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舞劇藝術作為一種融合多種藝術元素的綜合性表演形式,以身體動作作為表演的核心展示手段,內含豐盈的審美意義與深刻的藝術精神。文章對舞劇劇本中肢體動作的美學價值及其藝術價值進行系統分析,全面系統地探討了舞劇藝術中身體語言的美學價值,并揭示了其對舞劇劇作藝術成長的重大作用。在舞劇表演中,舞者的肢體動作鮮明地揭示了時代的風貌與文化的深厚底蘊,其審美特色顯著地體現在藝術與美學的協調融合、符號與隱喻的巧妙結合、個性與創新的雙重凸顯,對《雷雨》《朱鹮》《十面埋伏》等經典劇作的深入剖析,呈現了肢體動作在構建空間布局、掌握時間韻律、整合多模態傳播媒介中的美學意義,提高舞蹈劇作中身體動作的美學水平,須在深化美學認知、拓寬美學視野、夯實美學根基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探究。
【關鍵詞】舞劇藝術" 身體語言" 美學價值" 藝術創新
中圖分類號:J8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24)23-0141-06
于舞劇藝術而言,身體語言乃是最為直接且處于核心地位的美學載體,具有頗為豐富的藝術價值和審美意蘊。伴隨當代舞劇藝術的不斷發展,身體語言所具有的美學價值愈發受到學界關注。文章將會對舞劇藝術中身體語言的美學價值予以系統探討,借由對其內涵特性、具體表現形式、美學價值內容,以及價值提升策略的分析,將身體語言于舞劇藝術當中的深層美學意義予以揭示,從而為提升舞劇藝術創作水平給予理論方面的支撐。
一、舞劇藝術中身體語言的內涵與美學特性
(一)身體語言的內涵
“舞劇的敘事又并非文學文本的簡單縮減,而是在‘身體敘事’的特殊功能下的視角選擇和精煉呈現。”在舞劇藝術之中,身體語言屬于一種高度藝術化的表達系統,憑借舞步、身形、面部表情等肢體符號來傳遞情感,以及敘述故事情節。此種表達形式經由藝術加工以及美學提升,已然超脫日常生活里的自然肢體動作范疇,構建起獨特的藝術審美結構。在舞劇《雷雨》當中,舞者借由現代舞的語言對傳統舞步的規范化演繹予以顛覆,每一個動作皆精準地映射出人物內心的情感波動,彰顯出身體語言獨特的審美品質與藝術魅力。
(二)美學特性
在舞劇藝術當中,身體語言展現出形式美與內容美的統一之特征,將外在形態美與內在精神價值實現了完美融合。以《朱鹮》作為例子,舞者通過將雙臂拉長、頭部上舉等優美的肢體線條呈現出來,不但展現出了朱鹮的優雅姿態,更凸顯了生命的美學價值。這樣的身體語言既是美的載體,也是美的創造者,體現出了舞劇藝術獨特的美學價值。與此同時,這些動作構成獨特的藝術符號系統,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以及情感寓意,既維持了形式美的展現,又對主題的表達予以深化。現代舞劇尤為強調對傳統程式的突破,通過獨特的動作設計將編導的藝術美學追求予以展現,譬如王玫在《雷雨》中為每個角色設計專屬的動作詞匯,既精準地體現出了人物性格,又展現出了創新的美學價值。
二、舞劇藝術中身體語言的美學價值構建
(一)多元化的動作語言與美學價值呈現
1.中國古典舞動作的美學價值體系
