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艷梅 朱明輪
摘 要 文章討論了“病原生物與免疫學”課程的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從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創新、前沿研究內容融入和實踐操作培養等方面進行探討,提出了基于“醫學思維”的教學模式改革策略,以提高學生對該領域的深入理解和掌握,為其未來的職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 醫學思維;病原生物與免疫學;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2024.7.030
Exploration of the Teaching Model of "Pathogens and Immunology"
Course Based on Medical Thinking
CUI Yanmei, ZHU Minglun
(Shangqiu Medical College, Shangqiu, Henan 476000)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teaching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course "Pathogens and Immunolog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esign of teaching content,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integration of cutting-edge research content, and practical operation training, and proposes a reform strategy based on "medical thinking" teaching mode to improve students' in-depth understanding and mastery of the field,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ir future career development.
Keywords medical thinking; Pathogens and Immunology; teaching model
醫學思維是指醫學專業人員在處理臨床問題時所采用的思維方式和方法,它不僅包括對臨床問題的認識和分析,還包括對醫療行為和醫學決策的思考和判斷。具體而言,醫學思維的應用包括病例分析、診斷和治療、研究和創新以及與患者的溝通。在病例分析方面,醫學思維可以幫助學生在處理病例時,結合患者的病史、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等信息,進行系統性的分析和綜合判斷。在診斷和治療方面,醫學思維可以幫助學生在制定治療方案時,考慮病情的發展趨勢、患者的特殊情況和治療的風險等因素,制定出更為科學和有效的治療方案。在研究和創新方面,醫學思維可以啟發學生提出新的研究問題,設計更加科學的研究方案,進行更加深入的實驗和觀察,從而推動醫學研究的進展和創新。在與患者的溝通方面,醫學思維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和關切,同時向患者傳遞醫學知識和診療方案。
1? “病原生物與免疫學”課程的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1? 理解存在局限性
在傳統“病原生物與免疫學”課程的教學模式中,學生普遍只是機械地記憶了病原微生物的種類、特性和免疫反應的基礎理論。然而,這種知識獲取方式存在著顯著的局限性。首先,因為學習過程缺乏互動和實踐性,它難以激發學生對該學科的興趣和熱情。其次,學生在這種模式下很難將所學知識有效地應用于實際情境中,例如在臨床實踐中理解病原微生物在不同疾病發展中的作用機制,或運用免疫反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因此,當前“病原生物與免疫學”課程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突破傳統知識傳授的局限,加強實踐操作訓練,以及提升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這是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所在[1]。
1.2? 教學內容抽象
病原生物和免疫反應的概念和原理往往是相對抽象的,不太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掌握。學生在學習這門課程時,難以形成具體的概念和實際的應用場景,缺乏直觀的案例和實例更是讓學生難以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進一步影響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此外,由于病原生物和免疫反應涉及多個層面的生理和生化過程,理解這些過程的必要前提是對一些基礎概念的掌握和理解。然而,由于這些基礎概念和原理相對抽象和復雜,學生經常會在學習過程中感到迷茫和困惑,導致對知識點的學習進展緩慢。
1.3? 課程教學模式單一
傳統的教學模式在“病原生物與免疫學”課程中存在著一定的缺陷。課堂上教師主導的講解模式使學生難以參與到課堂中,缺乏互動性和靈活性。同時,這種模式也限制了學生自主思考和探究的能力,導致其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而缺乏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在這種情況下,學生難以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從而影響其學習效果。此外,缺乏針對性的教學設計也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疲勞,從而影響其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
