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民族器樂是中國傳統音樂寶庫中的璀璨明珠,不僅見證了中華文明的輝煌歷史,還擁有豐富的內涵底蘊,成為代表中國音樂特征的符號,在藝術普及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民族器樂在藝術普及中的優勢,探討了其在當代中國的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所具有的優勢以及未來推廣的策略。通過深入探討,文章旨在為民族器樂的傳承與發展提供新的視角和思考,以促進其在藝術普及中的作用。
【關鍵詞】民族器樂" 民族音樂" 藝術普及" 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24)23-0019-06
隨著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穩步邁進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文化藝術的普及與高質量發展愈加受到重視,有關音樂文化產業發展、傳統文化保護等一系列相關政策持續加碼,民族器樂作為中國獨特的文化標志,成為推動文化傳承與藝術普及的重要載體。文章將羅列民族器樂在當代藝術普及工作中的發展現狀,探討存在的問題,并分析其所具有的優勢以提出未來的普及策略。
一、民族器樂在藝術普及中的現狀
(一)政策支持與教育成果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于2017年1月發布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中明確了保護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要性,提出了制定與實施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相關扶持政策的重要性,計劃通過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完善相關金融支持政策等具體措施確保傳統文化的發掘與保護。民族器樂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得到更多的關注和保護。2021年,文旅部發布了《“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十四五”藝術創作規劃》,均明確提出,將全民藝術普及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品牌,要持續做好戲曲、民族音樂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工作,推動中華優秀藝術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創作出符合時代精神與人民喜好的高質量文藝作品。此外,教育部分別在2020年11月、2023年12月發布了《關于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第2112號(教育類175號)提案答復的函》《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兩份文件,其中提到民族音樂的普及教育需要納入“大中小幼”相互銜接的美育課程體系之中,至2027年要實現包括全面提升美育課程教育教學質量,培育一批國家級示范性學生藝術團等任務。
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由文化和旅游部主辦、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協辦的“第八屆全國青少年民族器樂教育教學成果展示活動”于2024年開展,除我國11所音樂院校及其附中外,各級各類院校的民族器樂演奏專業在校生均可報名參加。本次活動是對現今我國專業院校以及高等院校的民族器樂教學水平與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在高校的美育工作中,民族器樂同樣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上海財經大學民樂團就是高校美育工作成果的一個成功縮影,其民樂團自1999年成立至今,已經走過了25個春秋。作為上海高校系統中的第一支民樂團,其成員由最初的7人發展至如今固定成員60人。2005年,上海財經大學民樂團掛牌成為上海市大學生民樂基地,他們多次參加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并取得佳績,現今已經成為上海財經大學美育工作成果的“代言”。