在舞臺上演出的舞劇劇目中,古典舞動作構建起了獨特的美學價值體系。這一體系涵蓋文化美學價值(體現出民族文化底蘊)、形式美學價值(展現出傳統美學理念),以及精神美學價值(傳達出藝術境界)。以舞劇《朱鹮》為例,從其群舞場景當中能夠清晰地看到這一美學體系的完整呈現。舞者們以整齊的隊形進行排列,形成流暢的視覺韻律,體現出中國古典舞追求“形神兼備”的美學理念。群舞中,舞者們同步展開雙臂,展現出朱鹮群體翱翔的壯觀景象,既保持了古典舞“云手”技法的優美韻味,又賦予現代生態主題以深刻的寓意。舞者們輕盈的腳步以及柔美的腰身律動,遵循中國古典舞“中正平和”的美學追求,同時巧妙地融入鳥類覓食、棲息等生態行為的寫意表現。這樣的群舞編排既展現出了傳統美學中強調的“整體和諧”,又通過現代化的舞臺調度和燈光設計,強化了朱鹮群落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學意境。另外,舞者們的服裝設計在延續中國古典舞典雅風格的同時,又巧妙地融入朱鹮羽毛的色彩元素,造就獨特的視覺美感。這種古典與現代的美學融合,不僅展現出了中國傳統舞蹈的文化底蘊,更彰顯出當代舞劇對生態議題的藝術思考。
2.現代舞動作的美學創新
現代舞劇藝術為舞劇創作引入新的美學認知,舞劇《十面埋伏》對這一領域進行了深入探索。楊麗萍對傳統舞劇的表現形式進行革新,創造了現代派動作的美學詞匯。在項羽與虞姬的表演中,動作的不均衡性展現了角色內心的矛盾美學,舞步的斷裂揭示了命運的悲劇美學。舞者通過身體的起伏折疊,創造出獨特的視覺美感,將歷史人物的情感狀態提升為具有普遍性的美學意象。
(二)空間時間的美學構建
1.空間維度的美學意蘊
舞劇藝術通過對舞臺空間的立體構建,創造出獨特的生態美學意境。《朱鹮》的群舞場景中,導演通過巧妙的三維空間編排,展現了朱鹮群落的生命之美。在畫面的上層空間中,舞者排列成整齊的隊形,以統一的姿態展開雙臂,形象再現了朱鹮群體飛翔時整齊劃一的翅膀律動,傳達出生命群落的和諧之美。中層空間里,舞者身著粉白色的紗裙,以優美的弧形姿態演繹朱鹮覓食、棲息的生態行為,其動作設計既保持古典舞的優雅韻味,又準確捕捉了朱鹮的生命特征。而在下層空間,通過藍色的流動光影效果,創造出水域環境的意境,象征朱鹮賴以生存的自然棲息地,形成生命與環境交融的空間美學。
在多維空間的設計實踐中,中國傳統美學中的“天人合一”生態理念得到了充分展現,恰似上層群體舞蹈,其體現了自然法則如同恒久不變的運行軌跡一般持續演進;中層舞者的獨舞姿態,猶如生命之泉涌動的勃勃生機得以呈現;至于底層的環境象征,仿佛暗示著生態系統的整體和諧。此三者空間層級相互映襯,猶如璀璨奪目的光芒交織輝映,協同呈現了一幅充滿生機的生態畫卷,與此同時,服裝設計與空間美學相互協調,舞者所穿之粉白相間的舞裙,不僅完美復現了朱鹮羽毛的色彩,并在那深藍的舞臺背景襯托下,呈現出更加顯著的視覺對比度,從而增強了畫面的空間立體感,亦將朱鹮的優雅身姿完美展現,該種立體空間美學處理模式,不僅傳遞了傳統生態美學的思想精髓,且通過現代舞臺藝術形式,贊頌自然生命之美,深刻彰顯了生態美學的美學價值。
2.時間節奏的美學韻律
舞劇是戲劇藝術范疇,對時間節拍的高精度掌握,增強了其藝術展現力,該舞劇《小美人魚》在這方面展現了非凡的挖掘能力,音樂節奏與舞劇動作完美結合,藝術境界再攀新高,王子與小美人魚共舞的段落特別引人入勝,運用舞劇動作節奏轉換來揭示角色情感的波動起伏。當那位王子與小美人魚初次相遇之際,動作輕柔而持久,展現著純真的情感火花;小美人魚選擇了無畏的犧牲,動作緊密且節奏緊密有序,表露靈魂深處的掙扎與苦楚,編導以節奏為手段,展現了情感的多層次,舞者的動作輕盈飄逸,重壓之下的沉悶情緒籠罩萬物,與音樂節奏完美融合,散發出一種令人心曠神怡的藝術感染力,這種對時間節拍的精準拿捏賦予作品強大的感染力,讓觀眾在視聽的雙重享受中深刻體會到情感的強烈感染力。
