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華梅 古峻
摘 要:為探索出一套有針對性的班級管理辦法,更好服務于育人目標,課題組對技工學校1 360名學生開展問卷調查,并根據調查結果分析學生的心理狀況,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優化班級管理模式。分析結果認為:技工學校學生具有獨特的心理特征;學生的家庭環境、親子關系、班級文化、班主任工作對學生的情緒管理、人際交往、學習內驅力等方面影響較大;學生普遍存在受重視、受認可的情感需求;以人為本、民主集中的班級管理模式更適合技工學校學生。
關鍵詞:技工學校;學生心理特征;班級管理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4)02-0038-07
技工學校作為培養生產和服務一線技能人才的學校,承擔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職業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的重擔。與其他學校相比,技工學校具有專業性、技能性、工程應用性較強的特點,多數技工學校學生群體男女比例嚴重失調。當前社會對技工教育的認識存在一定偏差,同時,由于學校生源起點較低,學生和家長對教育成效的心理預期也存在偏差。這些因素決定了技工學校學生具有獨特的心理狀況[1][2]。班級是教育科層制度下最小的基層組織,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對學生成長有著重要影響。班級管理直接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價值觀、職業素養甚至幸福感[3][4]。因此,對學生的心理狀況與班級管理模式進行調研,分析其內在成因及影響因素,有利于更好地提高班級管理效能,引導學生身心健康成長[6]。
基于此,廣西機電技師學院科研課題組(以下簡稱課題組)在廣西機電技師學院開展學生心理狀況調研,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對學生的學習動機、人際交往、自我認知、情感需求等方面進行調研。之后,根據調研結果,對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追根溯源,分析其心理層面原因,繪制學生的心理特征圖像。最后,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實際、心理需求和心理困惑優化班級管理模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職業觀,達成立德樹人的培養目標。
一、調研過程
(一)調研對象
我們對廣西機電技師學院的1 360名學生開展在線心理測試問卷調查,參與調研的學生來自學校13個專業;其中一年級學生792人,占總人數的58.23%,二年級學生467人,占總人數的34.34%,三年級學生101人,占總人數的7.43%;從性別角度統計,男生1 281人,占總人數的94.19%,女生79人,占總人數的5.81%。
(二)問卷設計和調研組織
本著能夠客觀體現學生心理情況,引導學生客觀填答問卷的原則,課題組設計了涵蓋家庭環境、自我認知、情緒管理、人際交往、情感需要等五個方面共40道選擇題。同時,我們將班級文化、宿舍生活、班級活動和班主任工作等管班級管理相關問題也融合到題目中,循序漸進,營造輕松的答題情境,慢慢深入學生的情感需求等私密問題。調查在問卷星平臺進行,課題組教師指導學生規范填寫問卷,并告知問卷中的個人信息和答題信息僅做研究使用,不對學校和任何相關教師或學生公開。學生填寫個人信息后可獨立參與答題一次,未完成或全部選同一選項的答卷視為無效調查卷。本次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1 360份,收回有效問卷為1 360份,有效率為100%。
二、調研結果
(一)學生成長環境調查結果
學生成長環境情況調查結果如表1所示:89.78%的學生來自農村家庭,16.03%的學生跟隨父母雙方一起生活;76.54%的學生家長從事務農工作或外出務工;18.75%的學生家庭比較困難;31.99%的學生班級活動參與度較低。
(二)學生自我認知情況調查結果
學生自我認知情況調查結果如表2所示:90.74%的學生入學動機是因為考不上高中,60.44%的學生想學一門技術;51.54%的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較為滿意,8.83%的學生對所學專業不滿意;有75.37%的學生喜歡實訓課程,只有8.82%的學生喜歡公共文化課;92.99%的學生喜歡手機網絡游戲、刷視頻、看網絡小說等;93.37%的學生希望得到家人、老師的認可及獲得友情、愛情,只有5.74%的學生重視身體健康。
(三)學生情緒、情感情況調查結果