1.4? 缺乏融合的教學模式
“病原生物與免疫學”課程教學模式缺乏跨學科交叉融合,存在一定問題。傳統教學模式通常側重于某一學科領域的知識傳授,缺乏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視角,難以滿足學生對綜合知識和交叉思維的需求。在現實生活和職業發展中,學生需要跨越學科界限,整合和綜合多種學科知識,從而解決復雜的問題[2]。但在“病原生物與免疫學”課程教學中,學生僅僅學習單一學科的知識,難以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系,也無法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思維和能力。此外,課程教學模式缺乏跨學科交流的機會,學生難以從其他學科的視角和經驗中汲取靈感,限制了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2? 基于醫學思維的“病原生物與免疫學”課程教學模式構建
2.1? 強化案例教學,培養學生的病例分析能力
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應該以病例為基礎,采用問題導向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思考。通過討論真實病例和模擬病例,學生可以深入了解疾病的發生機制、診斷方法、治療方案等內容,并將其應用到實際的臨床情境中。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病例討論,幫助學生了解病人的病情和臨床表現,掌握正確的病例分析方法,并提高其臨床思維和判斷能力。同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探索,找出不同病例之間的聯系和規律,以便在今后的臨床實踐中更好地應用所學知識。
例如選取一個真實病例:一名年輕女性出現發熱、咳嗽、喉嚨痛、流鼻涕、全身乏力等癥狀,經過檢查和診斷,被確診為流感病毒感染病例。教師可以將該病例作為課堂討論的基礎,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分析和思考該病例,以提高其臨床思維和判斷能力[3]。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學生進行病例分析:①病原生物方面:通過講解流感病毒的基本特征、傳播途徑和感染機制,讓學生了解該病毒的特點和影響,以便更好地理解該病例的發生和發展過程。②免疫反應方面:介紹人體對病毒感染的免疫反應,讓學生了解免疫反應的基本原理和機制,以及該病例中可能出現的免疫反應情況。③臨床表現方面:討論該病例中的臨床表現,引導學生理解該病例中不同癥狀的出現和原因,并幫助學生從臨床角度進行病例分析和診斷。④治療方面:介紹流感病毒的治療方案和藥物治療的原理和效果,以及該病例中可能出現的治療情況,讓學生了解不同治療方法的優缺點和適用范圍。通過對這個真實病例的討論和分析,學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流感病毒感染的病原生物學和免疫學知識,掌握臨床分析和判斷的方法,提高其臨床思維和判斷能力。同時,學生還可以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的臨床實踐中,更好地為患者服務。
2.2? 鼓勵問題導向學習,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積極性。
問題導向學習是一種基于學生自主學習和問題解決的學習方式,它與傳統的教師中心教學方式不同,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4]。在“病原生物與免疫學”課程中,采用問題導向學習的方式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具有主動性。具體來說,教師通過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課程中的難點和熱點問題,進而啟發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提高其分析和思考能力。
例如,在課程中引導學生提出一個問題:“為什么有些人感染同一種病原體后會表現出不同的癥狀和嚴重程度?”這個問題涉及病原體的種類、人體免疫系統的反應和個體差異等方面,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免疫反應問題。在課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探討這個問題,讓學生從病原體類型、感染途徑、免疫系統狀態等角度入手,分析不同人體對同一種病原體的免疫反應的差異。此外,學生還可以通過研究相關的文獻和案例,了解疾病的發生機制和治療方法,從而更全面地掌握病原生物和免疫反應相關的知識。通過這種問題導向的學習方式,學生能夠更深入地探討和理解病原生物和免疫反應的相關問題,進而培養學生的思辨和分析能力[5]。同時,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合作也能夠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提高整體的學習質量。
2.3? 強調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操作技能和實驗設計能力
在實驗課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不同類型的實驗,例如:病原生物的分離、培養和鑒定,免疫反應的檢測和分析等。通過實際操作,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課程中的相關知識,同時培養其操作技能和實驗設計能力。除了實驗課程,模擬實驗也是非常有價值的教學手段。教師可以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生的需求,設計一些與實際實驗類似的模擬實驗,讓學生通過模擬實驗來練習實驗操作和實驗設計,從而更好地掌握相關技能。通過實踐教學,學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課程內容,同時也能夠更好地掌握實驗技能和實驗設計方法,提高其實驗能力和科學素質[6]。這對于未來從事醫學或生命科學研究的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和素質。
