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詩雪
[摘要] 重言詞是古漢語中具有鮮明特色的語言現象?!兜赖陆洝凡粌H是哲學著作,還是一本涉及語言知識的優秀作品。對《道德經》中的重言詞進行研究,主要討論重言詞的分類、句法功能、語義類型等內容,并對相關語句舉例說明,嘗試分析重言詞的作用和價值。
[關? 鍵? 詞] 《道德經》 ;重言詞;疊字;疊詞
《道德經》是我國極為重要的優秀傳統文化典籍,是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老子關于天地萬物的哲學理念。老子不僅對哲學問題有深刻見解,對語言文字知識也非常精通?!兜赖陆洝饭?1章,5000多字,其中使用的重言詞全部為常見的雙音節AA式類型,共16個,出現18次。重言詞是古漢語獨特的語言形式,故此選取《道德經》重言詞進行研究。
一、概念界定
學術界關于單字重疊形式的名稱有“疊字”“疊詞”“迭字”“重言”等?!兜赖陆洝肥窍惹貢r期的文獻作品,由于上古漢語以單音節詞為主,字詞之間沒有明確的界線,對此類重疊形式的分析必須考慮這一特點。故本文采用趙克勤在《古代漢語詞匯學》中的觀點,將這種重疊形式稱為“重言詞”,并將其分為“疊字”和“疊詞”兩類,即“一種重言詞是由兩個形音義完全相同的單音詞組成,重言詞的意義基本上就是單音詞的意義,這實際上是兩個相同單音詞的重疊形式。因此,這種重言詞又可以稱為‘疊詞。一種重言詞雖然也由兩個形音義完全相同的單字組成,但這兩個字只不過代表兩個音節,它們與重言詞的意義毫無關系。這種重言詞只是兩個單字的重疊,因此,又可以稱之為‘疊字?!焙唵蝸碚f,重言詞是由兩個形音義完全相同的單字或單音詞組成,包括單字意義與重疊形式意義無關的疊字和單音詞意義與重疊形式意義基本一致的疊詞。
二、《道德經》重言詞的分類
從《道德經》重言詞的構成語素來看,可分為單純詞和合成詞。從單字和單音詞的意義與重言詞的意義之間的關系看,可分為疊字和疊詞。單純詞是由單個語素構成的詞,疊字是單純詞;合成詞是由多個語素構成的詞,疊詞是合成詞。
(一)疊字
重言詞的單字與重言詞的意義毫無關系,即“疊字”,有繩繩、蕓蕓、悶悶、歙歙、缺缺等5個。舉例如下:
1.繩繩
繩繩不可名,復歸于無物。(《道德經·上》第十四章)
繩,《說文·糸部》:“索也。從糸,蠅省聲。”本義是繩子?!都本推ⅰ罚骸袄K謂紨兩股以上,總而合之者也。一曰麻絲曰繩,草謂之索?!薄兜赖陆洝分械摹袄K繩”表示連續不絕貌,單字與重言詞的意義無關,故“繩繩”是單純重言詞,即“疊字”。
2.蕓蕓
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道德經·上》第十六章)
蕓,《說文·艸部》:“艸也。似目宿。從艸云聲?!北玖x是香草名。例句中的重言詞“蕓蕓”表示眾多貌,跟單字的意義無關。
3.缺缺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道德經·下》第五十八章)
缺,《說文·缶部》:“器破也。從缶,決省聲?!北玖x是器具破損,引申有缺漏而不完整、缺少、缺陷等義。“缺缺”表示具有小聰明,與單字意義無關。
(二)疊詞
重言詞的單音詞與重言詞的意義基本一致,即“疊詞”,有綿綿、熙熙、儽儽、沌沌、昭昭、昏昏、察察、琭琭、珞珞、淳淳、恢恢等11個。舉例如下:
1.綿綿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道德經·上》第六章)
綿,《說文·系部》:“聯微也。從系,從帛?!北玖x表示絲綿,是由絲聯結而成的帛類物品,由此引申出像絲綿一樣連續不斷、久遠等意義。《道德經》中的重言詞“綿綿”表示連續不斷貌,與“綿”的引申義相關,單音詞與重言詞的意義具有一致性,故“綿綿”是合成重言詞,即“疊詞”。
2.昭昭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道德經·上》第二十章)
昭,《說文·日部》:“日明也。從日,召聲。”本義是明亮,由明亮引申出明白、顯著等義?!罢颜选北硎久靼浊宄?,與單音詞的意義相關。
3.琭琭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道德經·下》第三十九章)
琭,《廣韻》:“琭,玉名?!薄艾f琭”在《道德經》中表示玉珍貴有光澤的樣子,與單音詞的意義相關。
三、《道德經》重言詞的句法功能分析
《道德經》中重言詞出現的位置不定,句首、句中和句末皆有。據筆者分析,16個重言詞均為形容詞,在句中主要作謂語和狀語。
(一)重言詞作謂語
作謂語的重言詞有15個:繩繩、蕓蕓、熙熙、儽儽、沌沌、昭昭、昏昏、察察、悶悶、琭琭、珞珞、歙歙、淳淳、缺缺、恢恢。舉例如下:
繩繩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道德經·上》第十四章)