學生情緒、情感調查結果如表3所示:23.60%的學生經常不開心、煩躁,31.91%的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分析心理焦慮的原因,排在第一位的選項是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夠獲得肯定,占調查對象的71.47%;其次是社交壓力,占調查對象的63.46%。排解焦慮方式方面:大部分學生選擇與家人或朋友傾訴,一部分學生選擇運動或游戲,只有極少數學生選擇心理咨詢。將學生出現的社交焦慮與學生上網時間聯系起來看,98.38%的學生每天上網時間超過2小時,其中41.76%的學生每天上網時間在5小時以上,由于學生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網絡聊天、游戲上,導致現實生活的社交經驗欠缺,進而引發社交焦慮。
(四)學生人際交往情況調查結果
學校、班級和宿舍是學生的主要生活和活動場所,教師、同學、舍友是學生日常生活接觸最多的人。學生的人際交往情況的調查結果如表4所示:94.26%的學生能夠與同學相處融洽,絕大部分學生在學校有好朋友,有43.39%的學生能夠主動熱情地和教師交流。不可忽視的是,有6.25%的學生沒有知心朋友,4.12%的學生融不進宿舍生活,存在社會交往障礙;8.01%的學生感覺在班級或者宿舍被排斥、遭遇冷漠。
(五)學生情感需求情況和對班級的建議調查結果
學生的情感需求情況和對班級的建議調查結果如下頁表5所示:學生的情感需求主要來自教師的表揚(92.65%);學習成績進步、學到新的技能(89.19%);同學的贊揚(82.35%),游戲中角色的技能升級、圈里朋友的認可(80.96%)。說明在學生的內心深處,他們更加渴望獲得的是家長、教師、同學和社會的肯定。90.44%的學生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只有5.73%的學生對他人的看法不在乎;在班級管理的不滿意選項中,排名第一的是班級活動沒有聽取同學們的建議,排名第二的是班級活動缺乏吸引力。結合學生對班級的期待選項來看,也恰好能體現出學生對班級管理活動持有參與的意愿,希望班級活動能夠觸發到自己的興奮點。
三、調查結果及分析
不同的成長環境、成長經歷和教育經歷、班級氛圍都會對學生的價值觀、行為習慣帶來深遠的影響。為了研究學生心理特征的成因,課題組將學生的基本情況與心理特征進行關聯分析。我們選取焦慮感、同學關系、學習內在動力、情緒波動等四個重要心理表現特征,研究不同的家庭環境、班級環境對學生的影響關系;將學生對班級管理、班級活動、宿舍管理的需求進行統計分析,為優化班級管理工作提供數據依據。
(一)家庭環境帶來的影響
家庭環境帶來的影響分析結果如圖1所示:不和父母一起生活的學生群體中,感到焦慮的學生所占比例要高于和父母一起生活的學生;同樣的趨勢在同學關系緊張、學習動力不足、情緒容易波動三個方面均有體現。而家庭和睦的學生在同學關系、情緒管理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出現負面情緒的比例要顯著低于來自不和睦家庭的學生。這充分說明了原生家庭環境在學生教育中的重要性,父母的陪伴和家庭的氛圍對個人性格養成有至關重要的影響[7]。
(二)班級環境帶來的影響
班級環境、班級管理、班級氛圍都會對學生的心理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分析結果如圖2所示:班級團體活動多、班級氣氛活躍的班級,學生的焦慮感、學生關系緊張和學習動力嚴重不足的現象要低于班級活動較少、班級氣氛沉悶的班級。這充分說明了班級管理在育人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班級活動拉近了學生之間的距離,增加了學生之間的交流,激發了學生的生活熱情和學習熱情。同時,學生在班級活動中能夠釋放在學習、生活中的焦慮感;活躍、融洽的班級氛圍也能夠減輕學生的社交焦慮[8]。
(三)上網時長對學生心理的影響
上網時長對學生心理的影響分析如圖3所示:調查結果表明上網時間越長,學生感到焦慮的比例就會越高;每天上網時間超過5小時的學生中,感到焦慮的學生超過40%。同時,長時間上網的學生中,學習動機嚴重不足的學生比例達到51%;超過一半的網癮學生是不喜歡學習的。分析認為:長時間上網占用了學生學習和休息的時間,導致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上容易遇到困難,同時學生的看法、家長的責罵又會讓學生的心理增添焦慮感。在焦慮加劇而又不能有效釋放的情況下,學生容易沉迷于網絡的虛擬世界,進而增加在現實生活中的挫折感和焦慮感,造成情緒波動。對這類學生教師要特別給予關注,適當進行心理干預和疏導。
(四)學生對班級管理工作的心理期望
學生對班級管理和班主任工作的心理期望調查結果如圖4所示:無論普通學生還是班級干部都希望能夠參與班級管理工作,84%以上的學生希望能夠在班級活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對于班主任工作,85%的普通學生希望班主任更加民主,有35%的普通學生希望班主任更加嚴格;班干部的心理期望與普通學生存在差異,80%的班干部希望班主任更加民主,65%的班干部希望班主任更加嚴格。這個結果反映出在技工學校學生群體中,所有學生都希望參與班級管理,希望班主任更加民主。而班干部因為實際參與了班級的管理工作,根據自身的工作經驗,所以更加希望班主任嚴格管理。
四、班級管理模式分析及優化
(一)寬松的班級管理適應學生的心理特征需要
