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越來越多的人對“搭子式友誼”有了需求,甚至有網友說:“飯搭子同事離職了,感覺自己上班都沒動力了。”隨著“搭子社交”的興起,搭子的種類也變得越來越豐富:有徒步搭子、電影搭子、追劇搭子等興趣愛好類的搭子,也有飯搭子、咖啡搭子、打車搭子等經濟實用類的搭子,甚至還有上班“摸魚”搭子(上班期間快樂聊天,一下班就互不打擾)等等。
現象觀察
視線聚焦 1 “搭子社交”是新型社交方式還是“新瓶裝舊酒”?
正所謂“萬物皆可搭”——不同的搭子能滿足人們的各種需求,“不搭”時則互不打擾。
素材鏈接 1 “搭子”的含義
“搭子”一詞在2007年出版的《上海話大詞典》就有所提及,其解釋是:“一起打牌的人。引申為合伙者。”2023年,“搭子”被賦予另一種含義:“一種新型社交關系,淺于朋友,重于同事,主打一個垂直細分領域的精準陪伴。”
素材鏈接 2 當下“職場搭子”現狀
國內某人力資源服務商圍繞“職場搭子”展開的一項小調查顯示:職場中的“搭子社交”普遍存在,活動頻繁,且種類豐富。近八成受訪的職場人表示擁有至少一個搭子,在沒有搭子的職場人中,又有超過七成受訪者表達了想找搭子的強烈意愿。職場人熱衷于找搭子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占比較大的有:以尋找共同興趣為前提實現互惠互利,疏解壓力以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拓寬社交圈并鏈接更多資源,等等。
觀點 “搭子社交”為搭子關系本身正名
你也許會想:在“搭子”一詞流行之前,開頭提到的各種類型的關系就不存在嗎?顯然不是。以前,我們會把這些關系中的雙方稱作“某某同好”“某某發燒友”“一起做某件事的人”,或者統稱為“朋友”;而且在更多的時候,與我們往來的另一方可以同時承擔朋友、伴侶或家人等多種角色。而現在,我們專門將“一起做某件事的人”從“朋友”這個非常寬泛的概念中抽離出來,命名為“搭子”,劃出了“搭子”和“朋友”的界限,繼而使得找搭子的需求能被明確地表達并被準確地理解,即降低了找搭子的成本(搭子而已,并非朋友),最終促進了“搭子社交”的流行和進一步發展。可見,“搭子社交”算不上一種全新的社交方式,因為“搭子”這種垂直社交關系并非今天才有;然而,“搭子社交”一詞的發明并不只是“新瓶裝舊酒”那么簡單,因為對這種關系的命名又反過來促進了關系本身的演化和發展。
視線聚焦 2 搭子關系和傳統親密關系的區別
追本溯源,當代都市人為什么要把“搭子”從“朋友”中抽離出來?又為什么要把一個朋友(或伴侶、家人)可以滿足的多種需求“外包”給不同的搭子呢?對此,可以從搭子關系與朋友、伴侶、家人這些傳統意義上比較親密的關系的區別來探討。
搭子關系與傳統親密關系最本質的區別在于:搭子關系是“需求在先,關系隨之”;而傳統親密關系是“關系在先,需求隨之”。搭子關系就像它本來的“合伙者”的含義所表明的那樣——在各自需要的時候“搭把手”“搭個伙”,不需要時則完全可以“相忘于江湖”;而在傳統親密關系中,往往是“因為我們是朋友(或伴侶、家人),所以我們才互相幫助,滿足對方的各種需求”。
這一本質區別又引出另外兩個區別。
第一點是交往時間的不同。在我們一貫的觀念里,朋友、伴侶、家人都是長期關系。然而在當今這個流動性高、個體高度原子化的社會中,長久的陪伴似乎成了一種奢望,經常發生的一種情形是:你出差來到了學生時代的好友所在的城市,卻糾結于要不要告訴對方自己來了——不說則顯得自己不念舊情,說了又怕打擾了對方的工作和生活;即使最后見面了,大多也只剩下生疏的客氣和雙倍的尷尬。當友誼成了一種需要刻意維護、經營的關系時,也就帶來了負擔。而相比之下,搭子關系則更加自由,可進可退,因為它是“需求在先”的,所以搭子們的共識是:各取所需之后,可以更進一步成為朋友或伴侶,也可以毫無顧慮地說散就散。這種短暫的“輕友誼”似乎更適應當下的社會環境,既能夠滿足都市人的社交需求,也不會帶來刻意維持關系的心理負擔。