(三)多模態話語媒介的美學整合
1.音樂美學的藝術價值
就音樂美學的藝術價值而言,音樂這一重要的藝術元素,其與舞蹈動作一同構建起豐富的美學意蘊。以譚元元主演的《白蛇》來講,此作品對傳統配樂模式予以突破,將現代交響樂同民族音樂元素進行有機融合,進而締造出獨特的音樂美學價值。在白素貞與許仙初遇的那個場景里,音樂呈現出柔美婉轉之態,跟舞者優美的動作相互配合,展現出仿若江南水鄉般的詩意美感;而在法海與白素貞斗法的場景當中,音樂節奏變得急促激昂,和舞者的動作形成強烈的藝術呼應,構建起富有戲劇性的美學張力。這般音樂美學的多層次構建,不僅使作品的藝術內涵得以豐富,也對傳統故事的現代詮釋得以深化。
2.視覺美學的綜合呈現
至于視覺美學的綜合呈現方面,王舸版《白蛇傳》的視覺美學設計彰顯出傳統與現代的完美交融。像劇中的服飾設計,其巧妙地承繼傳統戲曲的意境特色,與此同時,還融入現代審美元素,白素貞的服飾顏色那由淺入深的漸變過程,不單呈現出視覺上的美感,更是對人物命運轉折的一種暗示。在舞臺美術設計方面,該作品借鑒傳統山水畫的構圖理念,借由虛實結合的舞臺設計,創造出具有東方美學特色的藝術空間。特別是在雷峰塔傾圮的這一場景之中,燈光、布景與服飾的整體配置達至視覺美學的巔峰之態,展現出深邃的美學內涵。
這種多模態美學的整合,不僅提升了舞劇的藝術表現力,還創造出獨特的綜合美學價值。通過各種藝術元素的有機融合,舞劇達成了形式美與內容美的統一,呈現出深層的文化意蘊和藝術價值。每一個藝術元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映照、彼此呼應,共同構筑起一個完整的美學體系。
三、舞劇藝術中身體語言的美學價值探索
(一)身體語言美學的價值認知困境
于舞劇藝術發展的現代進程之中,身體語言的美學價值認知實則面臨著諸多挑戰。就以《十面埋伏》的創作實踐來講,其核心困境所在怎樣憑借身體語言構建起多層次的美學價值體系:不單要將歷史題材的文化美學價值予以彰顯,而且要締造出現代舞劇的藝術美學價值,與此同時,還得達成傳統與現代美學價值的有機統一。如此多維度的美學價值建構,對創作團隊提出的要求可謂是極高的。在項羽與虞姬的生死離別之場景里,通過肢體動作去傳達歷史人物內心的矛盾與掙扎這一點,以及如何讓舞蹈語言既保有歷史的厚重感,又能夠展現出現代的審美特質,均對創作者關于美學價值的深刻理解提出極高要求。
《雷雨》的改編同樣遭遇著美學價值轉化方面的挑戰。劇中那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以及深邃的社會意義,需要借由舞蹈動作加以呈現,怎樣使抽象的肢體語言和具象的戲劇沖突實現美學上的統一,成為創作者所面臨的關鍵課題。在當代多元文化相互交織的大背景之下,如何精準地把握傳統與現代審美風格的融合這一問題,以及如何在堅守民族特色的基礎之上達成藝術創新,這些均是亟待深入探究的美學課題。
(二)美學創新的瓶頸制約