通過調研和分析,技工學校學生普遍存在獲得理解和肯定的心理需求,這也可能恰恰是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比較缺失的。學校的大部分學生在前期的學習經歷中都不是班級里的優等生,很多學生都經歷過家長的責罵、教師的忽視、同學的輕視,在其成長過程中很難有機會體會到學習給他們帶來的成就感。反之,學習帶來的挫敗感很容易讓學生表現出厭學、沉迷網絡游戲等現象。但實際上,學生內心深處依然埋藏著被人認可的渴望。因此,對學生來說,如果在班級中能夠體會到被重視、被尊重,更能激發其內心深處的積極心理。對班級管理來說,教育的根本目標是立德樹人,通過班級管理工作引導學生積極向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職業觀。雖然嚴格的、標準的準軍事化班級管理模式降低了管理的復雜程度,但是并不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需要,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寬松而有序的班級管理模式更加適合技工學校學生的身心需求。通過寬松的班級管理環境和豐富的班級活動,為學生提供展示獨特才華、優勢、興趣的舞臺,能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是有用的”,從而增強其生活、社交的自信心。在實際生活中收獲成就感,對一直處于被忽視狀態的學生群體而言更加難能可貴,容易激發長期掩埋在他們內心深處對獲得家人、教師、同學認可的情感渴望,從而激勵他們努力去展示自己的閃光點。在現實生活中尋找到興趣點和努力方向,也是讓學生放下手機、脫離網絡游戲的有效途徑。這些需要學管、宿管、班主任和班委善用激勵機制,共同創造寬松、溫馨的班級環境,增加容錯和理解,建設一個全員參與管理、民主決策、溫馨有愛的班級。
(二)以人為本增加全員參與度
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心理特征和發展規律,正視學生心理發展的差異性,以學生的健康成長為管理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班級管理工作中,教師要吸引學生參與到班級管理活動中,讓學生享有充分的權利和義務,為班級的發展做出貢獻。人本管理理念主張把人放在首位,將“以學生為本”作為班級管理的重要指導思想,能讓學生在班級管理工作中感到自己也能夠“當家作主”,從而激發學生最大的管理熱情和參與積極性。教師在班級管理上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在班級中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的特長、能力、興趣等依據科學合理地分配班級任務,使學生能夠在日常的班級管理中充分發揮管理方面的才能和積極性[9][10]。應用參與式管理模式,能將班級管理與學生的人才培養目標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管理、溝通、團隊合作等能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此外,教師還要營造民主的班級氛圍,在舉辦班級集體活動、參加學校文化活動、制訂班級日常管理規范等環節可以參照圓桌會議模式,發動學生進行討論、鼓勵每個學生發聲,在民主、開放、自由的氛圍下真正達到提高學生對班級管理過程的參與度。寬松、民主的班級氛圍是全員參與班級管理的保證,教師的放權、引導在這個過程中非常重要。
(三)民主集中制增強班級執行力
從管理學的角度來看,權力的分散有利于發揮所有個體的潛能和優勢,但是權力的過度分散又不利于形成有效的決議。參與的學生過多,容易出現各種不同觀點,在缺乏有效組織的情況下,會導致班級凝聚力不強,難以形成統一的決議,所以采用管理水平不高的全員參與模式,班級也有可能會形成散沙性班級。從技工學校學生的心理調研結果來看,該校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不適合全員參與的全面民主管理模式,原因有三個:(1)學生缺乏管理和決策經驗,具有班級管理經驗的學生占比較低,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能力也較弱;(2)學生的心智還不夠成熟,社會經驗和生活經驗不足,容易受到網絡上一些不良言論帶動,出現分歧時情緒也容易激動;(3)學生干部對班級管理信心還不足,還欠缺處理內部不同意見的經驗,沒有掌握化解內部矛盾的方式方法,這在調查中體現為班干部普遍希望班主任的管理更加嚴格。因此,現階段的技工學校班級管理模式還不適合全員參與的全面民主管理模式,采用班主任和班干部主持下的民主集中制管理模式更加合適。具體的操作如下:在班級活動中尊重學生的意見和想法,發動學生開展專題討論,充分收集學生的建議和意見,由班主任和班委制訂初步方案并將結果及理由向全班匯報,根據新一輪的討論結果進行修改后發布。這樣的模式既可以減少學生內部爭執、較快形成決議,又能尊重學生的管理意愿、體現學生參與管理的權力。實施民主集中制管理模式,關鍵要適度把握教師的權威,善用激勵機制,發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激發學生內心深處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廣泛參與班級活動,形成班級凝聚力。