“繩繩”表示連續不絕貌,是形容詞性的重言詞,在句中作謂語,修飾所謂“恍惚”的狀態。譯為連接不斷又不可稱名,一切運動又會回到無形無狀的狀態。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道德經·下》第三十九章)
“琭琭”表示珍貴有光澤的樣子,“珞珞”表示石堅不摧貌,均為形容詞性的重言詞,在句中作謂語。“琭琭”修飾玉的樣子,譯為不追求像玉石一樣珍貴?!扮箸蟆毙揎検^堅硬的樣子,譯為要像石頭那樣堅硬不摧。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道德經·下》第五十八章)
“悶悶”表示寬厚,“淳淳”表示樸實寬厚,均為形容詞性的重言詞,在句中作謂語?!皭瀽灐毙揎棥捌湔保g為政治寬厚?!按敬尽毙揎棥捌涿瘛?,譯為人民淳樸忠誠?!安觳臁北硎究量蹋叭比薄北硎揪哂行÷斆鳎鶠樾稳菰~性的重言詞,在句中作謂語。“察察”修飾“其政”,譯為政治苛刻黑暗?!叭比薄毙揎棥捌涿瘛?,譯為人民狡黠。
“悶悶”“察察”在句中的位置以及所作的成分相同,都是出現在主語后面,作謂語去陳述或修飾主語。
(二)重言詞作狀語
作狀語成分的重言詞只有1個:綿綿。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道德經·上》第六章)
“綿綿”表示連續不斷貌,是形容詞性的重言詞,在句中作狀語,修飾“道(谷神)”存在的狀態,譯為它是連續不斷地存在著。
四、《道德經》重言詞的語義分析
本小節主要分析重言詞的語義類型,并對語境于語義的重要作用進行簡要概述。
(一)語義類型分析
形容詞主要用來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質、狀態、特征或屬性,《道德經》重言詞均為形容詞,語義類型主要為描摹形態和描摹情狀兩種。其中描摹形態的重言詞有6個:綿綿、繩繩、蕓蕓、琭琭、珞珞、恢恢;描摹情狀的重言詞有10個:熙熙、儽儽、沌沌、昭昭、昏昏、察察、悶悶、歙歙、淳淳、缺缺?,F舉例如下:
1.描摹形態
重言詞具有描摹形態的作用,能生動形象地描繪事物的各種形態。
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道德經·上》第十六章)
“蕓蕓”是形容萬物眾多紛紜的樣子,生動形象地描繪出萬物數量之多的形態,雖然所描述的內容較為虛幻,卻給人無限的想象空間。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經·下》第七十三章)
“恢恢”是寬闊廣大的樣子,描繪出自然法則的范圍寬廣無邊,給人無邊無際之感。
2.描摹情狀
重言詞還具有描摹情狀的功能,能生動細致地描繪人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展現行為狀況。
(1)描繪人物性格特征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道德經·上》第二十章)
“昭昭”表示明白清楚,“昏昏”表示愚昧糊涂,“察察”表示明辨清楚,“悶悶”表示愚昧渾噩,均是對人物性格特征的描述,通過對比展現“我”與“眾人”的不同。
(2)描繪人物心理狀態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道德經·上》第二十章)
“熙熙”是形容和樂的樣子,讓人感受到眾人登臺欣賞美景時喜悅和樂的心理狀態。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道德經·上》第二十章)
“儽儽”是形容疲憊的樣子,表現出文中“我”因與世俗眾人不同而感到疲憊的心理狀態,使人能夠體會到“我”的無奈。
(3)展現行為狀況
圣人在天下歙歙,為天下渾其心。(《道德經·下》第四十九章)
“歙歙”表示無所偏執貌,是對圣人治理天下應該如何的描述。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道德經·下》第五十八章)
“悶悶”“察察”都是形容治理國家的行為,“淳淳”“缺缺”是人民的行為,展現出寬厚和苛刻的治理行為所導致的不同結果。
(二)語境對語義的作用
在句法功能分析部分提到,“悶悶”“察察”在句中的位置以及所作的成分相同,但結合語境發現它們的語義卻不相同,古書中重言詞意義的考察要注重上下文語境的作用。
語境使多義重言詞的意義指向具體化。例如,《莊子·則陽》:“禍福淳淳,至有所拂者而有所宜?!惫笞ⅲ骸傲餍蟹锤病!背尚⑹瑁骸皽窚?,流行貌?!薄按敬尽痹谶@句話里表示不停流轉之義,而《道德經》中的“淳淳”表示忠厚樸實。除此之外,語境也為重言詞的臨時意義提供了具體的出現場合,如“悶悶”在“其政悶悶,其民淳淳”中的意義就是臨時意義,離開這句話的語境,“悶悶”表示寬厚的意義就不再出現。語境對于語義的確定和明確表達意義有重要作用,古書中重言詞表達的意義究竟是什么,有時需要借助語境來分析。
五、《道德經》重言詞修辭功能分析