(二)技術創新與跨界融合
科技的進步與創新幫助傳統藝術形式煥發出新的生機,也為民族器樂的普及和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2022年,為響應“互聯網+中華文明”行動,中國藝術研究院音研所與騰訊游戲聯手使用數字化手段保護傳承中國傳統器樂。該項目首先著重于編鐘和古琴這兩件古老樂器的數字采樣和音源產出。同時,該項目還創建了“傳統器樂數字化”微信小程序,面向公眾展示樂器構造與音色、樂譜記譜等專業知識,并與QQ音樂合作創新啟動了“古樂療愈”音樂特輯,通過種種技術創新方式使傳統器樂得以更廣泛地進入公眾視野。2023年,“中國民族樂器大數據中心”正式成立,該中心通過應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多種技術方式,對民族樂器的生產、演奏、銷售等環節的數據進行采集和分析,尤其是樂器音色與演奏數據方面的采樣問題。采集團隊耗時六年攻破技術難關,目前已將采集技術逐步覆蓋至民族樂器的生產廠商,解決樂器生產源頭的一系列問題。大數據中心的成立促成了民族樂器相關數據庫的建立,促進了民樂行業全鏈上、中、下游的協同合作,為整個民樂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貢獻了力量。
跨界融合是時下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匯之一,各個行業及領域紛紛開啟跨界聯動、多元融合的發展之路。《海上生民樂》是由上海民族樂團與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聯合出品的國風音樂現場,它是國內乃至全球首個民族音樂駐場演出,現今已成為現象級海派民樂原創品牌。自2021年首演以來,該團體歷時三年完成四輪駐演,呈現了100場精彩演出,刷新了國樂歷史的新篇章。自創作伊始,《海上生民樂》立足中國傳統音樂文化,追求“民族音樂、當代氣質、國際表達”的藝術理念,致力于探索一種既符合傳統民樂發展規律,又適應當代審美語境的新形式。創作者將詩歌、書法、國畫、京劇等多樣傳統文化藝術元素融入九首風格多元的音樂作品之中,展示了中國自古迄今文化藝術豐富多元的內涵。同時,制作團隊發揮文旅融合的優勢,利用上海音樂廳這個具有歷史特色的地標性文化建筑,推出與劇目緊密關聯的文旅衍生產品,有效激發了藝術消費者的參與熱情,實現了觀眾市場的拓展,同時顯著提升品牌的文化附加值與公眾認知度。
《海上生民樂》憑借創新的舞臺效果與深厚的藝術內涵,成功實現了觀眾情感黏性的構建與文化品牌的傳播效應,其受眾群體不僅涵蓋上海樂迷,還吸引了大量游客受眾,年齡層覆蓋少兒至老年,眾多觀眾評價其為“百科全書式的國樂大賞”,充分體現了其文化IP的高識別度與廣泛吸引力。
二、民族器樂在藝術普及中的發展問題
(一)資源制約: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的不平衡
在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這一對分屬于不同范疇的術語中,前者缺乏統一的量化標準,而后者則通常依據市場價格、供需關系等客觀經濟指標進行衡量。在當今市場經濟體制與全球化進程的雙重影響下,民族器樂的推廣普及工作受到了文化與經濟價值矛盾的掣肘。一方面,民族器樂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蘊含的文化價值具有難以量化的深遠意義;另一方面,為了維持市場生存與持續發展,民族器樂又必須創造一定的經濟收益,這一現實需求在某些情況下可能導致其文化價值遭到一定程度的淡化或邊緣化。
“東西不是生產以后才會變得流行的,東西是為了流行才生產的。”①當“民族器樂”這一概念被納入市場經濟框架,轉化為商品形態時,其相關的樂器與音樂作品便成了面向需求方進行挑選與交易的產品,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降低“質量”換“銷量”的現象。以“新民樂”為例,“‘新民樂’是以民族音樂元素為動機,用現代理念、手段進行創作和演繹的音樂新形式”②。通過將爵士、搖滾、MIDI等創作語言與民樂融合的方式,“新民樂”成功迎合了年輕消費者的審美需求,收獲了良好的市場反響。
