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像年畫常見于民間節慶祭祀。民間習慣在家中粘貼各式的神像年畫,每有節慶,便上供、祭拜請來的神仙們,以祈求福運庇佑。在中國傳統民間信仰中,灶王即灶神,又稱灶君,是主管家庭灶火的世俗神靈,負責守護家宅,同時幫仙界監察凡人。民間往往重視對灶神的祭祀,以希求家宅平安,常得神佑。
下面兩幅圖是清代山東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的代表作。左為木版,右為印刷成品。
臘八習俗:黃羊祭灶
臘月既是辭舊迎新的時節,也是中國傳統祭祀的重要時刻。臘八,古時又稱臘日,人們會在臘日舉行臘祭。在民間,除了祭拜自家祖宗之外,還需要特別祭拜五位家神:灶神、門神、井神、宅神、廁神。其中,灶神是祭祀的重點對象。
《后漢書》記載,漢宣帝時有個名叫陰子方的青年,品德高尚,“至孝有仁恩”。某年臘日早晨,陰子方在燒飯時,灶神突然在鍋灶間現身,為其賜福。陰子方連忙禱拜,并宰殺家中的黃羊作為祭品。從此以后,陰子方好運不斷,遂成巨富。因此后人多效法陰子方,在臘日祭灶,并用黃羊作牲,以求福臨家宅,德蔭后代。
陰子方用以祭祀的黃羊,實際上是黃狗。把家中用以看門守戶的狗拿來作為祭祀犧牲,實際上是由于家境貧苦、別無長物的無奈之舉。后來文人也常用“黃羊祭灶”的典故,暗含身處窘境、經濟困頓之意。魯迅《庚子(1901年)送灶即事》:“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即言自己家中別無長物,不止缺少黃羊來祭祀灶神,甚至需要典賣衣物,才能置換到一只整雞、一點膠牙糖來供奉香案。
年畫:源于鄉土的藝術生命
年畫是年節中不可或缺的點綴,各類具有吉祥象征意義的圖樣,增添了年節的煙火氣息和喜慶氛圍。年畫的制作形式多種多樣,有木版、手繪、油印、絲網漏印、半印半繪等多種技術。其圖像含義也豐富多變,有神像、人物、戲曲、歷史、鄉訓等多種內容。
雖然年畫的創作者大多沒有接受過高水平的藝術教育,其創作多見土拙,缺少創新,多同質化的復制產品,但是年畫所蘊含的鄉土精神與生命力量不可忽視。正如馮驥才所說:“雖然他們(農民畫家)筆下的形象時而簡率,時而稚拙,卻有一種樸直的、天真的、極其生動和一任天然的鄉土美感。這種鄉土美包含一種情感的自由與自然。”
民間有諺語:“過新年,喝糨粥,新洗的褂子套外頭,剪斷絲發買年畫……”在一年一度的大慶典里,人們從高強度的身體勞作中抽離,告別充滿汗水的舊年,開始抬頭往前探望,務實了一整年的他們由此展開“務虛”的儀式。年畫對人們的意義,早已不僅僅是一種吉祥裝飾,而是一種真實的精神撫慰,哪怕別無長物,也愿“剪斷絲發買年畫”。
適用話題
儀式感、節日與風俗、鄉土精神與生命力量、務實與“務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