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競進 唐崇明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 年版)》明確指出,改變過于注重以課時為單位的教學設計,推進單元整體教學,體現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以及學習內容與核心素養表現的關聯。在此理念下,筆者嘗試將課堂教學任務分為單元前建構、單元-課時和單元后建構三種類型,現以蘇科版數學教材七(下)第十章“二元一次方程組”單元后建構為例,闡釋單元整體教學視角下單元后建構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后建構課堂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對已經掌握的知識進行重新建構,用一條知識結構主線將分散的知識串聯起來,形成結構化的知識體系,讓學生重新認知,形成思想方法,提升核心素養。因此,本單元的目標確定為:借助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自主活動的過程中主動構建本章的知識結構;經歷“問題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釋與應用”的學習過程,加深理解相關數學知識;通過思考、交流等活動,體會類比、轉化、整體等數學思想。
重點:二元一次方程(組)和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正確建立數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難點:二元一次方程組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問題1 五月陽光明媚、春暖花開,七年級225 名同學準備乘坐大客車和中巴車去九龍口春游,已知每輛大客車可乘坐45人,中巴車可乘坐30人,剛好坐滿。請問大客車與中巴車各有多少輛?
師:這個問題,你能夠解決嗎?
生:設大客車有x輛,中巴車有y輛,根據等量關系,我們建立方程45x+30y=225。
師:你還想到了哪些知識呢?
生:二元一次方程的定義,含有兩個未知數,并且所含未知數的項的次數都是1的方程叫作二元一次方程。
生:二元一次方程的一對未知數的值叫作這個二元一次方程的一個解。
師:一個二元一次方程一般有幾個解?
生3:無數個。
師:結合實際情境,大客車和中巴車的數量有限制條件嗎?你能解決問題嗎?
生:x和y都是非負整數。利用枚舉法,從最小的非負整數0 開始,給出x的值,然后求出符合條件的y值。
師:很好。但很明顯這個方法的計算量比較大,還有更簡單的方法嗎?
生:我們可以將45x+30y=225 兩邊同時除以15,將其化簡為3x+2y=15,再利用枚舉法求非負整數解,計算上更加簡便。
生:可以用含有x的代數式來表示y,即,因為y是非負整數,所以15-3x要能夠被2 整除,則x是奇數,x可以取1、3、5,可 以 求 得 非 負 整 數 解 為
生:我們可以利用含一個未知數的代數式表示另一個未知數的方法,求出方程有非負整數解時x、y的取值范圍,然后進一步確定解。
【設計意圖】以真實的情境——春游為背景,把知識的回顧與問題情境結合在一起。通過對情境問題的再創造、再解決,不斷追問,復習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同時,通過對實際問題的分析、解決,歸納、總結求非負整數解過程中的一般方法。
問題2 七年級225名同學準備乘坐大客車和中巴車去九龍口春游,已知每輛大客車可乘坐45人,中巴車可乘坐30人……
師:從這個生活實際問題中,你想到了什么數學問題呢?
生:可設大客車有x輛、中巴車有y輛,根據題意,可得一個二元一次方程45x+30y=225。
師:你能對這個問題添加適當的條件和問題,并加以解決嗎?
生:一共安排了6輛車,剛好坐滿,請問大客車與中巴車各多少輛?
生:根據條件可設大客車有x輛、中巴車有y輛,根據題意,可得一個二元一次方程組
(教師追問,引導學生完善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概念,進一步完善知識結構。)
師:我們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基本方法有哪些?你能解這個方程嗎?
(請學生用兩種不同的方法板演完成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求解過程。)
師: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基本思路是什么?體現了什么樣的數學思想?
生:把“二元”轉化為“一元”,體現了轉化的數學思想。
【設計意圖】通過對情境問題添加條件,復習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概念。再通過復習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基本方法,滲透轉化思想,為學習多元一次方程組解法埋下伏筆。
問題3 解方程組:
師:我們該如何求解這個方程組呢?請兩名同學用不同方法板演(求解過程略)。
師:他們的求解過程有什么不同?體現了什么樣的數學思想?
生:第一種是直接化簡,應用加減消元法或消元法;第二種應用了“整體”思想。
【設計意圖】從問題3 中的方程組求解過程出發,幫助學生回憶含分母和含括號的二元一次方程組解法,引導學生發現這個方程組的整體特點,讓學生感受整體思想。
問題4 同學們來到了九龍口,看到了商店里琳瑯滿目的商品,決定買點食物與飲料。下面是兩名同學的對話。甲同學:我買了1 瓶飲料和3 份肉串共花了m元。乙同學:我買了2 瓶飲料和5 份肉串,比你多花了11元。
師:針對上述對話,你能提出哪些問題?你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這些問題嗎?