第二點是自我袒露程度的不同。具體又可以分為廣度和深度的不同。
素材鏈接 社會滲透理論
根據美國社會學家歐文·奧爾特曼和達爾馬斯·泰勒于1973年提出的社會滲透理論,人際關系的發展可視為一種逐漸滲透的過程(更通俗的講法是“一起剝洋蔥”)。在初始階段,人們交流的主要是表面的、非個人化的話題,如天氣、工作信息等,再發展到興趣愛好、性格特征等。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開始分享更加私密的信息,如家庭背景、個人經歷乃至內心深處的軟肋與恐懼等。這個過程被稱為“滲透”。而人際關系的滲透過程受到兩個因素的影響:深度和廣度。深度指的是人們在交流中逐漸揭示更加私密和敏感的信息的程度;廣度指的是人們在交流中逐漸涉及更多不同領域的話題和信息的范圍。
觀點1 搭子間的交往,看似戴上了面具,實則摘下了面具
在廣度方面,傳統親密關系中的雙方會展示自己的全貌,而搭子一般只展現與需求相關的那一面,比如某項愛好、特定情形下的消費習慣等。
有一次,我沒有選擇和朋友們一起出遠門,而是找了兩位“旅游搭子”同行,我們度過了輕松自在的旅行時光。在我看來,“旅游搭子”之間有著明確的邊界感,互相只知道對方粗略的基本信息,很少問及個人隱私。如果我們對于去哪個景區持不同意見,我們可以選擇獨自游玩,不用遷就對方的行程和生活習慣。但對于朋友和家人,性格內向的我很難對他們說出拒絕的話。
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對于一段親密關系,我們需要投入時間和精力維護,相處的時候還要擔心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對方的心理期望,或者擔心自己的新想法、新需求會讓對方不理解,這樣的相處需要付出很高的情感成本。而對待搭子,我們不需要像對待朋友一樣,花心思維護關系,因為搭子之間的交情淺,雙方都不會對彼此有很高的心理期望。現代年輕人,個性豐富,喜好繁多,興趣隨時都在發生變化,誰都不太想將就,所以與其想著將就一個人或改變一個人,不如挖掘出對方身上可以“搭”的某一部分,一起搭伙完成一件事。可以說,和搭子相處,看似戴上了面具,實則摘下了面具。
觀點2 不遠不近的社交距離
在深度方面,顯然,“搭子社交”是比較淺層的,即自我揭示程度低,交往的雙方相互保持著距離。這也就意味著,當你從這段關系中抽身時,不會有什么損失,也不會感覺受到傷害。而朋友、戀人的關系則截然不同了。德國作家伊麗莎白·馮·塔登在《自我決定的孤獨:難以建立親密感的社會》一書中,探討了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缺乏親密感,以及人們越來越孤獨的原因。塔登認為,孤獨是現代社會的普遍現象,其根源在于人們對親密關系的矛盾需求。一方面,人們渴望與他人接觸,獲得安全感、歸屬感和愛;另一方面,人們又擔心在與人接觸的過程中存在風險,如被傷害、控制或剝奪自由。這種矛盾需求導致人們在交往中采取了一種“自我保護”的策略,即盡量避免與他人建立過于親密的關系。
由此看來,正是搭子關系中這段心照不宣的距離給現代都市中孤獨的人們帶來了安全感和舒適感。
視線聚焦 3 關于“搭子社交”的批判性思考
作為現代社會的產物,搭子關系能否成為親密關系的平替?“搭子社交”能否消解普遍的孤獨感?