(四)強化家校共育
學校和家庭是學生成長的兩個重要場域,家校協同、家校共育對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家長對技工教育的認識不一定全面,對學生的期待可能也存在偏差,這就需要學校與家長進行溝通,統一育人目標,達成育人共識[11][12]。班主任與家長也應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及時將班級管理理念、班級管理過程、學生成長經歷等向家長匯報。一方面,可以將學生好的表現傳遞給家長,讓家長分享學生成長的喜悅,同時讓學生從家長那里得到理解、表揚和鼓勵。另一方面,當學生遇到問題時,家校溝通可以獲得家長的理解和支持,從而共同幫助學生糾正錯誤或化解危機。在學生的心中,家庭是學生遇到困難時的避風港,是缺乏動力時的能量站,大多數學生都存在獲得家人肯定的情感需求,所以家長的鼓勵和認可有助于激發學生的上進心,形成內驅力[13]。
綜上所述,通過調查和分析可知:(1)大多數學生的心理是健康的,少數學生存在負面心理狀況,不容忽視;(2)原生家庭對學生的人際交往、情緒管理、動機需求都有較大的影響;(3)學校生活、班級活動、班級氛圍對學生的心理發展有較大的影響;(4)絕大部分學生渴望獲得他人的認可和理解;(5)大部分學生期望參與班級管理工作和班級活動;(6)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分析結果,以人為本、民主集中的班級管理模式更加適合技工學校學生。為了更好地達成立德樹人目標,學校、教師、家庭、社會需要共同努力,多關心學生的成長,多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多給予理解和鼓勵,從而幫助學生在理論學習、技能訓練、身心健康等方面獲得更好發展,茁壯成長[14]。家長要為學生創造一個溫馨和睦的家庭;學校要為學生營造一個溫暖、有活力的班集體;家長、學校、社會要教會學生正確使用手機、電腦等工具,合理安排上網時間,正確使用網絡而不是沉迷網絡。家長、教師要善用激勵機制,給予學生更多的肯定和贊揚,放大學生心中的獲得感,激發學生的內驅力,引導學生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楊成軍.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與對策分析[J].現代職業教育,2021(51):184-185.
[2]許麗花.技工院校創客教育路徑探析[J].湖南教育,2020(2):42-47.
[3]俞國良.張哲.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特點及對策考量[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31):12-17+76.
[4]周欣辰.技工院校班主任思政教育路徑的探討[J].現代職業教育,2020(40):174-177.
[5]吳林玲,王龍梅,唐明軍,等.高職學生心理特診與班級管理模式分析[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1(22):187-190.
[6]尹玉輝.中職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基于2017年全國中職學校學生發展狀況調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22):27-34.
[7]周全湘,佘福強,楊敬源,等.黔南民族地區有留守經歷中職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21(4):269-273.
[8]董奇,胡燕.積極心理學視域下農村留守中職學生心理健康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6(22):50-55.
[9]鐘紅艷,楊宇軒.全員參與:中國新型班級民主管理的現實訴求與實踐路徑[J].教育科學研究,2022(3):34-41.
[10]黃石連.班干部參與式管理模式在學生班級管理中的運用[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6):20-22.
[11]周軍.班級管理中高中班主任的陪伴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5):21-24.
[12]馬大文.新形勢下做好技校班主任工作的探索與思考[J].安徽冶金科技職業學院學報,2022(4):79-81+86.
[13]雷亞萍.走在班級管理探索創新的路上[J].寧夏教育,2022(4):38-39.
[14]田建偉.基于“行動共同體”的中學民主化班級管理[J].教學與管理,2019(7):33-35.
注:本文系2022年度廣西技工教育立項科研課題“基于技工院校學生心理特征優化班級管理模式的研究”(2022JGY26)的研究成果。
(責編 藍能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