在舞劇藝術的美學創新方面,面臨著多重瓶頸。就《朱鹮》而言,其在表達生態主題之時,遭遇到藝術形式上的挑戰,現代環保理念的表達需求和傳統舞劇語匯之間存在著審美張力,創作團隊需要探尋新的美學表達方式。譬如,在展現工業革命對自然環境所造成的破壞時,怎樣通過舞者的身體語言構建出具有震撼力的生態美學意象,變成當前創作過程當中的重要課題。
在《十面埋伏》當中,傳統戲曲的程式美和現代舞的即興美之間的融合,同樣面臨著挑戰。面對多媒體技術與舞臺藝術傳統元素的相互交匯,怎樣維持作品的藝術真實性和審美價值,以及如何避免技術應用占據主導地位,都需要創作者在美學層面展開深入思考。在《白蛇傳》的改編中,王舸面臨著要在傳統水袖藝術與現代舞美學之間找尋平衡點的問題,既要讓傳統藝術的韻味得以保持,又要將當代審美特色予以體現。
(三)美學基礎支撐的現實困境
對于舞劇藝術的美學價值實現而言,扎實的技術基礎是不可或缺的。在《雷雨》的排練過程當中,舞者們面臨著技術積累和美學表達的雙重挑戰。現代舞與古典舞技巧的融合,要求舞者具備深厚的美學素養,特別是在展現人物復雜心理的段落之中,需要通過精準的技術實現深層次的美學表達。
譚元元主演的《白蛇》中,角色塑造需要融合芭蕾舞、現代舞等多種舞蹈美學,對舞者的綜合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從溫柔到憤怒的形態轉換,需要舞者在技術層面實現自如轉換,這種高水平的美學呈現需要長期的專業訓練積累。當前舞蹈教育體系中,對跨領域綜合型人才的培養仍顯不足,專業院校的課程體系需要進一步優化,以支撐更高層次的美學追求。
四、舞劇藝術中身體語言美學價值的提升路徑
(一)深化美學認知,提升藝術價值
1.深入理解作品內涵
在編排舞劇劇目的制作階段,深入挖掘作品思想深層是增強身體語言表達效果的核心要素,以《十面埋伏》的編創過程為樣本,楊麗萍對楚漢爭霸的歷史進行了全面挖掘,全面掌握了歷史事件的表面敘述,對其中所展現的人性深層特質與情感張力進行了深入剖析。項羽與虞姬告別的那一幕,導演巧妙地將歷史人物內心的糾結與抗爭融入生動的舞劇動作之中,項羽心中徘徊,身體動作急速轉動與停頓顯現其糾結情緒,虞姬的無奈與決絕,通過旋轉腰部的極限動作得以生動呈現,這種根植于作品深層內涵領悟的動作設計,讓這部舞劇超越單純的歷史敘事層面,深入探討人性與命運的審美思索。
針對舞劇表演作品《雷雨》,王玫導演對曹禺原著進行了深刻挖掘,領悟了該作品所反映的封建禮教對人性的壓抑后果,這種領悟在繁漪的舞劇動作中呈現出抽象與張力交織的特點,展現人物內心壓抑的情感波瀾,動作設計階段,編導特別強調對人物心理活動的細膩呈現,繁漪在明白周萍真實身份的剎那,身體立刻變得僵硬,身體痛苦地逐步蜷縮成團,細膩呈現了角色內心深處的震動與無助,周沖與侍萍的團聚畫面,通過雙人舞演繹,展現往事再現時的紛擾心境,舞者的舞步間流露出對往昔的懷念,又顯現出無法逾越的隔閡,準確把握原著精神核心的深刻內涵。
在《白毛女》的改編版中,團隊對原作反映的時代背景與社會矛盾進行了全新審視,在歷史的長河中呈現喜兒悲慘遭遇的宏大敘事,采用現代舞劇的呈現方式,讓角色的心理轉變之路更加立體化呈現,喜兒從普通女子變為“白毛女”的轉變階段,舞者逐步加快節奏,動作由柔轉剛,記錄了人物從絕望深淵邁向重生的心理演變軌跡,對作品核心主題的細致剖析,極大地拓寬了舞劇的表現語言范疇,由此使得作品顯現出更突出的現實意義與藝術價值。
2.加強美學修養