生:設一瓶飲料x元、一份肉串y元,則
生:不能求得方程組的解,因為未知數有3個,而方程只有兩個,所以求不出來。
師:如果請你來添加一個條件,你會怎么添加?能求出各自的單價嗎?
(學生自主添加條件,展示求解過程。)
師:如果同學丙說,我買了1 瓶飲料、1份肉串,共花了7 元,現在你能求出飲料和肉串的單價嗎?
生:根據丙的條件,可以得到x+y=7,得到關于x、y、m的三元一次方程組:
師:這個方程組你該如何求解?
(學生交流用兩種不同的方法求解。)
師:兩位同學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什么?體現了什么樣的數學思想?
生:消元法。先將三元一次方程組轉化為二元一次方程組,再將二元一次方程組轉化為一元一次方程,體現了轉化的數學思想。
【設計意圖】通過開放性問題的設計,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通過一題多解,開拓思維,體會到解決含參問題的本質就是消元,加深對轉化思想的認識。
問題5 在九龍口,同學們決定租船游湖。如果租3 艘大船、2 艘小船,則可以載21 人;如果租2 艘大船、1 艘小船,則可以載13 人。(1)請問每艘大船和小船各可以坐多少人?(2)七年級7 班共40 名同學參加,請問要怎么租船,可以使船剛好坐滿呢?
師:問題(1)中,存在什么樣的數量關系?我們可以通過什么方法使數量關系變得清晰?
(學生運用列表格法進行解答,求得每艘大船可以坐5人、每艘小船可以坐3人。)
師:問題(2)中,所蘊含的數量關系又是什么?你能列出方程嗎?
生:設租了m條大船、n條小船,可得5m+3n=40。
師:這個方程隱含著什么樣的條件呢?其實質是什么?
生:m、n為非負整數。
生:求二元一次方程5m+3n=40 的非負整數解。
學生計算,得出結果,5m+3n=40 的非負整數解為從而確定了解決方案。
所以,方案①:租大船5 條,小船5 條;方案②:租大船2條,小船10條。
【設計意圖】延續情境,提出新問題,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且應用于生活。學生面對實際問題,要能運用所學數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增強數學應用意識。
(1)今天與大家復習了哪些知識?這些知識點分別蘊含著哪些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
(2)二元一次方程和我們學過的哪些知識有內在聯系?后續我們還會研究哪些方程?
(3)你能結合本節課所學,畫出本章知識的思維導圖嗎?
【設計意圖】通過對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復習了本章的核心知識,形成知識脈絡,同時滲透轉化、類比等數學思想;利用思維導圖總結本章知識,完善知識框架,形成關于方程的知識結構,即實際問題→數學問題→構建方程(組)→解方程(組)→求出方程(組)的解→解決實際問題,感悟知識的整體性、結構性、關聯性,激發學習的興趣和動力,為后續分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學習作鋪墊。
單元整體教學關注知識邏輯,注重學生發展,最大可能地促進學生能力發展和素養提升。單元后建構課堂更強調知識之間的整體性與關聯性,需要對“單元-課時”課堂中零散的知識進行重組、整合與再構,而不是機械的簡單回顧。因此,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需要基于學生的學情,選擇合適的問題情境,以核心概念為骨架展開問題設計,給學生留足思考時間,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通過適時的追問,將本單元內的基礎知識、基本方法和思想聯系起來,構建完整的思維導圖。
傳統的復習課堂往往會出現兩種誤區:一是以例題、習題訓練代替小結復習;二是以知識的簡單羅列代替小結復習。這樣會造成復習課堂是對前面所學知識的簡單、機械重復,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數學是思維的科學,因此,在單元后建構課堂中,我們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經驗為基礎,處理好思維層次與知識探究的關系,著眼學生思維的不斷提升與發展,通過對問題的不斷設問、追問,調動學生積極思考,通過開放性問題的編擬、方法的探索,促使學生高階思維的形成。
在單元后建構課堂的教學中,教師要靈活地根據問題情境,對其進行恰當的變式提升、開放性設問,對問題的條件進行增設與改編,促進學生深度思考,促使學生在知識結構、能力結構、方法結構中形成整體互通、系統關聯的結構化知識。單元后建構課堂既要實現知識的系統化、結構化,也要生長出新的知識生長點,讓知識結構能夠在后續發展中可持續生長起來,從而達到培養學生能力,提高思維品質,發展核心素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