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莉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要求語文學科以“學習任務群”的組織形態進行大單元教學。古詩文作為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古詩文大單元教學強調古詩文素養本位和課程內容整合,進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本文以統編語文教材八(上)第三單元古詩文教學設計為例,淺談古詩文大單元教學設計策略。
課程設計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系統活動。教學設計是指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有序安排教學要素,確定適當的教學方案和思路。課程設計是大概念,是宏觀上的;教學設計是小概念,是具體化的。教師進行大單元教學設計應該堅持課程設計與教學設計的統一,突出課程意識,理解語文學科的基本結構。教師可以根據課程設計先明確單元大概念,確定教學目標,然后創設一個學習的大情境。情境有文本情境、問題情境、認知情境、文化情境、生活情境等多種類型。例如,基于信息化社會的快速發展,具體的情境可設置為制作微電影、發送朋友圈、推送公眾號、制作明信片、編制歌謠等形式。
統編語文教材八(上)第三單元主題為“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選錄了幾篇寫景抒情的古詩文。筆者結合課程設計的單元目標及古詩文的具體內容,以“眼中景心中情”作為大概念,進行教學設計,設置“央視《遇見最極致的中國》紀錄片欄目組征集有關祖國山河美麗風光的微電影”大情境來展開教學,各學習小組以本單元的古詩文為素材,將朗讀、解說的視頻制作成微電影并完成相應的寫作任務投稿。
大單元教學可以分為這樣幾個課段:自主預學課、精讀引領課、閱讀整合課、自讀展示課、讀寫融通課。大單元教學可在課段設置的基礎上建立相應的學習任務群,訓練學生的思維整合能力,提升閱讀素養。
筆者基于上文所設計的大情境,結合大單元教學的幾個課段,建立學習任務群,設計本單元五大具體任務,引導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思考,最終走向實踐,學會遷移與運用。
具體設計如下:
第一課段:自主預學課,完成任務一(兩課時)
任務一 走進電腦房,我是搜索員(通文義):請利用網絡和工具書查閱字詞解釋及相關資料,疏通文義。
第二課段:精讀引領課,完成任務二(兩課時)
任務二 進入播音間,我是朗讀者(誦美文):請選擇合適的圖片、視頻和音樂,朗誦你喜歡的段落(也可以是全文)。
第三課段:閱讀整合課,完成任務三(兩課時)
任務三 身臨采訪室,我是解說員(賞美點):給作品配上現代文解說,介紹畫面內容及畫面特點,并說說作者是如何寫景的。
第四課段:自讀展示課,完成任務四(兩課時)
任務四 來到欄目組,我是設計師(悟情思):簡介作者,品析情感。將音畫、視頻、朗誦、解說等有機組合,制作微電影發送給欄目組。
第五課段:讀寫融通課,完成任務五(一課時)
任務五 走進寫作坊,我是小寫手(寫美景):用優美的文字介紹鹽城的一處美景,作為紀錄片《大美鹽城》的腳本。
由五大具體任務組成的任務群厘清了閱讀任務與課段設置的關系,并合理運用數字化教學,有效提升了古詩文大單元教學的課堂效率。
課程評價包括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過程性評價應貫穿于學習全過程,將二者有機融合,實現學生語文素養的大進階。以任務五的評價量表為例:

《大美鹽城》紀錄片解說詞評價量表
在寫作過程中,學生可以結合本單元“眼中景心中情”的大概念,把閱讀過程中學習到的寫景方法以及一些優美的詩句,遷移到自己的寫作中。同時對照評價量表,學生可以通過自評和互評的方式對寫作內容進行修改,從而實現讀寫水平的再提升。學習過程中的評價量表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有效提升了學生的讀寫素養和創新思維能力。
通過學生課堂生成情況來看,開展古詩文大單元創新教學,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更能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與寫作素養,培育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創新品格和創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