提升創作者的審美能力和身體語言美學價值具有根本意義,此類審美體驗的積累需在多個層面逐步拓展,創作者應當對中華美學理論進行深入研究,以提升審美鑒賞力,掌握“意境”“神韻”等審美原理的深層意義,領會中國傳統藝術的核心精神,在籌備舞劇《白蛇傳》的歲月里,王舸對中華美學要義的精準把握,在水袖技藝的改革中得到了充分展現,戲曲中的水袖動作被賦予新的審美內涵,充分展現了東方藝術的韻味,彰顯了現代舞劇的美學價值。
現代舞劇劇作創作領域,美學素養的提升途徑之一是對西方現代舞劇美學理論的深入挖掘,《紅樓夢》舞劇改編階段,團隊將東方審美理念與西方現代舞劇美學價值融為一體,在實施林黛玉舞劇動作的編排實施階段,融合中國古典舞劇的柔美與委婉,亦接納現代舞的抽象表現風格,將東西方美學理論相互滲透與整合,提升了舞劇的藝術美學價值。
創作者需融合多學科美學理念,對音樂、美術、建筑等藝術流派的系統分析,在《梁祝》的改編版本里,創作團隊深度挖掘了江南園林建筑的美學內涵,巧妙地將其與舞臺布局及舞劇動作相結合,創造富有詩意色彩的藝術空間,對古典昆曲旋律革新演繹,充分體現了創作者對多樣藝術風格的透徹把握,這種綜合性的審美水平素養,助力舞劇突破單一藝術形態的美學局限,實現了更高層次的美學價值呈現。
(二)創新美學表達,深化藝術內涵
1.融合多種藝術語言
推動舞劇藝術創新,須跨越各流派間的隔閡,融合各類舞劇美學語言,創造新的美學價值。王舸對《白蛇傳》的改編在探索層面具有顯著成效,將我國古典舞技、現代舞風、民間舞韻等舞劇元素相互結合,呈現白蛇與許仙初次見面的情形。導演將江南民間舞的柔美與當代舞的抽象美學特質相互結合,構筑富有詩意的美學意象。以人體波浪起伏展現水流流動,細雨中巧遇時的浪漫情愫通過旋轉跳躍的美學形態呈現。
就《絲路花雨》的全新編排而言,創作團隊成功實現了敦煌壁畫飛天形象與現代舞蹈美學價值的有機結合。舞者們對敦煌壁畫中的姿態進行了深入的美學解讀與考察,將靜態藝術形象提升為動態的美學呈現,既保留了傳統藝術的美學特色,又賦予其新的時代美學內涵。尤其在群舞場景中,依托現代舞編排策略,使古老的敦煌舞姿煥發出新的美學光彩。
在《孔雀》這部影視作品里,楊麗萍將傣族民間舞劇特色與現代舞劇美學完美結合,舞者需熟諳傣族舞劇的基礎舞劇技藝,借助現代舞的鍛煉技巧以增強肢體表達能力,在展現孔雀求偶情形的篇章內,傳統民間舞劇的曼妙身姿與當代舞劇的強勁氣息交融碰撞,展現出獨一無二的審美風格,多元藝術語言的融合非簡單的拼湊搭配,要在系統洞察各類舞劇風格特性之后,實施創造性轉化。
2.拓展表現手段
舞劇劇作借助現代科技實現藝術形式的突破,實施了多媒體技術、燈光設計、舞臺機械等現代舞臺表演技術階段,極大地延伸了身體語言的展現邊界,在近期上演的《天鵝湖》新版本里,借助3D投影手段構建出虛擬與現實交融的舞臺空間,舞者舞動與投影畫面互動交融,呈現出如夢似幻的藝術境界。
在《九歌》的創制階段,導演運用前沿的全息投影技術手段,將屈原所描繪的神祇形象與現代表演者的舞劇動作無縫融合,運用前沿科技手段,在舞臺上呈現出一幅虛幻與現實交融的藝術畫卷,在《云中君》章節中尤為明顯,舞者與云霧式的投影圖像產生對話,流露出現代天地合一的審美境界,智能照明技術的運用讓舞臺氛圍的變換顯得更加自然和順達,為舞者的演出增添了更佳的視覺輔助。
數字科技日新月異,舞劇編導領域,虛擬現實及增強現實技術嶄新采納,于探索性的藝術實驗《數字舞者》之內,依托VR技術,觀眾仿佛進入一個假想的舞劇劇場,掙脫了傳統舞臺的羈絆,采用這項新技術,舞劇的表現范圍得到了大幅度拓寬,為觀眾塑造了別開生面的藝術形象,科技與藝術緊密結合,標志著舞劇藝術未來發展的核心走向。