同時,進入市場標志著“新民樂”已實現了由純粹藝術形式向市場商品的轉型,它必須直面消費者的選擇偏好與經濟收益目標的雙重考驗。在這個過程中,為了獲取更大的獲利空間、縮短回報周期,一些制作者將傳統的音樂作品進行夸張扭曲的二次編創,一味“求新”:將爵士或搖滾元素融入樸實真摯的民歌民樂,使原作品的樂句意境等產生了嚴重的割裂感;或直接使用西洋樂器的演奏技法演奏傳統樂器,比如使用電貝斯的手彈技法、吉他的撥片去“玩”琵琶等。這種逐利背景下所產生的種種“新”,必然是急功近利、毫無根源的,其文化內涵經不起歷史的檢驗,終會淪為“曇花一現”的“快銷品”。
(二)組織失衡:人才匱乏與教育體系的不完善
1927年,上海國立音樂學院成立,民族器樂教育自此正式邁入學院化。此后,我國眾多音樂與藝術高等教育機構陸續創立,但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結構性不足:各大院校對于民族器樂專業學科所采用的命名方式并未達成一致,諸如“國樂系”“民樂系”及“中樂系”等稱謂至今仍在多所院校中使用,且圍繞其命名合理性與準確性的討論持續存在,學界對此尚未形成統一意見。在教育內容方面,目前國內專業院校的民族器樂教學多數仍以演奏技法、各流派傳承為核心,缺乏跨學科、跨領域知識教學,課程體系相對單一,難以調動學生的創造能力。
同時,我國普通中小學中民樂教育更加滯后。在普通中小學的音樂課程課標下,傳統民樂的學習內容仍是停留在美育層面的,其主旨意在要求學生具有審美感知及文化理解的能力。系統的教材和專業教師資源的缺失,導致授課教師往往通過多媒體與課件向學生傳達民族器樂相關常識。在這種環境下,學生想要進行更細致、深層、系統化的學習只能通過課外培訓機構。然而,業余培訓機構中的師資魚龍混雜,專業能力及教學質量難以保障,這對于想要系統學習民樂的業余學生無疑是極大的阻礙。久而久之,業余與專業學習之間的“壁”難以破除。即便是在高校中,尤其是綜合類院校的民樂教育中,同樣存在著師資力量匱乏的問題。一些相對小眾專業的學生在入學后可能面臨著沒有專業教師或常常更換任課教師的困境。此外,相較于西方音樂教育體系的成熟性,民族器樂的教育模式仍顯落后,尤其在教學理念和技術支持方面,尚未建立起符合現代需求的培養機制。這些問題導致民族器樂人才在數量與質量上的缺失,進一步加劇了這一領域的組織性失衡。
(三)市場困境:定位模糊與競爭壓力
民族器樂在市場中的定位模糊,加之傳播渠道受限,使其面臨嚴峻的競爭壓力。在流行音樂和現代藝術形式的多重沖擊下,民族器樂不僅難以在大眾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其受眾群體還呈現出日益邊緣化的趨勢。
作為一門傳統藝術形式,民族器樂在市場中始終未能找到清晰的定位。相較于流行音樂通過新媒體平臺迅速滲透年輕消費群體,民族器樂由于缺乏新潮表達,往往難以吸引更多消費者。此外,其藝術價值的高端屬性也使其在通俗化傳播中受阻,既無法完全融入大眾文化,又未能在高端文化市場中確立穩固的地位。并且,資本分配的不均衡也加劇了民族器樂的困境。流行音樂項目因其高回報與低風險吸引了大量資本,而民族器樂則因投資周期長、收益不確定性高而被冷落。即使部分作品在內容和形式上具有較高文化價值,但因推廣方式單一或缺乏有效包裝,往往難以在市場中突圍,無法形成穩定的產業鏈。
三、民族器樂在藝術普及中的優勢分析
(一)文化價值與藝術創新的核心驅動
1.中國傳統調式多樣化賦予的內在差異化競爭力
以調式為例,在西方的近代作品中,多樣的調式運用一直是作曲家們表達先鋒思想的手段之一,較為常見的自然大小調式和中古調式外。為了追尋更“新”的和聲色彩,作曲家會使用世界各地的調式,如甘美蘭音階、琉球音階等不同地區民族的調式,或是自己構筑調式音階,以滿足色彩需求。從中可以觀察到,在近現代作品的創作中,和聲構筑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而調式選擇則是和聲構筑的核心所在。與之對應的是,中國民族音樂的調式體系相當龐大,并不需要在世界范圍內尋求素材:傳統五聲調式與七聲調式;潮州音樂以二四譜為基礎的輕三六、重三六、活五等調;維吾爾族的察爾、巴雅提等調;由京劇而來的西皮、二黃等調。這些生根于本土的民族調式豐富多變,通過現代創作技法與傳統音樂調式的融合可以促進現代中國音樂作品的創新探索,給予作曲家豐富多樣的創作靈感。
2.民間音樂中的“即興”增加的體驗經濟價值
以技法為例,“即興音樂”并不是爵士樂的專屬。在中國民族器樂諸多的傳統樂種中,“即興音樂”已然存在。江南絲竹以其溫潤雅致的音樂風格廣受大眾喜愛,但其傳統演奏譜的構造非常簡潔,通常被稱為“母曲”③,譜面由樂曲的骨干音構成,其優美婉轉的旋律與“你繁我簡”的合音多是由樂手依據經驗默契即興發揮而來。這種即興演奏的傳統,賦予每一場演出獨特性,并能根據現場觀眾與樂手的情緒動態,創造出實時的藝術互動體驗。這種體驗能夠讓觀眾在欣賞演出的同時,與表演者搭建獨一無二的情感聯結。