例如,在實驗課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免疫反應的檢測和分析實驗。學生可以親手操作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免疫印跡(Western blot)等實驗,從而了解免疫反應的原理、方法和技巧。同時,通過實際操作,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課程中的免疫反應的相關知識,深入掌握實驗技能和實驗設計方法,提高其實驗能力和科學素質。這些能力和素質對于未來從事免疫學研究或臨床工作的學生來說,是非常有價值的[7]。
2.4? 促進跨學科交流,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為了培養具備跨學科背景的醫學專業人才,應該鼓勵跨學科交流,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在“病原生物與免疫學”課程中,引入相關的生物學、化學、藥學等學科的知識,讓學生了解不同學科之間的聯系和相互作用。通過跨學科交流和綜合學習,學生能夠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提高綜合素質和跨學科交流能力,這對于未來的醫學專業發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疫苗的研究和開發,這個話題涉及多個學科,比如微生物學、免疫學、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等。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先介紹疫苗的基本原理和分類,然后引入相關的生物學和化學知識,如疫苗的制備工藝、疫苗成分及其作用機制、疫苗接種后的免疫反應等。接下來,教師引入分子生物學和基因工程等知識,講解疫苗的基因工程技術、重組蛋白疫苗等研究方向[8]。此外,教師還可以介紹現代藥物研發的流程和方法,例如藥物的篩選和優化、臨床前和臨床研究等,讓學生了解疫苗的研究和開發需要綜合運用多個學科的知識和技術。通過這種跨學科的教學方法,學生能夠全面了解疫苗的研究和開發,拓寬知識面,并能夠將不同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提高綜合素質和跨學科交流能力。
3? 結論與建議
基于醫學思維的“病原生物與免疫學”課程教學模式是一種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模式,通過激發學生的興趣和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強調實踐教學、促進跨學科交流等手段,能夠有效地解決該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能力。具體來說,該教學模式重視學生的主動學習和思考,注重啟發學生的興趣和創新能力,通過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和探究難點,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思維深度。同時,該模式注重實踐教學,通過實驗課程和模擬實驗,讓學生親手進行實驗操作,掌握實驗技能和實驗設計方法,以此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和科學素質。此外,該模式還鼓勵跨學科交流,將相關學科的知識納入課程中,讓學生了解不同學科之間的聯系和相互作用,促進學生的跨學科交流和綜合運用能力。從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基于醫學思維的“病原生物與免疫學”課程教學模式具有明顯的優勢,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應該進一步探索該模式的實施方案和具體實踐,不斷優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吳素琴,劉宵達,姜玥.《病原生物與免疫學》課程實施項目化教學改革及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J].醫藥高職教育與現代護理,2023,6(2):123-126.
[2] 宋軍華,陳方,包春蕾.大數據支撐的“案例教學+BOPPPS模型”在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應用[C]//中國陶行知研究會.2023年第一屆生活教育學術論壇論文集,2023:334-336.
[3] 昝潔冰,張佳月.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衛生職業教育,2023,41(3):94-98.
[4] 沈曉燕,潘萍,陳曉笑,等.基于OBE理念的BOPPPS教學模式在病原生物與免疫學教學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以常州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為例[J].教育觀察,2023,12(2):42-46.
[5] 馬建雄.“互聯網+”背景下的高職病原生物與免疫學課程教學研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2(12):138-140.
[6] 馮小蘭,周敏瑜,黃培健.對分課堂與分組實驗應用于“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實驗課堂的研究[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22(5):118-121.
[7] 馬建雄.高職病原生物與免疫學教學改革與實踐研究[J].教師,2022(30):99-101.
[8] 唐孌孌.病原生物與免疫學混合教學模式構建及應用研究[J].科技資訊,2022,20(20):18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