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亞霞
“教學評一體化”是一種將教學過程、學習過程和評價過程有機融合的教學模式,強調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評價方式的相互關聯和協調。這種模式注重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推進課程內容的優化,實現課程目標的全面落實,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音樂學科大單元教學強調對音樂核心素養的培養和深度學習。本文以人音版音樂教材八(下)第三單元“山野放歌”為例,探討“教學評一體化”視域下的大單元教學實踐,從大單元視角入手,通過大概念、大情境、大問題引領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學習,提升學生音樂核心素養,實現課堂教學目標、評價任務和教學過程的協調統一。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倡“指向核心素養的教學,超越零散的知識、技能”,這就要求音樂教師注重課堂教學的綜合化,開展形式豐富、內容綜合的教學活動,使單元課程設計結構化。
“主題”是依據新課標,圍繞音樂學科某一核心內容進行整合,能夠深度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學習內容。教師可以圍繞行為條件、學習情境、學習內容、表現特征四個維度確定學習主題。筆者設定單元主題為“山野放歌,聲高意遠”,從主題可見本單元的學習內容是山歌,其中“山野”呈現了教學情境;“放”和“高”體現學生行為條件的同時更突出了山歌的演唱特點;“遠”表達兩層含義,淺層含義是歌與遠方的聯系,深層含義是對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圍繞單元教學內容的育人價值,結合新課標要求,提煉單元大觀念——在山歌的學習中理解和傳承我國傳統音樂文化。根據學生認知規律、知識結構的相互關聯和教學難易程度,確定單元四個學時的主題分別為“興國山里踏歌行·唱山歌”“山野放歌走西北·賞山歌”“山歌樂里發現美·品山歌”“民歌漫歌情更濃·傳文化”。四個課時緊緊圍繞大觀念及單元基本問題,聚焦音樂核心素養,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樹立文化自信,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學習目標是站位學生立場建立的素養目標,是在大觀念的指引下,學生通過大單元學習,實現做到、知道進而理解的目標?;谝陨侠砟?,筆者將單元學習目標進行明確細分:第一,審美感知目標。通過感受、欣賞、表現、創造等實踐活動,了解我國山歌的音樂風格,對其產生興趣,樹立演唱的自信心。第二,藝術表現目標。用歌聲、舞蹈、創編等藝術形式表現山歌的風格特征和歌曲的演唱情緒及意境。第三,創意實踐目標。結合山歌的風格特征,創編山歌,采用不同的形式表現民歌藝術。第四,文化理解目標。理解山歌音樂特征的形成與地方文化之間的關系,體會民歌與日常生活的聯系及其功能。
“山野放歌”單元共涉及5首音樂作品,除《巴蜀山歌》是以民歌題材創作的器樂類作品外,其余均為地方山歌。筆者以指向問題的“學習任務”為線索,將單元要解決的知識、技能、文化等與學習任務充分關聯,提出單元基本問題:一是南北方山歌風格特征的形成與地域、文化有什么樣的關系?二是如何讓民歌更好地傳承和發揚?再根據學生認知規律、知識結構的相互關聯,確定單元學習課時問題。第一課時提出問題:興國山歌的音樂特征?興國山歌音樂特征的形成與地方文化之間的關系?第二課時根據教學內容提出問題:北方山歌有什么風格特征?南北方山歌音樂特征的差異是什么?第三課時教學內容為“巴蜀山歌”,提出問題:用器樂曲表現民歌藝術,美在哪里?第四課時教學內容為“民歌漫歌會”,提出問題:如何傳承民歌文化?四個課時的問題設置均指向單元基本問題的解決。
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大單元學習強調創設真實情境下的深度學習,使學生與音樂快速建立連接,掌握音樂學習的方法,實現知識遷移,提升核心素養。
認知科學家布蘭思福特在《人是如何學習的》中提到“前概念”,指出互動學習要建立在學習者的前概念的基礎上,才能準確傳達信息和知識?;谶@一理念,筆者在課前做了如下準備:
一是分析學情。歷經七年級小調、勞動號子兩個單元的學習,學生對民歌已有初步了解。進入八年級后,隨著變聲期的到來,學生往往不愿意開口歌唱。幫助學生克服歌唱的心理障礙,激發他們勇于嘗試、挑戰自我的積極性尤為重要,教師可通過情境營造讓學生在放聲歌唱的嘗試中發現自我,突破自我,實現發展。
二是設計課前任務單。在本單元第一課時學習中,筆者設計了課前學習任務單,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提前了解我國山歌的分布與種類。上課前,教師組織分組匯報任務單的學習成果,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前知識,豐富學生的前概念,進而精準施教。
教師根據單元大觀念、學習主題,創設貼近學生的學習情境,注重感知體驗,營造開放的學習氛圍。筆者設計了興國山里踏歌行、山野放歌走西北、山歌樂里發現美、民歌漫歌情更濃四個不同學習目標的情境體驗,帶領學生在山歌里暢游,在情境中感知,由境生情。例如,為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山歌的概念,筆者特邀興國山歌傳承人謝立華錄制在興國山里與山民對歌的視頻,激發學生的演唱熱情,為接下來的歌唱學習做情感鋪墊。
筆者通過設計、分解單元任務,讓學生在參與目標任務中學習,有效提高綜合探索和學習遷移能力。圍繞單元大觀念,筆者將單元主任務設定為“用不同的藝術形式傳承與創新中華傳統文化”,再將主任務分解在四個課時中,形成任務鏈,以便符合學生的認知和學習規律,層層深入,讓學生參與感知、表現、創造、傳承等音樂實踐,積累學習方法,實現學習經驗的遷移。
評價始終貫穿于教學活動中,教師樹立“教學評一體化”的整體教學觀,有助于以評促學,以評促教。
“真評價”是指全面反映評價對象的價值與特點的評價。真評價的設計應緊扣單元,關注學習全過程,基于新課標要求,凸顯情境。如筆者在第一課時的評價設計中,關注學生學習結果和核心能力發展兩個方面,設計表現性評價表,讓學生在進入課堂學習之前明確學習目標和任務,提高學習效率,使學習更具目標感和使命感。
音樂教師平時與學生接觸不多,如何通過短暫的課堂互動評價和學生建立良好關系,既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又能通過評價促進“教”與“學”的協同?筆者在“山野放歌”單元教學中,針對學生分享的初聽《打支山歌過橫排》后的截然不同的情緒體驗(熱情豪邁/寧靜悠遠),充分表達尊重與理解,同時鼓勵學生彼此接納和理解,從而營造讓學生敢于表達、敢于分享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聆聽、理解、接納、尊重中收獲成長。
新課標指出“評價貫穿藝術學習的全過程”“堅持多主體評價”。針對以上要求,筆者設計了與單元主題相關的音樂實踐活動:課堂小組合作創作、合作演唱,課后家庭民歌音樂會,主題班會展演,校園民歌閃演等課內外音樂實踐活動。在課堂活動展示中,成立考核評分小組,以教師評分和學生評分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評價;在課外活動實踐中,讓民歌走進家庭,走入社會,同時邀請家長參與音樂實踐評價,讓學生在自評、互評、師評、家長評等多元評價中,自主發現,自我反思,自我完善,形成自驅型成長,實現音樂的育人價值。
新時代音樂教師要落實課程改革的要求,探索“教學評一體化”的大單元教學路徑,更新教學方法,迭代學習方式,豐富教學評價,讓學生在主題化、情境化、系統化的學習過程中,養成適應未來社會需要的必備品格與能力,讓核心素養在音樂課堂里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