確保在突發公共事件的不同階段準確把握學生思想和心理的變化,將階段性思想政治教育目標與立德樹人的長期根本任務有機結合,提升教育引導實效。
②邏輯維度,表示在每個發展階段下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必需的內容和流程。根據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一般規律,可將其劃分為七個步驟。一是明確教育主體,即在多元治理主體中,根據工作實際需要,確定一個牽頭責任主體和其他多個配合單位,并根據高校黨委應急處突工作部署安排制訂責任主體(單位或個人)工作職責和履職邊界。二是細分教育對象,既可以按照常態下本碩博或年級、性別等層次類別劃分,也可結合特殊形勢,根據校園物理環境布局,以條塊管理為依托,按學生住宿、教學的區域來劃分。必要時,還可考慮覆蓋學生家庭成員作為工作對象。三是制訂工作方案,既要在危機來臨時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基本生活訴求,也要善用政治思維貫徹落實上級黨組織和學校黨委決策部署要求,統籌教育目標、內容、方法、載體等環節要素,引導學生上好突發公共事件下的思政課、心理課、人生課。四是建立服務保障體系,整合人員數據庫、物資數據庫、設備數據庫、場地數據庫,全面堵塞突發公共事件下的管理漏洞。五是評估與優化,強化對特殊時期學生管理政策和制度制訂的風險評估,牢牢守住不發生負面性輿情的底線。六是推進方案實施,堅持思想政治教育再深入、重點人群管理再加強、重要陣地管理再嚴密、基層工作責任再壓實,以突發危機事件應對中的身邊人身邊事為典型案例,推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實落細。七是復盤與總結,深刻汲取事件發生時社會面和教育領域的經驗教訓,做好“平戰轉化”工作,積累工作經驗。
③知識維度,表示在進行邏輯軸上每個工作步驟的同時所必需的知識積累和技術支撐。一方面,隨著“三全育人”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常規內容愈加豐富,教育場域和形態更加多樣,對教師知識結構的完整性、全面性、靈活性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因受到突發公共事件危害的影響,學生的思想狀況可能產生比較廣泛的波動,精神壓力和心理壓力驟然增加,輿情管控難度也會更大,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挑戰。因此,除了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掌握基本的教育學知識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還需要具備一定的應急管理技能,即傳播學、信息學、大數據科學、公共管理、心理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知識,以便做好特殊情況下的學生思想政治工作。
系統觀念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思想之一,它要求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方方面面,在事物發展變化的普遍聯系中,辯證把握矛盾的對立統一關系。如圖1 所示,陰影部分表示高校學生工作隊伍正在應急處置某突發公共事件,當前正處于事件發展的“完善體系階段”階段(X 軸—時間維),且正在同步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推進方案實施”的具體工作(Y 軸—邏輯軸),在這一環節中需要綜合運用到多項跨學科的知識和技能(Z 軸—知識軸)。應用突發公共事件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維模型強調的就是要堅持系統觀念,統籌考慮時間維、邏輯維、知識維三個向度之間的相互制約和影響。

圖1 突發公共事件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維模型
①突出時間維的發展理念。第一,要堅持用長遠的眼光看待階段性災害,在權衡利弊中妥善處理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應準確把握時代背景和事態演變,針對事件的階段特征和學生成長的內在需求,抓緊抓實危機應對處置,確保人才培養不斷線、不停擺。第二,要堅持“應早盡早”原則,始終把師生生命安全擺在首位,迅速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危機蔓延發酵,為教育長遠發展和校園安全穩定搶奪時間、創造條件。第三,要推動事后處置向事前預防轉型,在強化風險源頭防控上求實效,在彰顯我們黨堅持“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和為民情懷、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方面,夯實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消除突發公共事件下的思想困惑和情緒壓力、贏得廣泛理解與支持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