此外,即興演奏的傳統給予音樂作品藝術表達的無限潛力。創作者在創作時將其與現代技法融合,在留存創作曲目傳統韻味的同時,還使演奏者能夠即興發揮,進行二度創作,使得每一首作品在演奏過程中都具有個性和生命力。這種將“即興音樂”的傳統融進現代創作的做法,進一步增強了中國民族器樂在藝術普及中的內在競爭力。
綜上,從價值鏈視角來看,民族器樂的獨特優勢不僅存在于創作和演出環節,還貫穿文化傳承與教育推廣的全過程。多變靈活的調式系統和具有個性的“即興”不僅是創作的不竭資源,也是吸引更多受眾群體的核心競爭優勢。以此為基礎,民族器樂在當代藝術普及中能夠更快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二)與傳統審美意趣和人文精神的高度契合
音樂是由人創造的,也映射出一片地區或一個國家的人文精神,它通過音符傳遞人們內心最真摯的情感。中國民族器樂生長于中國大地,它的音樂中承載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記憶,與每一個中國聽眾形成文化共鳴和價值傳遞。
以潮州音樂為例,它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素有“華夏正聲”的美稱,其使用的二四譜是依托潮汕地區方言發音語調而形成的。因此,每一句旋律都融入了濃濃“潮人情”,能夠喚起聽眾的文化認同與情感共鳴。并且,它的音樂語言中充分展現了儒家追求的“允執厥中”的待人接物之道,不論是輕松明快還是哀思幽怨,都不會過度浮夸,樂曲的旋律推進一氣呵成。這種追求適度之美的表現形式,使潮州音樂能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中找到共鳴點,從而強化其價值傳遞的廣度和深度。
潮樂本身具有“雅俗共賞”的藝術特性,因其在繼承燕樂、南戲等音樂曲藝的精華的同時,又兼具佛樂、道樂、功德樂等廟堂音樂的社會功能,故而其自身就兼備“雅”與“俗”的雙重特性。因此,大多數潮州音樂作品既可以一人獨處時陶冶情操,也可以眾人聚集熱鬧歡慶。同時,它的音樂旋律流暢動聽、老少皆宜,能夠迅速引起不同年齡層觀眾的情感共鳴。這種跨越年齡、生活環境的文化共鳴和審美普適性特點,使潮州音樂在藝術普及過程中占有先天的優勢,同時也是它在音樂市場中具備的核心競爭力。
(三)助推文化產業與地方經濟發展的動能
近年來,隨著國家與政府對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高度重視,以及對文化產業與文化旅游業的大力扶持,民族器樂產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發展,成為助推經濟與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根據《2024中國音樂產業發展總報告》等數據,2023年中國音樂產業總規模約4695.62億元,同比增長10.75%。其中,民族器樂產業作為重要組成部分,規模也在不斷擴大,為中國音樂產業發展作出不容忽視的經濟貢獻。從國家統計局及行業報告中的數據來看,民族樂器行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均呈現出顯著增長態勢。2021年,我國民族樂器主營收入占整個樂器行業的8.68%,實現利潤同比增長50.42%,領先其他樂器行業。
民族器樂產業與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為我國一些偏遠地區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依托民族樂器產業,成規模地種植泡桐木,為琵琶、古箏等民族樂器提供原材料以及配套產品,構建了獨具特色的“泡桐經濟”,實現了民族樂器“產業+旅游+文化”融合發展。再例如,以民族節日為主要旅游內容的景點,如彝族“火把節”、侗族“谷雨節”等,在這些節日中,民族器樂作為重要的表演形式,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觀賞和體驗。這種“產業+旅游+文化”的融合,不僅促進了民族器樂文化的傳播和推廣,也為民族地區帶來了更多的經濟收益和文化影響力。
四、民族器樂普及的推廣策略
(一)打破“學院派”音樂與業余愛好者之間的“壁”