觀點1 “搭子社交”并不能真正對抗孤獨
搭子關系可看作一種典型的“搜索性關系”,人們為自己貼上需求、愛好、口味、消費習慣、性格類型等各式各樣的標簽,再根據這些標簽相互搜索、匹配。換言之,當人們面對搭子時,與其說是面對一個具有獨特經歷和復雜情感的人,不如說是面對一些標簽的集合。而“關系在先”的親密關系則不同,親緣、地緣等紐帶以及長期深入的交流會讓彼此間產生難以割舍的情感依賴,甚至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雙方的人格。
我們還可以假想一種“萬事靠搭”的生活,或許在不同搭子的陪伴下進行各種活動的過程是愜意的,然而在某個時刻,你忽然意識到自己對身邊的人其實并不了解,你們對于對方也并非獨一無二,而是完全可以被替換的存在,隨之而來的,大概會是巨大的孤獨感和對這個世界的陌生感。
當然,這樣極端的假設在現實中肯定是不存在的,但它對我們有兩點啟發:“搭子社交”并不能真正對抗孤獨;親密關系仍是寶貴且不可替代的。
觀點2 辯證處理搭子關系與親密關系
盡管搭子關系與親密關系有著本質的不同,但我們也不必把二者完全割裂開。一來,“搭子社交”可以為親密關系的處理提供一些啟示,在親密關系中,我們不用太在意所謂的“他人預期”,可以更坦率地表達想法,主動提出對邊界感的需求;二來,根據社交滲透理論,如果雙方都愿意更進一步,淺層的搭子關系完全可以向親密關系發展,于是“尋搭子”也成了一個建立新的親密關系的契機。
總之,“搭子社交”的流行是一種必然,它與流動性高、個體高度原子化的都市生活相適應,迎合了都市人的心理需求,但不能從根本上消除孤獨的感受。所以,我們在欣然接受這種社交方式的同時,也不要放棄對親密關系的追尋與發展,而應該以更加輕松自在的方式感知生活的美好,擁抱不斷變化的世界。
素材積累
素材 1 《小王子》
法國作家圣-埃克蘇佩里筆下的小王子原本獨自生活在B612小行星上,一天他偶然發現了一顆從沒見過的種子,小王子密切地觀察著它,最終,種子長成了一朵嬌艷可愛的玫瑰。但好景不長,玫瑰的傲嬌及自負讓小王子難以理解,盡管他們都愛著彼此,但小王子還是選擇離開了玫瑰。
在旅途中,小王子曾走進一個開了五千朵玫瑰的花園,這讓小王子對自己的玫瑰的獨特性產生了懷疑,然而后來遇到的狐貍告訴他:“對我而言,你只不過是一個小男孩,就像其他千萬個小男孩一樣。我不需要你,你也同樣用不著我。對你來說,我也只不過是只狐貍,就跟其他千萬只狐貍一樣。然而,如果你馴養我,我們將會彼此需要,對我而言,你將是宇宙唯一的了;我對你來說,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了。你不可以忘記,你必須對那些你所馴養的東西負責。你必須對你的玫瑰花負責任。”這讓小王子認清了自己與玫瑰之間的感情:正是他為玫瑰花費的時間、投入的感情,使得那朵玫瑰如此重要,即使世界上有上萬朵一模一樣的玫瑰,也只那一朵獨一無二。以至于他因為一朵玫瑰的存在而愛上整片星空。
這也印證了狐貍那句充滿哲理的話:“只有用心靈才能看得清事物的本質,真正重要的東西是肉眼無法看見的。”
適用話題:人際關系、感性與理性、個體獨特性
素材點撥
《小王子》作為老少皆宜的文學名著,全文很短,但意蘊相當豐富,有許多金句可以直接引用,是常見的作文素材來源。上述素材截取了書中小王子與玫瑰的關系這部分內容,可以為我們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思考帶來啟發。書中連接小王子與玫瑰情感的是愛,在運用素材時也可以擴展到親情、友情等親密關系中——使得關系深刻的并非某一方有何特異之處,而是雙方對關系本身的投入,這讓對方之于自己是獨特且重要的。同時,這種對人際關系的理解也揭示出情感的重要性,我們可以將其與當代社會普遍崇尚工具理性的現狀聯系起來,進行反思。而且,素材強調了個體的獨特性應從人際關系中尋找,我們可以聯系人類學家項飆提出的關于當代社會“附近的消失”這一現象,進行辯證思考。
素材 2 明代科舉與文人結社
在明代,圍繞科舉的文人結社十分盛行。每次鄉試、會試期間,大批士子集聚一地,這就為他們結盟立社提供了機會。不論是“昔時故舊”,還是“聞其名讀其文恨不得見其人者”,“皆邂逅傾蓋,定交杵臼之間”。