(三)強化美學基礎,提升藝術品質
1.加強基礎訓練
舞者技藝之核心,即身體表達之基礎保障,系統訓練涉及基礎體能鍛煉、精通不同舞劇技巧、提高表演技藝等多個層面,在我國古典舞的修煉階段里,身體形態與氣質修養的提升極為關鍵,它要求舞者實現筋骨肌肉與氣息的和諧融合,經過漫長歲月的扎實基本功鍛煉,舞者動作精準至極,于現代舞劇的訓練階段,即興演繹與肢體挖掘亦是核心環節,通過這些訓練,舞者的創新素質和表現力得到顯著提升,譚元元在《白蛇》中的舞劇技藝,其根源在于她在芭蕾舞及現代舞等多個領域的扎實訓練,依靠持續性的專業修煉,可以保障舞者擁有呈現復雜情感與深邃思想的肢體表達能力。
2.注重細節處理
舞劇制作中對動作細節的精準把握對作品的整體呈現效果產生顯著效果,曹禺的《雷雨》戲劇情節里,周樸園目光所及之處、周萍身姿轉動的瞬間、繁漪手勢的每一個動作,皆歷經周密構思與不斷雕琢,這些微妙的動作細節透露出豐富的情感意蘊,攜手打造出完備的藝術形態。對動作細節的處理主要表現在對單個動作完成度的展現上,動作轉換的流暢度、整體編排的連貫性尤為突出,在《十面埋伏》這部電影的敘述里,項羽在霸王別姬的情節里,每一個動作都經過了精心打磨,從眼神轉移至指尖延伸展開,均映射出角色情感演變的脈絡,對細節的細致把握使作品的藝術效果得到極大加強,實現了更高的美學價值。
五、結語
文章從舞劇藝術中身體語言美學價值的理論視角切入,揭示了蘊含著豐富層次的審美內涵,關于身體語言的深層特質及其獨有的美學價值體系,在美學價值構建過程中,多元化動作表達、時空維度與多模態媒介融合的關鍵作用。通過對《朱鹮》《雷雨》《十面埋伏》等經典劇作的深入分析,對當代舞劇藝術所遭遇的美學價值難題進行了探討,提出了深化美學認知、創新美學表達及強化美學基礎的提升方法,在理論挖掘與實踐借鑒層面,為加快舞劇藝術美學創新進程提供了新的思維路徑,且對中國舞劇藝術整體美學水平的提升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許薇.融于舞劇敘事中的人物形象塑造與上海歌舞團舞劇創作特征[J].當代舞蹈藝術研究,2019(02):89-90.
[2]李思齊.舞劇作品中女性形象塑造的差異研究:以舞劇《白蛇》《白蛇傳》為例[D].南昌:江西科技師范大學,2024年.
[3]鄒亞俊.“十七年”中國舞劇的身體美學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23年.
[4]侯怡如.論現代舞蹈身體語言對舞劇《雷和雨》中人物形象的塑造[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20年.
[5]劉玲.論舞劇《十面埋伏》對歷史故事的現代化闡釋[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7年.
[6]吳思慧.從舞蹈身體語言視角看中外當代舞劇創作:以《朱鹮》和《小美人魚》為例[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7年.
[7]高原.不即不離 若即若離:論文學名著人物形象在舞劇中的再創造[D].濟南:山東藝術學院,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