語言中的語音、詞匯和語法是修辭的基礎,修辭又能使三要素增色添彩,故古人在詩詞、經文創作中常常熟練運用重言形式使文章飽滿。像我們熟知的唐代著名詩人杜甫、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便經常在詩詞中使用重言手法。在科普性、專業性較高的注書里也出現使用重言詞解釋詞的情況,如語文辭書著作《說文解字》中,許慎也常用重言詞來釋字,來達到巧妙解釋字義的效果,足以說明重言詞在語言實際運用中的重要作用。
(一)增添韻律節奏
由于重言詞是由兩個形音義完全相同的單音形式重疊構成,因而能夠發揮使文章韻律協調、節奏感增強的修辭效果。《道德經》重言詞所在句子基本都是短句,短句中出現單音形式的重復使用,給人最直接的感受是在朗讀時很有節奏感,且語言流暢。例如“俗人昭昭,我獨昏昏”“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句中聲韻相同的字詞重復回響,音節整齊對稱,使得語句韻律和諧、具有語感,讀起來不拗口,聽起來也自然悅耳。
(二)展現情態狀貌
劉勰在《文心雕龍·物色》中用“以少總多,情貌無遺”來概括《詩經》疊字的修辭作用,這種說法也可以用于對《道德經》重言詞修辭功能的概括,就是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豐富的內容,把事物的情態狀貌沒有遺漏地表現出來。由于重言詞表達的意義大多具有形容的功能,因此在描繪人或事物時,重言詞往往能對人或事物的情態狀貌進行生動刻畫,從而展現出畫面感,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受。例如“天網恢恢,疏而不失”描寫的是虛無縹緲的自然法則,對于這種不具象的事物,我們很難感受到它的性狀,但“恢恢”的使用好像把人拉進寬闊無邊的世界中,從而使人切身感受到這種法則的廣闊。在“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中使用的重言詞,是對人民性格特征的描述,巧妙描繪出人民狡黠、耍小聰明的形象。
(三)深化表達意義
在表達方面,重言詞還具有深化語義的作用。漢字是集形音義于一體的表意體系文字,單字詞的重復也代表著意義的重復,重復使意義集中化,這樣重復集中地表述意義會具有巨大的語言力量。如:“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沌”表示愚昧無知,“沌沌”不但仍然表示愚昧無知,且表示的程度加深,在語義上得以深化,起到強調“我”愚昧狀態的效果。從外在形式上看,同一個字或詞的重復使用會給人視覺感知的沖擊,繼而讓人對重言詞產生深刻的印象,從而引發感知上的共鳴,也會起到表達的強調作用。
(四)增強語言表現力
除上述三種作用外,重言詞還擁有增強語言表現力的能力,這種能力可以通過煉字體現出來。我們在語文學習時常會遇到詩詞歌賦煉字的問題?!八^‘煉字,就是根據內容或意境的需要來選擇最合適的詞。”即對使用的字詞進行精心比對和選擇,使選擇的字詞貼合表達內容和意境,從而達到使表達更充分、使語言表現力更強的作用。《道德經》中的重言詞同樣是經過作者精心選擇才得以呈現,把其中的重言詞換成單字詞,或換成同義的其他詞語,都無法產生重言詞所帶來的效果,哪怕是微小的差異,在內容的呈現中也會產生大不同。如果把“綿綿若存,用之不勤”中的“綿綿”換成單字“綿”,不僅結構失衡,也沒有“綿綿”表示的意義充分;如果把“不欲琭琭如玉”換成“不欲珍貴如玉”,行文風格就少了些許雅致。重言詞的修辭作用不單體現在自身的結構與特點上,也由煉字時的對比襯托而出。
六、結束語
重言詞是古漢語詞匯中重要的一部分,與生俱來的構詞能力推動漢語詞匯由單音節詞向雙音節詞發展,極大地豐富了漢語的詞匯形式,在漢語詞匯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重言詞使用起來簡單易懂,能夠很好地應用到口語和書面語中,至今仍然是使用頻率很高的語言現象。通過本文的分析,筆者希望能為我們更好地理解《道德經》重言詞所在句的文意提供支持,也有助于我們今后對重言詞的使用。
參考文獻:
[1]趙克勤.古代漢語詞匯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
[2]趙克勤.古漢語修辭簡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3] 侯興偉.疊文與疊字[J].語文知識,2012(4):124-125.
[4]李莎.淺析《荀子》中的重言詞[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7,37(10):51-52.
[5]王弼,注.樓宇烈,校釋.新編諸子集成·老子道德經注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2016.
作者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