不僅僅是參加科舉考試的士子們結社,那些同時科考中試的士子們也經常會盟結社。明代鄉試和會試同科考中之人,稱為“同年”。同年之間往往相互照應,共同進退,因此這種關系在當時非常重要,士子們也有意識地借助結社來維系和鞏固這種關系。
參加考試結社,考試中試結社,考試落第也會結社。或因同病相憐,或圖再考登第,這些落第士子常常三五人、數十人結伴讀書,成為明代中期以后文社風行的主力軍。
士子在文社里的主要活動就是研習制藝、揣摩時文。其內容和形式也深受科舉考試影響。比如,為了適應科舉考試的現場氛圍,許多文社都采取模擬科考程式的方法開展社事活動。可以說,這些文社既是“好修之士”的“學問之地”,又是“馳騖之徒”的“功名之門”。
(摘編自李玉栓《明代文人結社研究》,復旦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
適用話題:備考、交友、古代文人關系
素材點撥
這則素材介紹了在明代科舉取士的大背景下文人結社這一現象。這種與科舉相關的文社“社友”與現在的“備考搭子”“學習搭子”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以參加科舉考試為契機而結社的社友關系,是出于結伴考試、相互交流的特定需求而發展出的關系,他們有共同的目標,因此能成為“合伙者”。需要注意的是,其中的“同年”關系與搭子關系還是有所區別的,“同年”之間往往會形成深厚的情誼,有的同年進士長期保持緊密的聯系,甚至在官場上互相提攜幫帶,這樣就發展成一種親密關系了。運用素材時注意把握文人之間這種復雜的關系。
牛刀小試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最近,一種叫作“搭子”的社交方式在年輕人中逐漸流行起來。所謂“搭子”,就是指因某種共同的興趣愛好或需求臨時建立的社交關系,比如飯搭子、考研搭子、健身搭子……有人認為,“搭子”這一新型的社交方式是基于人們對彼此的各種具體的需求而形成的,既能滿足個性化的社交需求,又能促使人們踏出社交舒適圈,起到互相激勵、共同進步的作用;也有人認為,“搭子”從字面上就透出彼此關系的隨意感,其中既沒有太多的情感付出,也沒有一定的心靈契合,是一種友誼的工具化與功利化。
針對此現象,你怎么看?請結合材料內容,表明你的觀點,闡述你的理由,寫一篇文章發表在“年輕人社交”微信公眾號上。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得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寫作點撥
這是一道話題思辨加情境任務的作文題。作文材料整體上可分為話題內容思辨和寫作任務要求兩個部分,其中“搭子”是該作文話題的關鍵詞,如何看待“搭子”這一新型的社交方式是話題的核心內容,在“年輕人社交”微信公眾號上發文是話題的寫作情境任務。依據材料中的兩種觀點,我們可以進行話題思辨,關鍵是分析年輕人青睞這一社交方式的背后的要素,而不是簡單地肯定一方或否定一方,這樣才符合“年輕人社交”這一寫作情境的限制。具體的寫作思路,可以先從“搭子”這一新型社交方式之所以受到年輕群體青睞的原因入手進行分析。一方面,搭子可以作為友誼的替代品,在特定時刻互相陪伴,其余時刻互不打擾。我們既可以從這段關系中隨時抽身,不需要費心維系或是付出過多的情感成本,又可以獲得自身需要的情感價值。另一方面,搭子又區別于過去傳統的繁雜的人際關系。作為一種人際弱關系,搭子彼此之間了解不深,溝通不繁,聯系不緊,但這也意味著它可以讓人掌握社交的主動權與選擇權,為“社交恐懼癥”人群打開社交局面提供了可能性,從而更加符合自由和開放的現代社會。在行文時,我們要緊扣寫作話題,明確寫作情境,并注意微信公眾號的文體樣式和語言風格等。
搭子,于黑夜照亮你我
淮安市楚州中學高三(17)班 陳新馳 指導老師:吉茂偉
近期,旅行搭子、飯搭子,甚至是考研搭子的涌現,將“搭子社交”推上了公眾討論的風口浪尖。
搭子,原意為一同打牌之人,現已演變為年輕人之間臨時性的友誼的代稱。需要時,揮揮手,彼此相聚;不需要時,轉身離去,不會產生多余的羈絆。在當今萬物皆“快”的社會背景下,搭子的出現似乎有跡可循。快節奏的生活所帶來的高壓,不斷蠶食著青年們的可支配時間。在個人空閑時間寥寥無幾的情況下,青年們怎么會對要投入大量時間和情感成本的傳統社交感興趣呢?
