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023年9月7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可持續發展論壇在甘肅省敦煌市舉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論壇上為敦煌研究院、常書鴻、段文杰和樊錦詩頒發了杰出貢獻獎。這是國際給予敦煌研究院團隊老中青幾代非遺保護工作者的肯定,是對他們80余年來在保護和傳承敦煌文化上不懈堅守與付出的嘉獎。
敦煌莫高窟從前秦建元二年(366)開鑿至元代,跨越近1000年。它不僅是中國石窟藝術發展演變的縮影,也是古代絲綢之路上不同文明之間對話和交流的重要見證。而這些璀璨的藝術得以閃耀至今,歷時1650余年魅力依然,得益于一代代“敦煌人”的接力守護。自1944年至今,敦煌研究院已成立80個年頭。在首任院長常書鴻的帶領下,敦煌研究院團隊對莫高窟的保護工作,經歷了看守時期、搶險加固時期、科學保護時期、預防保護時期四個階段。目前,敦煌研究院基本建成了以保護和管理并重,搶救性保護、預防性保護、數字化技術相結合的綜合保護管理體系。
針對新時期的莫高窟遺產保護,敦煌研究院團隊致力于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對古老洞窟中的彩塑與壁畫進行數字化采集,使其得以永久保存。同時也正式投入使用了我國首座文化遺產保護多場耦合實驗室,模擬不可移動文物經歷多種不同自然條件“摧殘”后的模樣,為保護工藝和材料的使用、研發提供數據,揭示土遺址“生病”的原因。在先進的科學技術的支持下,研究團隊建立了完整的“治療”體系,這使得對敦煌遺產的保護更為科學與完善。
在世界文化遺產中,像莫高窟這樣歷時彌久而內蘊豐富的文化遺產屈指可數,所以“敦煌人”絕不能僅僅被定義為“守護人”那么簡單,研究團隊在科技創新上的努力也不僅僅是為了保護文化遺產免受自然與人為的侵害。“敦煌人‘保護、研究、弘揚’的擔子更重”,敦煌研究院黨委書記趙聲良說,“保護是基礎,如果文物保護不好,一切都無從談起;研究是核心,如果不研究文物的價值所在,就無法發揚它背后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是目標,保護、研究最終是要創造今天的文明、今天的文化。”因此,敦煌研究院團隊對敦煌莫高窟進行的數字化采集工作,不僅是為了永久保存敦煌的文化遺產,也是為了讓全世界共享敦煌的寶庫資源。在莫高窟的數字展示中心,球幕電影《夢幻佛宮》給游客以震撼逼真的視覺體驗,這些數字化圖像,來自敦煌研究院數字化研究所圖像處理員對一張張采集而來的照片的耐心拼接。哪怕是熟練的技術人員一天也只能拼接20張照片,而一幅壁畫,往往有數千張照片,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除此之外,敦煌研究院團隊還致力于借助科技手段不斷創新推廣敦煌文化的方式,如推出“云游敦煌”的微信小程序,打造超時空參與式博物館“數字藏經洞”,以及建設“數字敦煌·開放素材庫”,等等。
時代在變,堅守不變;技術在變,弘揚不變。這是敦煌研究院團隊每一代“敦煌人”堅持的信念,也正是這種信念,讓千年敦煌延續下一個千年,并在科技數字化的傳承中獲得永生。
適用話題 敬業精神、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素材運用
敦煌研究院團隊的故事,展現了一代又一代“敦煌人”的傳承接力,也是團隊工作與時代發展同頻共振,借助科技與創新力量保護文化遺產的一個成功例子。因而,在運用素材的過程中,學會多角度挖掘素材并提煉核心觀點是重中之重。
一、敬業精神
敦煌研究院團隊幾十年如一日堅守文物保護工作崗位的敬業精神,令人感動。為了讓莫高窟的風采長青于世,一代代“敦煌人”耐住寂寞,守住心神,接力解決了在保護莫高窟遺址的過程中所遭遇的各種困難,形成了科學的綜合保護管理體系,用智慧和汗水凝成了“堅守大漠、甘于奉獻、勇于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以“尊崗敬業、堅守傳承”的品質,繪就了“敦煌守護人”的精神圖譜。
二、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敦煌研究院團隊的貢獻,不僅體現在對莫高窟遺址的保護工作上,也體現在對敦煌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上,正是這種團隊間的接力傳承,使得敦煌文化的星星之火永不熄滅。因此,研究團隊在新時期借助科技與融媒體等多樣化手段對敦煌文化的傳承,既是順應時代之變,又是堅守初心之定。同時,采用數字化文物保護方式,不僅要求團隊成員具備極高的科技文化素養,也要求團隊成員有細致、耐心的品格以及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