“學院派”這一概念最早出現于16世紀的意大利,隨著文藝復興的興起,歐洲各國紛紛建立藝術學院,藝術教育逐漸走上了科學化與系統化的道路。20世紀初,西方藝術的教育理念逐漸進入中國,我國第一所音樂專業院校“上海國立音樂學院”在此影響下開始實行系統化的音樂教育的不斷嘗試。近代中國的“學院派”是指以我國高等音樂學府為核心的音樂流派④,可以說“學院派”音樂即代表我國音樂文化的發展高度。
然而,這一優質資源由于長期局限于高等音樂學府和專業領域,與廣大業余愛好者之間形成了資源壁壘。這種現象導致“學院派”處于專業領域的“頂峰”,而業余愛好者與普通民眾則身處領域“坡地”。這一斷層不僅使民族器樂的普及受阻,也限制了其社會影響力的進一步擴大。在當代文化消費多元化和碎片化的背景下,如何讓高深的專業音樂知識和技藝更易被大眾接受,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針對這一問題,首先需要將傳播的內容通俗化,在向人民群眾普及專業民樂曲目與知識時,通過語言和形式的創新,拉近民族器樂與觀眾的距離。因此,轉變演出方式尤為重要。在明確音樂會舉辦目的后,可以嘗試將音樂會由傳統的“我彈你聽”變成“我講我彈大家互動”的講演式音樂會,在演出專業曲目的同時,將音樂創作背景、技法運用、內涵思想等一系列主旨向觀眾傳達,提升觀眾的參與感和沉浸感。以2024年5月于北京城市圖書館舉行的“琵琶π的浪漫之旅”音樂沙龍為例,在這次沙龍中,主持人為觀眾介紹了琵琶的歷史與形制演變,以絲綢之路的路線作為串聯邏輯將曲目進行介紹。其間,每首曲目演奏前還會請演奏員將樂曲中的特色旋律、創新技法預先作出示范,并實時與觀眾互動。這使得整場沙龍收獲了熱烈的掌聲與好評。
未來,越來越多的講演式音樂會付諸實行,越來越多的觀眾對于民族器樂會有更進一步的理解。“學院派”民樂學習者的責任是繼承與發揚傳統音樂文化,堅持守正創新,身體力行地“破壁”,使更多人認識民樂、走進民樂,為民樂普及貢獻力量。
(二)制定針對性營銷戰略并拓展受眾群體
民族器樂若要在音樂市場中得到更好的推廣,需要制定精細化的市場營銷戰略,培養更廣大的受眾群體。通過對市場環境的精準分析,從而識別并聚焦于不同受眾群體的獨特需求和偏好,以此更有效地推廣民族器樂。例如,對于專業學習者或音樂從業者,可以推廣具有較高原創性和技術難度的民族器樂作品,強調其學術價值與藝術深度;對于兒童與青少年,則需通過生動有趣的教育形式,設計啟蒙性音樂課程,引導他們在學習中培養對民族器樂的興趣;而對于普羅大眾,則需突出民族器樂的文化價值與藝術魅力,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和多樣化的傳播方式,激發他們對傳統音樂的關注與熱情。
傳播渠道的多樣化是民族器樂推廣的另一關鍵點。在數字化時代,線上與線下結合尤為重要。線上可以借助短視頻、音樂流媒體等平臺,通過大數據技術精準推送受眾感興趣的內容,例如樂器介紹、經典曲目賞析等,以多樣形式吸引不同年齡層觀眾。線下則可通過舉辦講座、工作坊和音樂會等形式,讓觀眾親身體驗民族器樂的魅力。同時,與教育機構和文化機構合作,共同推動民族器樂教育,這也是拓展受眾群體的有效手段。
五、結語
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高度重視,以及社會各界對民族器樂推廣的熱情參與,民族器樂的發展無疑將邁向更好的未來。它將在藝術普及的道路上持續發揮效能,為豐富民眾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貢獻力量。同時,民族器樂的推廣不僅是對傳統文化資源的活化利用,還是一種跨時空的文化連接,既溝通古今,又聯結中外。通過推動不同文化間的互動與交融,它為保護全球文化的多樣性提供了新的路徑和實踐范式。
參考文獻:
[1]陳雨蔚.民樂觀眾接受研究[D].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24年.
[2]王文禮.對中國民族樂器演奏普及教育的思考[J].藝術教育,2005(04):24-25.
[3]曹紅英.關于中國民族音樂推廣與普及的思考[J].當代音樂,2017(01):43-44.
①阿諾德·豪澤爾:《藝術社會學》,上海:學林出版社,1987年,第257頁。
②姜泓冰:《“新民樂”:創新抑或雜燴?》,《人民日報·華東新聞》,2001年5月11日,第3版。
③程天健:《中國民族音樂概論》,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年。
④劉再生:《中國音樂史簡明教程》,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