“搭子社交”,是一種基于情境去建立“關系”的社交。追根溯源,18世紀盛行于歐洲的文化沙龍也可視為一種“搭子社交”。當時,來自不同社會階級和背景的人們在沙龍活動中聚集,貴族與平民、藝術家與學者暢所欲言、交流思想,超越了宮廷和教堂對交流形式的限制。如今,“搭子社交”無疑為青年們無暇社交的長夜帶來一絲曙光。一頓飯、一場比賽、一段旅程即可相識相知。這種結交隨性、聚散隨心的無壓力社交,為那些有社交壓力的青年們邁出主動社交的第一步注入關鍵的勇氣。
或許有人會質疑,搭子只是臨時的,我們既不會對這段關系付出太多的情感,也不會有長遠的交往,這種方式太過功利化。其實不然,“搭子社交”的隨意性、臨時性不可否認,但它給予人的心靈慰藉同樣不可忽視。工作的繁重、生活的壓力、蝸居的孤獨……在肉體與精神的雙重折磨下,不少青年人的情緒往往會間歇性地失控。試想,當你感到壓抑之時,好朋友也許遠在天邊,往昔的徹夜長談、互通心聲已然變為一種奢望。而搭子,即使是臨時的朋友,依然能陪你一起做喜歡的事,安撫你那顆孤獨的、受傷的心。
再者,搭子固然有功利化的一面,但抱著尋找至交的目的去交友不也是功利的嗎?縱使是古時那些為人稱道的君子之交,其初衷也不乏對“悅己者”的追尋。交朋友和找搭子盡管出發點不相同,但彼此間一齊歡笑、一齊哭泣的情感卻是真摯的。因而我們不應糾結于社交的功利性,而應將精力放在此刻彼此心靈的契合上。
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樹葉是完全一致的,我們擁有的性格與心靈也各不相同,因此我們大可不必執著于尋找到一位與自己方方面面都完美契合的靈魂知己。長夜漫漫,那些為你照亮黑夜者,與你一同砥礪前行者,也許僅僅是某一方面與你契合者。即使在人生的旅途中,你真的幸運地遇到了一生的知己,那些交替輪換的執燈者,也不失為你的世界中一抹抹難以忘懷的亮色。
不問前路通向何處、何人相伴,有那團于寒風中溫暖彼此的薪火便可。
亮點借鑒
本文亮點有二。第一,邏輯建構能力強,論證有層次性、思辨性。文章能準確地從題目中抓取核心問題,并能準確理解“搭子”的內涵,進而指出“搭子社交”的重要價值——這是青年邁出主動社交的第一步,接著對“搭子的工具化與功利化”進行駁論,最后指出搭子的盡頭也可能是知己。特別是對“友誼的目的性”的論述,展現了作者扎實的思辨能力。第二,作者的語言功底較好。論證語言豐富生動,句式齊整而語勢沛然。同時需要指出的是,文章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果素材再豐富一些,相信文章會更具說服力,可讀性更強。
(淮安市楚州中學 吉茂偉)