②強調邏輯維的辯證思維。第一,要立足科學理論,自覺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應急管理的重要論述作為開展工作的邏輯起點,教育引導學生充分理解和配合學校共渡難關,確保安全風險得到有效化解。第二,要堅持問題導向,邏輯軸上的七項步驟沒有嚴格的時序關系,可依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依次、交替或反復出現,關鍵是在進行每個步驟的同時要找準危機處理過程中學生思想困惑的根本問題和深層次矛盾,推進標本兼治。第三,要把握實踐要求,不能攻其一點、不顧其余,要打好思想政治教育“組合拳”,最大限度釋放化“?!睘椤皺C”的育人功能。
③強化知識維的積累儲備。第一,知識技能的運用要建立在堅定政治立場的基礎上,必須高度重視培養學生工作隊伍的政治素養,增強政治意識,養成不折不扣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學校黨委工作要求的思維習慣。第二,要深化對危機事件過程中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意義的正確認識,突出對多元知識體系的構建與完善,以完整的知識結構和全面的技能素養為支撐,提升應急管理和科學治理能力,破解危機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問題。第三,要增強學生工作隊伍的憂患意識和底線思維,警惕麻痹思想、僥幸心理、畏難情緒,對可能發生的嚴峻挑戰和重重困難要做到心中有數、手中有策,通過有意識地學習知識,盡力把問題解決在萌芽之時、成災之前。
①強化時間維度的延展,正確處理好“應急處置與長遠發展”的關系。一方面,要堅持“履職不越位”,積極配合衛健疾控機構做好醫療救治等工作,必要時也要顧全大局,采取特殊措施主動擔當,及時防范和阻斷校園風險向校外擴散,避免成為社會面危機的“放大器”。另一方面,要堅持“盡責不缺位”,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功夫下在平常、抓在日常,隨時做好打大仗、打硬仗的準備。要充分發揮教育系統的組織優勢、管理功能和動員能力,堅持將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制訂科學規范、流程清晰、操作性強的工作方案,自覺做好思想引領、心理疏導、教育管理、服務保障等主責主業。要教育引導學生在暫時的危機事件應對過程中將小我融入大我,鼓勵學生參與救災支援等志愿活動,增強實踐育人成效。
②做好邏輯維度的判斷,正確處理好“思想引領與行為管控”的關系。第一,應按照“正面引導、釋疑解惑、主動服務、回應訴求”的方針,加強師生關心關愛,主動開展一對一談話,提高學生的自我心理調適能力,幫助學生緩解焦慮、舒緩壓力。要特別強化校園生活、物資保供、就醫咨詢等服務保障,確保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有特殊需求的學生不因突發公共事件而受到實質影響。第二,要壓實各級黨組織和學生工作部門的主體責任,暢通溝通表達的渠道,及時掌握學生思想傾向、情緒狀態和心理波動,對于合理訴求必須第一時間回應解決,對于錯誤言論和誘導信息要及時澄清謬誤、統一認識,避免形成網絡熱點,全力守住不發生負面輿情的底線,嚴防產生次生災害、連鎖反應和繼發問題。第三,要讓學生感受到“嚴管就是厚愛”,嚴格落實危機事件中可能采取的管控措施,落實學生行為指引要求,樹立敬畏規則、遵規守紀的鮮明意識。
③找準邏輯維度的變量,正確處理好“黨建引領與監督檢查”的關系。一方面,要做到應急處突的重點難點在哪里,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就發揮在哪里,可根據實際情況構建臨時黨支部,促進師生黨員亮身份、擔使命,在思想、文化、行動引領方面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用好黨員先鋒隊“突擊力量”。另一方面,要強化監督檢查,擰緊紀律發條,加強對履責不力個人、單位的嚴肅問責追究,及時通報學生教育管理方面的問題,舉一反三查擺不足、補齊短板。
④拓寬知識維度的廣度,正確處理好“組織隊伍與鍛造隊伍”的關系。第一,應發揮應急處突的“磨刀石”作用,吸納科研組織、社會組織、企業等各方力量,通過技術支持、咨詢服務等多種形式[1],構建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育人共同體,形成校院兩級、線上線下、學校與屬地協同聯動的調度指揮體系,實現從常態化教育到應急管理狀態的自如切換。第二,要加強特殊時期值班值守和多場景演練,一旦發生災害事故和重大險情,須迅速啟動應急響應。第三,有條件的高校應加強應急管理學科建設,加強監測預警、指揮調度、安全保障等科研創新,健全學生信息共享機制,發揮學生軌跡大數據分析作用,提高風險早期識別和預警能力,為應急處突狀態下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技術支撐。第四,要做好過程性評估和總結性復盤,將有效的應急措施上升為促進師生健康安全和教育發展的制度性文件、技術規范或指導方案,探索推行在線管理服務、數字化監管、安全培訓等[2],有力提升學生工作系統應急實戰能力和常態防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